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吡咯二硫氨基甲酸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氨基甲酸酯,吡咯烷,因子,吡咯,氧化氮,损伤,转录。
吡咯二硫氨基甲酸酯论文文献综述
李娟,罗阿丽,秦莉[1](2019)在《NF-κB抑制剂吡咯二硫氨基甲酸酯(PDTC)对角膜移植大鼠角膜组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抑制剂吡咯二硫氨基甲酸酯(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对角膜移植大鼠角膜组织的影响。方法取14只Wistar大鼠为供体鼠,提供双眼角膜; 28只SD大鼠为受体鼠,均以左眼为术眼,右眼设为正常对照,在显微镜下进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手术完成后将2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0只)以生理盐水滴左眼,实验组(10只)以1 mg·mL~(-1)PDTC滴左眼,均为每天3次,每次1滴,空白组(8只)不做任何处理。术后第1天起,每组分别在术后第5天、第15天、第25天在裂隙灯下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的情况并进行评分。对各组角膜植片进行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分析各组大鼠NF-κB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角膜植片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实验组、空白组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分别为(10. 80±1. 40) d、(23. 40±2. 30) d、(11. 20±2. 06) d,实验组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对照组新生血管一般术后第3~5天出现,并很快进入植片周边,沿缝线处向角膜植片中央粗大生长。实验组新生血管一般术后第5~7天出现,生长速度较慢,血管稀疏。术后不同时间实验组新生血管数、新生血管面积及排斥反应指数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角膜移植术后,实验组大鼠角膜上皮基底细胞内出现较多空泡,角膜基质层内出现间质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并见新生的毛细血管;缝线及切口周围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部分植片中央发生散在的炎症细胞浸润、角膜上皮部分脱落。对照组角膜植片水肿及炎症细胞的浸润程度较实验组明显增加,且对照组角膜植片显着增厚,基质结构疏松、紊乱;实验组角膜植片相对基质板层结构排列有序,新生血管数在相同时间内明显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NF-κB阳性细胞数,实验组为每400倍视野(4. 236±0. 856)个,较对照组[(18. 451±1. 234)个]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空白组大鼠角膜内鲜有阳性表达。VEGF阳性细胞数,实验组为每400倍视野(2. 631±0. 238)个,较对照组[(6. 254±0. 721)个]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空白组大鼠角膜内鲜有阳性表达。结论大鼠进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NF-κB抑制剂PDTC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角膜新生血管的生成,抑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9年04期)
王艳娥[2](2018)在《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治疗急性胰腺炎大鼠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治疗急性胰腺炎(AP)大鼠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PDTC组各24只,PDTC组于建模前腹腔注射30 mg/kg的PDTC,假手术、模型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造模后24、48、72 h对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HMG)B1、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IL)-1、淀粉酶(AMY)水平进行检测,并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3组胰腺组织中胰腺组织核因子(NF)-κB、HMGB1蛋白表达。结果造模后24、48及72 h,模型组、PDTC组血清HMGB1、MDA、IL-1、AMY水平均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5);造模后24、48及72 h,PDTC组血清HMGB1、MDA、IL-1、AMY水平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造模后24、48及72 h,模型组、PDTC组胰腺组织中NF-κB蛋白、HMGB1蛋白相对表达强度均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5);造模后24、48及72 h,PDTC组胰腺组织中NF-κB蛋白、HMGB1蛋白相对表达强度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PDTC治疗AP大鼠能显着减轻炎症反应程度、降低胰腺组织中NF-κB蛋白、HMGB1蛋白表达,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李伟伟,高海丽,宋新文,申保生[3](2018)在《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在二甲基亚硝胺诱导肝纤维化大鼠中的作用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对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及Ⅲ型胶原(collagen typeⅢ,Col-Ⅲ)表达的影响,探讨PDTC抗肝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 2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模型组8只和治疗组8只。