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教育产业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蔡明山,朱同琴[1](2016)在《理论谬误及其危害:以“高等教育产业化”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等教育产业化"论是在企图解释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和扩招政策的过程中形成的,事实上是对国家教育政策的误读,背离了对教育公益性特征的基本认识,在学术和政治上具有较大的危害,在实践中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需要从政策本真意义上和实践效果上进行系统批判,以确保理论善的品质,使理论创新造福人类与国家、民族,这是学者应有的学术品质与职业责任。
马莉[2](2016)在《关于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现状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能更好的适应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如今已经开始进行了教育产业化的改革,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在进行着改进。为了能更好的应对这种现状,需要相关人士继续加强对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研究与改进,文章就针对这种现状对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产业化现状进行了说明,同时突出了相应的对策,供相关人士进行参考。
薛培军[3](2014)在《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若干政策建议》文中研究说明为解决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和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问题,中国的高等教育进行了产业化改革,获取了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深入探讨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内涵基础上,对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弊端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指出高等教育产业化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们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
林振生[4](2012)在《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发展乃至成熟,“市场化”这个概念陆续被运用到多行业、多产业。对于教育产业来说,“教育产业的市场化”也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教育高级阶段的高等教育,其产业化研究可以说是教育产业化研究的重点。本文选定“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研究”这个命题,旨在利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所做的工作,通过梳理理论、研究模式、摆出问题、分析问题直至提出发展对策,仅希望能够为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之路减少一些荆棘,带去一片平坦。本文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与知识,运用逻辑分析和历史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相关理论依据和实践模式进行了较为细致梳理,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了一番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研究得出:高等教育产业进行市场化是必要的,且利大于弊,因此它可以而且应当市场化,但非完全市场化。高等教育产业化带来一些问题不足以成为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拦路虎”,对于高校和政府来说,当前不应再去纠结“高等教育能否产业化”,而应把重心放在“高等教育如何产业化”。对此,本文最后提出四点对策,以供参考。具体对策:(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高等教育产业观;(2)转变职能,确立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3)转变模式,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化进程;(4)转变机制,保障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
倪嘉敏,王璇,林涛[5](2012)在《高等教育产业化研究述评》文中认为高等教育产业化是近年来教育经济领域内富有争议的热点研究问题,争议的焦点是高等教育能否产业化。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作一述评得知,由于高等教育资源不能完全交由市场配置,高等教育不应以盈利为目的,高等教育也不能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手段,因而高等教育不能产业化。
穆天楠[6](2009)在《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弊端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和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不断提高。我国在过去十多年的教育改革中,由于对教育产业化问题认识模糊,单纯把教育当作调节经济波动的手段,片面夸大了发展高等教育产业的范围和作用,在实践操作上存在着一些理解误区甚至错误的做法,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病和后遗问题。高等教育产业化已经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客观上减少了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甚至义务教育等公共政策领域也出现了严重的产业化倾向。