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遗传转化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体系,杆菌,炭疽,植株,甘蓝,抗性,羽衣。
遗传转化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欢,付小蕾,毛洪玉,祝朋芳[1](2019)在《根癌农杆菌介导观赏羽衣甘蓝遗传转化体系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稳定的羽衣甘蓝遗传转化体系,以羽衣甘蓝自交系'Mark 10','W02-7'和'Curly 6'为试材,通过单因子试验,比较羽衣甘蓝子叶、子叶柄、子叶片、下胚轴4种外植体的再生能力,筛选培养基中的适宜激素浓度,优化了羽衣甘蓝不同外植体的再生体系。将播种后6d的子叶于最适再生培养基上进行黑暗预培养,以根瘤农杆菌为介导侵染子叶后,于黑暗条件下进行农杆菌与植物材料的共培养。随后转入含有头孢霉素的抑菌培养基中进行抑菌培养,再将子叶移入含有卡那霉素浓度的筛选培养基中进行抗性芽选择,并提取植物基因组DNA进行目的基因的PCR验证,从而建立高效的羽衣甘蓝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最佳的外植体是羽衣甘蓝的子叶,在培养基MS+6-BA 1.0mg·L-1+NAA 0.1mg·L-1上,不定芽分化率可达100%;子叶经2~3d预培养,将OD600值为0.3~0.5的携带DFR基因表达载体的农杆菌菌液离心,以50mL MS重悬液重悬,侵染外植体5min,共培养2d;采用头孢霉素300mg·L-1,抑菌培养3d后,采用10mg·L-1卡那霉素进行抗性芽选择。在播种后30~40d共获得了24个抗性芽,以抗性芽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9株呈DFR阳性,显示外源基因已经成功整合到羽衣甘蓝基因组中,平均转化率为37.5%。本研究结果可以为羽衣甘蓝重要性状基因的遗传转化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曾泉,满益龙,陈岳,张鑫,张卓[2](2019)在《辣椒胶孢炭疽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由辣椒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导致的辣椒炭疽病是辣椒生产上最为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本文以辣椒胶孢炭疽菌CSLL11为供试菌株,采用PEG-CaCl_2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将含有潮霉素B抗性基因和eGFP表达基因的DNA片段成功转入辣椒胶孢炭疽菌的原生质体中,获得了稳定表达绿色荧光的转化子,从而成功建立了辣椒胶孢炭疽菌的遗传转化体系。试验结果表明,可有效筛选阳性转化子的潮霉素B浓度为500 mg/L;PCR及Southern blot结果显示,eGFP表达基因已单拷贝整合至辣椒胶孢炭疽菌转化子的基因组中;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第一代及继代培养后的转化子,菌丝与分生孢子均表现出强烈的绿色荧光信号,说明GFP能在转化子中稳定遗传;将转化子与野生型菌株相比,菌落形态、生长速率及致病力水平无明显差异。本研究建立了辣椒胶孢炭疽菌遗传转化体系并获得了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转化子,对辣椒炭疽菌与寄主互作的研究及病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9年04期)
刘晴,董彩虹[3](2019)在《蛹虫草病原菌虫草生齿梗孢遗传转化体系构建及互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蛹虫草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滋补作用的珍稀食药用菌,已实现规模化生产,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产业。虫草生齿梗孢引起的蛹虫草"白毛病"是蛹虫草子实体阶段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的主要病害,严重制约其产业发展。本研究以虫草生齿梗孢为对象,构建了其遗传转化体系,通过荧光标记、罹病蛹虫草子实体显微观察,初步分析了其侵染过程及与蛹虫草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虫草生齿梗孢对遗传霉素敏感,200μg/mL可以抑制其生长,而对潮霉素不敏感。以分生孢子为受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构建了虫草生齿梗孢遗传转化体系,利用该遗传转化体系,成功表达了红色荧光蛋白RFP。RFP荧光标记发现病原菌可侵入蛹虫草子实体内部,末期充满整个子实体。扫描与透射电镜观察证实虫草生齿梗孢在侵染过程中无吸器、附着胞等结构产生,不侵入蛹虫草菌丝细胞内部;两菌丝贴附生长,被侵染的蛹虫草子实体菌丝细胞变形、多个细胞融合;且细胞器破裂,细胞质降解、原生质流出,细胞中空,最后细胞破碎死亡,导致子实体萎蔫被白毛覆盖。由此判定虫草生齿梗孢在重寄生蛹虫草时,倾向于兼性营养型,即侵染前期主要通过接触活体营养的方式,菌丝贴附蛹虫草菌丝,通过细胞壁上微孔,与蛹虫草质膜融合,从活的蛹虫草菌丝中获取营养;侵染中后期杀死寄主,从死的菌丝中获取营养。对虫草生齿梗孢遗传转化体系、侵染过程及相互作用的研究为致病机理、互作研究奠定基础,为开展抗病品种选育、病害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多彩菌物 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2019-08-03)
