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缘种论文_高立荣,周美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近缘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条形码,青叶胆,密码子,尺蠖,川贝母,砧木,计量学。

近缘种论文文献综述

高立荣,周美亮[1](2019)在《普通荞麦野生近缘种观察与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荞麦是蓼科粮食作物,不仅营养价值高、还有疗疾保健功能,是禾本科粮食作物不可比拟的。然而,荞麦产量低,种植面积不断缩小,产品不能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其原因是异花授粉作物,可亲和的种质资源少,低产水平未能突破;近几年,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发现了普通荞麦野生近缘种,为选育荞麦高产品种带来了希望。【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从贵州师范大学引进‘贵荞2号’资源,2019年春季在温棚植株、秋季在大田种植,进行了田间观察、结实率统计、杂交授粉试验。【观察结果】经过2个世代的观察:‘贵荞2号’分离特别严重,植株高、矮不等,籽粒大、小不等,生育期长、短不一,花器构造不一(雌雄蕊等长、雌雄蕊不等长);从中分离出原始野生近缘种,与栽培型普通荞麦外部形态完全相同,但花器构造不同:为一型花(雌雄蕊等长);有别与普通荞麦二型花(雌雄蕊不等长)。结实率统计结果:野生近缘种荞麦大田自由授粉结实率40.1%、个别优良单株结实率60%、套袋自交结实率21.9%;普通荞麦(矮B系,对照)大田自由授粉结实率12.6%、套袋自交结实率0.1%。杂交授粉试验结果:♀野生近缘种X♂彩色翅荞麦,F1与♀在同一行种植,单株产量♀6.3g、千粒重20.4;F1产量23.4g、千粒重27.1g。F1比♀增产3.7倍,从中证明与普通荞麦可育、而且杂种优势十分显着。野生近缘种荞麦除了有上述优点外,同时带有落粒性强的缺点。籽粒临近成熟,即开始落粒,直至全株落尽;落粒株籽粒种植观察,第2代仍然落粒,具有遗传习性。【分析】野生近缘种,由于长期在逆境生存,多演化为携带抗病、抗虫、抗逆性等基因,在作物育种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我国70年代的水稻叁系配套、育成杂交稻,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成功的关键是发现利用了雄性不育的野生稻。野生近缘种荞麦与栽培型普通荞麦比较,正是携带特殊生殖生理和生长发育基因。其自花授粉,结实率40-60%,正是栽培型普通荞麦(异花授粉、结实率10%左右)迫切需要改变和提高的性状。而且与普通荞麦具有亲和性,弥补了大多数荞麦种质资与普通荞麦存在生殖障碍的缺限,为选育高产品种创造了条件。其虽然带有落粒性强的不利基因,仍然是十分珍贵的资源。可以扬长避短,有望像水稻、小麦那样,彻底改变普通荞麦的低产状况。(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王志博,李红,周孝贵,唐美君,孙亮[2](2019)在《灰茶尺蛾和小茶尺蠖两近缘种共生菌差异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共生菌在调节昆虫的生长发育、免疫及生殖等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灰茶尺蛾和小茶尺蠖是一对近缘种昆虫,同时也是茶园中主要的食叶性害虫。二者能够交配但杂交后代不能续代,因此,二者为研究共生菌如何调控生殖隔离机制提供了良好的模型。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两种茶尺蠖16S rDNA的V3-V4进行了测序,首次鉴定并比较了二者共生菌的组成及差异。结果显示,灰茶尺蛾的共生菌组成比小茶尺蠖具有更高的多样性。在门的水平上,小茶尺蠖主要的共生菌依次为: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蓝藻细菌门;而灰茶尺蛾主要的共生菌依次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在属的水平上,灰茶尺蛾主要共生菌组成为:沃尔巴克氏体属、肠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小茶尺蠖主要的共生菌为蜜蜂球菌属、葡萄球菌和肠杆菌属。同时,我们使用wsp基因分子标记对8个地里种群的80个茶尺蠖样本感染沃尔巴克菌感染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灰茶尺蛾携带沃尔巴克菌而小茶尺蠖不携带。综合上述,本研究揭示了两种茶尺蠖共生菌的差异,其中沃尔巴克菌可能是影响二者生殖隔离的一个重要因素。该研究为共生菌(特别是沃尔巴克菌)与近缘种昆虫生殖隔离的互作提供了一个新视野。(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张映卿,钟川,刘斯晗,田茂燕,向婷颖[3](2019)在《砧用茄子野生近缘种托鲁巴姆的微扦插繁殖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嫁接栽培是茄果类蔬菜防治土传病害和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茄子野生近缘种托鲁巴姆(Solanumtorvum)因综合抗性强,成为了茄子和番茄的常用优良砧木。但其苗龄长,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低,限制了其在工厂化育苗上的规模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其他方法提高托鲁巴姆的育苗效率,降低育苗成本。本试验中研究了试管内无菌播种和微扦插繁殖托鲁巴姆的技术,对比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托鲁巴姆微扦插繁殖的影响。将托鲁巴姆的种子用70%乙醇浸15 s,0.1%HgCl2消毒10 min,无菌水冲洗3次,播种到MS培养基上,培养30 d后获得无菌苗。切取无菌苗带芽茎段0.5 cm,在添加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的MS培养基中培养。初代芽分化诱导培养基和继代扦插培养基以MS培养基添加KT(0、0.5、1.0、2.0 mg·L~(-1))和IBA(0、0.1、0.2、0.4 mg·L~(-1))组合成16个处理,生根培养基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IBA(0、0.1、0.2、0.4 mg·L~(-1))。每个处理扦插10段茎段,重复3次。30 d后观察统计。培养温度30℃(16 h)/20℃(8 h),光照时长16 h·d~(-1)。(1)初代芽分化诱导试验结果:MS+KT0.5mg·L~(-1)+IBA0.1mg·L~(-1)和MS+KT0.5mg·L~(-1)+IBA 0.2 mg·L~(-1)诱导芽分化的能力最强,诱导率达100%,而MS+KT 1.0 mg·L~(-1)最低,出芽率仅为40%。(2)继代扦插培养试验结果:MS+KT 2.0 mg·L~(-1)+IBA 0.2 mg·L~(-1)分化愈伤组织能力最强,愈伤组织宽度为10.56 mm。在未添加KT的培养基中继代扦插增殖系数均达到4.3以上,其中MS+IBA 0.2 mg·L~(-1)的增殖系数最大,为5.0,添加KT的培养基增殖系数均小于4.0。(3)4种生根培养基的生根率均为100%;随着IBA浓度增加,生根数、根长、根粗均先增加后降低;IBA0.2 mg·L~(-1)的生根培养最佳,一级根数3.8,根长142.35 mm,根粗0.58 mm,且须根多。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托鲁巴姆试管内微扦插繁殖,初代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KT0.5mg·L~(-1)+IBA 0.1~0.2 mg·L~(-1),最佳继代扦插培养基为MS+IBA 0.2 mg·L~(-1),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 0.2 mg·L~(-1)。(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1)

