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代价论文-石垠,李虹

转换代价论文-石垠,李虹

导读:本文包含了转换代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关键词3-5个,逗号分隔,末尾无标点,小5号宋体

转换代价论文文献综述

石垠,李虹[1](2019)在《危机心态如何激活内隐知识:注意转换代价的标定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本文中,我们将注意转换代价作为评估危机心态是否被激活并瞬间将其引入与意识相关的内隐知识的指标。实验一中,我们发现,当注意刺激与危机无关时,危机心态下的注意转换代价高于普通心态下的注意转换代价。然而,当注意刺激与危机相关时,这种危机心态下的注意转换代价减少了(实验2a),并且这种代价减少不是由于刺激本身的复杂性导致的(实验2b)。实验3控制了其它的可能混杂因素。实验4揭示了危机心态下注意转换代价与危机相关的内隐知识之间的联系。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危机心态在危机情境中的关键作用,也为危机心态如何将内隐知识激活到工作记忆中提供了一条可能的解释通路。(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丁少岩[2](2019)在《汉英双语者句子加工转换代价、混合代价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关于双语者语言转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孤立词汇产生,很少涉及到句子产生过程中的语言转换机制。词汇产生过程中的转换代价和混合代价主要受到语言熟练度、准备时间和任务难度的影响。转换代价是混合语言Block中转换试次与重复试次之间的反应时差异;而混合代价是指混合语言Block中的重复试次与单一语言Block中的反应时差异。准备时间是指语言提示线索和呈现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而句子作为我们交流过程中主要的语言层次水平,而且在加工句子的过程中比加工孤立的单词需要耗费更多的资源,在理论上不同于孤立词汇的产生机制。所以本研究将基于语码转换范式来探究不同熟练度的双语者在不同准备时间下产生叁种不同句型(肯定句、否定句和双重否定句)过程中转换代价以及混合代价的情况。本研究选取熟练双语者、非熟练双语者各40名,熟练双语者均通过了英语专业八级(TEM-8)考试,非熟练双语者为高年级大学生且多次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并未通过。准备时间分别设置为1250ms、900ms和500ms。因此本研究通过叁个实验来探究语言熟练度、准备时间和任务难度(句子难度)对句子加工中两种代价的影响。实验一、实验二、实验叁分别探究了两种类型的双语者在产生肯定句、否定句和双重否定句时,语言熟练度和准备时间对两种代价模式的影响。实验一发现非熟练双语者在叁种准备时间下产生汉语肯定句存在转换代价和混合代价,产生英语肯定句存在“转换效益”和“混合效益”,转换代价与“转换效益”与准备时间呈倒“U”关系,混合代价(“混合效益”)随准备时间增加而减少(增加);熟练双语者在叁种准备条件下产生汉语和英语肯定句存在“转换效益”和“混合效益”,“转换效益”与准备时间呈倒“U”关系,“混合效益”随准备时间增加而减少。实验二发现非熟练双语者在叁种准备时间下产生汉语否定句存在转换代价和混合代价,产生英语否定句存在“转换效益”和“混合效益”,混合代价和“转换效益”与准备时间倒“U”关系,转换代价和“混合效益”与准备时间呈“U关系”;熟练双语者只存在“转换效益”和“混合效益”,“混合效益”随准备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实验叁发现非熟练双语者在叁种准备时间下产生汉语双重否定句存在转换代价和混合代价,产生英语双重否定句存在转换代价和“混合效益”,表现出转换代价的不对称性,转换代价和“混合效益”随着准备时间的增加而减少;熟练双语者也存在转换代价以及不对称性和混合效益,并随准备时间增加而减少,但汉语双重否定句的“混合效益”随准备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英语双重否定句的“混合效益”随准备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因此,得出以下结论:(1)语言熟练度和准备时间以及句子难度会导致不同模式的转换代价和混合代价。(2)句子难度的增加导致反应时间的增加。产生肯定句会存在转换代价、转换效益以及不对称性、混合代价、混合效益以及不对称性;产生否定句会存在转换代价、转换效益以及不对称性、混合代价、混合效益以及不对称性;产生双重否定句会存在转换代价以及不对称性、混合代价和混合效益。(3)语言熟练度会影响被试的反应时。熟练双语者的反应时小于非熟练双语者;非熟练双语者产生熟练语言时往往表现出较大的转换代价和混合代价,产生非熟练语言时存在转换效益以及混合效益;熟练双语者往往存在转换效益以及混合效益以及不对称性,当任务难度增加时会存在转换代价。(4)被试的反应时随准备时间的增加而减少。(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3)