郭丽,程征[4](2019)在《根癌农杆菌介导大岩桐遗传转化体系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大岩桐叶片为外植体,以LEA基因为目的基因,为实施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大岩桐,研究了卡那霉素和头孢霉素、预培养时间、共培养时间和延迟筛选时间等因素对大岩桐外植体及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植体分化卡那霉素浓度为50 mg/L,头孢霉素浓度为250 mg/L,生根筛选压浓度为10 mg/L,外植体预培养时间为2 d,共培养时间为4 d,延迟筛选时间为6 d;以上述条件下,将农杆菌与大岩桐叶盘共培养,共获得16株抗性植株,GUS染色有3株转LEA基因的阳性植株,初步建立了外源基因LEA导入大岩桐植株遗传转化体系,以遗传改良大岩桐品种的抗旱性。(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14期)
张西英,张爱萍,刘江娜[5](2019)在《马铃薯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建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基因转化的成功依赖于一个良好的转化系统,能有效地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并得以表达。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马铃薯遗传转化体系主要受基因型、预培养、菌液浓度及侵染时间、共培养等因素的影响,由于转化受体的异质性,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验证和改进,以获得最适转化条件。本研究以马铃薯无菌苗的叶片、茎段为外植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抗马铃薯X病毒和Y病毒的RNA干扰型基因结构转入马铃薯。通过研究外植体预培养、菌液浓度及侵染时间、共培养等不同转化条件及影响因素对马铃薯遗传转化的影响,建立一种高效的马铃薯遗传转化体系,试验得出最佳转化条件为外植体预培养2 d,然后用OD_(600)=0.5的农杆菌液侵染10 min,共培养2 d。本研究为下一步的对PVX和PVY双抗的马铃薯无标记转基因研究提供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9年07期)
王美玲,吴巧玲,张喜春[6](2019)在《番茄再生体系优化以及ProDH干扰载体的遗传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对番茄再生体系进行优化,筛出最优体系,同时将ProDH干扰表达载体遗传转化,抗生素筛选获得再生植株。以‘耐运2000'和‘O-33-1'番茄品种的下胚轴和子叶为试验材料,以MS为基本培养基,分别加入1.0、2.0、3.0 mg/L的6-BA和0.1、0.2、0.3 mg/L的IAA,筛选合适的浓度组合。结果表明:最适的愈伤培养基为MS+2 mg/L 6-BA+0.2 mg/L IAA,最适分化培养基为MS+2.0 mg/L 6-BA+0.1 mg/L IAA,最适生根培养基为MS+0.2 mg/L IAA;最适培养基浓度下,子叶的出愈率、分化率和生根率较下胚轴分别高25%、42%和20%,所以外植体选择子叶为宜。而在2个品种间也有差异,‘O-33-1'总体比‘耐运2000'再生率高。利用筛选出的最优再生体系,将脯氨酸脱氢酶的干扰表达载体对‘O-33-1'遗传转化,获得抗性植株。(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21期)
赵静雅,徐素娟,陈发棣,滕年军[7](2019)在《匍匐型地被菊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构建有效的地被菊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本研究以匍匐型地被菊雨花落英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不同苗龄和激素配比对叶盘再生的影响;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外源基因导入野生型植株中,研究预培养、延迟培养、抗生素浓度等遗传转化条件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雨花落英叶盘转基因最适再生条件为,以苗龄为30 d的组培苗幼嫩叶片为外植体,设置再生培养基配方为MS+6-BA 1. 5 mg·L~(-1)+NAA 0. 8 mg·L~(-1),此时再生率高达91. 11%,平均芽数为5. 90;最优遗传转化组合为预培养2 d,侵染5min,共培养2 d,延迟培养5 d,之后进行选择培养。羧苄青霉素在延迟培养阶段最适抑菌浓度为400mg·L~(-1);潮霉素叶盘筛选的最适选择压为8~10 mg·L~(-1),生根筛选最适浓度为11 mg·L~(-1);培养后期加入6-KT可以有效提高抗性芽的再生率;调节6-BA浓度为1. 0 mg·L~(-1),蔗糖浓度为40 g·L~(-1),可以将得到的玻璃化苗转化为正常苗。分子鉴定结果表明,15株抗性苗中有10株阳性苗,阳性苗概率为67%;与野生型植株相比,9个株系的CmERF12基因均受到了明显的抑制表达。本研究建立了地被菊雨花落英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为进一步进行基因功能研究和遗传改良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徐悦,曹英萍,王玉,付春祥,戴绍军[8](2019)在《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菠菜毛状根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侵染植物后可诱导植物产生毛状根。菠菜(Spinacia oleracea)是常见的食用蔬菜,目前尚未见菠菜毛状根的研究报道。经筛选得到适合诱导菠菜毛状根的发根农杆菌菌株LBA9402,LBA9402侵染菠菜外植体茎后,毛状根的诱导率最高可达16%。