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王晴[1](2020)在《内蒙古本科院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SWOT-PEST模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体育舞蹈作为一种集体育、舞蹈、音乐、美学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量粉丝。其不仅在改善人体心肺功能、身体素质方面具有很高的运动学和生理学价值,还在完善人格、陶冶情操等方面具有心理学和艺术学价值。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虽然其他省市高校的体育舞蹈课程体系已趋于成熟,但相比之下内蒙古高校的体育舞蹈课程发展仍然处于起始阶段。为落实国家相关政策、优化内蒙古高校的体育教育资源与课程结构,本研究将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地理特征、教育经济环境,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出发,以促进体育舞蹈课程在内蒙古高校的开设。本研究主要运用了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结合SWOT-PEST模型构建出内蒙古自治区17所本科院校(以下简称为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对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该指标体系中优势因素与机遇因素的克隆巴赫系数分别为0.831和0.806,二者系数均大于0.8,表明该指标具有良好的内在一致性,劣势因素和挑战因素的克隆巴赫系数分别为0.782和0.740,二者系数均大于0.7,表明该指标也有较高的可信度;该指标体系的KMO值为0.764,Bartlett值为450.365,p值接近0,表明该指标体系可以作为研究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2)目前,体育舞蹈课程在内蒙古本科高校暂未达到全面性的覆盖,虽然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高校数量趋增,开设此课程的院校也达到了9所,但各高校的体育舞蹈课程普遍存在教学问题。(3)73.91%的教师认为教师的入职再培训和专业化程度对该课程的开设有着巨大影响;除此外,内蒙古高校能否成功开设体育舞蹈课程与国家政策的推动、体育舞蹈行的发展、教育经费和学生可支配资金的增加、体育舞蹈人才市场扩大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创新发展等优势因素有直接关系。(4)相关法律法规细化不足、监督管理措施不健全、场馆设施创收低、培训参赛费用过高、发展经费不足、宣传渠道过少、相关资源匮乏、大学生不良生活方式、规范性教学缺失、师资配置缺乏合理性等劣势因素,是限制该课程在内蒙古高校开设的主要因素。(5)教育资源的中西部倾斜、“全民健身”计划的影响、“文化自信”政策的实施、“一带一路”商业链的政治经济效益、体育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推广和体育训练方法科学化等因素为内蒙古高校设置此程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6)场地设施不足严重的影响到该课程在内蒙古高校的开设,82.61%的教师和81.72%的学生认为所在院校的体育舞蹈场地设施不足,且已开设和未开设院校的体育舞蹈场地设施存在着显着性差异(p?0.01)。除此外,内蒙古高校开设此课程的困境还与场馆运营与管理不畅、相关配套政策滞后、其他运动项目竞争、体育舞蹈人口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和技术学习难度较大等威胁因素有关。因此,要想优化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就必须从体育舞蹈自身优势、劣势、挑战和挑战等微观因素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政策、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宏观因素两层面出发。本研究为促进内蒙古高校开设此程提出以下建议:(1)发挥自身优势,抓住外部机遇,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文件,以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为导向,以解决体育舞蹈人才、技术和其他资源需求窘境为突破口,以发展体育舞蹈运动为目标,制定“SO+PEST”成长型发展策略,为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创造有利经济条件。(2)强化自身优势,避免外部挑战,充分利用现有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与技术等资源,制定“ST+PEST”多元化发展策略,在体育舞蹈中融入独特的内蒙民族文化,创造“内蒙特色式”体育舞蹈,为体育舞蹈文化注入新活力。(3)克服劣势阻碍,化解挑战因素,从根源问题入手,制定“WT+PEST”防御型发展策略,可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扩大教学群体和统一教学教材大纲等措施,来克服自身隐藏问题和降低外部潜在要素对它的威胁。(4)利用发展机遇,弥补潜在短板,制定“WO+PEST”扭转型发展策略。即正视内蒙古高校存在的实际问题,利用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协助解决学校领导不重视、专业教师队伍不健全等问题;另一方面,应增加资金投入、深化课程改革,以促进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5)从具体措施的制定来看应从四个层面出发:即政府层面、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首先,应该加强政府的导向和保障功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监督管理及保障体系;其次,高校应该寻求各类体育运动项目的教育发展平衡点,协调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制定完善的人才引进制度,避免教育“木桶效应”的出现;再次,应该引导教师不断参加学科教研与各种职后培训,以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素养;最后,要转变学生原有的传统体育观念,帮助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引导学生多参加体育舞蹈运动。

杨依[2](2019)在《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招生现状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高考压力的急剧增长,艺术类专业高考成为不少考生进入理想高校的新途径。作为我国人才大省,河南省相关招生部门积极围绕“阳光高考”这一主题,以拓宽招生方式为导向,以高校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着力发展我省艺术类专业普通高招。自2009年体育舞蹈专业被列入普通高考艺术类项目以来,在10年的发展中,体育舞蹈专业依托自身不可低估的优势,在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招生中已然占有了一席之地。体育舞蹈作为河南省各高校一项新兴专业,深受河南省高校以及高校学生的喜爱。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专业生源,整体呈上升趋势。鉴于此,本文将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招生现状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高校的招生年限、招收生源、考试方法、就业前景以及该专业同其他艺术类专业的对比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出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专业的招生优势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以此寻求解决对策,完善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专业考试制度及招生方式,对提高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地理论意义。研究结果如下:(1)河南省作为实行体育舞蹈专业统一招生考试相对较早的省份,统招考试制度逐步得到完善,目前统考方案已趋于稳定,随着体育舞蹈类专业考生人数的逐年上升,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招生,基本能够满足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报考需求。但各高校招生总体水平参差不齐,且部分高校对于本校目前情况感觉良好。(2)目前,河南省体育舞蹈专业在高校的发展并不如美术类、音乐类、体育类广泛,不论是招生人数还是报考人数都不及其他专业。各高校招生总体水平参差不齐,且各高校对于本校目前情况感觉良好。(3)河南省开设体育舞蹈专业的高校师资力量、执教水平、场地设施,基本可以满足招生需求,学生、家长对所选高校满意度较高,但部分院校存在师资匮乏、教师年龄分化,整体教学水平及裁判能力参差不齐等现象。(4)高校体育舞蹈专业生源质量分级化严重,河南省体育舞蹈专业统招考试分数较高的考生多集中于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几所高校。(5)高校体育舞蹈专业生源质量分化明显,16.9%的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时间为一年甚至半年,12%的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时间在10年以上。(6)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专业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大多数学校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女多男少”的情况。(7)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受到限制。学生对体育舞蹈专业的认识有限,对于体育舞蹈专业的就业前景相对闭塞,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没有合理的规划,使得部分学生对体育舞蹈专业望而却步。针对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招生的情况,根据研究过程和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各高校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完善招生方式,提高招生总体水平,适当增加本省或外省招收人数,以此满足更多学生报考需求。音乐舞蹈和体育舞蹈作为河南省统考两个考试类别,可将其统一归作舞蹈类。(2)河南省主管部门提高对体育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加强体育舞蹈专业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开展,以推动体育舞蹈事业在河南省各高校乃至整个中原地区的发展。各高校根据本校情况,合理调整招生方式。(3)加强高校师资队伍构建,吸收优秀的体育舞蹈教学人才,尽可能减少教师年龄分化的情况,对高校体育舞蹈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定期开展教师间的交流沟通,分享教学经验以及前沿舞蹈信息和教学成果。(4)各高校加强对本校体育舞蹈专业的关注度,促进高校之间的互相学习,提升教学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5)根据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实际水平,进行分班教学,制定合理的教学成果竞赛,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6)高校可以采取男女学生1:1招生的方式进行录取,即本年预招收体育舞蹈专业生源人数男女生各占一半,以招收的男生人数为基准,男生招收多少人,女生就招收相应人数,尽可能避免“女多男少”情况的发生。(7)开设一些与体育舞蹈专业相关的就业课程,使学生对体育舞蹈专业有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有意识培养过硬的专业技能,不断扩充舞蹈理论知识,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

