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红外光谱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埃尔默,操作界面
红外光谱仪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珀金埃尔默推出全新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一文中研究指出致力于为创建更健康的世界而不懈努力的珀金埃尔默,日前宣布推出全新的FT 9700TM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FT 9700TM基于珀金埃尔默在设计和生产红外光谱仪方面70余载的丰富经验研发,具有极简的操作性、优越的性能和出色的性价比。其设计紧凑、完全集成、采样稳定的特性,配合简单直观的Result Plus触屏操作(本文来源于《电子质量》期刊2019年10期)
彭俊,何琦,张营,王佰海,孙德新[2](2019)在《热红外光谱仪系统的内部杂散辐射定标与测量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热红外光谱仪系统内部杂散辐射的测量方法,该方法基于探测器和热红外光谱仪系统的辐射定标.通过分别单独标定探测器对黑体辐射能量的全谱段输出响应曲线和光谱仪系统对黑体辐射能量分光后单一光谱通道的输出响应曲线,从而定量得出光谱仪的内部杂散辐射灰度值及辐射通量值且能计算出不同积分时间和光机温度时内部杂散辐射的灰度值及辐射通量.采用该方法对现有光谱仪内部杂散辐射进行了实验测量,并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对比实验值与理论预测值误差偏离小于1%.该方法可操作性高,可用于测量热红外光谱仪内部杂散辐射在总输出DN值中的占比、预测光谱仪制冷对内部杂散辐射的影响、测量其他内部杂散辐射抑制手段的效果等.(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毫米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袁钱图,邵丽萍,白忠臣[3](2019)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量化误差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数模转换器的量化误差对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精度的影响。采用积分转离散求和的方法对干涉图进行建模仿真分析。将干涉图信号经过8位、12位、16位以及20位数模转换器转换之后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最后解谱光谱数据。同时,也定量比较了不同位数的数模转换器的光谱图相较于原始光谱图的偏离程度,以及在吸收峰位置分析量化误差对光谱图偏移的影响。结果表明,20位数模转换器的平均偏离误差为1.884 97,且该模型可作为由量化误差引起相关误差的修正算法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智能计算机与应用》期刊2019年05期)
闫晓剑,张瀚云,范林宏,闫麟鹏[4](2019)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云端智能快速检测花椒饮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国产的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及配套的光谱建模系统,针对3个不同产地的药典花椒品种开发定性识别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使用了62个不同产地的花椒样品作为建模集,14个盲样作为验证集,对花椒颗粒进行直接漫反射采样,每个样本采样6次,每次采样取不同的位置取平均作为建模用光谱数据,采用LDA定性识别算法开发花椒产地识别模型。结果模型交叉验证准确率95%以上,盲样验证准确率达到100%。结论对国产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和配套的光谱建模系统进行了验证,实验效果良好,可以准确识别不同产地的花椒颗粒,在中药材快检领域具备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南药学》期刊2019年09期)
吴越,刘家祥,方勇华,张蕾蕾,杨文康[5](2019)在《C-T型平板波导红外光谱仪系统自身背景辐射的分析与抑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外光谱仪内部背景辐射在长波红外波段(8~12μm)影响比较显着,会严重降低光学系统的分辨率和信噪比。利用TracePro光学分析软件,对基于交叉非对称Czerny-Turner(C-T)型平板波导红外光谱仪进行了背景辐射分析,包括机械构件表面发射率以及光学元件表面温度对背景辐射的影响。引入了杂光系数作为评价指标,根据仿真分析结果,在高低温箱中,对该红外光谱仪的背景辐射影响采取抑制措施并进行了实验测量,实验结果证明:采取背景辐射抑制措施后,C-T型平板波导光谱仪系统的杂光系数在常温下(298 K)能达到5%以下。(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刘建学,尹晓慧,韩四海,李璇,徐宝成[6](2019)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不同分光类型的便携式近红外仪器的原理及其优缺点,以及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列举了国内外部分便携式近红外仪器在农业工程方面的应用现状。