郑辉,邓楷煜,陈安琪,付绍兵,周德[4](2019)在《基于DNA条形码的川贝母及其近缘种的分子鉴定与亲缘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ITS2与psbA-trnH条形码序列,对川贝母及其近缘种开展分子生物学鉴定与亲缘关系研究。本文在采用《中国药典》规定的PCR-RFLP鉴定方法对川贝母及其近缘种的鉴定基础上,扩增所有样品的ITS2及psbA-trnH条形码序列,对其遗传距离进行分析,构建进化树,评价ITS2及psbA-trnH条形码的鉴定效果,探讨样品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 PCR-RFLP方法仅能将样品分为非酶切组(包括平贝母、浙贝母及伊犁贝母)与酶切组(包括浓蜜贝母、中华贝母、康定贝母、长腺贝母与川贝母)。进一步获得川贝母与其近缘种的ITS2与psbA-trnH序列,发现ITS2序列长度为235~239 bp,种内和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01和0.022, NJ树能够将样品分为"北方贝母群"(包括平贝母与伊犁贝母)与"南方贝母群"(包括浙贝母、浓蜜贝母、中华贝母、康定贝母、长腺贝母和川贝母)。后者又可细分为浙贝母与"川贝母复合群",其中"川贝母复合群"中的贝母品种具有相近的亲缘关系。psbA-trnH序列长度为337~373 bp,种内及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263和0.329, NJ树未能有效聚类。说明ITS2条形码序列不仅能够对川贝母及其部分近缘种进行快速、准确地鉴定,还能够清晰不同贝母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这为川贝母分子标记的开发、药用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陈芙蓉,郭巧生,杨锋,朱再标,汪涛[5](2019)在《ITS2二级结构系统发育信息在野菊及其近缘种植物DNA条形码鉴定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发掘ITS2二级结构所隐藏的额外系统发育信息,运用ITS2片段作为DNA条形码,探讨利用ITS2核酸序列和ITS2二级结构信息识别野菊及其近缘种的可能性。提取12份样品的基因组DNA,对ITS2片段进行PCR扩增、双向测序,获得ITS2序列信息,并从GenBank上下载野菊近缘种序列28条,对所有40条ITS2序列进行比对,ITS2二级结构预测及结构比较,ITS2二级结构信息编码,ITS2结构数据信息与核酸信息分析,构建MP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所有ITS2序列的二级结构共有模型为典型的一环四臂结构,不仅具有植物中ITS2二级结构的共性特征,还具有较多其他保守序列,其整体保守性较高;样品间的ITS2二级结构具有明显差异;联合矩阵的变异位点数与核酸序列相比增加了近90%,极大丰富了变异位点信息量;其信息分析将野菊与其近缘种区分开,明显提高了进化树支系的支持率和物种的鉴别率;虽然未能区分开紫花野菊和药用菊2个物种,但有效鉴别出黄花小山菊、小山菊和异色菊。因此,作者建议将ITS2序列结合其二级结构数据信息的分析方法运用于野菊及其近缘种的鉴别研究,并广泛推广到DNA条形码研究中。(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9年22期)