郭家骏[3](2019)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文中提出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成为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在“新常态”成为中央执政理念关键词的背景下,认识、判断和实现高等教育的新常态,从高等教育大国转变为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现阶段的紧迫任务。在健康中国2030的规划框架中,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对于实现全人教育、为国家培养身强体健的高素质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教育质量的提升取决于师资水平的提升,在高等教育新常态下推动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促进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是高校体育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通过文献综述整理得知目前我国体育教师普遍存在教育理论水平较低、教育知识匮乏、教学能力单一、教学热情不足等问题,不仅严重阻碍了体育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发展,而且无法满足新常态下高校体育教育实现人文性、社会性、生态性、制度性的需求。因此,关注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研究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新常态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研究以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研究内容,通过综合使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的研究方法,采取混合研究设计,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影响因素、阶段性特征、内容构成、实现路径和支持系统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与探讨,同时梳理分析了我国着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的生平和事迹发展轨迹,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未来发展的价值选择。本研究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旨在深切关照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呼吁为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必要而充分的支持策略与方法,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实践参考。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沿用“理论分析”到“实证调查”再到“理论分析”的总体思路确定培训迁移理论、终身教育理论、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等为研究的理论基础,“U-G-S”教师教育模式为研究的实践基础。以此,明确研究问题、规定了核心概念、呈现了目前关于这一问题的已有研究和总结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第二,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考察发现: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存在教师年轻化、理论水平较低、职称分布失衡、整体研究能力低、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占比过大、薪资待遇相对弱势、业务水平后劲不足的现状。虽然绝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都认为有专业发展的必要,但是在实际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却存在保障机制不健全、培训内容不恰当、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低、缺乏有效评价与考核机制的问题。不过,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受到多元动机的驱动、获得多元内容支持,知识需求广泛、技能需求深入,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背景。第三,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布鲁克菲尔德的成人学习理论,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三维度分析模型,包括社会环境方面、工作场所层面和个体层面。基于这个分析模型,编制了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回收了400份面向教师的问卷和48份面向专家的问卷。利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后表明,政府政策法规、市场化产业化程度、高校体育教师选拔晋升制度、高校体育教师招聘管理制度、高校体育教师培训管理制度、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评制度、高校体育教师管理监督机制、高校体育教师的薪金及保障体系、高校体育教师业务水平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第四,在明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根据是职业社会化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理论视角梳理了新手、熟手、专家三个发展阶段,总结了不同阶段的发展方式,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分层培训模式”来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这要求在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并统筹分层培训体系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建设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需求的分层培训模式。第五,详细的探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容构成,包括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化建设、理清专业发展的工作特征和明确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具体而言,本研究在深入分析中美两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后,通过探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基本内容和维度,从思想素质、身心素质、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四个方面明确了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第六,基于对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影响因素、专业发展阶段和专业发展内容构成的讨论,提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实现路径,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力量驱动分为问题驱动、目标驱动、责任驱动、创新驱动和资源驱动五个维度,构建了一个从国家政策到教师自主发展、从外到内、从宏观到微观的专业发展驱动模型。本研究尤其强调了“自主—合作”型专业成长模式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取向,也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第七,为了让驱动力量更好地发挥实效、切实促进高校体育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实现专业发展,建立全方位的支持体系。这个支持体系的建设应秉持扩大支持广度、增强支持强度、净化支持纯度的思路,切实落实多元开阔的支持渠道、丰富多样的支持内容、发展厚重的支持文化和健全完善的协同机制的建设原则。这些思路与原则是保障教师专业发展可持续进行、保障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机制长效运转的有力武器。最后,从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对马约翰先生的成长过程与实践智慧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马约翰先生的专业热情、运动精神、体育教育专业知识和立足本土鼓励科学锻炼的魄力是其成为卓越体育教师的重要原因。马约翰先生的事迹体现出体育教师需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掌握扎实的专业能力、勤于反思并不断追求自我发展、严于律己和学生一同成长的能力品质。马约翰先生的精神提醒着当代高校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成为终身学习型高校教师,并深刻理解体育价值培养后人类时代人才。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多层面、多角度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分析,构建了我国当代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完整图景。在深入探讨从专业发展现状到专业发展的未来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本研究深刻地意识到只有建立多层次的保障机制、竭力营造可持续的动态发展环境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才能推动高校体育教师实现有效的专业发展。

刘旭明[4](2019)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文中提出“异化”在学术研究中是一个古老又不断发展的概念,整体上具有脱离、转让、疏远等意。依据对其哲学概念的理解,本文认为异化的要点有四:新事物出现并且与人的创造活动分离;实现目标需要的手段、过程或结果与初衷相背离;人的类特性丧失——被“新事物”所控制;群体的类特性丧失。普通高校体育是在高等教育环境下,通过体育课、体育运动、竞赛活动等途径,以帮助学生习得运动技能、培养自主进行体育锻炼习惯、实现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对大学生开展的一系列身体教育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本文认为,我国的普通高校体育发生了异化。第一,它在教育中被严重边缘化,只留下一些形式化的公共体育课,大量逃避体育活动的机会主义行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持续下降,仍有许多学生未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大量学生缺乏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第二,理论层面普通高校体育的边界模糊,迄今缺乏独立、清晰、科学的概念理论体系,相关政策规定或学术研究大多以学校体育为参照。第三,我国的普通高校体育更像是教学、体育活动、运动竞赛、学科科研、社会服务、体育培训等一系列工作的集合体,且那些工作遵循不同的管理归属和发展逻辑。第四,大学的生态环境日益迫使高校体育任务的执行主体——体育院系的工作重心向维系自身生存发展转移,而不是完成“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高等教育阶段对于人才培养和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针对过程和本质两个方面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进行研究。本文将普通高校体育视为一种开放系统视角下的“组织”,在访谈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方法对异化的现象、过程进行解读和解释。金观涛认为,应该从最普遍的可证实的概念开始,作为整体哲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在对“Physical Education”和“Sport”作历史追溯和概念辨析后发现,源自于西方的近现代“体育”最初即“Physical Education”,是学校中的身体教育。汉字“体育”是一个舶来品,且它自晚清时期进入中国后,指称对象不断泛化,导致社会大众各有其“体育观”。泛化后的汉字“体育”是以西方Sport运动项目为核心开展的系列活动总和,而不是学校的身体教育。核心概念的不准确,是异化的根源,且贯穿于整个异化过程。由于作为“身体的教育”的本质属性被遮蔽,学校体育在中国缺乏明确科学的理论指引,而是在政策任务的要求下,模仿一些国外学校体育的活动开展手段、方式。学校体育关于“帮助学生习得运动技能、养成自主锻炼习惯”的任务迄今难以完成,甚至那些手段反而会取代、背离目标本身。并且,基于二者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讨论需要以“学校体育异化”为基础。异化的完整判定需要将异化要点与过程解析相结合。历史考察发现,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可以分为发端、发展以及复杂化三个阶段,且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并受制于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因而理论依据和解析模式也不完全相同。纵向来看,中国古代体育、清末民初体育以及建国后中国体育的外部政治、经济等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相继产生作用。最初,制度环境在强意义上主导了学校体育异化的发端和发展。清末民初“体育救国”催生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但从一开始西方“Physical Education”只是形式、内容进入了中国近代的“学校教育”的活动场域,并没有从根本上进入中国的“教育”。西方Sports和“Physical Education”的体系、内容和外延功能被混杂着引进中国的学校体育(China school tiyu)外衣之内。中国的学校体育在本质内核和功能上都不同于西方的学校体育。本质上,近代中国学校体育相当于系列身体活动项目、内容、组织方式的集合;功能上,政治功能取代了“健全人性”成为根本功能,目的在于强体救国。文革之后,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逐渐体现在中国体育、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大学与普通高校体育组织之间的横向互动关系之中。此时需要采取“组织-结构”的分析模式进行考察。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体育直接主导了学校体育的整体工作内容,模糊了其本质属性、目标。与此同时,教育系统中的应试教育和政策干预迟滞不仅没有扭转学校体育的与其本质的“偏离”;反而在围绕“应试”展开的诸种机会主义、功利主义行为的推动下,进一步模糊了学校体育的内容和边界。再加上中国大学特殊的生态环境,普通高校体育被迫遵循“合法性”机制维系自身生存和发展。总之,中国体育、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大学的系列发展变化一环又一环的作用于高校体育院系,最终使其在今日之大学的场域内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困境。当体育院系自己开始逐渐将其传统“三大工作”推向边缘的时候,很可能是普通高校体育组织职能转移的前兆。如此一来,看似高校体育院系在不断地进入向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但是实质上他们的行为与学校体育的根本功能渐行渐远。本文还从中微观行动者的角度,结合法国组织社会学派的观点,考察普通高校体育院系遵从“合法性”背后采取的系列“反抗”之举。即各个层面的行动者在履行学校体育任务时存在大量的机会主义行为,而且大多数行为具有强同化性。同时,正式制度的约束无形中向“权力关系”转移,即关键行动者和资源反而成为制约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核心要素。此外,有些异化源自于相关行动者在资源制约下的无奈之举或意外后果。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发生于行动者的认知、行为与组织结构的循环互动之中,其本质在于组织功能的异化。对于组织系统而言,异化表现为组织运行过程中开展活动的手段对于目的、任务的背离,最初设定的那些应然性目标沦为象征或者口号。对普通高校体育而言,异化则体现为“完人”发展目标被工具理性导向下的“组织工作”所取代,甚至“维系体育院系生存发展”变成了新的组织目标。其根本功能是政治性的,教育属性和本质功能几乎被完全遮蔽,与身体的教育活动越来越远。另外,从组织演化的角度看,系统内目前并没有产生新的结构。我们所看到的诸多“有问题”的现象,是普通高校体育组织中许多子系统的功能异化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无组织力量汇集交织的结果。

