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跨临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临界,除霜,热泵,电联,热力学,补气,余热。
跨临界论文文献综述
王驿凯,叶祖梁,潘祖栋,赵建峰,胡斌[1](2019)在《跨临界CO_2热泵的热气旁通除霜方法及除霜时间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空气源热泵系统在低温工况下运行时,存在蒸发器表面结霜、系统性能恶化等问题.针对传统除霜方法在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应用中的局限性,对热气旁通除霜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在搭建的空气源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实验平台上,以外径12.7 mm的旁通铜管作为节流机构,对除霜过程中的动态参数变化以及环境温度对除霜时间的影响进行分析,并绘制除霜不同时刻的系统压焓图.实验结果表明:热气旁通除霜过程较为稳定,各测点参数变化较为平缓.结合实验数据,可以发现,采用热气旁通除霜方法可明显提高蒸发器进口温度至30℃左右,缩短除霜时间;而除霜时间受除霜稳定期影响较大,环境温度降低或环境湿度增大均会延长系统除霜时间,除霜能耗比值与除霜时间比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对热气旁通除霜效率进行计算,其值为46.5%,与其他热气除霜方法相比,效率增长33.62%,除霜时间缩短100 s,说明热气旁通除霜方法更适用于空气源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朱超男,陈蕴光[2](2019)在《基于传热窄点分析的跨临界CO_2系统稳态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传热窄点研究了固定气体冷却器进出口水温时,高低不同的进水温度、不同的出水温度、排气压力、蒸发温度、过热度以及换热面积对于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进出口水温的升高和换热面积的减小,系统COP逐渐减小,并且最优高压压力逐渐升高;随着蒸发温度的升高,系统COP逐渐增加,最优高压压力逐渐升高;增加过热度只会在排气压力较低时提高系统的COP。当处于部分负荷工况时,冷端温差随负荷率的增加而减小;对于气冷器进出口水温温差大的工况,当负荷率小于1时传热窄点会位于换热器中间位置。在负荷率到达1时,传热窄点恰好移动到冷端。当负荷率大于1时,传热窄点一直稳定在冷端;对于气冷器进出口水温温差小的工况,当负荷率小于1时,传热窄点就已经到达冷端,并随着负荷率的增大一直稳定在冷端;部分负荷下的COP总是小于设计负荷下的COP,实际负荷偏离设计负荷越远,系统的COP越小。(本文来源于《低温与超导》期刊2019年11期)
刘洋,韩吉田,游怀亮[3](2019)在《基于SOFC/GT和跨临界CO_2动力/制冷循环的冷热电联供系统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冷热电联供系统,通过跨临界CO_2动力循环回收SOFC/GT系统的排烟余热进行发电,利用跨临界CO_2制冷循环向用户提供冷量和生活热水.建立了该联供系统热力性能的仿真计算模型,对系统进行了能量和■分析,并对该联供系统的一些关键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设计条件下,该系统的净发电效率为61.54%,总■效率为62.24%,净发电量、供热量和供冷量分别为246.507、241.501和45.616 kW,■损失较大的部件依次为后燃室、预热器3和SOFC等.在研究的参数范围内,增大跨临界CO_2制冷循环流率或降低空气流率和跨临界CO_2动力循环流率均可提高系统的总能输出量;增大SOFC工作压力或降低空气流率和跨临界CO_2制冷循环流率均可提高联供系统的净发电效率和总■效率.(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赵玲华,张东伟,秦翔,杨凌晓,魏新利[4](2019)在《带回热器的跨临界CO_2空气源热泵系统性能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带回热的跨临界CO_2空气源热泵循环在不同压缩机频率下运行时的特性进行了热力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在25 Hz和30 Hz压缩机频率下,系统COP_h随排气压力的升高都存在峰值。在35 Hz压缩机频率下,由于受限于系统高温保护,系统COP_h随排气压力的升高逐渐增大,从趋势来看也存在峰值。压缩机频率升高,出水温度、气冷器出口温度和排气温度都升高,CO_2质量流量增加,系统COP_h减小。与25 Hz和35 Hz压缩机频率下的系统性能相比,30 Hz压缩机频率下的系统运行性能更优,系统最大COP_h为3.88,对应的最优排气压力为9.2 MPa,对应的最高出水温度为91.1℃。