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效态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沉积物,原位,水稻,方法,论文,DGT,SMT。
有效态磷论文文献综述
刘辉,胡林娜,朱梦圆,赵林林,许海[1](2019)在《沉积物有效态磷对湖库富营养化的指示及适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不同类型湖库沉积物有效态磷对富营养化的指示意义及适用范围,选取了12个不同水深、不同换水周期的湖泊和水库进行4季度的水样、沉积物样品采集,以SMT分级方法提取的氢氧化钠磷(Na OH-P)作为沉积物有效态磷,分析了湖库中沉积物和水相磷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个湖库的沉积物和水相磷含量差别大,沉积物Na OH-P含量范围为86~584 mg·kg-1(均值263 mg·kg-1),总磷含量225~760 mg·kg-1(均值502 mg·kg-1);水体总磷含量范围为0. 02~0. 35mg·L-1(均值0. 11 mg·L-1); 12个湖库的水体叶绿素a含量差异也很大,分布范围为3~349μg·L-1(均值51μg·L-1);沉积物与对应的水相各形态磷含量之间的相关分析发现,沉积物有效态磷与水相磷含量之间的相关性高于沉积物总磷,Na OHP比总磷能更好地反映湖库的富营养化状态,然而只有在换水慢的浅水湖库中,这种沉积物Na OH-P与水相磷的相关性才达到显着水平,表明"换水周期"和"水体深度"是影响沉积物Na OH-P与水相磷含量相关关系的两个关键因子:在换水快或是深水的湖库中,即使沉积物有效态磷含量较高,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沉积物Na OH-P与水相磷含量的相关关系可能并不显着,而在换水慢的浅水湖库中,沉积物作为源和汇频繁与水体磷进行交换,尤其是在夏季藻类暴发时期,对水相磷升高贡献大,成为该类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易发生、难治理的潜在缓冲因子.(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王艳平,关庆伟,李超,许笛,丁士明[2](2015)在《巢湖沉积物有效态磷与硫的DGT原位同步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沉积物有效态磷(P)与硫(S)的含量分布是影响湖泊营养元素循环和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子.本文利用Zr O-Ag I薄膜梯度扩散技术(Zr O-Ag I DGT)原位同步获取了南淝河-巢湖沉积物中有效态P和S的高分辨分布信息.结果发现:绝大部分沉积物有效P和S自界面向下呈急剧升高趋势,并在50 mm深度内出现峰值;河道内沉积物有效P和S的含量高于湖体,且P在界面的表观释放通量明显高于湖体,表明河道沉积物是湖体P的输入源.部分采样点出现有效P与S同步变化的现象,两者具有显着相关性,证实沉积物内部P和S存在同步释放的规律.(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冯玉科[3](2002)在《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效态磷、钾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水稻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施肥定位试验表明,不同施肥条件下水稻磷、钾吸收量及其产量均随着种植季节的延续呈现下降趋势。具体原因是否与季节变化和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效态磷、钾养分的动态变化有关,目前国内外仍没有达成较为一致的结论。本文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效态磷、钾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了种植不同水稻品种对土壤有效态磷、钾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效态磷、钾含量的动态变化与不同水稻品种磷、钾吸收量以及产量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影响水稻磷、钾吸收量以及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现总结如下: 1.在不施磷的条件下随着水稻种植季节的延续各种有效态土壤无机磷素组分的含量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但下降的幅度和速度因种植品种而异。在现行磷肥施用条件下,各种有效态土壤无机磷含量亦表现下降趋势,但下降的幅度和速度低于不施磷区。 2.在不施钾肥的条件下随着水稻种植季节的延续各种形态土壤钾的含量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下降的幅度和速度各异。在施用钾肥的条件下各种形态土壤钾素组分的含量变化则根据其在土壤中的稳定性大小而具有不同的动态变化过程。 3.随着水稻种植季节的延续,水稻磷、钾的吸收量以及产量均呈现出逐渐下降趋势。土壤有效态磷、钾养分的动态变化趋势对水稻磷、钾养分吸收值及产量有着重要影响。不同施肥条件下水稻磷、钾养分吸收及产量不仅仅受土壤有效态磷、钾养分动态变化的影响,同时也受种植季节、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2-05-01)
有效态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沉积物有效态磷(P)与硫(S)的含量分布是影响湖泊营养元素循环和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子.本文利用Zr O-Ag I薄膜梯度扩散技术(Zr O-Ag I DGT)原位同步获取了南淝河-巢湖沉积物中有效态P和S的高分辨分布信息.结果发现:绝大部分沉积物有效P和S自界面向下呈急剧升高趋势,并在50 mm深度内出现峰值;河道内沉积物有效P和S的含量高于湖体,且P在界面的表观释放通量明显高于湖体,表明河道沉积物是湖体P的输入源.部分采样点出现有效P与S同步变化的现象,两者具有显着相关性,证实沉积物内部P和S存在同步释放的规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效态磷论文参考文献
[1].刘辉,胡林娜,朱梦圆,赵林林,许海.沉积物有效态磷对湖库富营养化的指示及适用性[J].环境科学.2019
[2].王艳平,关庆伟,李超,许笛,丁士明.巢湖沉积物有效态磷与硫的DGT原位同步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5
[3].冯玉科.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效态磷、钾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水稻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