李锋[5](2019)在《山东省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是根据学校社团规定进行组织的,成员由志趣相投的大学生组成,是一个具有自发性,同时又具有民间性、互益性和非营利性的体育活动组织。体育社团通过所属学校行政部门审批登记后,作为学校体育中的重要一环,是学校体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弥补体育课教学不足的同时,是落实国家政策的最好诠释,是大学生自我管理、教育与服务的重要途径,还是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发展,不仅对良好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大学生的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体育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显着作用,同时还使大学生在走出校园后,能更好的应对社会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目前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研究多偏向于理论研究和框架构建,对于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非常薄弱,关于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影响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本研究通过文献搜集、问卷调查和spss20.0软件的统计,在山东省范围内,以是否参与体育社团和参与体育社团的数量、活动的深度、不同的规模及交流方式对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情况、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现状及参与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情况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多以大一、大二年级为主,在参与数量上1个或2个占多数,在参与次数上主要以每月4—6次为主,在参与时长上集中在61—90分钟。(2)相同性别的大学生参与比较集中,男生以球类和击技类社团为主,女生则以球类、健身健美类和休闲娱乐类为主。(3)男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得分高于女生,男生得分为117.16,女生为114.80;不同年级间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得分有较大差异,大一学生得分为118.09,大四为110.51;不同来源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得分相差不大,来源城市的学生得分为116.50,农村为115.73。(4)参与体育社团的大学生样本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总得分及八个分维度的得分上,均高于未参加的大学生样本,并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5)大学生在参与社团个数、每月参与社团活动的次数、每次平均活动的时长、体育社团规模、体育社团活动不同分组方式、不同社团联合活动频率及指导老师指导情况等因素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不同社团类型和不同组织形式因素上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本研究中当前山东省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总体表现良好,在运动技能、体能、运动认知、锻炼行为、健康意识与技能、体育品德、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八个分维度及总体得分都在及格线以上。(2)参与社团个数3个、社团人数51—100人及社团内多人分小组活动对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有较高的效应量。(3)每月参与社团活动频率及每次参与活动的平均时长与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效应量成正比关系。(4)指导老师数量及指导频率越多对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葛辉[6](2019)在《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实践发展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指导,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建设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践层面的研究,无论是在我国体育事业力求长足发展的大背景下,还是在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迫切要求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需求,借助科学发展观、系统论、路径依赖理论等研究理论,以及学校体育学、体育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中有关运动队建设与发展的视角和观点,以丰富的客观现实素材,从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球员招募、文化教育、专项训练、职业规划等几个方面,对现阶段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建设与发展问题进行客观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为今后相关部门制定出更加完善的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建设方案提供一个理论上的参考和借鉴,更加丰富我国现行的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建设体系和办法,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篮球优秀竞技人才的培养以及学校篮球运动的综合发展做出理论和现实意义上的贡献。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实地观察法和逻辑分析法,以588普通高校现役高水平篮球运动员、308名普通高校退役高水平篮球运动员、54名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教练员和37名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负责人作为问卷调查对象,以20名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教练员、4名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的相关工作人员、5名现役和5名退役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10名美国大学篮球队相关人员或研究人员作为访谈对象,对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建设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目标定位国家层级目标定位方面:由于办学质量和建队时间的原因,只有少数学校将国家层级的目标写入到了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建设目标体系之中;省市区域层级目标定位方面:多数球队将建设目标放在了学校层级之上,对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层次—省市地区层级目标却几乎没有纳入到球队建设目标体系之中;在学校层级目标定位方面:目前大多数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极端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球队在学校层面的目标更加倾向于为学校带来利益,而非服务于学生;在运动员层级目标定位方面:单纯设置“提升运动员竞技水平”的目标影响了运动员的综合发展。(2)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招生制度招生形式方面:我国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在运动员招生构成上主要分为高水平运动员和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招生人数方面:每支球队每年能够补充的球员人数十分有限;招生生源方面:基本以综合竞技能力相对较差的普通高中球员为主;招生依据方面:以运动员等级证书为前提,重专项技术轻文化知识;招生时间方面:运动训练学生相对固定,但是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招生时间不固定,对学生学习、生活时间安排影响较大。(3)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文化教育专业选择情况: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之间的选择人数基本持平;课程学习形式方面:以赛前集训停课、平时正常上课的形式为主,但一些一流办学水平高校没有采取任何停课训练形式;课外学习时间方面:由于训练量影响了学生课余学习精力及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在课余文化学习时间较少;学习管理形式方面:以集体教学为主,缺乏针对于篮球队运动员的分班教学;学习成绩情况:整体学习成绩较差,一般运动员存在挂科行为。(4)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专项训练训练频次和时间方面:训练频次和时间比较多,过于消耗运动员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到了文化课程的学习以及其他学校活动的参加;训练方法方面:目前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教练员在训练方法选择依据上是较为多元化,但是运动员的满意度较低;训练动力方面:满足感较为理想,但是缺乏对运动员长远发展的考虑使得部分运动员的需求满足感较低;训练激励机制方面:全部球队都采用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结合的策略,但是部分球队以学分作为奖励机制并不合理;教练员方面:目前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教练员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但是学历水平、职称水平和运动经历不理想,同时缺乏高层次的国内外培训和学习。(5)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场馆设施场馆类型与数量配置方面:场馆配置基本能够满足训练和参赛要求,但是在数量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功能性场馆配置方面:整体情况不理想,尤其在康复理疗室、洗浴间、数据分析室的配备上存在较大问题;训练设施配置方面:在康复理疗设施、训练监控设施和科研分析设施上的配置不够理想;场地管理主体方面:后勤部门是场馆设施的主要管理主体,这对于球队在场馆设施使用的便捷度上会产生一定问题。(6)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综合保障政策保障方面:国家级政策缺乏有效的针对性,学校政策保障不完善,财务、就业、考试方面政策保障力度较差;资金保障方面:每年的经费拨付在50万元左右,但是经费报销程序上较为繁琐;科研保障方面:生理生化监控设备、训练恢复设备配置不足,科研人员和科研技术培训较差;安全保障方面:几乎所有的高校高水平篮球队都从主观上缺乏对安全保障的重视;医疗保障方面:运动损伤恢复设备以及运动疲劳恢复设备不足,医护人员配合较差。(7)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退役选秀与就业规划退役选秀方面:选秀对象存在偏差、目标与形式存在脱节、新秀薪资制度有待完善、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培养模式同选秀制度存在脱节、职业俱乐部青年队制度阻碍了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选秀;就业规划方面:就业率较高但专业对口程度较差、就业定位缺乏为祖国和社会服务的大局观念、就业途径呈现多元化特点、就业以学校所在省区和东南沿海地区为主、就业单位则由于运动员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掌握较差而选择私企和自主创业的人数较多、就业满意度较差。