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汇边滩论文-付桂

南汇边滩论文-付桂

导读:本文包含了南汇边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长江口,南汇边滩,年际变化,季节性变化

南汇边滩论文文献综述

付桂[1](2018)在《长江口南汇边滩短期冲淤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汇边滩位于长江口和杭州湾的交汇地带,受长江口和杭州湾北岸两股潮流的控制,近年来由于低潮滩促淤围垦工程导致其水流和泥沙运移、沉积和地貌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根据2006—2008年南汇边滩测图及2007年11月—2008年11月每个季度的9个断面测量资料,结合区域内的泥沙沉积特征,探讨南汇边滩对周边涉水围垦工程和流域来水来沙变异做出适应性地貌耦合过程之后的近期冲淤演变规律,着重探讨季节性冲淤特征。结果表明:年度上南汇东滩以淤长为主,南汇南滩以冲刷为主。不同季节南汇边滩冲淤变化过程存在很大差异:平面上,南汇边滩等深线夏、冬季以淤进为主,春、秋季以蚀退为主;垂向上,南汇东滩断面呈春夏秋冲淤交替、冬季淤积的态势,南汇嘴断面呈秋季冲刷、冬夏季淤积的态势,而位于南汇南滩的断面则呈秋冬季冲刷、春夏季淤积态势。南汇东滩沉积物粒径总体上较细,东滩与南滩交汇处的南汇嘴附近中值粒径相对较粗,南汇南滩浅滩沉积物颗粒中值粒径最粗。(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2018年11期)

李林江,朱建荣[2](2015)在《长江口南汇边滩围垦工程对流场和盐水入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枯季一般状况的径流量和风况,数值计算和动力分析南汇边滩围垦工程对长江河口流场和盐水入侵的影响.南汇边滩围垦工程实施后,南槽喇叭口形状减小,改变了涨潮流和纳潮量.研究表明,围垦工程导致南槽大潮期间纳潮量减少13%,小潮期间减少16%,越过深水航道导堤的涨潮流减小;从南槽向北的越堤盐通量减小,导致北槽向海的盐通量减弱,中上段向陆的盐通量减弱,工程东南侧向陆的盐通量减弱,但因南槽口门处缩窄向陆的盐通量增强.围垦工程后南槽盐度锋面减弱,大潮期间南槽口门处和工程东南侧盐度上升,量值超过1.0;因纳潮量、越堤流和向陆盐通量减小,南槽中上段、北槽和横沙东滩盐度下降,量值超过0.5;北港和崇明东滩盐度上升,盐度超过0.5.小潮期间因潮动力减弱口门处的涨潮流和向陆盐通量减小,整个南槽盐度下降,量值超过1.5.因围垦工程后南槽盐度锋面减弱,阻挡径流进入南港的作用减弱,大潮和小潮期间北港净分流比略微减小,南槽的分流比大潮和小潮期间分别比工程前增加了1.57%和1.50%.(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沈晓盛,全为民,施利燕,陈亚瞿[3](2011)在《南汇边滩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大肠杆菌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2010年3月对南汇边滩水域5个断面15个站点有关微生物及其环境因子的检测,分析研究该水域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大肠杆菌的分布特征、污染程度、相互关系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该水域微生物的污染程度与人类的密切活动和附近的排污状况存在密切关系;大肠菌群在430~110000CFU/L,粪大肠菌群在92~24000CFU/L,大肠杆菌在0~10000CFU/L。大肠菌群与粪大肠菌群和大肠杆菌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54和0.8942;粪大肠菌群与大肠杆菌的相关系数为0.7776。通过对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发现,大肠菌群和大肠杆菌与p H、盐度、溶解氧、非离子氨、无机氮和有机磷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6314以上。对CODmn不存在明显相关性。粪大肠菌群与水温、盐度、溶解氧和非离子氨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与COD_(mn)、无机氮和有机磷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edicine and Engineering (ISBE 2011 V1)》期刊2011-08-04)

沈晓盛,全为民,施利燕,陈亚瞿[4](2010)在《南汇边滩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大肠杆菌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2010年3月对南汇边滩水域5个断面15个站点有关微生物及其环境因子的检测,分析研究该水域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大肠杆菌的分布特征、污染程度、相互关系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该水域微生物的污染程度与人类的密切活动和附近的排污状况存在密切关系;大肠菌群在430~110000CFU/L,粪大肠菌群在92~24000CFU/L,大肠杆菌在0~10000CFU/L。大肠菌群与粪大肠菌群和大肠杆菌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54和0.8942;粪大肠菌群与大肠杆菌的相关系数为0.7776。通过对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发现,大肠菌群和大肠杆菌与pH、盐度、溶解氧、非离子氨、无机氮和有机磷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6314以上。对CODmn不存在明显相关性。粪大肠菌群与水温、盐度、溶解氧和非离子氨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与CODmn、无机氮和有机磷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0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ellular,Molecular Biology, Biophysics and Bioengineering(Volume 4)》期刊2010-12-25)