(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黄玉磊,祝银海,姜培学[5](2019)在《超临界CO_2发电和跨临界喷射制冷复合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冷热电联产系统具有潜在的能源、环境和经济效益,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本文提出了一个由超临界压力CO_2布雷顿循环和热驱动跨临界喷射制冷循环组成的冷电联产系统,建立了系统的热力学能量和拥分析模型,获得了主要运行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当制冷剂为R1234ze时,系统最高热效率0.60,■效率0.51。■损最大的四个部件依次是回热器、喷射器、压缩机和透平,而喷射器、冷凝器和蒸发器■效率较低。研究表明增大透平入口压力和减小透平出口压力均可增大系统冷电输出和提高热、■效率;循环泵出口压力对冷量和耗功产生共同影响,系统存在最优循环泵出口压力。(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赵东方,夏兴祥,周敏,高永坤[6](2019)在《补气技术在跨临界CO_2热泵热水器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环保制冷剂,CO_2具有不可燃、容积制冷量高、黏度小、无毒无污染等优点,因此在下一代热泵热水器中应用日益广泛。CO_2热泵在低温运行时存在排气温度过高、制热能力衰减等问题,采用补气可以有效改善上述问题,本文研究采用单机双级压缩技术,配合中间级补气系统,进行了基本循环和补气循环试验。试验表明在没有补气运行时,排气温度很容易超过120℃,且在高进水时能效低于1.0。低温工况下补气后制热能力和能效均提高,且随着进水温度越高,提升幅度越大,在进水为45℃时,COP提升高达45%。补气后排气温度均被有效控制,低进水时较小的补气量即可控制排气温度;高进水时,较大的补气量能够控制排气温度。试验表明,不论何种进水温度,均能够把排气温度控制在90℃以内,保证了热泵低温运行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家用电器技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1)
饶文姬,魏守征,饶文波[7](2019)在《利用LNG冷能与工业余热跨临界循环参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一种利用LNG冷能与工业烟气余热的单级跨临界循环展开研究,采用乙烷为循环工质,分析冷凝温度、蒸发压力、冷凝器夹点温差及烟气出口温度4个主要运行参数对循环性能(热效率、火用效率、净功率输出、乙烷及烟气质量流量)的影响。介绍LNG冷能与工业烟气余热单级跨临界循环模型,给出典型工况下各节点的参数。进行热力学分析,得到循环的热效率及火用效率表达式。采用Matlab软件中的遗传算法工具箱进行优化。热效率和火用效率随着冷凝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蒸发压力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冷凝温度的降低及蒸发压力的升高,循环系统净功率输出都增加;火用效率曲面和热效率曲面存在交叉线,热效率在蒸发压力较低而冷凝温度较高时低于火用效率;烟气的质量流量明显大于乙烷的质量流量,且都随着冷凝温度和蒸发压力的增大而增大。热效率和火用效率随着夹点温差的升高而降低,随着烟气出口温度的增大,热效率不变而火用效率降低,且火用效率曲面和热效率曲面存在交叉线;净功率输出随夹点温差的增大而降低,随烟气出口温度的改变而不变;烟气及乙烷的质量流量随夹点温差的增加都降低;随烟气出口温度的增加,乙烷质量流量不变而烟气质量流量增加。火用效率和净功率输出随着蒸发压力的升高,先增大再减小,存在最佳的蒸发压力(8 MPa左右),使得火用效率及净功率输出最大,而热效率随着蒸发压力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烟气出口温度的增加,热效率及净功率输出不发生变化,火用效率逐渐降低;蒸发压力升高,烟气及乙烷的质量流量都降低;烟气出口温度增大,乙烷质量流量不变而烟气质量流量增加。(本文来源于《煤气与热力》期刊2019年10期)
杨凌晓,魏新利,张东伟,秦翔,赵玲华[8](2019)在《气冷器出口状态对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性能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跨临界CO_2热泵因其出色的环保性和节能性在近年来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由于CO_2工质特性的影响,工质的气冷器出口状态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很大。针对带回热器的空气源跨临界CO_2热泵热水系统,通过调节节流阀开度来改变压缩机排气压力,对工质气冷器出口状态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系统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排气压力范围内,气冷器工质出口温度先短暂升高,然后快速下降,最终趋于稳定。受到气冷器工质出口状态变化的影响,系统制热性能系数(COP)存在最优值。当气冷器工质出口温度接近进水温度后,系统达到最大制热量。