(8)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竞赛机制CUBA参赛目的方面:部分学校单纯将成绩作为了参赛目标,球队培养与建设目的出现了异化;赛事成绩要求方面:多数球队所在学校都明确设置了成绩要求;奖励机制方面:奖学金优先和物质奖励方面采用的球队数量也比较多;赛事满意度方面: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教练员对于CUBA赛事的整体满意度较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建设与发展策略:(1)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目标定位的建设与发展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在目标定位时应体现出水平差异;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在目标定位时应避免功利主义倾向;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在目标定位时以运动员的综合发展为本位;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在目标定位达成的根本途径。(2)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招生制度的建设与发展细化招生名额限制,强化招生与球队建设的供需结合;优化等级划分的考核方式,逐渐向竞技能力数据化考核的方向倾斜;优化文化课程考试,实现专项技术与文化知识考核双管齐下。(3)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建设与发展以高校篮球运动员的角色特点安排文化学习;以运动员发展为本位安排文化课程学习;充分发挥教练员、任课教师、辅导员在运动员文化学习中的协调作用;文化学习内容要适当向运动员毕业升学或就业需要倾斜。(4)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训练的建设与发展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训练理念与方法的动态化更新;以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训练特点安排训练计划;优化教练员队伍配置,形成教练梯队之间的持久衔接;突出训练重点,协同校内外各方共同提升球队训练质量。(5)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场馆设施的建设与发展依托学校情况和高水平篮球队训练需求进行场馆设施的优化;构建场馆设施的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场馆设施利用效率;优化场馆训练环境,加强场馆环保型改造;加强高校高水平篮球队训练场馆设施的人性化改造。(6)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综合保障的建设与发展构建“训、科、医、管”一体化的综合保障体系;围绕运动员发展构建综合保障体系,保障效应要落实到每个运动员;以训练保障为主线,协调各方构建综合保障体系。(7)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退役选秀和就业规划的建设与发展将运动员就业能力提升纳入到球队建设发展体系中;同时提升运动员的选秀优势、求职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综合运用多种渠道为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就业发展创造条件。(8)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竞赛机制的建设与发展以运动员培养为目标,坚持以运动员作为球队发展的根本动力;优化CUBA赛事机制,以培养和选拔人才作为赛事主要目标;协调各方提升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参赛保障体系。

马鸿远[7](2019)在《多媒体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驻宁高校为例》文中指出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与变革使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化,这种现代化技术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领域,还对教育领域的发展与改革产生了渗入式的推动作用,尤其对高校影响深远。南京拥有着多所驻宁高校,具有综合实力的各高校同时也是多媒体教学资源的重要区域。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课堂是高校体院多媒体教学开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对高校体育科学技术水平与教学效果优质化有着巨大的承载与推动作用,它与高校体育学院的教学管理方式,教学科研成果,训练竞赛,学生学习水平与素质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应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的方式视为体育科研教育的开发重点,有效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水平。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与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现代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的多媒体体育教学现状进行研究与调查,发现其存在以下问题:客观环境下高校体育资金投入不足,多媒体配备硬件设施欠缺,影响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开展;教职人员的多媒体业务水平相对较低,校方培训规划欠缺;在教学理念上偏保守,多媒体教学方式内容单一缺乏创新;在形式上有认知偏知,教学课件质量不高,忽略课堂内容与重点;不能将技术与教学实际需求有机合理统一,产生一味注重技术的问题。文章通过深入研究调查资料与文献后总结以上问题原因,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提升校方重视程度,加大投资力度于多媒体专项资金比例,完善设备配备与管理;着力培养教师多媒体技术操作水平与素养;宣传与培养现代化教学理念,创新单一多媒体教学方式;改善课件质量与教学内容重点分配;分清主次教学方式分配,提升教学实际参与度,保持课堂互动氛围与课堂效果。研究结果认为高校多媒体技术参与体育教学的方式在现行教学方式中既面临着良好的助于发展的大环境机遇,也面临开发与建设应用过程中带来的问题与挑战。因此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现状与水平,科学规划与分析,在日新月异的现代教育环境下完成多媒体技术的参与与应用建设。

张峰[8](2019)在《“健康第一”理念下南京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所提倡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丰富和发展公共体育的内涵,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普通高校大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的问题,进行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为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教育理念,解决传统体育模式下体育课程内容同质化、教学模式单一化,为普通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现实意义。本文以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南师大)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对南师大现行的公共体育课程模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外活动、体育师资队伍、场地设施等情况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法为:查阅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分析以及逻辑分析等。本文的理论依据为教育部2002年8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健康第一”理念下,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在“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下,南师大公共体育课程的内涵等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了提高。新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基本得到落实,完成情况良好。其中主要创新与实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南师大教学大纲文本结构的更改,促使教学目标和任务更加明确,考核评价更加合理。其次是运动训练课程班、艺术类课程与“校级精品课程”花样跳绳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并提升运动技术技能,也带动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最后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高,有利于学术传承,多媒体技术在课内外的使用,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业务能力有了创造性的发展,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南师大在大学体育内涵建设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未到达预期的设想,因此内涵建设还需要继续完善以下几个方面:“健康第一”理念认识不够深刻,体育教学目标着重强调运动技能目标,忽视了“健康第一”理念下运动参与、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领域的目标。体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开设新型项目和课时比较少,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不高,课外活动内容没有针对女生多的特点进行开设,影响“健康第一”理念下运动技能目标的实现。教学方法传统,考核评价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未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忽视了“健康第一”理念下的“以人为本”的内涵。教师队伍中缺少年轻有活力的青年教师;师生配备比不能达标。体育场地设施种类基本齐全,但体育场地年久失修,器材破旧,场馆收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张凯[9](2019)在《新乡市普通高校“共享式”体育课的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研究意义上看,“共享式”体育课有助于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升级,促进高校之间体育教学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以及其他各种资源之间的共同享用。同时,共享式体育课能够提升体育功能,充分发挥高校体育课程的作用与优势,达到高校之间强强联合并实现优势互补的目的。所以应当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促进高校间体育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为了更好地研究“共享式”体育课,本文以新乡市大学城四所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融合为研究内容,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分析法等为研究方法,分六部分对“共享式”体育课实施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描述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介绍研究课题选用的方法以及课题的创新点,梳理了国内外共享式体育课的研究成果,厘清了共享式体育课的概念和特征。其次,基于新乡市四所高校的调查,通过实证调查,揭示出当前新乡市大学城四所高校当前体育课现状,并对共享式体育教学的推行提出了对策建议。在对共享式体育教学进行研究后,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从体育教学视角看,体育课程的设置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体育课程的资源不能达到合理化配置、体育课程的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等问题;从体育课程改革看,过于强调理念转变的课程改革难以奏效、单独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改革效果不佳、当下体育课程改革的效益不高等问题;“共享式”体育课可以投入较少的成本获得更好的效果、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能够增加校际间的合作交流提升教学质量,因而具有推行的必要性。从可行性视角看,国家政策对共享式教育资源的支持和鼓励,各院校的场馆资源、人力资源、独特的区域性资源以及内在需求为新乡市大学城四所高校“共享式”体育课的开展提供了可行性。最后,本文通过对“共享式”课程现有模式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确立明确的共享理念的具体途径,以及共享式体育课的制度设计策略。比如共享模式的构建是新乡市大学城四所高校资源互补,实现教育水平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应该在准确把握共享课程特征的基础上,加强四所高校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信息共享、课程选修、教学培养制度等方面着手,构建共享式体育课的制度体系以及课程评价机制,建立共享式体育课的经济、场地、安全等保障机制。

