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椎弓根进钉通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关节突关节内聚,椎弓根螺钉,螺钉误置,人字嵴顶点
椎弓根进钉通道论文文献综述
吴静晔,张宁,王祺龙,李加宁,刘波[1](2019)在《腰椎关节突关节内聚术前诊断方法及对椎弓根螺钉置钉通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关节突关节内聚对椎弓根螺钉置钉通道的影响,并确立一种在术前X线片上识别出关节突关节内聚现象的方法,规避其带来的螺钉误置风险。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对照研究,从北京积水潭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行腰椎内固定手术患者的术前CT中筛选出关节突关节内聚病例作为试验组;抽取与试验组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其他患者为对照组。观察X线片上小关节下缘间隙中点,如果该点位于椎弓根内壁或者内壁内侧,则为阳性。统计每组患者的阳性率。在轴位CT上,测量两组人字嵴顶点到椎弓根峡部中点的连线与中线的夹角为α,比较两组α值。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正位X线片的阳性率分别为95. 5%(42个椎体/44个椎体)和6. 8%(3个椎体/44个椎体),差异有显着性(X~2=69. 172, P=0.000)。试验组L_3的α角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t=-14. 676,P=0. 000);试验组L_4的α角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t=-14.840,P=0.000)。结论腰椎关节突关节内聚会造成入钉点内移,入钉横向角减小,术者如果没有识别出该解剖变异会造成螺钉误置,带来风险。正位X线片上小关节下缘间隙中点位于椎弓根内壁或者内壁内侧,提示存在关节突关节内聚现象。(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生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胡勇[2](2017)在《枢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理想置钉通道的定量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确定枢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理想置钉通道,旨在为枢椎前路椎弓根螺钉技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征集颈椎结构正常的健康成年志愿者40名,行颈椎CT扫描。将颈椎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重建枢椎,根据中心线确定理想置钉通道。测量枢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理想置钉通道的相关参数、椎弓根内中心线上可拟合的最小直径及进钉点至枢椎椎体前方"人"字嵴顶点的距离。结果:枢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理想钉道长度为(34.15±2.93)mm,进钉点至枢椎两侧上关节突上缘的连线的距离为(4.39±0.67)mm,进钉点至枢椎正中矢状面的距离为(3.95±0.44)mm,钉道外倾角α为(30.8±2.79)°,钉道下倾角β为(36.35±3.26)°。枢椎椎弓根内中心线上可拟合的最小直径为(7.04±0.87)mm,进钉点至枢椎椎体前方"人"字嵴顶点的距离为(1.45±0.19)mm。结论:理论上枢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在解剖上具有可行性,可使用枢椎椎体前方"人"字嵴顶点作为进钉点,但临床上仍需强调枢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的个体化操作。(本文来源于《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上册)》期刊2017-12-06)
孙秋敏[3](2016)在《腰椎棘突与椎弓根进钉通道叁维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利用叁维重建和逆向工程技术,对腰椎棘突进行解剖测量,探讨腰椎棘突中轴与椎弓根进钉通道的叁维位置关系,为经皮腰椎固定技术及器械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非腰椎疾病患者40人,其中男性20人,女性20人,年龄18~59岁,平均(32.25±11.82)岁。经过患者的知情同意后,在GE lightspeed pro 16螺旋CT扫描机上进行腰骶椎的扫描。获得图像导入Materialise Mimics18.0软件,叁维重建腰椎解剖模型,由同一名研究者旋转叁维图像,选择最佳的测量角度进行图像测量,测量棘突前中后部的上中下缘的厚度和棘突深度,各解剖结构均连续测量3次,结果取其均值。对测量的图像数据进行方差分析,获取各项指标的均值。再将任意单个腰椎叁维模型导入UG imageware 13.2软件,测量椎体70%和90%边界深度椎弓根通道轴线和腰椎棘突中轴线与叁维参考平面的夹角,通道轴线与椎体前面、椎弓后面、冠状面交点(L轴线与椎体前面、椎弓后面、冠状面分别交于点A、B和C;M轴线与椎弓根板前面和棘突后缘分别交于点D和E)和棘突中轴线与椎弓根板前面和棘突后缘交点到叁维参考平面的距离。