此外,控制适宜的气冷器工质出口温度可以使系统的COP和制热量均取得较大值。研究结果对带回热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的设计和深入研究具有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边煜竣,王晓乐[9](2019)在《CO_2跨临界并行循环两级压缩制冷系统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二氧化碳用于跨临界循环时,其系统能效偏低。本文对带有并行压缩循环的跨临界二氧化碳两级压缩制冷系统进行理论分析,研究气冷器出口温度、冷却压力和泄压罐压力对系统效率的影响,找出最优参数值,为并行压缩的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系统的设计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冷藏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杨俊兰,吴依彤,高思雨[10](2019)在《CO_2跨临界水-水热泵系统模拟与实验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CO_2跨临界水-水热泵系统性能,建立了数学模型,并进行实验研究,对系统性能进行模拟计算,并与实验值做了对比。分析了高压压力、冷却水和冷冻水的进口温度和流量对系统制冷性能系数COP和制热性能系数COP_h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值和实验值的一致性较好,从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系统的性能系数COP/COP_h随着高压压力的增加先增大后缓慢下降;COP/COP_h随着冷却水进口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冷冻水进口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冷却水流量和冷冻水流量的增大,COP/COP_h呈现上升趋势。(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跨临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传热窄点研究了固定气体冷却器进出口水温时,高低不同的进水温度、不同的出水温度、排气压力、蒸发温度、过热度以及换热面积对于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进出口水温的升高和换热面积的减小,系统COP逐渐减小,并且最优高压压力逐渐升高;随着蒸发温度的升高,系统COP逐渐增加,最优高压压力逐渐升高;增加过热度只会在排气压力较低时提高系统的COP。当处于部分负荷工况时,冷端温差随负荷率的增加而减小;对于气冷器进出口水温温差大的工况,当负荷率小于1时传热窄点会位于换热器中间位置。在负荷率到达1时,传热窄点恰好移动到冷端。当负荷率大于1时,传热窄点一直稳定在冷端;对于气冷器进出口水温温差小的工况,当负荷率小于1时,传热窄点就已经到达冷端,并随着负荷率的增大一直稳定在冷端;部分负荷下的COP总是小于设计负荷下的COP,实际负荷偏离设计负荷越远,系统的COP越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跨临界论文参考文献
[1].王驿凯,叶祖梁,潘祖栋,赵建峰,胡斌.跨临界CO_2热泵的热气旁通除霜方法及除霜时间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9
[2].朱超男,陈蕴光.基于传热窄点分析的跨临界CO_2系统稳态性能研究[J].低温与超导.2019
[3].刘洋,韩吉田,游怀亮.基于SOFC/GT和跨临界CO_2动力/制冷循环的冷热电联供系统性能[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赵玲华,张东伟,秦翔,杨凌晓,魏新利.带回热器的跨临界CO_2空气源热泵系统性能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5].黄玉磊,祝银海,姜培学.超临界CO_2发电和跨临界喷射制冷复合系统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6].赵东方,夏兴祥,周敏,高永坤.补气技术在跨临界CO_2热泵热水器中的应用研究[C].2019年中国家用电器技术大会论文集.2019
[7].饶文姬,魏守征,饶文波.利用LNG冷能与工业余热跨临界循环参数分析[J].煤气与热力.2019
[8].杨凌晓,魏新利,张东伟,秦翔,赵玲华.气冷器出口状态对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性能影响的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9
[9].边煜竣,王晓乐.CO_2跨临界并行循环两级压缩制冷系统模拟研究[J].冷藏技术.2019
[10].杨俊兰,吴依彤,高思雨.CO_2跨临界水-水热泵系统模拟与实验对比分析[J].化学工程.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