常泽军[10](2018)在《基于知识图谱软件对1996-2016年体育课程期刊文献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学界对于课程的研究方兴未艾。体育课程作为课程的一个重要分支,不同学者从多个研究视角出发,采取多种研究方法,对体育课程定义、体育课程改革与实施、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体育课程体系、体育课程目标和体育课程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这些研究结果推动了体育课程研究不断深入和全面,同时也促进了体育教学甚至是整个学校体育工作的良性发展,为体育教学及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本文用篇名以“体育”并含“课程”或含“体育课程”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1996年至2016年体育课程领域研究文献2361篇,采用文献资料、共现分析、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育课程研究的发展历程、理论及观点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了解体育课程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及以往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局限,并对未来体育课程研究的趋势进行探讨。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体育课程研究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体育教学、体育课程改革、体育课程理念、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主体和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改革是推动体育课程发展的直接因素;体育课程理念不断拓宽,“人的全面发展”在体育课程理念中的作用得以体现;体育课程目标从“理想化设计”向“可操作性”转变,但对于学生道德、情感、兴趣的评价操作上仍有难度。体育课程目标评价仍存在争议,体质评价应该在体育课程评价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仍然存疑,虽然体质评价在课程评价中占重要位置,但是对“改善青少年体质”作用不足。2.相关科研机构及学者合作研究较少,研究较为分散、协同效应发挥不明显,相关科研机构和学者应加强合作,聚焦研究视角对体育课程进行深入持续研究。3.体育课程研究范畴基本涵盖了课程论研究范畴,其研究与体育课程改革实践联系密切,初步形成了研究者群体规模。4.体育课程学术研究的规范性仍不足,体育课程的研究范畴还待进一步明确,大部分研究成果停留于重复性研究,缺乏理论创新和群体合作。5.影响体育课程研究的外部动力主要包括母学科课程发展、社会环境及相关政策导向作用和体育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三个方便因素。6.体育课程研究的趋势包括亟需厘清体育课程研究范畴,加强学术规范性,在研究中注重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高校与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进行合作式研究;体育课程研究方法更趋于多元。

二、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本科院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SWOT-PEST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开设体育舞蹈课程是实现国家政策的必要保障
        1.1.2 内蒙古高校的体育课程结构存在问题
        1.1.3 体育舞蹈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课程价值
        1.1.4 SWOT-PEST分析法的独特研究视角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3.1 研究难点
        1.3.2 研究创新点
        1.3.2.1 研究观点创新
        1.3.2.2 研究方法创新
    1.4 研究不足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5.2.1 文献资料法
        1.5.2.2 实地调查法
        1.5.2.3 问卷调查法
        1.5.2.3 数理统计法
        1.5.2.5 专家访谈法
        1.5.2.6 SWOT-PEST分析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舞蹈
        2.1.2 高校体育舞蹈课程
        2.1.3 SWOT-PEST分析法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体育舞蹈的历程研究
        2.2.1.1 体育舞蹈运动的起源与发展研究
        2.2.1.2 体育舞蹈课程的起源与发展研究
        2.2.2 体育舞蹈价值的研究
        2.2.2.1 体育舞蹈的运动学价值研究
        2.2.2.2 体育舞蹈的生理学价值研究
        2.2.2.3 体育舞蹈的心理学价值研究
        2.2.2.4 体育舞蹈的艺术学价值研究
        2.2.3 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研究
        2.2.3.1 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价值研究
        2.2.3.2 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趋势研究
        2.2.3.3 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学开展研究
        2.2.4 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研究
        2.2.4.1 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现状研究
        2.2.4.2 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影响因素的研究
        2.2.4.3 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发展对策研究
        2.2.5 SWOT-PEST分析模型应用于体育运动项目的研究
        2.2.5.1 体育教学中SWOT-PEST分析模型的应用研究
        2.2.5.2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SWOT-PEST分析模型的应用研究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SWOT-PEST分析的环境界定、模型确立及指标体系构建
        3.1.1 环境界定
        3.1.2 模型确立
        3.1.3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3.2 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优势因素分析
        3.2.1 政治优势
        3.2.1.1 体育相关政策法规对推广体育舞蹈的支持
        3.2.1.2 内蒙古高校对实施“体育强国”战略的响应
        3.2.2 经济优势
        3.2.2.1 内蒙大学生注重对体质健康投资
        3.2.2.2 内蒙古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
        3.2.3 社会优势
        3.2.3.1 近年来体育舞蹈快速发展
        3.2.3.2 内蒙体育舞蹈人才市场巨大
        3.2.3.3 内蒙举办体育舞蹈赛事增多
        3.2.3.4 内蒙古高校学生需求层次提高
        3.2.4 技术优势
        3.2.4.1 教师队伍专业化有助于技术专业化发展
        3.2.4.2 现代传媒技术有益于体育舞蹈技术的创新发展
        3.2.4.3 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体育舞蹈技术多元化发展
    3.3 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劣势因素分析
        3.3.1 政治劣势
        3.3.1.1 体育相关法律法规细化不足
        3.3.1.2 监督管理措施、体系不健全
        3.3.1.3 高校领导对体育舞蹈不重视
        3.3.1.4 内蒙地区体育舞蹈宣传不足
        3.3.2 经济劣势
        3.3.2.1 体育舞蹈相关场馆设施浪费、创收低
        3.3.2.2 体育舞蹈培训、参赛等相关费用较高
        3.3.2.3 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发展经费占比过少
        3.3.3 社会劣势
        3.3.3.1 内蒙地区体育舞蹈资源匮乏
        3.3.3.2 大学生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
        3.3.4 技术劣势
        3.3.4.1 内蒙古高校师资配备缺乏合理性
        3.3.4.2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缺少规范性
        3.3.4.3 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忽视竞技性
    3.4 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机遇因素分析
        3.4.1 政治机遇
        3.4.1.1 “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影响
        3.4.1.2 我国推行教育资源中西部倾斜的政策
        3.4.1.3 内蒙对“文化自信”政策号召积极响应
        3.4.2 经济机遇
        3.4.2.1 “一带一路”商业链的政治经济效益
        3.4.2.2 体育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反哺体育舞蹈
        3.4.2.3 体育产业成为内蒙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3.4.3 社会机遇
        3.4.3.1 内蒙群众观念的不断发展和更新
        3.4.3.2 内蒙古高校周边体育舞蹈机构增多
        3.4.4 技术机遇
        3.4.4.1 5G时代打造体育舞蹈虚拟现实技术使用
        3.4.4.2 训练方法科学化助力体育舞蹈技术发展
        3.4.4.3 “东西合璧”使体育蹈展现东方魅力
    3.5 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挑战因素分析
        3.5.1 政治挑战
        3.5.1.1 我国对高校开设体育舞蹈的配套政策相对滞后
        3.5.1.2 内蒙部分高校对开设体育舞蹈扶持政策不完善
        3.5.1.3 内蒙对其他运动项目政策支持力度的消极影响
        3.5.2 经济挑战
        3.5.2.1 内蒙各体育项目资金投入不平衡
        3.5.2.2 内蒙古高校的教育经费配置不均衡
        3.5.3 社会挑战
        3.5.3.1 内蒙其他体育运动项目负影响作用
        3.5.3.2 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场地设施不足
        3.5.4 技术挑战
        3.5.4.1 体育舞蹈自身运动技术难度比较大
        3.5.4.2 内蒙部分高校体育教师配备不合理
        3.5.4.3 内蒙高水平的体育舞蹈赛事较缺乏
    3.6 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发展策略与思考分析
        3.6.1 “SO+PEST”成长型发展策略:发挥自身优势、抓住外部机遇
        3.6.2 “ST+PEST”多元化发展策略:强化自身优势、避免外部挑战
        3.6.3 “WT+PEST”防御型发展策略:克服劣势阻碍、化解挑战因素
        3.6.4 “WO+PEST”扭转型发展策略:利用发展机遇、弥补潜在短板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招生现状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河南省体育舞蹈事业发展的需要
        1.1.2 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人才培养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外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河南省体育舞蹈专业统考考试制度
        3.1.1 河南省体育舞蹈专业统考考试内容
        3.1.2 河南省体育舞蹈专业统考考试要求
    3.2 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招生开展情况
        3.2.1 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招生录取原则
        3.2.2 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招生年限
        3.2.3 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专业历年招生人数
        3.2.4 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招生质量
        3.2.5 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男女比例
    3.3 河南省体育舞蹈专业同其他专业生源招生情况对比
        3.3.1 体育舞蹈专业与艺术类各专业报考上线及招生人数
        3.3.2 河南省普通高招体育类专业报考上线及招生人数
        3.3.3 河南省 2019 年普通高招艺术类录取文化分数线
        3.3.4 河南省历年体育舞蹈专业招生录取专业分数线
    3.4 影响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招生的因素
        3.4.1 政府主管部门因素
        3.4.2 社会因素
        3.4.3 高校因素
        3.4.4 学生因素
    3.5 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招生发展的对策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招生现状(教师问卷)