模型组和治疗组腹腔注射质量分数0.5%DMN溶液2mL/kg,每2d注射1次,连续4周,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治疗组造模期间给予PDTC溶液150mg/(kg·d)灌胃,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取肝左叶组织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采用电泳迁移率试验检测肝组织NF-κBp65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组织NF-κBp65、TGF-β1和Col-Ⅲ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NF-κBp65着色细胞数目和Col-Ⅲ着色面积。结果对照组肝小叶结构正常,细胞排列规律,未见肝细胞变性、坏死;模型组肝细胞融合性坏死,胶原纤维明显增生,假小叶形成;治疗组肝细胞肿胀、变性及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均较模型组轻;模型组、治疗组肝组织NF-κBp65活性[(76.6±6.5)%、(51.2±4.6)%],NF-κBp65mRNA(0.019 3±0.005 0、0.009 5±0.002 1)、TGF-β1mRNA(0.017 5±0.001 2、0.009 7±0.001 1)及Col-ⅢmRNA表达(0.077 5±0.030 5、0.030 1±0.003 3)均高于对照组((28.5±3.3)%、0.003 0±0.001 4、0.004 7±0.000 9、0.015 2±0.005 5)(P<0.05),NF-κBp65着色细胞数目[(68.60±4.65)、(49.65±3.60)个]均较对照组[(14.68±2.98)个]多(P<0.05),Col-Ⅲ着色面积[(10.39±1.53)、(7.36±1.17)μm2]均较对照组[(2.46±0.31)μm2]大(P<0.05);模型组肝组织NF-κBp65活性,NF-κBp65mRNA、TGF-β1mRNA及Col-ⅢmRNA表达均较治疗组高,NF-κBp65着色细胞数目较治疗组多,Col-Ⅲ着色面积较治疗组大(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肝组织NF-κBp65活性与NF-κBp65mRNA、TGF-β1mRNA、Col-ⅢmRNA表达,NF-κBp65着色细胞数目,Col-Ⅲ着色面积均呈正相关(r=0.884,P<0.001;r=0.976,P<0.001;r=0.769,P<0.001;r=0.934,P<0.001;r=0.942,P<0.001),TGF-β1 mRNA与Col-ⅢmRNA表达及Col-Ⅲ着色面积均呈正相关(r=0.831,P<0.001;r=0.918,P<0.001)。结论PDTC可能通过抑制NF-κB活性,下调TGF-β1表达,抑制以Col-Ⅲ为主要成分的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来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秦金东,高芳,李学峰,贾金雪[4](2016)在《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NF-κB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stor kappa B,NF-κB)在免疫性肝损伤小鼠模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尾静脉注射BCG(125 mg/kg)14 d制备免疫性肝损伤小鼠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中NF-κB的表达程度。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肝细胞的NF-κB p65平均细胞阳性数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TC干预组肝组织中NF-κB p65的表达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DTC各剂量干预组之间肝组织中NF-κB p65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TC可显着抑制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中NF-κB的表达,明显改善免疫性肝损伤肝组织病理表现。提示可通过PDTC抑制NF-κB的活化,干预肝损伤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黄敏,杨惠芳,陈楠,李宏辉[5](2013)在《百草枯诱导A549细胞间质转化及四氢吡咯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的干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人肺腺癌细胞(A549)在百草枯(PQ)诱导下能否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及四氢吡咯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的干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A549细胞,实验分为对照A549细胞组(Control)、PQ诱导A549细胞组(PQ)、PDTC 3个浓度干预组(PQ+PDTC1,2,3;终浓度分别为10,20,40μmol/L)。用噻唑蓝(MTT)测定细胞毒性;活性氧荧光定量法(DCFH-DA)测定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水平;实时定量RCR(Real Time,RT-PCR)测定EMT相关标志物上皮细胞钙粘蛋白(Ecad)、紧密连接蛋白(ZO-1)、N-钙粘蛋白(N-cad)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Q(600μmol/L)作用A549细胞24h后,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内ROS水平明显升高,TGF-β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上皮细胞标志物E-cad、ZO-1基因表达下调,间质细胞标志物N-cad、α-SMA基因表达明显上调(P<0.05);PDTC干预组能够降低PQ诱导的A549细胞毒性,明显抑制上述作用,其中对TGF-β1表达、E-cad、N-cad基因表达的干预作用呈剂量依赖方式(P<0.05)。结论PQ诱导A549细胞过度表达TGF-β1,继而导致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这可能是PQ致肺纤维化的重要机制之一;PDTC的有效干预可能基于其抗氧化和核因子-kappaB(nuclear factor-kappaB,NF-κB)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工业卫生与职业病》期刊2013年06期)
