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绿叶色论文_陶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淡绿叶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绿叶,水稻,雄性,习性,模型,论文,不育系。

淡绿叶色论文文献综述

陶华[1](2005)在《梗型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鉴定及淡绿叶色遗传》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光温敏核不育系为基础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因其恢复谱广、无细胞质效应且一系两用等优点开辟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在生产上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光温敏核不育系在敏感期内若遇上低温天气则会发生育性恢复而自交结实,从而使制种的纯度降低,严重制约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的发展。因此,选育不育临界温度低、育性相对稳定的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探讨不育系育性转换规律、育性遗传规律及生理生化特性,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利用来自2个淡绿叶色标记的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TS1、TS3)和4个正常粳型恢复系的F_2、F_3代群体以及秀水63与浙农大11S(ZAU11S)回交后代新选育的几个光敏核不育系为试验材料,采用日产SPAD-502型叶绿素仪,测定F_2群体中各单株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和以5%的自然结实率作为F_2群体中淡绿叶株和正常绿叶株及不育株和可育株的划分标准,分析了淡绿叶色和育性的遗传规律;在杭州自然条件下,对新选育的光温敏不育系育性转换特性进行了探讨并利用AMMI(additive main effects and multiplicative interaction)和线性回归等模型鉴定了不同核不育系对光温的敏感性;还对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生理生化特性及花粉败育机理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淡绿叶色遗传受2对基因控制,其中1对基因对另1对基因有抑制作用,作者认为,淡绿叶标记性状是缺少显性抑制基因(Ⅰ)控制所致;不育性的遗传由2对主效基因及一些微效多基因共同影响;控制叶色和育性的基因各自独立遗传。同时,本研究国内首次应用累积分布曲线基因分析方法分析TS1/Waa24F_3群体淡绿叶色性状遗传,且符合AB2对基因模型理论曲线。 2.应用AMMI模型、线性回归模型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9个光温敏核不育系和2个对照,在2003年4月9个播期环境条件下,花粉和种子育性的变化动态。研究表明,两个育性指标在基因型、播期及其互作效应上都存在极显着差异:花粉和种子育性的主效应和互作效应分析结果不尽相同,鉴于粳型光敏核不育系,染败与正常花粉难以区分,作者认为测定种子育性更为合理;基于AMMI模型的基因型主效应和互作效应分析可以明确划分不育系的不育期、育性转换期和可育期,并将光敏型与温敏型不育系区分开来,能为不育系的研究和利用提供(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5-06-01)

田振涛,薛庆中[2](2004)在《淡绿叶色标记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开花习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 4个淡绿叶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和正常叶色粳型不育系浙农大 11S (ZAU11S)及籼型不育系培矮6 4S (PA6 4S)共 6个不育系为材料 ,在杭州自然条件下观察了上述 6个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开花习性。结果表明 :(1)淡绿叶色不育系同对照正常叶色不育系的叶色差异显着 ,易于肉眼分离 ;(2 )淡绿叶色不育系的开花天数、开花率、柱头外露率都低于正常叶色不育系 ,日开花率、颖花张开时间和张开角度易受环境条件影响 ,表现较大差异 ;(3)除TS1外 ,其他叁个淡绿叶色不育系在不育期和可育期的开花高峰都位于午前 9:0 0或 10 :0 0 ,表现较强的早花特性。(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04年02期)