[结果]1.棘突厚度呈现一定的集中趋势,腰椎以棘突前部下缘最厚;棘突深度从L1到L5,呈现先逐渐增大,又逐渐减少的趋势,腰椎深度以中央最长;棘突后缘形态可分为均匀型、中央型和下端型;沿棘突中轴置入定位螺钉直径及长度范围分别为(5.17~9.48)mm,(24.82~33.93)mm。2.(1)点到线的距离呈规律性变化,从L1到L5,点A到M轴距离逐渐变小,点B、C到M轴以及点D、E到L轴距离逐渐增大;(2)腰椎棘突中轴与矢状面、水平面、冠状面的夹角分别为2~3o、11~18o、71~77o;(3)椎体70%和90%边界深度的椎弓根进钉通道与矢状面夹角分别为7~22o和16~33o,与水平面夹角分别为1.8~2.9o和1.4~2.4o,与冠状面夹角分别为67~82o和56~73o。[结论]以腰椎棘突为体表参照,依据腰椎棘突与椎弓根进钉通道的叁维特征,应用数字技术,可以个性化精确定位经皮椎弓根螺钉叁维参数,为经皮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及器械生产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6-05-01)
孙秋敏,王爱平,周子嘉,陈熙,刘方[4](2016)在《腰椎棘突中轴线与椎弓根进钉通道叁维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腰椎棘突中轴线与椎弓根进钉通道的叁维位置关系,为腰椎内固定和辅助固定技术及临床应用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解剖学数据参考。方法将CT数据通过叁维重建和逆向工程软件处理,测量椎体70%和90%边界深度的椎弓根进钉通道所在轴线L和棘突中轴线M与叁维参考平面夹角,以及交点与线及叁维参考平面距离。结果 (1)腰椎棘突中轴线与矢状面、水平面、冠状面夹角分别为2o~3o、11o~18o、71o~77o;椎体70%和90%边界深度的椎弓根进钉通道与矢状面夹角分别为7o~22o和16o~33o,与水平面夹角分别为1.8o~2.9o和1.4o~2.4o,与冠状面夹角分别为67o~82o和56o~73o;(2)随腰椎水平降低,点到线的距离呈规律性变化;(3)随腰椎水平降低,点到叁个平面的距离也呈规律性变化。结论通过对腰椎棘突中轴线与70%和90%边界深度的椎弓根进钉通道的叁维关系分析,为临床经皮椎弓根螺钉置入手术和相关器械设计提供数据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金正帅,范军界,谢海明,殷国勇,张宁[5](2015)在《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通道选择的影像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设计寰椎椎弓根螺钉的理想进钉通道,减少进钉时的阻力及穿透并发症。方法 :选择60例(男、女各30例)行寰椎薄层扫描的志愿者影像资料,利用Mimics10.01软件叁维重建寰椎内部松质骨及其形态,根据叁维重建图像及原始影像资料确定寰椎椎弓根松质骨中心点C(寰椎椎弓根无松质骨者以寰椎椎弓根中心点代替),以C点为螺钉理想钉道中心点,寰椎椎弓根头倾角为螺钉头倾角,探讨螺钉在侧块松质骨内的移动范围,并观察螺钉有无穿破椎弓根,以最大内、外倾角的角平分线作为理想钉道。结果:男女理想螺钉进钉点至椎弓根内侧壁的距离L1分别为(7.89±1.39)、(7.30±0.98)mm;至正中矢状面的距离L2分别为(22.86±2.30)、(21.23±1.64)mm;至椎弓根上下缘距离之比L3/L4分别为(1.00±0.10)、(1.01±0.11)。男女理想螺钉的内倾角度α分别为(11.70±5.68)°、(11.70±5.48)°;其中最大内倾角度α1分别为(32.51±5.79)°、(30.52±6.40)°;最大外倾角度α2分别为(9.10±7.80)°、(7.04±7.13)°。男女椎弓根宽度D分别为(9.70±1.57)、(8.70±1.24)mm;高度H分别为(5.24±1.15)、(4.38±0.81)mm,其中有10侧(男1例1侧,女5例9侧)因椎弓根高度较小或解剖变异而穿破椎弓根,比例为8.33%。结论:理想螺钉的进钉点在椎弓根内侧壁旁开7~8 mm处后弓上下缘的中央,螺钉内倾(11~12)°左右,并与椎弓根共轴。(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12期)
范军界[6](2015)在《寰椎椎弓根螺钉理想进钉通道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叁维重建寰椎松质骨及大体形态,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寰椎椎弓根螺钉的理想进钉通道,减少进钉时的阻力及穿透并发症。方法:选择60例(男、女各30例)志愿者行寰椎薄层CT扫描(扫描条件:电压220V,层厚0.75mm,间隔0.8mm),所得影像资料利用Mimics10.01软件叁维重建出寰椎内部松质骨及其大体形态。根据叁维重建图像及原始影像资料确定寰椎椎弓根中心点C,以C点为螺钉理想钉道的中心点,寰椎椎弓根头倾角为螺钉理想钉道的头倾角(国人寰椎椎弓根高度较小,螺钉头尾向倾角变化较小,因此选择理想钉道的头尾倾角与寰椎椎弓根轴向头倾角一致)。测量螺钉在侧块松质骨内的可置角度变化范围,并以最大内、外倾角的角平分线作为理想钉道的进钉角度。定义理想钉道与后弓的交点为进钉点,然后测量该进钉点与各解剖标志之间的相关参数。结果:男女理想螺钉进钉点至椎弓根内侧壁的距离L1分别为(7.89±1.39),(7.30±0.98)mm;至正中矢状面的距离L2分别为(22.86±2.30),(21.23±1.64)mm;至椎弓根上下缘距离之比L3/L4分别为(1.00±0.10),(1.01±0.11)。