宋新文,高海丽,王宏伟,李伟伟,申保生[6](2013)在《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核转录因子-κB表达的影响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对二甲基亚硝胺(DMN)所致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雄性SD大鼠3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MN模型组和PDTC抑制组,DMN模型组和PDTC抑制组再各自随机分为2周及4周组,并腹腔注射DMN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PDTC抑制组造模同时给予PDTC灌胃。应用化学发光凝胶电泳迁移率实验法检测肝组织NF-κB p65活性;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肝组织NF-κB p65 mRNA的表达;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观察肝组织形态学改变;胶原纤维染色比较各组胶原面积。结果 DMN模型组和PDTC抑制组NF-κB p65活性及其mRNA表达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随着时间的延长,4周组高于2周组(P<0.01,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MN模型组和PDTC抑制组均可见肝细胞炎症及明显胶原染色(P<0.01),且随着时间的延长,4周组肝细胞炎症及胶原染色强度重于或高于2周组(P<0.01,0.05)。同期比较PDTC抑制组在2周及4周时NF-κB p65活性及其mRNA表达均显着低于DMN模型组(P<0.01,0.05),胶原面积亦小于DMN模型组(P<0.01,0.05)。NF-κB p65活性、NF-κB p65 mRNA表达与大鼠肝组织胶原面积叁者间呈正相关(r=0.747,0.658,0.844,P<0.01)。结论 NF-κB与大鼠肝纤维化密切相关;PDTC可能通过抑制NF-κB活性及其mRNA表达产生抗肝纤维化作用。(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张新杰,刘建坤,高冬梅,张怡梅,朱铁年[7](2012)在《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NC)组和高脂饮食(HFD)组。喂养8周后高脂饮食组大鼠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27 mg/kg),以随机血糖≥16.7 mmol/L为2型糖尿病大鼠造模成功。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2组:糖尿病模型(DM)组和PDTC(50 mg.kg-1.d-1,ip)治疗组。治疗1周后断头处死大鼠,留取各组血浆、尿液及肾脏标本。测定各组血糖、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肾皮质组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经HE及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肾小球形态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肾脏微血管超微结构改变;免疫组化观察肾脏组织中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硝基酪氨酸(NT)的表达。结果:PDTC治疗组血糖和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较DM组明显降低(P<0.01)。DM组肾皮质组织中MDA含量明显高于NC组,GSH-Px和SOD的活性明显低于NC组(P<0.05)。HE及Masson染色显示,DM组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管扩张,系膜区扩张,Masson染色阳性物质增多,提示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PDTC治疗组病理改变较DM组明显改善。电镜超微结构显示,DM组基底膜高度增厚,厚度不均,有断裂层,足突融合;PDTC治疗组基底膜轻度增厚,足突轻度融合。免疫组化显示,DM组iNOS和NT表达量较NC组明显增多(P<0.05);PDTC治疗组iNOS和NT表达量较DM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PDTC不仅具有降低血糖作用,而且可通过减少iN-OS和NT表达改善糖尿病肾脏损害。(本文来源于《中国病理生理杂志》期刊2012年10期)