秦桢,侯夫云,张安,李爱贤,董顺旭[6](2019)在《甘薯近缘种叁浅裂野牵牛核基因组密码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叁浅裂野牵牛(Ipomoea trifida)是甘薯的亲缘关系较近野生种之一.分析了叁浅裂野牵牛的32 264个具有完整编码框的核基因组基因,长度为165~15 273个核苷酸.根据基因在根、茎、叶中的表达量,选择1 382个低表达基因和1 644个高表达基因.利用CodonW软件分析发现,总基因的密码子有效数(ENC)为53.04,低表达基因的为52.80,高表达基因的为52.01.在总基因、低表达基因和高表达基因中分别发现了3个、9个和5个高频密码子.对低、高表达基因密码子的偏好性分析发现,高表达基因的进化速度低于低表达基因的.研究丰富了植物基因密码子理论,为转基因研究中密码子的优化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肖琳婧,刘莹莹,赵禹,李国栋,钱子刚[7](2019)在《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的不同产地灯盏花药材和近缘种样品的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灯盏花药材HPLC指纹图谱,为科学评价及有效控制其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Zorbax SB-C18柱(150mm×4.6 mm,5μm),以甲醇(A)-0.1%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 mL/min,检测波长335 nm,柱温30℃,对19批灯盏花药材和3批近缘种进行检测。通过相似度评价,结合聚类分析(HCA)和主成分分析(PCA),对不同产地的灯盏花药材及近缘种进行质量评价。结果通过建立灯盏花药材HPLC指纹图谱的共有模式,确定了11个色谱峰作为指纹图谱的共有峰,并根据对照品指认了5个共有峰,19批灯盏花药材的相似度为0.873~0.978,3批近缘种中一年蓬和多舌飞蓬的相似度较高;HCA和PCA均可将19批灯盏花药材分为3类,且分类结果一致。PCA将19批灯盏花药材和近缘种中相似度结果较高的一年蓬和多舌飞蓬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得分结果显示其中澄江梁王山野生的灯盏花药材质量最优,多舌飞蓬质量尚可,多舌飞蓬有代替灯盏花药材的可能性。结论灯盏花的HPLC指纹图谱的构建和化学模式识别可为药材质量控制提供全面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14期)