菠菜毛状根呈白色,具有丰富的根毛,能在无外源激素的固体培养基上快速增殖生长。通过诱导菠菜毛状根产生愈伤组织并进行分化,获得了菠菜毛状根的再生植株,再生率为8%。此外,LBA9402可将含有Ri质粒的T-DNA和携带外源GFP基因的Ti质粒T-DNA共同导入外植体中。PCR检测和荧光显微观察结果显示, rol B及GFP基因在菠菜毛状根基因组中稳定表达,共转化频率为50%。(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懿义[9](2019)在《小麦组织培养及幼穗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在这些年的进步和发展都是非常迅速和明显的,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很多方面都获得了进步和提升,尤其是科学技术这方面,更是在这些年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帮助和支持。而对于小麦组织培养和幼穗遗传方面的问题,一直都是我们非常关注的内容,在这些年,也有越来越多的相关人员都投身于这项研究当中。因此,本文将针对于小麦组织培养及幼穗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进行浅谈,将从小麦系统的受体系统,基因型影响以及优化的方式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9年13期)
刘怒安,曾晓芳,赵德刚[10](2019)在《贵州禾来拢茎尖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贵州禾来拢茎尖为材料,遗传转化含有Ubiqutin启动子的苦瓜几丁质酶基因McCHIT1,设计正交试验,探究农杆菌菌液浓度、真空渗透压和真空处理时间对贵州禾来拢茎尖遗传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植株的死亡率及转化率影响最大的是真空处理时间,其次为菌液浓度,真空渗透压的影响较小。综合考虑植株死亡率及转化效率认为,菌液侵染浓度OD_(600) 0.8,真空处理时间11 min,真空渗透压16 kPa为农杆菌介导贵州禾来拢茎尖遗传转化的最优参数。(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9年06期)
遗传转化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辣椒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导致的辣椒炭疽病是辣椒生产上最为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本文以辣椒胶孢炭疽菌CSLL11为供试菌株,采用PEG-CaCl_2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将含有潮霉素B抗性基因和eGFP表达基因的DNA片段成功转入辣椒胶孢炭疽菌的原生质体中,获得了稳定表达绿色荧光的转化子,从而成功建立了辣椒胶孢炭疽菌的遗传转化体系。试验结果表明,可有效筛选阳性转化子的潮霉素B浓度为500 mg/L;PCR及Southern blot结果显示,eGFP表达基因已单拷贝整合至辣椒胶孢炭疽菌转化子的基因组中;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第一代及继代培养后的转化子,菌丝与分生孢子均表现出强烈的绿色荧光信号,说明GFP能在转化子中稳定遗传;将转化子与野生型菌株相比,菌落形态、生长速率及致病力水平无明显差异。本研究建立了辣椒胶孢炭疽菌遗传转化体系并获得了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转化子,对辣椒炭疽菌与寄主互作的研究及病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遗传转化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王欢,付小蕾,毛洪玉,祝朋芳.根癌农杆菌介导观赏羽衣甘蓝遗传转化体系优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9
[2].曾泉,满益龙,陈岳,张鑫,张卓.辣椒胶孢炭疽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J].植物保护.2019
[3].刘晴,董彩虹.蛹虫草病原菌虫草生齿梗孢遗传转化体系构建及互作研究[C].多彩菌物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9
[4].郭丽,程征.根癌农杆菌介导大岩桐遗传转化体系探究[J].分子植物育种.2019
[5].张西英,张爱萍,刘江娜.马铃薯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建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
[6].王美玲,吴巧玲,张喜春.番茄再生体系优化以及ProDH干扰载体的遗传转化[J].中国农学通报.2019
[7].赵静雅,徐素娟,陈发棣,滕年军.匍匐型地被菊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J].核农学报.2019
[8].徐悦,曹英萍,王玉,付春祥,戴绍军.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菠菜毛状根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J].植物学报.2019
[9].李懿义.小麦组织培养及幼穗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J].农家参谋.2019
[10].刘怒安,曾晓芳,赵德刚.贵州禾来拢茎尖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J].种子.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