黄敏,杨惠芳,李宏辉,汪岭,刘贺荣[8](2012)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大鼠细胞因子表达及四氢吡咯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的干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的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四氢吡咯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对照组36只、百草枯染毒组36只、PDTC干预组36只。染毒组和PDTC干预组给予百草枯80 mg/kg一次性灌胃后2 h,染毒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PDTC干预组给予PDTC 100 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对照组和PDTC对照组予生理盐水1 mL/kg灌胃后2 h,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PDTC对照组给予PDTC 100 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于不同处理后1、3、7、14、28、56 d观察大鼠中毒表现,并分别处死6只大鼠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测定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测定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水平及肺组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表达,分析它们与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的关系。结果染毒早期(1~7 d)病理特征为急性肺泡炎,表现为肺充血、肺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后期(14~56 d)炎性病变减轻,支气管周围、肺泡间隔及肺泡内大量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纤维增生。干预组的肺部炎性改变及胶原纤维增生程度均明显减轻。与对照组比较,染毒组IGF-1含量3~56 d明显升高(P<0.01),TGF-β1含量各时段均明显升高(P<0.01),PDGF含量7~56 d显着升高(P<0.01)。经PDTC干预后,上述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降低,相应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免疫组化显示,染毒组3 d即有CTGF阳性表达,表达强度较弱,主要表达于炎症细胞;7、14 d表达进一步增强,28、56 d表达持续增强,主要表达于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干预组CTGF阳性表达细胞与染毒组相同,但各时段表达强度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结论细胞因子IGF-1、TGF-β1、PDGF及CTGF的过度表达是参与百草枯致肺纤维化的重要机制。PDTC可能通过抑制NF-κB活化进而抑制上述细胞因子的表达,减轻百草枯中毒大鼠的肺损伤和肺纤维化。(本文来源于《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期刊2012年05期)
丁海燕[9](2012)在《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已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慢性重大疾病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而2型糖尿病患者数量的激增是导致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总数激增的主要原因。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位居世界第二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以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所引起的失明、截肢、尿毒症等严重后果,不仅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及生活质量,同时给社会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如何减轻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氧化损伤及恢复β细胞功能及数量,仍是当下治疗糖尿病的难点及热点。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人体在高血糖和高脂肪酸的刺激下,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引起氧化应激是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的主要原因。高浓度葡萄糖进入细胞内使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产生增多,促发氧化应激,启动核转录因子-кB(nuclear factor of KappaB, NF-κB)途径,增加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的转录和表达,使一氧化氮(NO)生成增加,过量的NO可与超氧阴离子(superoxide,O2)迅速结合生成氧化作用更强的过氧亚硝基阴离子(peroxynitrite, ONOO-), ONOO-对胰岛β细胞有强烈的细胞毒性作用,可促进β细胞凋亡,ONOO-还可以硝化胰岛素酪氨酸残基并生成代谢物硝基酪氨酸(nitrotyrosine, NT),使胰岛素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影响其生理作用。如何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和数量,促进胰岛素分泌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关键。叉头框蛋白01(forkhead boxO1, FoxO1)是一种调节胰岛素合成的转录因子,是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 INS/IGF-1)信号通路中的下游关键分子,受上游分子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rotein kinas B, PI3k/Akt))磷酸化调控,与细胞的周期、凋亡、衰老以及代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胰岛十二指肠同源盒-1(pancreatic duodenal homeobox-1, PDX-1)是FoxO1下游的靶基因,它是胰岛β细胞、γ细胞及分散在十二指肠的内分泌细胞的转录因子。PDX-1基因的活化可以促进胰岛素、生长抑素、葡萄糖激酶、葡萄糖转运子2及胰岛淀粉样多肽(glucagon-like peptide-1, GLP-1)等β细胞重要基因的表达。