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教育产业属性分析和国内外高等教育产业化现状对比,在对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问题深度挖掘和探讨的基础之上,客观分析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深入剖析高等教育产业化存在的各种问题,为全面理解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弊端及后遗症影响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更渴望能够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来完善我国教育产业研究,推动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胡建松[7](2008)在《中国高校网络远程教育产业化若干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自1998年中国教育部最先批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湖南大学四所高校开展网络远程教育试点以来,网络远程高等教育在构建终身化学习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以及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加入WTO,在教育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世界发达国家纷纷抢占中国的网络教育市场,中国高校网络远程教育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能够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提升竞争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来更好地为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中国高校网络远程教育只有坚持不移地走产业化的道路,实行产业化运作才是最佳的出路。因为中国高校网络远程教育实行产业化将有利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有利于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拉动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缓解教育资源的短缺,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关于中国高校网络远程教育产业化,虽然在理论和法律上并没有完全明确,但实践已走在理论前面。本文综合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交互作用距离理论等对中国高校网络远程教育产业化进行研究,首先对中国高校网络教育产业化的必要性进行了研究,并对中国高校网络远程教育产业化的重要作用以及教育对经济的增长进行了分析,其次在对国外发达国家高校网络远程教育产业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高校网络远程教育产业化的现状,指出了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中国高校网络教育产业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伍运文[8](2007)在《中国高等教育产业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关于高等教育产业问题的探讨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相伴而生的,并大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同步。当代社会产品包括实物产品和精神型服务产品以及非精神型服务产品。归属于第三产业的高等教育产业产出的是满足人的精神智力需要的成果,即精神产品。具有生产性与规模性的高等教育产业属性的彰显正是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理论前提和现实基础。“产业”是一种静态的模式,“产业化”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当前高等教育产业性已经在我国政府的政策和产业统计中得到了认同,但由于理论上的误区和实践中的乱象,当前的高等教育产业推进受到了种种质疑。本文对相关的价值理念进行了深入的厘定与匡正。教育的公益性是指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属性。高补贴或免费的高等教育财政实质上会产生一种劫贫济富的不公平效应。高等教育的产业推进有赖于高等教育公益性的实现,而高等教育的产业性有助于高等教育公益性的实现。高等教育产业推进并不意味着政府推卸投资责任。高等教育产业推进的最终归宿是人的全面发展。在强大市场力量的推动下,我国的高等教育产业迈出了关键的步伐。且政府发挥了主导功能——为高等教育的产业化提供了必要的制度环境和合法性建设。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清理了束缚着教育组织成为市场主体的各种体制性因素。高等教育服务市场、劳动力市场、科技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存在表明,市场机制逐步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关键资源的基础配置力量。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作为我国教育产业化之先锋的民办高等教育日渐兴旺。70年代中后期,英国开始出现高等教育私营化趋势;80年代中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中公立高等教育体制中的市场化力量在增强;且这一趋势在90年代进入高峰,成为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这些国家普遍采取了一定程度的高等教育产业化措施,如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引入市场竞争、增设私立学校、科研成果的商品化等、经营高等教育国际贸易服务等。高等教育产业的兴盛与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共生共荣。高等教育的改革本身就是市场化制度催生的结果。依附于政府的传统高等教育体制的种种弊端,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恰恰有赖于市场经济的力量来克服。自主办学是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的微观基础。市场机制的作用的发挥需要成熟的市场主体及使其赖以生存的成熟市场规则。善治理论为我们理解高等教育中政府职能的转换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进程中,政府职能主要体现在创设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制度环境,强化教育督导与评估,保护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高等教育的弱势群体的补偿与资助等方面。市场经济是人性在经济方面最恰当的表达。中国最有活力的大学便是产业精神极强的大学,大学精神的重振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大学真正蓬勃发展之日应是大学产业精神与大学精神得到真正融合和认同之时。
周焕月[9](2007)在《转型时期基于产权视角的高等教育产业化问题研究 ——以广东省高等教育产业化情况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密切,一方面,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另方面,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因此,当市场经济发展成熟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内在地要求高等教育要面向市场,走向市场。在转型时期,高等教育大众化催生了高等教育产业化,但是高等教育产业化既存在着正的外部性,又存在着负的外部性。高等教育的外部性与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外部性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区别。在结合广东省高等教育产业化存在的外部性以及高等教育产权制度变迁的分析中,通过对现行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高等教育供给模式的深入剖析,指出这两种模式均存在着外部性,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分别对公办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对高等教育产业化外部性的利益主体分析时指出,按照受益程度排序,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者获得的收益最大,其次是企业,再次是社会,最后是政府。从产权的视角看,外部性引起新的产权安排,产权安排与外部性最终要取得一致。但是现行的公办与民办高等教育产权制度都未能将外部性内部化,随着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它们在一些方面不再可行,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因此,本文在最后部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等教育产权制度创新的构想。
