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过度包装”

评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过度包装”

◆张秀红山东省莱西市店埠镇朴木中学266608

新课程要求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课堂有限的单位时间内充分展示自我、启迪思维、感受新知,并升华为自主的行为习惯。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启迪和指导下,我们欣慰地感受到,过去那种死气沉沉的呆板的教学模式已被灵活多样、具有强烈视觉和动感冲击的新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分组讨论、抢答赛、时政要闻的收集和整理、学生自编自演的小品等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形式被运用于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教学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凡事都应有个“度”,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和教育方法,只有各方面给人感觉非常“适度”的课才是一堂成功的课。哗众取宠,过度包装的课只会给人留下“华而不实”的感觉,最终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新课改以来,在我所听的思想政治公开课中有两节“过度包装”,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一节是关于“讲述春天的故事”的教学,教师的课堂组织形式让四个同学带着锣鼓在讲台上演示自编自演的“三句半”,应该说经过“文革”的人对“三句半”并不陌生,但九零后的孩子并不多见,学生感到很新鲜,从老师和学生选取的素材上来看,很能体现改革开放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上至国家的综合国力,下至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面面俱到。从表面看很是精彩,但整个课堂几乎每讲到一个重要的部分,学生都要上台表演一番,锣鼓齐鸣,笑声阵阵,好不热闹。几番轮换,听课的教师便生同感,这不象是在听一堂思想政治课,仿佛在看一个文艺演出,整堂课教师根本没有时间对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点拨和启发。但考虑到这毕竟是一堂公开课,教师最后还是草草做了“点睛之笔”。听完课后,不少教师提出了质疑:这堂课多亏是在阶梯教室,离其他班级较远,如果像平时,相邻的班级势必要受其干扰。人们不禁要问,这位老师平时会下那么大的气力去包装她的每一节课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要知道学生要学习的科目并非一科两科,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去“排练”那么多的内容,其实,对教师的这种“包装”课,学生也心知肚明,并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另一堂课听的是一位气质温文尔雅的女教师的公开课,实事求是的说,教师的综合素质很高,教学手段也很新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无论是那种类型的学生都争相发言,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会是一节非常干净利落的示范课,但很可惜的是这位老师一味地追求“赏识”教育,即便是有的学生的回答与问题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会得到老师的一番肯定和表扬,一位有心的听课教师给她数过,一节45分钟的课,她竟然用“很不错”、“你很棒”、“回答得很好”等术语表扬学生达46次。对学生的表扬可以点燃学生的激情,是激励和鞭策学生上进的有效手段,但没有原则过于频繁的赞许和肯定,有时会适得其反,学生会把老师视为一个“好好先生”,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一群只愿意听好话的幼儿,而是有一定辨别是非和鉴赏能力的中学生。

一堂好课需要的是教师的“精心设计”而不是“精心包装”。《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很多人听一节历史公开课,他们本想在课堂上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点意见,但这位有三十年教龄的老教师的课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他们屏息静气地听着,简直入了迷,仿佛自己变成了学生,后来有人问这位名师的课准备了多久,这位年过半百的长者慨然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只用了15分钟”,是啊,这位老师是用其一生在修炼教学之“道”,作为一个好教师,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就应重点研究“道行”,研究独特、新颖的教学技法。有人说:“教学是一门永远遗憾的艺术,不可能奢望只有成功。”一堂精心设计的好课,应该有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精巧细化的教学过程,提前预设的课堂障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它需要实实在在的真功夫,而不是“花架子”。

其实,象“讲述春天的故事”这样一节关于改革开放的课,有好多素材和教学手段可以为老师所用,譬如提前给每一位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回家向自己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了解一下自己家庭或家乡三十年的变化,写一篇“我家(村)三十年变迁”的调查报告。现在学生的父母和学生的爷爷奶奶,他们大都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家庭的变化和家乡的变迁,他们足可以把自己童年的故事讲述给现在的孩子,这本身就是一部活教材。通过对比三十年来的变化,使学生能够利用这些有效的教育资源,加深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也可以收集改革前后城市和乡村变化的图片、影像和资料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并不一定拘泥于形式,心灵的感应和碰撞更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毕生奋斗的帕夫雷什中学原来是一所极普通的农村十年制学校,由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活动,使它成了苏联乃至世界闻名的模范学校,成为享誉世界的教育实验中心之一,是教育工作者心中的圣地。直至今日,慕名而来的来自全世界的教育同行仍络绎不绝,苏霍姆林斯基的很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仍在延续并得以传承。在这所一直不足500名学生的世界名校,有好多地方令人难以置信,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没有声光电,甚至连我们不少小学都用的多媒体都没有,黑板、桌椅、图书、花草仅此而已,然而,凡是到过这所学校的参观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这所学校每一个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兴趣都会得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身体、品德、智力、劳动和美感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要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而是给每个学生精神生活的幸福,使每个人有丰满的内在精神世界,能享受劳动和创造的欢乐,在这所学校老师的每一堂课都是那么的真实简单而富有无穷的魅力,这不能不值得我们一线上课的广大教师的深思。

标签:;  ;  ;  

评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过度包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