葡萄糖影响PDX-1的表达,可迅速激活PDX-1与DNA的结合,影响PDX-1磷酸化,调控PDX-1在细胞核和细胞浆之间的分布,参与胰岛素基因的转录,对胰腺的发育、分化,胰岛p细胞增殖及抑制凋亡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 PDTC)为二硫氨基酸酯,因其分子所含巯基(thio1)结构,具有抗氧化及金属螯合作用,可以抑制NF-κB活性,减少多种炎症介质的生成,从而减轻胰岛p细胞的损伤。本课题采用高脂饮食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腹腔注射的方法成功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经PDTC (50mg/kg/d,IP)干预1周,通过对各组大鼠口服糖耐量与胰岛素耐量实验;胰腺组织中NF-κB表达、iNOS、NT水平及胰岛β细胞凋亡情况。确定PDTC对糖尿病大鼠的降糖作用及抗氧化应激、抗硝基化反应以及对胰腺p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测定各组胰腺组织中胰岛素含量,转录因子PDX-1的表达水平,以及FoxO1磷酸化,FoxO1乙酰化水平,探讨PDTC促进胰岛p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本研究包括以下叁部分:第一部分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目的:探讨PDTC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方法:参照Reed等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8周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7只,体重180-210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12只和高脂饮食组(HFD组)25只,NC组以标准大鼠饲料喂养,HFD组以高脂高糖饲料喂养。8周后经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ral tolerance test, OGTT)和胰岛素耐量实验(insulin tolerance test, ITT)证实,高脂饮食喂养的大鼠出现胰岛素抵抗后,给予一次性腹腔注射STZ(27mg/kg体重),NC组大鼠给予同等体积的柠檬酸钠缓冲液腹腔注射,72小时后内眦静脉取血测定血糖,以随机血糖≥16.7mmol/L为2型糖尿病大鼠造模成功,共成功造模24只。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M组)和PDTC治疗组(DM+PDTC组)。PDTC治疗组大鼠每日腹腔注射PDTC (50mg/kg),NC组和DM组大鼠每日给予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通过OGTT与ITT测定各组大鼠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敏感性。结果:1.高脂喂养大鼠胰岛素抵抗模型的建立实验第8周,通过对各组大鼠进行OGTT,可以看出,HFD组大鼠各时间点血糖水平均较NC组明显升高,90min血糖达高峰,在2h左右时未能下降至正常水平;HFD组葡萄糖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明显高于NC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释放功能结果显示:HFD组大鼠各时间点胰岛素分泌水平较NC组大鼠明显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HFD组大鼠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明显高于NC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胰岛素耐量实验显示,HFD组各时间点血糖水平均高于NC组,胰岛素耐量葡萄糖曲线下面积(AUC)HFD组明显高于NC组,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1)2. PDTC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PDTC治疗1周后,再次行OGTT,可以看出,PDTC治疗后大鼠各时间点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DM组大鼠,在2h左右时下降到接近正常水平,2h时间点血糖水平与DM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释放功能结果显示:PDTC治疗后大鼠各时间点胰岛素分泌水平较DM组大鼠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PDTC治疗后大鼠葡萄糖曲线下面积AUC与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均无统计学差异。胰岛素耐量结果显示:PDTC治疗组各时间点血糖水平明显低于DM组,其中0min、15min、30min时间点有显着性差异(P<0.01),PDTC治疗后大鼠胰岛素耐量葡萄糖曲线下面积明显低于DM组大鼠,有显着性差异(P<0.01)。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PDTC治疗后大鼠胰岛素水平低于DM组大鼠,但PDTC治疗后大鼠各时间点葡萄糖水平明显低于DM组大鼠,说明PDTC可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结论:1. PDTC可降低大鼠血糖水平;2. PDTC可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第二部分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p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目的:测定各组大鼠胰腺组织中诱生型iNOS、NT及NF-κB的水平及胰岛β细胞凋亡情况,探讨PDTC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p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胰腺组织中iNOS及NT的生成水平及NF-κB在细胞核与细胞浆的分布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胰岛p细胞凋亡百分率。