在"互联网+"的大趋势下,结合中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及实际生产生活的需要,预测了便携式红外光谱仪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孙伟[7](2019)在《利用红外光谱仪测定聚丙烯中抗氧剂1010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红外光谱仪,通过自制分析标样,论证了红外法测定聚丙烯中抗氧剂1010的含量的可行性。实验中通过扫描自制的聚丙烯分析标样,以已知含量抗氧剂1010的羰基吸收峰1740cm-1作为定量分析峰,建立了羰基特征吸收峰强度与1010含量的工作曲线,实验表明,该工作曲线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达0.99以上。结果准确度高,该方法可应用于石化、煤化工企业聚丙烯中抗氧剂1010含量的快速测定。(本文来源于《神华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严洁,刘建,王云霞,王博,孙晓军[8](2019)在《红外光谱仪模拟空间原位分析表征系统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现有傅里叶红外光谱仪进行拓展开发,空间模拟试验系统通过法兰与外置原位真空池及光谱仪相连接,实现样品推送机构的建立.分析单元与主真空室之间采用双闸板阀联用实现双向密封,可独立对材料表面进行快速原位分析.摩擦试样可通过样品精密传送和定位装置移动至分析单元进行表征,实现了模拟空间环境下摩擦表面的原位分析功能,将润滑材料的空间摩擦学行为与其表面及化学状态准确关联,避免环境对摩擦表面的污染,为设计新型空间润滑材料提供可靠的试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期刊2019年02期)
邹涛[9](2019)在《基于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快速检测大豆蛋白优化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是我国的主要经济农作物,其分布范围广、小规模种植为主的特点对大豆的现场收购造成一定的难度。目前市场上大豆收购价格的定价主要依据是大豆的粗蛋白含量,对于小型的大豆收购商及豆农,传统的经验判断缺乏公信力,很难得到大豆流通环节的信服;而大豆蛋白质含量检测的国标方法存在操作复杂,检测所需时间长,以及存在人为因素干扰等问题。近红外光谱分析法作为一种快速检测方法,具有采样速度快、操作简单的特点,是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的重要方法之一。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的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具有体积小,抗震,准确性好的特点,近年来在现场快速分析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课题是在校内导师和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通过对该公司的IAS-2000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硬件结构及建模算法的优化研究,改善其在整粒大豆粗蛋白检测过程中大豆颗粒度、表面不均匀等原因对检测稳定性的影响,提高仪器大豆蛋白测定的准确性及稳定性,保障豆农及收购商的利益,规范流通市场行为,满足快速检测的需求提供可靠、准确的检测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IAS-2000仪器性能指标测试,从仪器的吸光度线性范围、波长准确性、波长重复性、吸光度重复性及光谱仪的基线漂移5个指标对IAS-2000的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在波长1 064 nm和1 550 nm处吸光度线性范围优于0.1 AU~1.7 AU;仪器的波长准确性为0.64 nm;波长重复性低于0.04 nm;吸光度重复性在900 nm~1 650 nm波长区间,重复性为0.000 5 AU,在1 650 nm~1700 nm波段内波长漂移较大;基线漂移测试过程中,100%T线的标准偏差为0.000 3。由此可见,仪器的工作波长在900 nm~1 650 nm仪器有较高的检测精度和稳定性。(2)为验证IAS-2000检测整粒大豆粗蛋白含量的可行性,试验选取了东北地区的60个大豆样本,分别建立大豆粉末及整粒大豆的校正模型,比较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显示,大豆粉末样本粗蛋白模型的R_p、RMSECV及RMSEP分别为0.910、0.795、0.842,整粒大豆样本粗蛋白模型的R_p、RMSECV及RMSEP分别为0.706、1.114、1.318。试验证明:在900 nm~1 650 nm范围内,无论是大豆粉末,还是整粒大豆的近红外光谱与粗蛋白含量间都存在较好的数学关系,但与大豆粉末相比,整粒大豆光谱的数学关系较差,为了得到理想的检测结果需要对IAS-2000进行硬件结构和建模方法的优化。(3)为增大IAS-2000对整粒大豆近红外光谱中有效信息的接收能力,提高粗蛋白检测的精度。从光源强度和采集光斑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试验了光源强度(单光源(10 W)及双光源(20 W))及入射狭缝(25μm及50μm)的硬件配置对校正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单光源+50μm狭缝配置的整粒大豆粗蛋白模型预测质量最好,其中,R_p、RMSECV及RMSEP分别为0.862、0.693及0.776。得出了在整粒大豆粗蛋白检测中选择10 W单光源+50μm狭缝配置可增大IAS-2000对整粒大豆近红外光谱的有效信息,提高粗蛋白的检测精度。