火苗,范代读,陆琦,刘阿成[5](2010)在《长江口南汇边滩冲淤变化规律与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1842—2004年海图资料分析发现,南汇边滩存在近百年尺度的强烈冲刷—淤积旋回。长江主泓走南港或北港是造成冲刷期"北滩、东滩淤积,南滩、过渡带冲刷"或淤积期冲淤态势反相的主要原因;冲刷期内风暴强度和频数明显多于淤积期,造成冲刷期滩面迭置记忆的是暴风浪成因的"高滩冲刷、低滩淤积"的冲淤态势,而淤积期保存的是弱风浪成因的"高滩淤积、低滩冲刷"迭置增强的剖面特征。尽管叁角洲整体冲淤态势的转变主要受流域来沙量的控制,但不同岸段受河口河势分水分沙作用、潮流和波浪等共同作用,明显存在此冲彼淤、冲淤动态调整等特征。已有的入海泥沙含量阈值研究以点代面或以局部代整体,这是造成阈值估算偏高的主要原因。2003年叁峡水库开始蓄水后平均年输沙量154 Mt/a已低于低阈值184 Mt/a,但叁角洲尚未如预测那样发生由净淤积向净侵蚀的转变。已有的河口水文观察资料显示,水体含沙量也未发生明显下降,这可能是潮控型叁角洲潮流对泥沙在河口的再分配起主导作用,并可能由此延长叁角洲冲淤转变对入海泥沙量减少的滞后。今后需进一步加强潮控型河口复杂过程的综合研究,提高对泥沙含量阈值估算和应对可能面临的海岸侵蚀及其相关的环境地质灾害的能力。(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10年05期)

刘曙光,郁微微,匡翠萍,孙波[6](2010)在《叁峡工程对长江口南汇边滩近期演变影响初步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DELFT3D模型建立了长江口二维泥沙数学模型,通过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分别将上游洪、枯季流量概化和外海典型潮波组合,建立了长期冲淤模型.通过10年实测地形资料对模型进行的验证,显示该模型较好地模拟了长江口水沙运动以及长期冲淤演变过程.考虑叁峡工程蓄水后上游来水来沙的变化,对近期南汇边滩的演变趋势给出预测,结果显示:叁峡工程实施之后的5~20年,南汇边滩发育基本稳定,上游来沙量的减少不会造成大幅度冲刷,边滩整体继续向东南方向演变.(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平原[7](2010)在《南汇边滩湿地景观格局分析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口滨海湿地是一个典型的海陆交互地带,是一个多功能的复杂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水文、元素循环功能和独特的生态价值、资源潜力。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河口滨海湿地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人类活动干扰。南汇边滩位于上海市东南角,长江口和杭州湾的天然交汇处,属于淤涨型滩涂,是长江口重要的河口湿地之一。近20年来,南汇边滩湿地进行了2次较大规模的围垦,原0m线以上滩涂多已被围垦并用于各类土地利用,原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受到频繁的人类活动干扰。因此,了解南汇边滩近20年来滨海湿地变化动态,研究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本研究在收集南汇边滩滨海湿地历史数据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南汇边滩1990年、2003年和2008年遥感影像的解译,研究了南汇边滩湿地景观类型和面积变化动态和景观格局指数演变,并建立基于PSR模型的南汇边滩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和评价方法,开展南汇边滩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过去近20年间,特别是2000年的圈围工程实施后,南汇边滩潮间带的中潮带和高潮带自然湿地景观逐渐转化为工农业利用景观,导致自然湿地景观面积,尤其是滩涂盐沼植被面积严重下降。各景观组分面积差异下降,小斑块增多,聚集性下降,斑块形状更复杂和不规则,湿地整体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湿地生态系统总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状态等级为不健康和病态的区域所占面积达南汇边滩湿地总面积的28.14%,而健康状态的区域仅占14.35%。说明湿地生态系统承受较大的压力,生态系统状况受人类活动干扰显着,已逐渐超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所能承受的范围,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不容乐观。南汇边滩湿地直接与大陆接壤,且毗邻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与位于岛屿上的崇明东滩湿地、九段沙湿地相比,更易受到人类活动干扰。目前,南汇边滩湿地尚未列入保护区名录,如果长期持续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治理环境污染和生物入侵,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可能进一步恶化。(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0-04-01)