结果:1.PDTC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p细胞凋亡的影响:DM组大鼠胰岛p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NC组(P<0.01);PDTC治疗后大鼠胰岛p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DM组(P<0.05)2.各组大鼠胰腺组织形态学变化:经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可见,NC组胰腺胰岛形态规则,胰岛内细胞数量较多,排列整齐,大小一致,分布均匀。DM组胰岛结构明显破坏,胰岛内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分布稀疏,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可见空泡样变。PDTC治疗后大鼠胰岛形态较糖尿病组胰岛内细胞明显增多,细胞结构明显改善。3.各组胰腺组织中iNOS生成情况:iNOS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DM组大鼠胰腺p细胞胞质中呈强阳性反应,NC组大鼠胰腺组织中仅见较弱的iNOS阳性反应信号,PDTC治疗后大鼠胰腺组织iNOS阳性反应细胞较糖尿病组明显减少(P<0.01);Western blot测定胰腺组织中iNOS表达:DM组大鼠胰腺组织中iNOS水平明显高于NC组,PDTC治疗后胰腺组织中iNOS水平明显低于DM组(P<0.05)。4.各组胰腺组织中NT生成情况:NT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DM组大鼠胰腺p细胞胞质中呈强阳性反应,NC组大鼠胰腺组织中仅见较弱的NT阳性反应信号,PDTC治疗后大鼠胰腺组织NT阳性反应细胞较糖尿病组明显减少(P<0.01);Western blot测定胰腺组织中NT表达:DM组大鼠胰腺组织中NT水平明显高于NC组,PDTC治疗后胰腺组织中NT水平明显低于DM组(P<0.05)。5.各组胰腺组织中NF-κB的生成及它在胰腺组织细胞内核浆分布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DM组大鼠胰岛细胞胞核内NF-κB表达水平明显高于NC组,PDTC治疗后胰岛细胞核内NF-κB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1.2型糖尿病大鼠胰腺组织中iNOS、ONOO生成明显增多,提示氧化应激在糖尿病胰腺组织损伤中起重要作用;2.PDTC可通过降低NF-κB转录活性,降低iNOS的表达及ONOO的生成,减轻氧化应激导致的糖尿病大鼠胰岛细胞的损伤。第叁部分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通过调控转录因子PDX-1与FoxO1影响胰岛p细胞合成胰岛素目的:通过测定各组大鼠胰腺组织中胰岛素含量以及转录因子PDX-1、FoxO1磷酸化、FoxO1乙酰化水平,探讨PDTC通过调控转录因子PDX-1与FoxO1影响胰岛β细胞合成胰岛素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测定胰腺组织胰岛素的含量;Western blot与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胰腺组织中PDX-1表达,FoxO1乙酰化水平,以及PDX-1与FoxO1在胰岛β细胞中核浆分布情况。结果:1.免疫组化观察各组大鼠胰腺组织insulin的含量:NC对照组大鼠胰腺组织中insulin呈强阳性反应,DM组大鼠胰腺组织中insulin阳性反应信号明显减低,PDTC治疗后大鼠胰腺组织insulin阳性反应细胞较糖尿病组明显增多。2.各组胰腺组织中PDX-1生成及其在胰岛p细胞核浆中分布情况:免疫组化观察各组大鼠胰腺组织PDX-1的生成:NC组大鼠胰腺组织中PDX-1呈强阳性反应,DM组大鼠胰腺组织中仅见较弱的PDX-1阳性反应信号,PDTC治疗后大鼠胰腺组织PDX-1阳性反应细胞较糖尿病组明显增多;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NC组大鼠胰岛β细胞中PDX-1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DM组大鼠胰岛p细胞核内仅见较弱的PDX-1阳性信号,PDTC治疗组大鼠胰岛p细胞中PDX-1也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West-ern Blot检测显示:DM组大鼠胰腺组织细胞核蛋白中PDX-1的表达量明显低于NC组,PDTC治疗后胰腺组织细胞核蛋白中PDX-1的表达量明显高于DM组;DM组大鼠胰腺组织细胞浆蛋白中PDX-1的表达量明显高于NC组,PDTC治疗后胰腺组织细胞浆蛋白中PDX-1的表达量明显低于DM组。以上结果提示PDTC可促进PDX-1从细胞浆转位至细胞核。3.各组胰腺组织中FoxO1磷酸化水平及其它在胰岛β细胞中核浆分布情况:免疫组化观察各组大鼠胰腺组织FoxO1磷酸化水平:DM组大鼠胰腺组织中p-FoxO1呈强阳性反应,NC组大鼠胰腺组织中仅见较弱的p-FoxO1阳性反应信号,PDTC治疗后大鼠胰腺组织p-FoxO1阳性反应细胞较糖尿病组明显减少;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大鼠胰岛β细胞FoxO1磷酸化水平:DM组大鼠胰岛p细胞p-FoxO1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NC组大鼠胰岛β细胞核中仅见较弱的p-FoxO1阳性信号,PDTC治疗后大鼠胰岛p细胞胞核内p-FoxO1阳性反应信号较糖尿病组明显减少。4.各组胰腺组织中FoxO1乙酰化水平:免疫组化观察各组大鼠胰腺组织FoxO1乙酰化水平:DM组大鼠胰腺组织中呈强阳性反应,NC组大鼠胰腺组织中仅见较弱的Ac-FoxO1阳性反应信号,PDTC治疗后大鼠胰腺组织Ac-FoxO1阳性反应细胞较糖尿病组明显减少;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DM组大鼠胰腺组织中Ac-FoxO1的量明显高于NC对照组,PDTC治疗后胰腺组织中Ac-FoxO1的表达量明显降低。结论:PDTC通过抑制FoxO1的磷酸化和乙酰化,抑制其入核,解除对PDX-1的抑制,从而促进胰岛β细胞合成胰岛素。(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2-04-01)