田振涛[3](2003)在《淡绿叶色标记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及其叶色遗传》一文中研究指出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是水稻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因素,也是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的核心内容。本论文利用以IMG19为淡绿叶色供体、浙农大11S为不育基因供体的淡绿叶色标记粳稻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系统研究了各不育系在杭州自然条件下的育性转换特点、叶色和育性的遗传及其对农艺性状的影响,此外对各叶色标记不育系的配合力、开花习性和光合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淡绿叶色不育系TS1的育性转换主要受温度控制;温度效应以日最低气温最显着,其次是日平均气温和日最高气温的;TS1和培矮64S的育性敏感期分别是抽穗前3~18d和6~21d,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分别为25.78℃~25.79℃和24.41℃~25.61℃;各不育系育性因年度间温度差异而表现不同。 2.淡绿叶色不育系同正常叶色可育系的杂种F_2群体中,正常与淡绿叶色的分离比为13:3,表明淡绿叶遗传受2对基因控制,其中1对有抑制作用;各F_2群体中的叶色呈现双峰连续分布,验证了叶色遗传的双基因模型;高温期F_2群体中育性的分离表现13:3的遗传模型,光温敏核不育的遗传符合双基因模型;育性分布曲线因亲本和播种期而异,可育峰单主峰、多微峰及2-3个主峰的复杂分离,表明光温敏核不育性的遗传由2对主基因和微效多基因的共同控制;水稻淡绿叶色同育性各自独立遗传;淡绿叶色对农艺性状的影响在前后两播种期略有不同,但对主要经济性状均无显着的负效应。 3.对各淡绿叶色不育系的配合力测定表明,供测性状均以基因加性效应为主;不育系中以TS3较好,接近对照浙农大11S水平;恢复系中Waa24最好;多数性状一般配合力恢复系高于不育系,恢复系影响大于不育系;各性状一般配合力与组合特殊配合力相互独立。 4.淡绿叶色不育系的开花天数、开花率、柱头外露率都低于正常叶色不育系ZAU11S,日开花率、颖花张开时间和张开角度易受环境条件影响,表现较大差异;淡绿叶色不育系在不育期午前花率较高,花时较集中。除ZAU11S外,供试不育系在在午后都有一定的开花量,表现午前、午后两个开花高峰。可育期,各不育系花时集中,开花高峰明显;除TS1外,其他3个淡绿叶色不育系在不育期和可育期的开花高峰都位于午前9:00或10:00,表现较强的早花特性。 5.在分桑期、抽穗期和完熟期分别测定淡绿叶色不育系和对照浙农大ifs光合生理指标,TS3的叶绿素含量显着低于对照浙农大115,各时期两材料的叶绿素a/b 比值都接近于 2;TS3叶片可溶性蛋白和 Rubis。o含量随生育进程表现递减趋势,但测定值均高于对照;各淡绿叶色不育系间的比较结果表明,除TSS的叶片可溶性蛋白和 RubiSC。含量较低外,其他各生理指标的差异均不显着;淡绿叶色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标记性状进行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3-05-01)

淡绿叶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 4个淡绿叶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和正常叶色粳型不育系浙农大 11S (ZAU11S)及籼型不育系培矮6 4S (PA6 4S)共 6个不育系为材料 ,在杭州自然条件下观察了上述 6个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开花习性。结果表明 :(1)淡绿叶色不育系同对照正常叶色不育系的叶色差异显着 ,易于肉眼分离 ;(2 )淡绿叶色不育系的开花天数、开花率、柱头外露率都低于正常叶色不育系 ,日开花率、颖花张开时间和张开角度易受环境条件影响 ,表现较大差异 ;(3)除TS1外 ,其他叁个淡绿叶色不育系在不育期和可育期的开花高峰都位于午前 9:0 0或 10 :0 0 ,表现较强的早花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淡绿叶色论文参考文献

[1].陶华.梗型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鉴定及淡绿叶色遗传[D].浙江大学.2005

[2].田振涛,薛庆中.淡绿叶色标记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开花习性[J].分子植物育种.2004

[3].田振涛.淡绿叶色标记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及其叶色遗传[D].浙江大学.2003

论文知识图

绢本设色TS1/Waa24 F3系统淡绿叶色累积分...不育系在不育期和可育期日开花动态比较1干旱胁迫期间的土壤含水率Fig.1T...

标签:;  ;  ;  ;  ;  ;  ;  

淡绿叶色论文_陶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