俞海标[10](2007)在《民办高等教育产业化研究》文中认为高等教育属于第三产业,但不能按一般的产业进行“产业化”运作;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等教育自筹资金、具有以市场为导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特性,可以进行产业化管理动作,但也不等同于完全市场化、商品化。提倡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产业和推进产业化运作,应当是通过教育体制改革使民办高校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增加学校办学自主权,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并使教育的产业性方面得以充分展示,在遵循教育规律办学的同时,还要遵循市场规律办事,从而实现民办高等教育产业化。
二、高等教育产业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等教育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理论谬误及其危害:以“高等教育产业化”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等教育产业化”论的追溯及其内涵:从政策解读到理论化 |
二、“高等教育产业化”论是对国家政策原义的篡改:文本的考察 |
(一)“高等教育产业化”论违背高等教育公益性的本质属性 |
(二)“高等教育产业化”论是对我国办学体制改革政策的误读 |
三、“高等教育产业化”论的危害:学理分析与实践考察 |
(2)关于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现状 |
(一)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相关法规制度不足 |
(二)产业化改革没有得到良好实施,教育资源造成浪费 |
(三)教育产业化会让教育的机会得不到平均 |
(四)腐败现象易发生 |
二、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相关对策 |
(一)对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
(二)对相关法律进行深化教育 |
(三)需要不断地使我国高等教育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
(四)将产学研进行一体化的建设机制 |
(3)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若干政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外高等教育产业化研究综述 |
1. 西方国家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先进经验 |
2. 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进程 |
二、厘清教育产业化的涵义 |
1. 高等教育的产品属性 |
2. 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概念 |
3. 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内涵 |
三、高等教育的产业化的合理性分析 |
1. 高等教育产业化合理存在 |
2. 高等教育的供需推进其产业化发展 |
3. 市场经济要求高等教育产业化 |
4. 教育产业化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
四、高等教育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
1. 教育产业化缺乏有效的法规制度作保障 |
2. 投入不足与教育资源浪费现象并存 |
3. 教育产业化的市场机制引起教育机会不均等 |
4. 高等教育完全产业化容易滋生腐败 |
五、关于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若干政策建议 |
1. 完善教育法律法规 |
2. 不断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
3. 高等教育应在政府监控下逐步走向产业化 |
4. 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机制 |
5. 高等教育需要去行政化 |
五、结束语 |
(4)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论文结构及研究方法 |
1.2.1 论文结构 |
1.2.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理论探究 |
2.1 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理论依据 |
2.1.1 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探析 |
2.1.2 从公共产品理论探讨 |
2.1.3 从人力资本理论分析 |
2.1.4 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研究 |
2.1.5 从教育经济协调发展理论说明 |
2.2 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研究动态 |
2.2.1 国内研究动态 |
2.2.2 国外研究动态 |
2.3 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概念界定 |
2.3.1 产业与第三产业 |
2.3.2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产品及高等教育产业 |
2.3.3 高等教育产业化、部分产业化 |
第三章 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实践探索 |
3.1 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现状 |
3.1.1 高等教育体制在变革 |
3.1.2 高等教育市场在发展 |
3.1.3 高等教育产业在推进 |
3.2 高等教育产业化模式 |
3.2.1 校银合作的产业化模式 |
3.2.2 校企合作的产业化模式 |
3.2.3 校资合作的产业化模式 |
第四章 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缘由 |
4.1 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 |
4.1.2 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 |
4.1.3 高等教育的本原问题 |
4.1.4 高等学校的债务问题 |