男女理想螺钉的内倾角度α分别为(11.70±5.68)°,(11.70±5.48)°;其中最大内倾角度α1分别为(32.51±5.79)°,(30.52±6.40)°;最大外倾角度α2分别为(9.10±7.80)°,(7.04±7.13)°。男女椎弓根宽度D分别为(9.70±1.57),(8.70±1.24)mm;高度H分别为(5.24±1.15),(4.38±0.81)mm。60名志愿者影像资料均模拟置入直径为3.5mm的螺钉,共计120枚,其中有10枚(男1例1侧,女5例9侧)因椎弓根高度较小或解剖变异而穿破椎弓根,比例为8.33%。结论:理想螺钉的进钉点在椎弓根内侧壁旁开7-8mm处后弓上下缘的中央,螺钉内倾(11-12)°左右,并与椎弓根共轴。(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5-05-01)
杨利斌[7](2014)在《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通道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寰椎椎弓根通道置钉的可行性及安全范围。方法:选取成年人共58例(116侧)寰椎或寰枢椎的MSCT扫描资料进行分析:设定3个进钉通道,测量寰椎高度、宽度、进钉长度及进钉方向等解剖径线。结果:寰椎椎弓根左右两侧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8例寰椎椎弓根矢状面上的宽度与椎弓根宽度的平均值为8.21和9.59 mm,其中有3侧椎弓根矢状面上的宽度小于5.5 mm。钉道1、2、3的椎弓根高度的平均值分别为4.57、4.55、4.51 mm,椎弓根高度小于3.5 mm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1.21%(6/58)、12.06%(7/58)、12.06%(7/58)。钉道3的平均内倾角为21.27°。钉道1、2、3的头倾夹角平均值分别为17.88°、18.27°、15.24°,钉道长度的平均值分别为29.02、27.69、28.55 mm。结论:寰椎椎弓根进钉首选钉道2、3之间,内倾角度为0°~10°,进钉长度27.5 mm。(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李培秀,徐晓磊,王增立,耿园园[8](2011)在《应用交互式医学影像控制系统仿真设计椎弓根螺钉最佳进钉通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第叁腰椎(L3)椎弓根螺钉最佳钉道位置。方法:选取50例(男30例,女20例)正常成人的腰椎CT扫描数据,通过交互式医学影像控制系统(MIMICS)建立仿真椎体模型,获取L3椎弓根轴线及最小截面的中心点M。通过"人字嵴"确定进钉点N1并与中心点M点连线模拟钉道T1,"交点法"确定进钉点N2并与中心点M连线模拟螺钉钉道T2,分析模型中钉道位置及角度。8例腰椎骨折患者术前参考仿真钉道设计手术方案,并行螺钉置入,术后观察螺钉位置情况。结果:MIMICS上测量L3椎弓根横径(9.57±0.98)mm,矢径(14.89±0.78)mm。T1钉道与椎体水平面夹角1.5°±1.0°,矢状位夹角12.0°±1.5°;T2钉道与椎体水平面夹角3.0°±1.0°,矢状位夹角10°±1.5°。8例患者应用MIMICS设计钉道方案行腰椎后路固定术,术后影像学显示螺钉位置良好。结论:MIMICS能够精确测量椎弓根各项参数,根据其测量数据设计钉道方案在临床上具有一定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期刊2011年02期)
谭健,王文军,李严兵[9](2010)在《寰椎椎弓根进钉通道的数字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寰椎椎弓根进钉通道在矢状面角(SSA)为0°时不同水平面角(TSA)方向投影的变化规律。方法:将20例健康成年志愿者(男12例,女8例;年龄24~68岁,平均45岁)的寰椎CT连续断层扫描数据导入Mimics 10.01软件,叁维重建寰椎数字解剖模型,将重建的结果以.stl格式保存,再将寰椎数字模型导入UG Imageware 12.0,建立寰椎椎弓根进钉通道数字化分析方法,确定叁维参考平面,分析在SSA为0°时左右椎弓根TSA分别从0°~30°,均匀间隔5°,观察280个寰椎椎弓根进钉通道的长度和内切圆半径的变化规律。结果:280个寰椎椎弓根进钉通道的长度为20.54~33.21mm,其中11个通道长度小于最短椎弓根螺钉长度(<22mm);TSA为0°进钉时左右通道长度均最大,左右侧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5°~30°进钉时同一进钉角度左右侧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同侧不同进钉角度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80个寰椎椎弓根螺钉通道的内切圆半径为1.38~2.51mm,其中有42个内切圆半径小于最小椎弓根螺钉半径(<1.75mm);同一进钉角度右侧内切圆半径与左侧比较及同侧不同进钉角度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个体甚至同一个体的左右两侧椎弓根形态之间有较大差异。部分寰椎椎弓根进钉通道长度和内切圆半径小于椎弓根螺钉最小长度和最小半径,椎弓根进钉通道内切圆半径小于最小椎弓根螺钉半径时置钉会穿破椎弓根的皮质骨,不适合采用经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术前用数字化技术测量寰椎椎弓根进钉通道可以实现个体化置钉。(本文来源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期刊2010年11期)