吴晓龙,唐正,吴毅,曹基武,李琪[8](2019)在《2个油茶品种及6个近缘种的光合特性日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筛选油茶近缘种高光效种质资源,从而为培育油茶新品种提供优质材料,以2个普通油茶品种(‘湘林1’与‘湘林97’)和6个近缘种(博白大果油茶、越南油茶、浙江红山茶、溆浦大红山茶、攸县油茶、滇山茶)为试验材料,对其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_2浓度、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等光合参数进行了测定和分析。观测结果表明:滇山茶、攸县油茶、越南油茶、博白大果油茶和‘湘林1’与‘湘林97’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均呈"单峰"曲线的变化趋势,其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亦均呈"单峰"曲线的变化趋势,而其胞间CO_2浓度却呈"V"型曲线的变化趋势;浙江红山茶和溆浦大红山茶的净光合速率均呈"双峰"曲线的变化趋势,其气孔导度呈"平稳"型曲线的变化趋势,胞间CO_2浓度呈"W"型曲线的变化趋势,蒸腾速率呈"单峰"曲线的变化趋势,说明其均存在光合"午休现象"。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呈极显着正相关(P <0.01),与水分利用效率呈显着正相关(P <0.05);气孔导度与水分利用效率呈极显着正相关(P <0.0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从5个光合参数中提取了特征根> 1的主成分2个,其累计贡献率为83.545%;主成分1(F1)中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累计正向贡献率最多,主成分(F2)中蒸腾速率的累计正向贡献率最多;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可知,2个普通油茶品种及6个近缘种的光合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油茶‘湘林1’>滇山茶>油茶‘湘林97’>攸县油茶>博白大果油茶>越南油茶>溆浦大红山茶>浙江红山茶。(本文来源于《经济林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侯文华,宋唯伟,孙龙龙,张佳佳,汤清波[9](2019)在《Helicoverpa两近缘种昆虫对糖和氨基酸的味觉感受》一文中研究指出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和烟青虫Helicoverpa assulta系鳞翅目夜蛾科(Lepidoptera:Noctuidae)两种近缘昆虫,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以交配并产下可育的后代。棉铃虫为多食性昆虫,可取食30多科200余种植物,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害虫。烟青虫为寡食性昆虫,主要取食烟草和辣椒等少数茄科植物。我们前期研究测定了2种昆虫幼虫对蔗糖和黑芥子苷的取食选择行为,发现两种物质均能够显着影响两种昆虫的取食选择行为。在本研究中,笔者继续利用叶碟法测定这两种昆虫幼虫对其他化学物质如果糖、葡萄糖和脯氨酸的取食选择行为,以进一步比较近缘种多食性昆虫和寡食性昆虫对寄主植物化学物质的味觉感受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无论是多食性的棉铃虫还是寡食性的烟青虫,30mmol/L果糖和50mmol/L果糖处理的叶碟均能够显着诱导棉铃虫和烟青虫幼虫对这些叶碟的正趋向取食选择。(2)棉铃虫幼虫对30mmol/L和50mmol/L葡萄糖处理的叶碟无显着的正趋向取食选择行为;烟青虫对30mmol/L葡萄糖处理的叶碟无显着的正趋向取食选择行为,而50mmol/L葡萄糖处理的叶碟则可以显着诱导烟青虫幼虫的正趋向取食选择。(3)棉铃虫幼虫对10mmol/L、50mmol/L和100mmol/L脯氨酸处理的叶碟均无显着的正趋向取食选择行为;而10mmol/L、50mmol/L和100mmol/L脯氨酸处理的叶碟可以显着诱导烟青虫幼虫的正趋向取食选择行为。本实验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果糖能够显着诱导棉铃虫和烟青虫幼虫正趋向取食选择行为;葡萄糖和脯氨酸显着诱导烟青虫幼虫正趋向取食选择行为的低浓度阈值均低于诱导棉铃虫幼虫的浓度,说明这两种化学物质对寡食性烟青虫幼虫取食选择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对多食性棉铃虫的影响。比较两种食性不同近缘种昆虫的取食选择行为能够为我们了解昆虫食性进化提供化学生态学上的线索。(本文来源于《华中昆虫研究》期刊2019年00期)