4.1.5 毕业学生的就业问题 |
4.1.6 政府职能的定位问题 |
4.2 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问题产生的缘由 |
4.2.1 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分析 |
4.2.2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分析 |
4.2.3 高等教育本原问题分析 |
4.2.4 高等学校债务问题分析 |
4.2.5 毕业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
4.2.6 政府职能定位问题分析 |
第五章 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发展对策 |
5.1 转变观念,树立正确高等教育产业观 |
5.2 转变职能,确立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
5.2.1 转变政府职能 |
5.2.2 转变学校职能 |
5.3 转变模式,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化进程 |
5.3.1 办学模式多元化 |
5.3.2 经营方式多样化 |
5.4 转变机制,保障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 |
5.4.1 树立科学规划指导机制 |
5.4.2 建立高等教育市场化运作机制 |
5.4.3 建设高等教育市场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高等教育产业化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1.有关高等教育能否产业化的研究 |
2.有关高等教育产业化运行模式的研究 |
3.有关高等教育产业化运行弊端的研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 高等教育资源不能完全交由市场配置 |
(二) 高等教育不能以盈利为目的 |
(三) 高等教育不能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手段 |
(6)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弊端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及背景 |
1.2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4 研究内容及结论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教育产业化研究文献综述 |
2.1 国外教育产业化基本理论述评 |
2.2 我国教育产业化理论研究动态 |
2.3 对教育产业化问题的评述 |
第三章 产业、教育产业与教育产业化的区别 |
3.1 产业的概念及属性 |
3.2 教育产业 |
3.2.1 教育产业的内涵 |
3.2.2 教育产业的功能 |
3.2.3 教育产业的特征 |
3.3 教育产业化 |
3.3.1 “教育产业化”的产生背景 |
3.3.2 教育产业化的概念解析 |
3.4 教育产业与教育产业化的区别 |
第四章 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现状分析 |
4.1 国外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实践历程 |
4.2 国外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运行模式 |
4.3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
4.4 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
4.5 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发展趋向分析 |
第五章 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弊端和负面影响 |
5.1 有悖教育的公平性原则 |
5.2 片面追求教育的盈利性 |
5.3 高等教育产业化带来的相关问题 |
5.3.1 学生就业困难问题 |
5.3.2 新校区及大学城建设问题 |
5.3.3 高校债务危机问题 |
5.3.4 高校后勤社会化问题 |
5.3.5 独立学院问题 |
第六章 我国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对策 |
6.1 稳步发展教育产业——坚持教育的公平性、公益性原则 |
6.2 制定切实可行措施——解决教育产业化带来的相关问题 |
6.2.1 改变政府教育投入总量和结构 |
6.2.2 综合治理教育乱收费现象 |
6.2.3 健全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 |
6.2.4 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
6.2.5 积极推进产学研办学模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中国高校网络远程教育产业化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概况 |
1.3.1 关于高等教育产业化 |
1.3.2 关于高校网络远程教育产业化 |
1.3.3 关于高校网络远程教育定位 |
1.4 研究思路及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研究高校网络教育产业化运用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产业 |
2.1.2 教育产业 |
2.1.3 产业化 |
2.1.4 远程教育 |
2.1.5 网络远程教育及特征 |
2.1.6 高校网络远程教育 |
2.1.7 网络远程教育产业化及特征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2.2.3 交互作用距离理论 |
2.2.4 非义务教育产业化的教育学理论 |
2.2.5 网络远程教育的产业属性 |
第三章 中国高校网络远程教育产业化的必要性及重要作用 |
3.1 中国高校网络远程教育产业化的依据 |
3.1.1 网络远程教育产权非常明晰 |
3.1.2 网络远程教育的规模经济性非常显着 |
3.1.3 网络远程教育产业化的"需求方"市场逐年增长 |
3.1.4 网络远程教育产业化"供给方"市场潜力巨大 |
3.2 中国高校网络远程教育产业化的必要性 |
3.2.1 网络远程教育产业化符合全球性教育竞争的需要 |
3.2.2 网络远程高等教育产业化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 |
3.2.3 网络远程教育产业化符合西部大开发重大决策的需要 |
3.2.4 网络远程教育产业化是网络远程教育的内在要求 |
3.3 中国高校网络远程教育产业化的成本效益分析 |
3.3.1 高校网络远程教育的成本特点 |
3.3.2 网络远程教育成本收益分析 |
3.4 中国高校网络远程教育产业化的重要作用 |
3.4.1 有利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
3.4.2 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 |
3.4.3 有利于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 |
3.4.4 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发展 |
3.4.5 有利于缓解教育资金短缺的矛盾 |
3.4.6 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 |
第四章 中国高校网络远程教育产业化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 |
