散文翻译论文_郭雯旭

导读:本文包含了散文翻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散文,理论,英译,美学,风格,故都,音韵。

散文翻译论文文献综述

郭雯旭[1](2019)在《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散文翻译——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国文学体裁的重要组成部分,散文往往简短精炼,形散而神聚,富含强烈的"中国美"。作为译者,我们在翻译时不仅要实现原作语言信息忠实地表达,更不能忽视散文"风格"的体现。笔者以张培基先生《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为选材范围,以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依据,试析中国散文的英译。(本文来源于《国际公关》期刊2019年12期)

蒋慧,余淼[2](2019)在《准美精:翻译美学视角下的英译散文用词赏析——以张培基的英译本《故都的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散文英译依然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而翻译学家刘宓庆的审美标准为散文英译用词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他提出,有审美价值的用词符合叁条审美标准:准、美、精。在英译散文《故都的秋》中,译者张培基精准翻译不同词性,妥帖切合用词习惯,准确传递原文意义;并保留拟声词和迭词的修辞功能,细致表达散文文眼,再现原文音韵意境之美;同时避免重复用词,巧妙转化句式,流畅精练地表达原文。该译文很好诠释了"准、美、精"的审美标准对散文英译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武陵学刊》期刊2019年06期)

谷苗苗[3](2019)在《论散文翻译中的风格再现——以朱纯深《匆匆》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散文翻译的关键之处在于译文能否再现原文风格。风格是散文艺术生命力的重要体现,译者只有准确把握原文的语言和写作风格,才能创作出一个贴近原文的译作。以朱纯深《匆匆》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阐释散文翻译中风格再现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陈伟[4](2019)在《浅谈高健散文翻译的音韵美》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健的散文翻译典雅灵秀,富有情韵,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本文以高译《英文散文一百篇》为例,从音韵美的视角探讨译者如何发挥译语优势来实现散文的美学重构。(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9年39期)

王崇[5](2019)在《评价理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语言系统中,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人们社会生活的词汇就是文化负载词,其通常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研究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对于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本文运用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理论作为分析研究的工具,对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中的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作一初步的分析,旨在探讨评价理论对文化负载词英译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6期)

李雪丰[6](2019)在《唐宋散文英语译介之旅:1923—2012——兼论山水游记文的翻译风格》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概括性介绍唐宋散文译介情况的同时,选取了四个典型性译本,并结合"山水游记"这一散文体例,从词语、句法和语篇叁个层面进行翻译风格的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国外对唐宋散文的译介和研究要早于国内,而国内的译作内容则更加全面。二者的共性主要在文章的选取上,多以"唐宋八大家"等名家名篇为主,"韩、柳、欧、苏"四人的文章数量最多;差异则主要体现在翻译风格上,杨宪益和翟理斯的译文在词汇丰富比、平均句长、人称代词显化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炎炎[7](2019)在《翻译审美主客体视角下的散文翻译研究——以谢冰莹着作《黄昏》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散文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做好散文翻译并将其传播于海内外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将从翻译审美主客体理论下分析散文的翻译方法,以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框架,即翻译审美主体的审美条件包括文化素养、审美意识、审美经验;翻译审美客体包括审美表象因素(语音层面、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和审美非表象因素(意境层面、文化层面和风格层面),探讨张培基先生在散文《黄昏》翻译中对翻译美学理论的应用。笔者认识到亟须培养翻译审美素养,学习理论知识,二者合一才能有更好的散文译作,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15期)

汪梦婷,张顺生[8](2019)在《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散文英译策略——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翻译美学理论为指导,结合许渊冲的"叁美论",以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为例,从音美、形美、意美叁个维度探讨散文英译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诠释"美"的策略,旨在呼吁更多的译者及读者意识到散文的重要性并能够身体力行,为散文的英译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本文来源于《英语教师》期刊2019年14期)

陈微微[9](2019)在《概念隐喻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艺术散文的隐喻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翻译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在目的语中再现源域到目标域映射的过程;是一个从思维到语言的互动过程,而不是语言层面的符号转换过程。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首先在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探讨了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翻译过程,再通过具体译例分析,探讨中国古典艺术散文隐喻的具体翻译策略。(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17期)

于佳利,张洁[10](2019)在《语篇衔接视角下的王佐良散文翻译研究——以《论读书》的翻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细化,有很多的学者将具体的语言学理论指导翻译实践。语篇衔接理论作为语篇分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创建以来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该文分析培根《论读书》王佐良译本中的语篇衔接现象,通过比较英汉散文翻译中衔接手段的差异,进而总结王佐良先生在处理这方面问题时所采取的翻译技巧。(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9年24期)

散文翻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散文英译依然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而翻译学家刘宓庆的审美标准为散文英译用词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他提出,有审美价值的用词符合叁条审美标准:准、美、精。在英译散文《故都的秋》中,译者张培基精准翻译不同词性,妥帖切合用词习惯,准确传递原文意义;并保留拟声词和迭词的修辞功能,细致表达散文文眼,再现原文音韵意境之美;同时避免重复用词,巧妙转化句式,流畅精练地表达原文。该译文很好诠释了"准、美、精"的审美标准对散文英译的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散文翻译论文参考文献

[1].郭雯旭.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散文翻译——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J].国际公关.2019

[2].蒋慧,余淼.准美精:翻译美学视角下的英译散文用词赏析——以张培基的英译本《故都的秋》为例[J].武陵学刊.2019

[3].谷苗苗.论散文翻译中的风格再现——以朱纯深《匆匆》英译本为研究对象[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4].陈伟.浅谈高健散文翻译的音韵美[J].校园英语.2019

[5].王崇.评价理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为例[J].北方文学.2019

[6].李雪丰.唐宋散文英语译介之旅:1923—2012——兼论山水游记文的翻译风格[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

[7].张炎炎.翻译审美主客体视角下的散文翻译研究——以谢冰莹着作《黄昏》英译本为例[J].海外英语.2019

[8].汪梦婷,张顺生.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散文英译策略——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为例[J].英语教师.2019

[9].陈微微.概念隐喻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艺术散文的隐喻翻译[J].青年文学家.2019

[10].于佳利,张洁.语篇衔接视角下的王佐良散文翻译研究——以《论读书》的翻译为例[J].校园英语.2019

论文知识图

科研课题200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河南师范大学获奖成果(7)河南师范大学获奖成果(3)河南师范大学获奖成果(2)河南师范大学获奖成果(4)河南师范大学获奖成果(5)

标签:;  ;  ;  ;  ;  ;  ;  

散文翻译论文_郭雯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