    附录B 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招生现状(学生问卷)
    附录C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D 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E 专家对问卷效度评价量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基本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基础
    六、研究设计
    七、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考察与问题诊断
    第一节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发展的现实考察
        一、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的现状调查
        二、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
    第二节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诊断
        一、专业发展保障机制不健全
        二、专业发展培训内容不恰当
        三、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低
        四、缺乏有效评价与考核机制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分析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方式的选择
        二、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的选择
        三、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的需求
        四、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技能的需求
第二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的构建依据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三、布鲁克菲尔德成人学习理论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分析结构的三维度模型
        一、社会环境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工作场所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问卷设计与实证分析
        一、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测量工具的编制与修订
        二、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三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节 教师发展阶段论的梳理
        一、职业社会化视角下的教师发展阶段论
        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下的教师发展阶段论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特征
        一、新手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
        二、熟手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
        三、专家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
    第三节 阶段论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式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分层培训模式
        二、不同阶段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
第四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构成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化建设
        一、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内涵
        二、美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总体框架
        三、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特征
        一、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
        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和维度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
        一、使命担当的思想素质
        二、阳光体健的身心素质
        三、促进健康的知识结构
        四、实践创新的教学能力
第五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战略路径
        一、问题驱动的战略路径
        二、目标驱动的战略路径
        三、责任驱动的战略路径
        四、创新驱动的战略路径
        五、资源驱动的战略路径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共同体的开发与优化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路径
        二、高校体育教师实践共同体发展路径
第六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系统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建设思路
        一、扩宽渠道,扩大支持广度
        二、激发活力,增强支持强度
        三、持续支持,净化支持纯度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建设原则
        一、多元开阔的支持渠道
        二、丰富多样的支持内容
        三、发展厚重的支持文化
        四、健全完善的协同机制
第七章 理想的高校体育教师个案分析
    第一节 马约翰先生的实践智慧
        一、用专业热情引导学生热爱运动
        二、用运动精神引导学生以道驭术
        三、用体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四、立足本土融汇中西鼓励科学锻炼
    第二节 优秀高校体育教师的能力品质
        一、由内而外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
        二、扎实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
        三、勤于反思并不断追求自我发展
        四、严于律己实现与学生共同成长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的未来
        一、紧跟时代共同构建终身学习型高校教师
        二、深刻理解体育价值培养后人类时代人才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4)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5 理论基础
    1.6 研究思路
    1.7 研究方法
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及其判定
    2.1 什么是普通高校体育
    2.2 异化及其判定方式
    2.3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问题表征
    2.4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判定
3 历史考察:外部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影响
    3.1 中国古代体育的独特属性和学校体育的式微
    3.2 中国近代体育发端于“内容嫁接式”体育课
    3.3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的曲折发展
    3.4 外部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作用方式
4 互动关系:中国体育、教育、大学系统对普通高校体育的影响
    4.1 中国体育模糊了学校体育的边界
    4.2 教育系统内的应试同化与干预迟滞导致良性学校体育重塑艰难
    4.3 中国大学内部生态迫使普通高校体育遵循多重工作逻辑
5 行动者分析:行动者的策略选择、行为与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呈现
    5.1 被迫趋同与主动模仿:普通高校体育组织遵从“合法性机制”
    5.2 “反抗”与“权力”转移:行动者自由行动的多种表现
    5.3 无奈之举与“意外”后果
6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综合分析
    6.1 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形成过程的特点
    6.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
    6.3 普通高校体育异化本质在于组织功能异化
    6.4 异化消解的可能性
7 研究结论
    7.1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
    7.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及其本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主要访谈对象统计表

(5)山东省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高校体育社团的研究
        2.1.1 高校体育社团概念研究
        2.1.2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现状的研究
        2.1.3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研究视角的研究
        2.1.4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特征、功能与作用研究
    2.2 核心素养研究文献综述
    2.3 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综述
        2.3.1 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内涵的研究
        2.3.2 学科核心素养构成的研究
    2.4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
        2.4.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界定、构成的研究
        2.4.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对策的研究
    2.5 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地调研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山东省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现状分析
        4.1.1 大学生参加过体育社团情况分析
        4.1.2 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数量的分析
        4.1.3 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次数的分析
        4.1.4 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平均时长的分析
        4.1.5 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规模的分析
        4.1.6 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项目的分析
    4.2 山东省高校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现状分析
        4.2.1 大学生运动能力素养分析
        4.2.2 大学生健康行为素养分析
        4.2.3 大学生体育品德素养分析
    4.3 山东省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分析
        4.3.1 大学生是否参加体育社团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分析
        4.3.2 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数量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分析
        4.3.3 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深度对其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分析
        4.3.4 不同规模的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分析
        4.3.5 不同交流方式的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分析
        4.3.6 不同组织管理方式的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分析..