黎氏文梅,陶爱恩,赵飞亚,夏从龙,李水仙[10](2019)在《基于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的青叶胆及其近缘种亲缘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青叶胆及其同属近缘种的亲缘关系,为青叶胆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青叶胆及近缘种共39份样品的红外光谱信息,对光谱数据进行自动基线校正、自动平滑、纵坐标归一化、二阶求导等预处理,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光谱数据。结果青叶胆及其近缘种红外光谱主要吸收区域为900~400、1 310~900、1 500~1 310、1 800~1 500、2 800~3 000、3 000~3 500cm~(-1)附近。二阶导数图谱在400~1 000 cm~(-1)指纹区吸收峰差异明显,物种之间吸收峰的峰数、峰强、峰形差异较大。对预处理后的红外光谱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以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发现,6种獐牙菜的PCA分析优于PLS-DA分析,系统聚类分析表明青叶胆与圈纹獐牙菜、显脉獐牙菜亲缘关系较近。结论 FTIR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能够快速鉴别不同种类獐牙菜属植物,明确青叶胆及其近缘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为獐牙菜属植物亲缘关系研究提供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12期)

近缘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共生菌在调节昆虫的生长发育、免疫及生殖等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灰茶尺蛾和小茶尺蠖是一对近缘种昆虫,同时也是茶园中主要的食叶性害虫。二者能够交配但杂交后代不能续代,因此,二者为研究共生菌如何调控生殖隔离机制提供了良好的模型。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两种茶尺蠖16S rDNA的V3-V4进行了测序,首次鉴定并比较了二者共生菌的组成及差异。结果显示,灰茶尺蛾的共生菌组成比小茶尺蠖具有更高的多样性。在门的水平上,小茶尺蠖主要的共生菌依次为: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蓝藻细菌门;而灰茶尺蛾主要的共生菌依次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在属的水平上,灰茶尺蛾主要共生菌组成为:沃尔巴克氏体属、肠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小茶尺蠖主要的共生菌为蜜蜂球菌属、葡萄球菌和肠杆菌属。同时,我们使用wsp基因分子标记对8个地里种群的80个茶尺蠖样本感染沃尔巴克菌感染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灰茶尺蛾携带沃尔巴克菌而小茶尺蠖不携带。综合上述,本研究揭示了两种茶尺蠖共生菌的差异,其中沃尔巴克菌可能是影响二者生殖隔离的一个重要因素。该研究为共生菌(特别是沃尔巴克菌)与近缘种昆虫生殖隔离的互作提供了一个新视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近缘种论文参考文献

[1].高立荣,周美亮.普通荞麦野生近缘种观察与利用[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2].王志博,李红,周孝贵,唐美君,孙亮.灰茶尺蛾和小茶尺蠖两近缘种共生菌差异比较[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3].张映卿,钟川,刘斯晗,田茂燕,向婷颖.砧用茄子野生近缘种托鲁巴姆的微扦插繁殖技术[C].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4].郑辉,邓楷煜,陈安琪,付绍兵,周德.基于DNA条形码的川贝母及其近缘种的分子鉴定与亲缘关系研究[J].药学学报.2019

[5].陈芙蓉,郭巧生,杨锋,朱再标,汪涛.ITS2二级结构系统发育信息在野菊及其近缘种植物DNA条形码鉴定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中药杂志.2019

[6].秦桢,侯夫云,张安,李爱贤,董顺旭.甘薯近缘种叁浅裂野牵牛核基因组密码子分析[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肖琳婧,刘莹莹,赵禹,李国栋,钱子刚.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的不同产地灯盏花药材和近缘种样品的质量评价[J].中草药.2019

[8].吴晓龙,唐正,吴毅,曹基武,李琪.2个油茶品种及6个近缘种的光合特性日变化规律[J].经济林研究.2019

[9].侯文华,宋唯伟,孙龙龙,张佳佳,汤清波.Helicoverpa两近缘种昆虫对糖和氨基酸的味觉感受[J].华中昆虫研究.2019

[10].黎氏文梅,陶爱恩,赵飞亚,夏从龙,李水仙.基于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的青叶胆及其近缘种亲缘关系研究[J].中草药.2019

论文知识图

-2地黄及其近缘种以HPLC指纹为基...叶片总RNA电泳结果山农483和川35050的PDS基因检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电泳检测引物...-1茄叶地黄、裂叶地黄、湖北地黄及部分...-3材料XP3在205nm(a)和290nm(b)下...

标签:;  ;  ;  ;  ;  ;  ;  

近缘种论文_高立荣,周美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