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量量热研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量,大分子,黄连,杆菌,生物,中药,折迭。
微量量热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魏永洋,宋文娟,李文锋,张道勇,潘响亮[1](2017)在《应用单针注射等温微量量热滴定法检测尿素水解菌对Hg~(2+)的耐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单针注射等温微量量热滴定法(SIITC)检测尿素水解菌对Hg~(2+)的耐受性。【方法】与传统的细胞生长曲线法和基于尿素水解的p H变化曲线相对比,应用SIITC研究耐盐尿素水解菌Staphylococcus succinus对不同浓度Hg~(2+)的耐受性,通过相关性分析验证SIITC检测细菌对重金属胁迫耐受性的可行性。【结果】S.succinus菌吸附水解尿素的最大热量交换速率和累积热量值随Hg~(2+)浓度升高而降低。最大热量交换速率由不含Hg~(2+)的-45μJ/s降至10μmol/L Hg~(2+)处理的-20μJ/s,吸收热量由-1 291.90μJ下降到-535.75μJ;不同浓度Hg~(2+)胁迫下S.succinus菌吸附水解尿素的反应热量值与溶液p H以及OD_(600)的相关系数r分别达到0.928和0.955。【结论】SIITC可用来检测Hg~(2+)对尿素水解菌S.succinus的毒性。(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7年11期)
曾燕,郭兰萍,王继永,黄璐琦[2](2017)在《基于微量量热法的不同来源黄芩抑菌活性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基于生物热技术的不同来源黄芩抑菌活性区分方法,基于生物热技术考察不同来源黄芩的抑菌活性差异。方法:采用微量量热技术,研究不同来源黄芩对大肠杆菌生长代谢的热动力学参数的影响,考察栽培区域、采收期、生长年限和种质等的差异对黄芩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不同产地黄芩热动力学参数特征差异较大,其抑制率在24.3%~129.5%,其中河北承德和内蒙古武川黄芩抑菌活性显着高于山东莒县和山西运城;随着药材采收月份的变化(7—11月),黄芩的抑菌活性出现了先下降后急剧增加的现象,且在11月份抑菌活性达到最强;对比不同生长年限的黄芩(2~5年),总体上黄芩药材的抑菌活性随着药材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增强;多点试验考察不同种质黄芩药材抑菌活性发现,不同种质黄芩抑菌活性差异较大,其表现出来的抑菌活性与纬度跨越有关。结论:不同产地黄芩抑菌活性存在一定的差异,药材的采收时间、生长年限以及种质等的差异均能对黄芩抑菌率产生影响。基于生物热技术的微量量热技术用于不同来源药材的区分,较传统的药理、化学和形态学方法具有一定的便捷性和快速性,可作为进一步区分不同来源药材药效差异的依据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中药》期刊2017年09期)
沙孟晨,张海珠,何琴,毕丹,钱金栿[3](2017)在《基于微量量热法的连花清瘟胶囊质量一致性评价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连花清瘟胶囊(LQC)对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生长代谢的影响,建立评价LQC质量一致性的新方法。方法采用微量量热法测定不同质量浓度LQC对绿脓杆菌的生长代谢的影响,得到热谱曲线及相应的热动力学参数,如生长峰达峰时间(T)、生长期发热量(Q)、生长期最大发热功率(P)、生长期生长速率常数(k)等。以LQC质量浓度(C)为横坐标,T、P、Q、k为纵坐标进行回归分析,根据相关系数优选最佳参数,计算抑菌有效率(antibacterial effective rate,E)。以E作为评价LQC抗菌活性指标,分别检测11个批次市售LQC以及经特殊处理后的LQC样品对绿脓杆菌生长代谢的影响。结果 LQC质量浓度在10.00~47.68 mg/m L时对绿脓杆菌生长代谢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具有质量浓度依赖性。通过回归分析得出的4个热动力学参数中,相关性最好的参数为T,r=0.990,其变化可以直观评价LQC对绿脓杆菌生长代谢的影响,且该参数稳定性较好,故选择指数生长期的T计算E。结果表明不同批次LQC样品E无明显差异,样品放于潮湿或高温环境中其E发生明显变化。结论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的特点,可以区分不同质量LQC的抗菌生物活性,为LQC质量的一致性评价提供了一种参考方法,并为其他大复方中药制剂质量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和方法学借鉴。(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7年11期)
任永申,张萍,吕宏宇,肖小河[4](2015)在《基于微量量热法的无菌制剂快速无菌检查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快速灵敏准确的无菌检查新方法,克服现有无菌检查方法检查周期长(14~21 d)、灵敏度低、自动化程度不高、容易引起误判等局限。方法采用微量量热法,以常规方法为参照,对方法灵敏度进行考察,建立基于微量量热法的无菌检查新方法;考察该方法对复方茵陈注射液正常样品、未灭菌样品、灭菌不彻底样品的检查能力。结果微量量热无菌检查法能够在10 h内检出各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生孢梭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检出限度<100 cfu,并能够快速检出模式药物未灭菌样品与灭菌不彻底样品,较常规检查方法更为灵敏快速。结论建立的微量量热无菌检查法灵敏、快速、准确,可实现自动在线监测,可以作为无菌检查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20期)