5 讨论
    5.1 山东省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现状讨论
    5.2 山东省高校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现状讨论
    5.3 关于山东省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讨论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6)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实践发展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竞技篮球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
        1.1.2 我国竞技篮球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
        1.1.3 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1.1.4 研究深入性与指导理论的欠缺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相关研究的局限
        1.2.4 研究趋势分析
    1.3 相关概念的研究现状及本研究的界定
        1.3.1 高校高水平篮球队
        1.3.2 科学发展观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小结
2 研究对象、思路、方法、假设与创新之处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思路
        2.2.1 以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培养全过程为参考的全面分析
        2.2.2“科学发展观”思路下的分析
        2.2.3 理论思辨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2.2.4 以定量研究为主结合定性研究
    2.3 研究步骤与分析路径
    2.4 研究方法
        2.4.1 文献资料法
        2.4.2 个案研究法
        2.4.3 访谈法
        2.4.4 问卷调查法
        2.4.5 实地观察法
        2.4.6 逻辑分析法
    2.5 研究假设与创新之处
        2.5.1 研究假设
        2.5.2 创新之处
    2.6 研究内容
    2.7 小结
3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目标定位
    3.1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建设目标定位情况
        3.1.1 国家层级目标设定
        3.1.2 省市区域层级目标设定
        3.1.3 学校层级目标设定
        3.1.4 运动员层级目标设定
    3.2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目标定位的优化
        3.2.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在目标定位时应体现出水平差异
        3.2.2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在目标定位时应避免功利主义倾向
        3.2.3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在目标定位时以运动员的综合发展为本位
        3.2.4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在目标定位达成的根本途径
    3.3 小结
4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招生制度建设
    4.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招生制度及其存在问题
        4.1.1 招生模式及其存在问题
        4.1.2 招生人数及其存在问题
        4.1.3 招生生源
        4.1.4 招生依据
        4.1.5 招生时间安排
    4.2 域外经验: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高水平篮球队球员招募
        4.2.1 资料来源
        4.2.2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高水平篮球运动员招生制度
    4.3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招生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4.3.1 细化招生名额限制,强化招生与球队建设的供需结合
        4.3.2 优化等级划分的考核方式,逐渐向竞技能力数据化考核的方向倾斜
        4.3.3 优化文化课程考试,实现专项技术与文化知识考核双管齐下
    4.4 小结
5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文化教育
    5.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5.1.1 在校专业选择情况
        5.1.2 课程学习形式
        5.1.3 课外学习时间
        5.1.4 学习管理形式
        5.1.5 学习成绩情况
    5.2 域外经验:美国大学生运动员的文化学习
        5.2.1 学生文化课程管理制度
        5.2.2 运动员选拔制度
        5.2.3 学籍管理制度
        5.2.4 学习要求
    5.3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优化
        5.3.1 以高校篮球运动员的角色特点安排文化学习
        5.3.2 以运动员发展为本位安排文化课程学习
        5.3.3 充分发挥教练员、任课教师、辅导员在运动员文化学习中的协调作用
        5.3.4 文化学习内容要适当向运动员毕业升学或就业需要倾斜
    5.4 小结
6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训练优化
    6.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训练现状
        6.1.1 训练频次与训练时间
        6.1.2 训练方法
        6.1.3 运动员训练动力
        6.1.4 训练激励机制
    6.2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教练员现状
        6.2.1 教练员年龄情况
        6.2.2 聘用形式情况
        6.2.3 执教年限情况
        6.2.4 学历及职称情况
        6.2.5 学习及进修情况
        6.2.6 运动经历情况
    6.3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训练的建设与发展
        6.3.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训练理念与方法的动态化更新
        6.3.2 以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训练特点安排训练计划
        6.3.3 优化教练员队伍配置,形成教练梯队之间的持久衔接
        6.3.4 突出训练重点,协同校内外各方共同提升球队训练质量
    6.4 小结
7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场馆设施建设
    7.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场馆设施使用现状
        7.1.1 篮球场馆类型与数量配置情况
        7.1.2 篮球训练功能性场馆配置情况
        7.1.3 篮球训练设施配置情况
        7.1.4 场馆管理主体
    7.2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场馆设施的建设与发展
        7.2.1 依托学校情况和高水平篮球队训练需求进行场馆设施的优化
        7.2.2 构建场馆设施的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场馆设施利用效率
        7.2.3 优化场馆训练环境,加强场馆环保型改造
        7.2.4 加强高校高水平篮球队训练场馆设施的人性化改造
    7.3 小结
8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保障体系建设
    8.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综合保障情况
        8.1.1 政策保障情况
        8.1.2 资金保障情况
        8.1.3 科研保障情况
        8.1.4 安全保障情况
        8.1.5 医疗保障情况
    8.2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综合保障的建设与发展
        8.2.1 构建“训、科、医、管”一体化的综合保障体系
        8.2.2 围绕运动员发展构建综合保障体系,保障效应要落实到每个运动员
        8.2.3 以训练保障为主线,协调各方构建综合保障体系
    8.3 小结
9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退役选秀与就业规划
    9.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选秀机制研究—基于美国大学生篮球运动员选秀基础上的分析
        9.1.1 美国高校篮球运动员选秀机制
        9.1.2 我国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选秀机制
        9.1.3 我国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选秀机制存在的问题
    9.2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就业规划情况
        9.2.1 就业率和专业对口情况
        9.2.2 就业目标定位情况
        9.2.3 就业途径情况
        9.2.4 就业地区与就业单位情况
        9.2.5 就业及工作满意度情况
        9.2.6 工作不足分析
    9.3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退役选秀和就业规划的建设与发展
        9.3.1 将运动员就业能力提升纳入到球队建设发展体系中
        9.3.2 同时提升运动员的选秀优势、求职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
        9.3.3 综合运用多种渠道为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就业发展创造条件
    9.4 小结
10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竞赛机制建设—以CUBA赛事为例
    10.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CUBA竞赛情况及其存在问题
        10.1.1 CUBA赛事参赛目的
        10.1.2 CUBA赛事成绩要求
        10.1.3 CUBA赛事奖励机制
        10.1.4 CUBA赛事满意度
    10.2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竞赛机制的优化
        10.2.1 以运动员培养为目标,坚持以运动员作为球队发展的根本动力
        10.2.2 优化CUBA赛事机制,以培养和选拔人才作为赛事主要目标
        10.2.3 协调各方提升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参赛保障体系
    10.3 小结
1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建设的个案研究-以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为例
    11.1 个案选择
    11.2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队伍建设发展成果
    11.3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队伍建设情况
        11.3.1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目标定位与达成情况
        11.3.2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招生机制
        11.3.3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运动员的文化教育
        11.3.4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运动员的专项训练
        11.3.5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的场馆设施
        11.3.6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的综合保障
        11.3.7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选秀及就业情况
        11.3.8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竞赛机制