4.1 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演变 |
4.2 中国高校网络远程教育产业化的源起 |
4.3 中国高校网络远程教育产业化现状 |
4.3.1 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体系逐渐形成 |
4.3.2 基本上确立了产业化与市场化的发展观念 |
4.3.3 初步建立了"计划+市场"的资源配置方式 |
4.4 中国高校网络远程教育产业化现行模式 |
4.4.1 办学主体型产业化模式 |
4.4.2 "公共服务体系"的产业化模式 |
4.5 中国高校网络远程教育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
4.5.1 没有理顺教育经济关系 |
4.5.2 投资回报期比较长远 |
4.5.3 学习服务系统不够完善 |
4.5.4 专职研究队伍有待加强 |
4.5.5 政策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
第五章 国外高校网络远程教育产业化发展及启示 |
5.1 国外高校网络远程教育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
5.1.1 美国高校网络远程教育产业化发展现状 |
5.1.2 英国高校网络远程教育产业化发展现状 |
5.2 国外高校网络远程教育产业化对中国的启示 |
5.2.1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法制建设 |
5.2.2 发挥市场机制在远程教育中的作用 |
5.2.3 采取多种多样的校企合作办学方式 |
5.2.4 严格保证远程教育的质量 |
5.2.5 充分利用国外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经验 |
第六章 中国高校网络远程教育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 |
6.1 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 |
6.2 不断完善学生服务体系建设 |
6.3 加大教育质量的论证、评价和认证力度 |
6.4 积极推进理论研究和队伍建设 |
6.5 完善相关政策,健全法律法规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
导师评阅表 |
(8)中国高等教育产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问题的源起与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六、论文的基本内容 |
第一章 高等教育产业性之确证: 经济学的理论视野 |
1.1 产业与产品的拓展与划分:第三产业经济学的分析 |
1.2 生产性与规模性:高等教育产业属性之彰显 |
1.3 高等教育产品:精神产品 |
1.4 高等教育产品之准公共产品属性:公共经济学的理论视野 |
第二章 厘定与匡正:高等教育产业推进中的若干理念辨析 |
2.1 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国家责任 |
2.2 免费或收费: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之公平 |
2.3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与产业性:相得益彰 |
2.4 高等教育产业推进与人的全面发展:旨趣同一 |
第三章 中国高等教育产业的推进:让事实说话 |
3.1 与市场无涉:计划体制下的高等教育 |
3.2 真实的图景:变革中的高等教育体制与悄然发展的高等教育市场 |
3.3 生动的实践:高等教育产业推进 |
第四章 高等教育产业推进:别国的理论与实践 |
4.1 市场化与私营化:国外高等教育的现状与趋势 |
4.2 高等教育国际贸易服务:形成与发展 |
4.3 案例一:英国高等教育产业的抉择与进程 |
4.4 案例二:美国高等教育产业的现状与成就 |
第五章 高等教育产业化:路在何方? |
5.1 产业化:市场力量的表达 |
5.2 高校自主权:市场主体的确立 |
5.3 政策促进:政府职能的重新界定 |
5.4 大学精神与产业精神:携手并进 |
结语 |
后记 |
参考文献 |
(9)转型时期基于产权视角的高等教育产业化问题研究 ——以广东省高等教育产业化情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2 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理论依据 |
2.1 公共物品理论 |
2.2 多中心体制理论 |
2.3 高等教育具有的生产性特征 |
3 广东省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
3.1 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有关涵义 |
3.2 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
3.3 广东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发展状况 |
3.4 广东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国际比较 |
4 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外部性 |
4.1 高等教育产业化外部性的界定 |
4.2 广东高校高等教育产业化存在的外部性分析 |
4.3 高等教育产业化外部性的具体表现 |
5 广东高等教育产权制度与外部性的一致性分析 |
5.1 产权的涵义 |
5.2 产权与外部性的一致性 |
5.3 公办高校高等教育产权制度未能与外部性取得一致 |
5.4 民办高等教育产权制度未能将外部性内部化 |
6 广东省高等教育产权制度创新 |
6.1 广东省高等教育产权制度的变迁 |
6.2 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产业化中的地位 |
6.3 公办高等教育新的产权运作 |
6.4 教育股份制的案例分析 |
7 结论 |
后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高等教育产业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理论谬误及其危害:以“高等教育产业化”论为例[J]. 蔡明山,朱同琴. 现代大学教育, 2016(06)
- [2]关于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现状与对策[J]. 马莉. 高教学刊, 2016(19)
- [3]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若干政策建议[J]. 薛培军. 中州大学学报, 2014(04)
- [4]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研究[D]. 林振生.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4)
- [5]高等教育产业化研究述评[J]. 倪嘉敏,王璇,林涛.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2(10)
- [6]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弊端及对策[D]. 穆天楠. 西北大学, 2009(08)
- [7]中国高校网络远程教育产业化若干问题研究[D]. 胡建松. 石河子大学, 2008(03)
- [8]中国高等教育产业问题研究[D]. 伍运文. 湖南师范大学, 2007(06)
- [9]转型时期基于产权视角的高等教育产业化问题研究 ——以广东省高等教育产业化情况为例[D]. 周焕月. 暨南大学, 2007(03)
- [10]民办高等教育产业化研究[J]. 俞海标.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