丁延伟,张广照[5](2015)在《超灵敏微量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大分子的构象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用超灵敏的微量差示扫描量热仪(以下简称US-DSC)研究了溶液中大分子的单链折迭、聚集和变性等行为,主要创新点如下。(1)研究了温度扫描速率、浓度对大分子构象变化中热力学参数的影响,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外推温度扫描速率获得热力学平衡状态下热力学参数的方法,并建立了扫描速度和浓度双外推法测量大分子(本文来源于《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发展回顾》期刊2015-07-01)
张有民,王保怀,李芝芬,王夔,杨铭[6](2015)在《微量量热方法研究抗癌物质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筛选抗癌药物的方法和抗癌机制的研究很重要。课题组从化学的角度,用近代微量量热技术(并配合其他波谱)来探索该问题,是很有特色的。(1)不仅可以测量微小的热效应,而且适合于慢过程。(2)从测得的热动力学谱图上,可以获得动力学的信息和生物大分子的"弱作用力"信息,后者对阐明生物大分子的行为很重要。在上述基础上,研究抗癌物质对生物大分子行为的影响就更有理论和实际(本文来源于《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发展回顾》期刊2015-07-01)
高誉珊[7](2014)在《基于微量量热技术的典型寒热中药生物热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功能之气,是中医药最重要的基本理论之一,是中医赖以处方遣药的依据。然而,中药四性是否客观存在?有无客观而有效的判别标准和方法?四性的生理活性及物质基础是什么等问题一直为历代医家所关注。本论文以中药药性相关文献、理论为依据,采用微量热力学技术手段,针对黄连、白芍、干姜、桔梗四味《伤寒论》经典六经寒热药物对大肠埃希菌生长代谢吸(放)放热过程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以寻求能够客观量化中药属性的指标。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及结论如下:(1)叁篇综述概括整理了近年来有关中药寒热属性、微量量热现状及其应用、四味《伤寒论》六经寒热经典药物考证的研究文献。在考证了四味中药在历代本草古籍中寒热属性及临床运用的记载的基础上,总结现代研究,认为凡是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这类药物对机体代谢产生抑制作用;凡是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这类药物对机体代谢产生促进作用。在微量量热技术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直接监测生物体所固有的热力学过程,同时提供热力学数据,将这种细微的能量转化刻画来,实现热能的量化、可视化,从而为实现中药药性的量化分级提供实验依据。(2)在实验规范化、标准化、具有可重复性的基本原则下,确定了合理的实验体系及操作步骤:20mL玻璃安培瓶中加入4925微升LB培养基,74微升经80目孔径尼龙网过滤的中药水煎液,中药干预浓度分别为生药量0.01、0.02、0.03g/mL,大肠埃希菌接种量为5x105cfu/mL。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重复实验并进行数据统计,实验结果显示,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黄连、白芍对细菌放热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干姜对细菌放热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且具有可量化统计学差异;第一峰峰值功率干姜>桔梗>正常>白芍>黄连,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干姜、黄连对细菌的作用强度强于桔梗、白芍;干姜、桔梗的总放热量值有大于白芍的趋势;干姜、桔梗的放热时间有短于黄连、白芍放热时间的趋势。(3)总结认为:本实验从生长速率、抑制率、第一峰峰值功率叁个角度证实这4味药对大肠埃希菌的生长放热过程产生的影响存在可量化差异,从总体时间和总放热量两个方面证实寒性药与热性药具有差异趋势;同时证明相同药物在不同浓度时对大肠埃希菌的生长放热过程产生的影响存在可量化差异。药物对细菌的这种不同强度的影响能否作为其药性表现的一个方面还需要进一步验证,但本实验已作出初步尝试,其影响结果与药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4-05-01)
高誉珊,郑丰杰,李鑫,许红,张淑静[8](2014)在《基于微量量热法的寒热中药对大肠杆菌生长热谱曲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典型寒热中药黄连、制附子对大肠杆菌生长代谢作用的影响,探讨微量量热法用于中药寒热差异及量化研究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微量量热技术,测定大肠杆菌在不同浓度寒热中药水煎液干预下的生长热谱曲线,分析其热力学参数。结果黄连、制附子均可影响大肠杆菌产热效应,其效应影响与药物浓度具有正相关关系;黄连组的热焓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制附子组的热焓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微量量热技术是从生物体生命周期及能量代谢角度,观察中药寒热效应差异的客观化手段之一。