吉顺莉[8](2009)在《南汇边滩细颗粒泥沙动水沉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细颗粒泥沙在盐水中的絮凝沉降是河流泥沙向海输送过程中在河口区发生的重要现象之一。文章根据室内环形水槽实验对南汇边滩泥沙由盐度和含沙量这两种因素在不同的流速条件下的沉降特性进行了研究。该实验结果对该区域实施围垦工程有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吉顺莉[9](2007)在《长江口南汇边滩泥沙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汇边滩地处长江口、杭州湾及外海叁者交互作用的特殊地带。长江上游每年带来的大量细颗粒泥沙,在南汇边滩水域盐、淡水交汇处遇强电解质海水产生絮凝,形成的絮凝体加速了泥沙沉降并淤积。絮凝现象的发生和细颗粒泥沙的基本特性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静水沉降实验得到南汇边滩泥沙的基本特性:泥沙为粘质粉沙,中值粒径约0.0416mm,最佳絮凝盐度在15‰左右;絮凝临界粒径0.0325mm左右;含沙量1.0kg/m~3时絮凝量最大;有机质含量越大,絮凝程度越弱;水体温度的升高加剧了絮凝程度,同时絮凝的最佳盐度有减小的趋势;粘土矿物成分及含量对泥沙絮凝影响较大。环形水槽动水实验得到南汇边滩泥沙在20cm水深的盐水下起动流速15~20cm/s,不淤流速50~60cm/s,含盐度与含沙浓度对泥沙沉降特性的影响程度随流速的减小而增大,泥沙动水沉降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式。通过对南汇边滩泥沙基本特性的分析,结合当地实际水文情况进行分析,为围垦工程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期刊2007-05-16)

黄广,陈沈良,张国安[10](2007)在《南汇边滩水沙运动特性及其围涂工程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05年7月28日至8月4日南汇边滩3个断面水文泥沙同步观测资料,分析了该水域的水文泥沙特性。结果表明:南汇边滩南北部分别受长江口水流和杭州湾水流控制,呈往复流性质;中部石皮勒断面,呈旋转流状态;潮流流速横向分布存在着向岸递减的分布特征,纵向分布差别不大;含沙量普遍较高;横向上,近岸水域的含沙量普遍要比远岸水域的含沙量高;在一个潮周期中,含沙量峰值滞后于流速峰值。并且根据冲淤计算和拟合挟沙力公式计算初步分析了南汇边滩围涂工程对该水域地形变化产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07年01期)

南汇边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考虑枯季一般状况的径流量和风况,数值计算和动力分析南汇边滩围垦工程对长江河口流场和盐水入侵的影响.南汇边滩围垦工程实施后,南槽喇叭口形状减小,改变了涨潮流和纳潮量.研究表明,围垦工程导致南槽大潮期间纳潮量减少13%,小潮期间减少16%,越过深水航道导堤的涨潮流减小;从南槽向北的越堤盐通量减小,导致北槽向海的盐通量减弱,中上段向陆的盐通量减弱,工程东南侧向陆的盐通量减弱,但因南槽口门处缩窄向陆的盐通量增强.围垦工程后南槽盐度锋面减弱,大潮期间南槽口门处和工程东南侧盐度上升,量值超过1.0;因纳潮量、越堤流和向陆盐通量减小,南槽中上段、北槽和横沙东滩盐度下降,量值超过0.5;北港和崇明东滩盐度上升,盐度超过0.5.小潮期间因潮动力减弱口门处的涨潮流和向陆盐通量减小,整个南槽盐度下降,量值超过1.5.因围垦工程后南槽盐度锋面减弱,阻挡径流进入南港的作用减弱,大潮和小潮期间北港净分流比略微减小,南槽的分流比大潮和小潮期间分别比工程前增加了1.57%和1.5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南汇边滩论文参考文献

[1].付桂.长江口南汇边滩短期冲淤变化分析[J].水运工程.2018

[2].李林江,朱建荣.长江口南汇边滩围垦工程对流场和盐水入侵的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3].沈晓盛,全为民,施利燕,陈亚瞿.南汇边滩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大肠杆菌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C].Proceedingsof2011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BiomedicineandEngineering(ISBE2011V1).2011

[4].沈晓盛,全为民,施利燕,陈亚瞿.南汇边滩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大肠杆菌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C].Proceedingsof2010First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ellular,MolecularBiology,BiophysicsandBioengineering(Volume4).2010

[5].火苗,范代读,陆琦,刘阿成.长江口南汇边滩冲淤变化规律与机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0

[6].刘曙光,郁微微,匡翠萍,孙波.叁峡工程对长江口南汇边滩近期演变影响初步预测[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7].平原.南汇边滩湿地景观格局分析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10

[8].吉顺莉.南汇边滩细颗粒泥沙动水沉降的实验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9].吉顺莉.长江口南汇边滩泥沙特性实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7

[10].黄广,陈沈良,张国安.南汇边滩水沙运动特性及其围涂工程影响[J].人民长江.2007

标签:;  ;  ;  ;  

南汇边滩论文-付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