12 结论与建议
    12.1 结论
    12.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多媒体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驻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
    2.1 多媒体技术
    2.2 体育教学
    2.3 多媒体教学
第3章 多媒体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现状调查设计与分析
    3.1 调查设计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方法
    3.2 调查结果分析
        3.2.1 学校与体育教师层面就多媒体技术使用上的调查与分析
        3.2.2 关于学生层面就体育课上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调查与分析
第4章 多媒体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问题透析
    4.1 资金投入不足,设备更新滞后
    4.2 技术培训欠缺,使用效果受限
    4.3 教育理念保守,创新意识淡薄
    4.4 注重形式翻新,漠视课堂内容
    4.5 过分滥用技术,忽视教学实际
第5章 关于体育教学中优化多媒体技术的路径把脉
    5.1 提升重视程度,加大资源投入
    5.2 重视培训规划,媒介素养先行
    5.3 培养现代教育理念,自觉创新教学方式
    5.4 优化课件质量水平,媒体体育有机融合
    5.5 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执意追求最优化效果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
    附录1: 南京高校体育多媒体教学开展情况的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附录2: 南京高校体育多媒体教学开展情况的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3: 专家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8)“健康第一”理念下南京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绪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健康第一”
        1.3.2 公共体育教学
2 文献综述
    2.1 “健康第一”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2.2 “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有关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回顾
    2.3 “健康第一”与发展身体素质的相关研究回顾
    2.4 国外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研究回顾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据统计法
        3.2.5 案例分析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南师大公共体育教学发展概况
        4.1.1 南师大着名教育家的体育思想研究
        4.1.2 南师大公共体育课程发展历程回顾
    4.2 “健康第一”理念下南师大公共体育课教学基本情况
        4.2.1 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
        4.2.2 体育教学模式
        4.2.3 公共体育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
        4.2.4 体育课教学方法
        4.2.5 体育课教学考核与评价
    4.3 “健康第一”理念下影响公共体育教学开展的因素
        4.3.1 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4.3.2 体育场地设施及器材条件
        4.3.3 公共体育课教学学生的调查结果分析
        4.3.4 公共体育课教学情况的实证研究
    4.4 “健康第一”理念下他山之石的借鉴
        4.4.1 教学指导思想的比较
        4.4.2 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比较
        4.4.3 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合理程度的比较
        4.4.4 体育教学内容的比较
    4.5 “健康第一”理念下南师大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存在的优点与不足
        4.5.1 “健康第一”理念下体育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及其优点
        4.5.2 “健康第一”理念下教学改革存在的不足之处
    4.6 “健康第一”理念下南师大体育教学改革思路和改革措施
        4.6.1 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思路
        4.6.2 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新乡市普通高校“共享式”体育课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前言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资料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数理统计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共享式”体育课的概念及特征
    2.1 “共享式”体育课的概念
        2.1.1 共享的内涵
        2.1.2 “共享式”体育课的释义
    2.2 “共享式”体育课的特征
        2.2.1 开放性
        2.2.2 合作性
        2.2.3 互补性
第3章 “共享式”体育课的必要性分析——基于新乡市四所高校的调查
    3.1 新乡大学城四所高校当前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3.1.1 体育课程的设置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3.1.2 体育课程的资源达不到合理化配置
        3.1.3 体育课程的效果能达不到预期目标
    3.2 目前四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3.2.1 过于强调理念转变的课程改革难以奏效
        3.2.2 单独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改革效果不佳
        3.2.3 当下体育课程改革的效益不高
    3.3 推行“共享式”体育课的价值
        3.3.1 可以投入较少的成本获得更好的效果
        3.3.2 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
        3.3.3 增加校际间的合作交流提升教学质量
第4章 “共享式”体育课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4.1 政策的支持
    4.2 完善的硬件资源
    4.3 丰富的人力资源
    4.4 便利的地域资源
        4.4.1 距离与交通
        4.4.2 区域网络信息
    4.5 主观基础——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共同愿景
        4.5.1 学生有自我提升的需求
        4.5.2 高校有提高教学质量的需求
        4.5.3 高校有增进校际交流的需求
    4.6 客观基础——高校教学资源的互补性
        4.6.1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单一性
        4.6.2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学科偏重不同
        4.6.3 体育课管理制度的相似性
第5章 “共享式”体育课的模式选择
    5.1 “共享式”课程的现有模式及分析
        5.1.1 网络共享模式
        5.1.2 集中统筹模式
    5.2 确立明确的共享理念
        5.2.1 高校校际管理者之间的沟通
        5.2.2 高校校际教师之间的交流
        5.2.3 高校校际学生之间的需求调研
    5.3 共享式体育课的制度设计
        5.3.1 建立四校联盟,确立高校间的信息共享机制
        5.3.2 建立高校间的课程选修制度
        5.3.3 完善高校间的教学培养制度
        5.3.4 确立高校间的课程评价机制
    5.4 共享式体育课的保障
        5.4.1 高校的经济保障
        5.4.2 学生授课场地保障、师资保障
        5.4.3 学生的人身安全与交通保障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新乡市高校“共享式”体育课可行性调查问卷
附件2 新乡大学城体育课程资源共享的教师访谈提纲
附件3 高校管理层电话访谈记录

(10)基于知识图谱软件对1996-2016年体育课程期刊文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课程
        2.1.2 体育课程
    2.2 体育课程研究综述
        2.2.1 关于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2.2.2 关于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
        2.2.3 关于体育课程体系的研究
        2.2.4 关于体育课程实施的研究
        2.2.5 关于体育课程目标的研究
        2.2.6 关于体育课程评价的研究
        2.2.7 关于体育课程管理的研究
        2.2.8 关于知识图谱软件在体育研究应用中的研究
3.研究对象、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共现分析法
        3.2.3 可视化分析法
        3.2.4 内容分析法
        3.2.5 访谈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数据来源及分析工具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分析
    4.2 体育课程研究关键词特征分析
        4.2.1 体育课程研究关键词特征描述
        4.2.2 体育课程研究的内容分析
    4.3 体育课程研究成果机构特征分析
        4.3.1 体育课程研究成果机构特征描述
        4.3.2 体育课程研究成果机构特征分析
    4.4 体育课程研究成果作者特征描述与分析
        4.4.1 体育课程研究成果作者特征描述
        4.4.2 体育课程研究成果作者特征分析
    4.5 对体育课程期刊论文研究的思考
        4.5.1 体育课程研究呈现的总体特征
        4.5.2 影响体育课程研究的外部动力
        4.5.3 对体育课程研究的反思
        4.5.4 体育课程研究的趋势
5.结论与研究不足
    5.1 结论
    5.2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本科院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SWOT-PEST模型分析[D]. 王晴.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招生现状调查分析[D]. 杨依. 河南大学, 2019(07)
  • [3]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D]. 郭家骏.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8)
  • [4]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D]. 刘旭明.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5]山东省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研究[D]. 李锋.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6]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实践发展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D]. 葛辉. 山西大学, 2019(01)
  • [7]多媒体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驻宁高校为例[D]. 马鸿远.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8]“健康第一”理念下南京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D]. 张峰.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9]新乡市普通高校“共享式”体育课的可行性研究[D]. 张凯.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9)
  • [10]基于知识图谱软件对1996-2016年体育课程期刊文献的研究[D]. 常泽军.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