(本文来源于《云南中医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李俊贤,王嘉毅,张乐乐,鄢丹,王睿林[9](2013)在《微量量热法研究中药黄连6种生物碱之间相互作用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微量量热法研究黄连6种生物碱对痢疾杆菌生长代谢的影响,比较各生物碱在黄连抑菌效果中所占的贡献度,确定主要的药效物质,并围绕其展开与其他生物碱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0.8mg·mL 1黄连水提液中,各生物碱的贡献度分别是:药根碱和非洲防己碱3.21%,表小檗碱2.49%,巴马汀4.27%,黄连碱36.31%,小檗碱52.83%,由此判断小檗碱与黄连碱为主要的抑菌活性物质。各成分相互作用关系显示,黄连中存在与抑菌活性相拮抗的物质;小檗碱与黄连碱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其他4种生物碱与小檗碱和黄连碱存在迭加作用。该结论为中药黄连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新的组分中药的研制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章从恩,王嘉毅,郝俊杰,鄢丹,王睿林[10](2013)在《微量量热法体外表征拉米夫定对肠道特征菌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微量量热法研究拉米夫定对3种肠道特征细菌青春双歧杆菌、痢疾志贺菌及大肠埃希菌生长代谢的影响。在不同给药剂量下,以表达功率时间曲线(热谱曲线)的特征参数生长速率常数(k)、热功率(p)、达峰时间(t)、发热量(Q)为指标,对拉米夫定影响肠道特征细菌生长代谢程度进行客观地量化评价。结果显示,拉米夫定对青春双歧杆菌的半数抑制率(IC50)为200μg·mL-1,对痢疾志贺菌的IC50大于3 000μg·mL-1,对大肠埃希菌的IC50大于6 000μg·mL-1。结果显示,拉米夫定对3种肠道特征菌群抑制效果呈现明显差异,其"敏感"程度依次为青春双歧杆菌>痢疾志贺菌>大肠埃希菌;研究提示长期口服拉夫米定可能破坏菌道菌群平衡,存在导致内毒素等增加、引发炎症、加速肝病病情恶化的潜在风险。(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3年10期)
微量量热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构建基于生物热技术的不同来源黄芩抑菌活性区分方法,基于生物热技术考察不同来源黄芩的抑菌活性差异。方法:采用微量量热技术,研究不同来源黄芩对大肠杆菌生长代谢的热动力学参数的影响,考察栽培区域、采收期、生长年限和种质等的差异对黄芩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不同产地黄芩热动力学参数特征差异较大,其抑制率在24.3%~129.5%,其中河北承德和内蒙古武川黄芩抑菌活性显着高于山东莒县和山西运城;随着药材采收月份的变化(7—11月),黄芩的抑菌活性出现了先下降后急剧增加的现象,且在11月份抑菌活性达到最强;对比不同生长年限的黄芩(2~5年),总体上黄芩药材的抑菌活性随着药材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增强;多点试验考察不同种质黄芩药材抑菌活性发现,不同种质黄芩抑菌活性差异较大,其表现出来的抑菌活性与纬度跨越有关。结论:不同产地黄芩抑菌活性存在一定的差异,药材的采收时间、生长年限以及种质等的差异均能对黄芩抑菌率产生影响。基于生物热技术的微量量热技术用于不同来源药材的区分,较传统的药理、化学和形态学方法具有一定的便捷性和快速性,可作为进一步区分不同来源药材药效差异的依据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量量热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1].魏永洋,宋文娟,李文锋,张道勇,潘响亮.应用单针注射等温微量量热滴定法检测尿素水解菌对Hg~(2+)的耐受性[J].微生物学通报.2017
[2].曾燕,郭兰萍,王继永,黄璐琦.基于微量量热法的不同来源黄芩抑菌活性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17
[3].沙孟晨,张海珠,何琴,毕丹,钱金栿.基于微量量热法的连花清瘟胶囊质量一致性评价方法的建立[J].中草药.2017
[4].任永申,张萍,吕宏宇,肖小河.基于微量量热法的无菌制剂快速无菌检查方法研究[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15
[5].丁延伟,张广照.超灵敏微量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大分子的构象变化[C].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发展回顾.2015
[6].张有民,王保怀,李芝芬,王夔,杨铭.微量量热方法研究抗癌物质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C].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发展回顾.2015
[7].高誉珊.基于微量量热技术的典型寒热中药生物热动力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8].高誉珊,郑丰杰,李鑫,许红,张淑静.基于微量量热法的寒热中药对大肠杆菌生长热谱曲线的影响[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
[9].李俊贤,王嘉毅,张乐乐,鄢丹,王睿林.微量量热法研究中药黄连6种生物碱之间相互作用关系[J].药学学报.2013
[10].章从恩,王嘉毅,郝俊杰,鄢丹,王睿林.微量量热法体外表征拉米夫定对肠道特征菌群的影响[J].药学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