丁海燕,赵瑞景,尹小妹,刘桂红,刘建坤[10](2012)在《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减轻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氧化损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长期高脂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27 mg/kg)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PDTC治疗组大鼠每天腹腔注射PDTC(50 mg/kg)1次,1周后取血浆检测血糖。取胰腺组织匀浆测定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等检测胰腺组织中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及硝基化酪氨酸(NT)的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胰岛β细胞凋亡百分率。结果糖尿病大鼠血糖、MDA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SOD和GSH-PX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胰岛组织中iNOS表达水平(0.37±0.06)和NT生成量(0.24±0.01)均较对照组(0.11±0.01)和(0.12±0.01)明显增多(P<0.01)。PDTC治疗后血糖明显降低,MDA明显减少(P<0.01);而SOD、GSH-PX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胰岛组织中iNOS表达及NT生成均明显减少(P<0.01);胰岛β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PDTC可以减轻大鼠体内氧化应激反应,减少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的凋亡。(本文来源于《基础医学与临床》期刊2012年01期)
吡咯二硫氨基甲酸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治疗急性胰腺炎(AP)大鼠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PDTC组各24只,PDTC组于建模前腹腔注射30 mg/kg的PDTC,假手术、模型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造模后24、48、72 h对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HMG)B1、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IL)-1、淀粉酶(AMY)水平进行检测,并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3组胰腺组织中胰腺组织核因子(NF)-κB、HMGB1蛋白表达。结果造模后24、48及72 h,模型组、PDTC组血清HMGB1、MDA、IL-1、AMY水平均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5);造模后24、48及72 h,PDTC组血清HMGB1、MDA、IL-1、AMY水平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造模后24、48及72 h,模型组、PDTC组胰腺组织中NF-κB蛋白、HMGB1蛋白相对表达强度均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5);造模后24、48及72 h,PDTC组胰腺组织中NF-κB蛋白、HMGB1蛋白相对表达强度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PDTC治疗AP大鼠能显着减轻炎症反应程度、降低胰腺组织中NF-κB蛋白、HMGB1蛋白表达,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吡咯二硫氨基甲酸酯论文参考文献
[1].李娟,罗阿丽,秦莉.NF-κB抑制剂吡咯二硫氨基甲酸酯(PDTC)对角膜移植大鼠角膜组织的影响[J].眼科新进展.2019
[2].王艳娥.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治疗急性胰腺炎大鼠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
[3].李伟伟,高海丽,宋新文,申保生.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在二甲基亚硝胺诱导肝纤维化大鼠中的作用及机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8
[4].秦金东,高芳,李学峰,贾金雪.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NF-κB的影响[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6
[5].黄敏,杨惠芳,陈楠,李宏辉.百草枯诱导A549细胞间质转化及四氢吡咯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的干预作用[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13
[6].宋新文,高海丽,王宏伟,李伟伟,申保生.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核转录因子-κB表达的影响及意义[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3
[7].张新杰,刘建坤,高冬梅,张怡梅,朱铁年.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2
[8].黄敏,杨惠芳,李宏辉,汪岭,刘贺荣.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大鼠细胞因子表达及四氢吡咯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的干预作用[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2
[9].丁海燕.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2
[10].丁海燕,赵瑞景,尹小妹,刘桂红,刘建坤.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减轻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氧化损伤[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