(4)为实现采用IAS-2000建立高预测精度整粒大豆粗蛋白的校正模型,以东北地区的587个大豆样本作为研究对象,以校正模型的预测精度为准则,对比了多种预处理、样本集划分、波长选择和建模方法。结果显示,通过MCCV异常值剔除+SPXY法划分样本集,使用SNV预处理和CARS筛选的49个波长点建立的粗蛋白PLS校正模型质量最好,其主因子数为9个,RMSECV及RMSEP分别为0.389、0.418,预测效果较好。试验证明基于IAS-2000的整粒大豆粗蛋白的检测精度能满足大豆生产和流通等环节对粗蛋白快速检测的需要。(5)针对IAS-2000的模型共享问题,分别利用斜率/截距算法(S/B)、直接校正算法(DS)等模型转移算法,将主机模型转移到与IAS-2000同型和不同型号从机上的适用性研究,并通过7组标样集、20个预测样本,以转移后的预测精度为标准,找到最佳转移矩阵的大小及转移算法。结果显示,DS算法转移后,对于同型号仪器,当标样数为20时,预测的结果RMSEP及R_p为0.569、0.945;对不同型号仪器,当标样数为25时,预测的结果RMSEP及R_p为0.649、0.922。试验证明,通过一定的模型转移算法可以实现主机与从机之间的校正模型的转移,不同仪器之间的最佳模型转移的算法不同,通过模型转移可以消除或部分消除近红外光谱仪器之间的台间差,满足近红外仪器大规模推广应用的需要。(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9-06-01)
邹涛,兰树明,阎巍,孔孟晋,陈斌[10](2019)在《基于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的大豆蛋白波长优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国产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测定整粒大豆粗蛋白含量的精度和稳定性,满足大豆市场快速测定大豆蛋白的需求。研究采用竞争性自适应权重取样法(CARS)在校正模型中用来筛选光谱特征波长,以预测均方根误差(SEP)、预测集相关系数(Rp)及大豆蛋白测定结果长期稳定性作为校正模型准确性及稳定性评价指标。基于CARS-PLS的最优模型包含46个变量和9个主成分因子,其预测集相关系数(Rp)及模型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9589和0.4052。多天测定结果极差均值为0.86,均方根误差均值为0.2335。研究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CARS-PLS建模用于无损、快速检测大豆粗蛋白含量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分析仪器》期刊2019年03期)
红外光谱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出了一种热红外光谱仪系统内部杂散辐射的测量方法,该方法基于探测器和热红外光谱仪系统的辐射定标.通过分别单独标定探测器对黑体辐射能量的全谱段输出响应曲线和光谱仪系统对黑体辐射能量分光后单一光谱通道的输出响应曲线,从而定量得出光谱仪的内部杂散辐射灰度值及辐射通量值且能计算出不同积分时间和光机温度时内部杂散辐射的灰度值及辐射通量.采用该方法对现有光谱仪内部杂散辐射进行了实验测量,并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对比实验值与理论预测值误差偏离小于1%.该方法可操作性高,可用于测量热红外光谱仪内部杂散辐射在总输出DN值中的占比、预测光谱仪制冷对内部杂散辐射的影响、测量其他内部杂散辐射抑制手段的效果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外光谱仪论文参考文献
[1]..珀金埃尔默推出全新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J].电子质量.2019
[2].彭俊,何琦,张营,王佰海,孙德新.热红外光谱仪系统的内部杂散辐射定标与测量技术[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19
[3].袁钱图,邵丽萍,白忠臣.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量化误差仿真分析[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19
[4].闫晓剑,张瀚云,范林宏,闫麟鹏.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云端智能快速检测花椒饮片[J].中南药学.2019
[5].吴越,刘家祥,方勇华,张蕾蕾,杨文康.C-T型平板波导红外光谱仪系统自身背景辐射的分析与抑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9
[6].刘建学,尹晓慧,韩四海,李璇,徐宝成.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9
[7].孙伟.利用红外光谱仪测定聚丙烯中抗氧剂1010的含量[J].神华科技.2019
[8].严洁,刘建,王云霞,王博,孙晓军.红外光谱仪模拟空间原位分析表征系统的研制[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2019
[9].邹涛.基于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快速检测大豆蛋白优化方法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9
[10].邹涛,兰树明,阎巍,孔孟晋,陈斌.基于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的大豆蛋白波长优选[J].分析仪器.2019
标签: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 埃尔默; 操作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