钟家云,黄其裕,赵德兵[10](2010)在《椎间盘镜下建立椎弓根钉通道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椎间盘镜下建立椎弓根螺钉通道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椎间盘镜下置入椎弓根钉棒系统技术进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术治疗单节段下腰椎病变患者21例。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80 min,出血量平均220 ml,住院时间平均22 d。21例患者随访2~58个月,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术前为(7.5±1.8)分,术后降至(2.6±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westry功能指数术前为(46.2±3.8)%,术后降至(23.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kai分级优良率95.2%。结论微创PLIF术具有切口小、术中出血少、软组织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多裂肌萎缩和腰背痛发生率低等优点。(本文来源于《广西医学》期刊2010年09期)
椎弓根进钉通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确定枢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理想置钉通道,旨在为枢椎前路椎弓根螺钉技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征集颈椎结构正常的健康成年志愿者40名,行颈椎CT扫描。将颈椎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重建枢椎,根据中心线确定理想置钉通道。测量枢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理想置钉通道的相关参数、椎弓根内中心线上可拟合的最小直径及进钉点至枢椎椎体前方"人"字嵴顶点的距离。结果:枢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理想钉道长度为(34.15±2.93)mm,进钉点至枢椎两侧上关节突上缘的连线的距离为(4.39±0.67)mm,进钉点至枢椎正中矢状面的距离为(3.95±0.44)mm,钉道外倾角α为(30.8±2.79)°,钉道下倾角β为(36.35±3.26)°。枢椎椎弓根内中心线上可拟合的最小直径为(7.04±0.87)mm,进钉点至枢椎椎体前方"人"字嵴顶点的距离为(1.45±0.19)mm。结论:理论上枢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在解剖上具有可行性,可使用枢椎椎体前方"人"字嵴顶点作为进钉点,但临床上仍需强调枢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的个体化操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椎弓根进钉通道论文参考文献
[1].吴静晔,张宁,王祺龙,李加宁,刘波.腰椎关节突关节内聚术前诊断方法及对椎弓根螺钉置钉通道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
[2].胡勇.枢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理想置钉通道的定量解剖学研究[C].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上册).2017
[3].孙秋敏.腰椎棘突与椎弓根进钉通道叁维关系研究[D].南华大学.2016
[4].孙秋敏,王爱平,周子嘉,陈熙,刘方.腰椎棘突中轴线与椎弓根进钉通道叁维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6
[5].金正帅,范军界,谢海明,殷国勇,张宁.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通道选择的影像学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6].范军界.寰椎椎弓根螺钉理想进钉通道的选择[D].南京医科大学.2015
[7].杨利斌.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通道的选择[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
[8].李培秀,徐晓磊,王增立,耿园园.应用交互式医学影像控制系统仿真设计椎弓根螺钉最佳进钉通道[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
[9].谭健,王文军,李严兵.寰椎椎弓根进钉通道的数字解剖学研究[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0
[10].钟家云,黄其裕,赵德兵.椎间盘镜下建立椎弓根钉通道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研究[J].广西医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