刘晓燕[3](2019)在《藏-汉-英叁语者二语水平对L1-L2和L2-L3的转换代价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双语研究中,研究者把双语者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语言的现象称之为语码转换。在日常交流中,语码转换相比使用单语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这种现象称为转换代价。转换代价可分为对称和不对称两种。平衡双语者两种语言熟练程度相似,转换代价对称;非平衡双语者转换代价不对称。两种语言间的熟练水平差异越大,受试对将要使用的不熟练语言的检索反应时越长,错误率也就越高。根据前人研究(张积家,崔占玲,2008),语言间的转换代价与二语熟练水平、二语习得年龄和语言使用等因素有关。国内外关于语码转换的研究大多数研究(Andra&Iring,2007;Xavier&Jean-Marc,2013;Daniel,2016;Michela&Kees,2017)都集中在印欧语系语言对之间的转换,对于不同语言语码切换研究相对较少。具体来讲,不同语系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表征特点,因此在转换过程中对于不同语言的检索时间也会有所不同。另外,叁语者语码转换代价研究主要集中针对语言产出,对于语言理解中的语码转换代价研究相对较少。由于语言产出和语言理解涉及的认知过程不尽一致,语码转换代价可能也会有所不同。再次,以往研究大都针对双语者,对于叁语者语码转换代价研究则较少。已有叁语者语码转换研究也很少考虑二语水平对于语码转换代价的影响,由于叁语者语言交互影响更为复杂,可能导致语码转换代价与双语者不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大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体在掌握了本族语的同时都会使用汉语,并且还要学习英语,因此可以称之为叁语者。本研究期望通过对甘南藏族地区学习叁种语言的高中生进行藏-汉和汉-英语言对之间的语码转换研究,探讨不同二语水平对语码转换的影响。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张积家,崔占玲,2008)的基础上,一方面,考虑了受试的不同二语水平;另一方面,本研究受试为高中生。通过这两方面的补充,进一步验证语码转换的相关理论和特点。本文拟通过行为实验的方法,采用字词判断任务方式,让二语水平不同的藏族学生进行藏-汉和汉-英的语码转换实验,以期发现二语水平不同条件下的语码转换代价及其特点。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不同二语水平的藏族学生在藏-汉转换中是(2)不同二语水平的藏族学生在汉-英转换中是否存在转换代价?如果存在转换代价,这种代价呈现什么特点(对称还是不对称)?本文采用2*3的混合实验设计,自变量为切换语言和切换任务,因变量为反应时和错误率。被试为甘南藏族中学60名高二学生,其中包括30名学生藏语水平高于汉语水平,30名学生汉语水平高于藏语水平。两组受试分为不同的小组同时参加实验1和实验2每个阶段中的不同任务类型。实验1和实验2均为字词判断,受试在反应时间内尽快对电脑上呈现的字词进行真假词判断。实验通过DMDX软件编程并且执行,统计每种语言在不同任务类型下的检索时间和错误率,剔除掉超出3个标准差的数据,最后将有效的数据输入SPSS-2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藏-汉转换中,不同二语水平者在不同任务类型转换条件下均未出现转换代价。(2)汉-英转换中,不同二语水平者在不同任务类型转换条件下均出现转换代价,且转换代价呈现不对称性;在转换过程中,不熟练语言耗费更长的检索时间。也就是说,不熟练语言对间的转换代价大,熟练语言对间的转换代价小。综上所述,熟练语言对间的语码转换不存在转换代价,熟练程度不同语言对间的语码转换存在转换代价。本研究表明不同二语水平者在不同语言对的语码转换组合中呈现了不同的转换代价,且切换至不熟练语言的转换代价大,这种代价呈现不对称性。(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4-01)

康志峰[4](2018)在《双语转换代价与口译增效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国内外口译双语转换代价研究之阙如,本研究以复旦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译员为研究对象,以ERPs和SPSS为技术手段,以汉英双语转换任务为目标驱动,对汉英双语转换代价进行实验检测。研究发现:1)转换trials的命名反应时比非转换trials长,表明任务间转换引起时间代价;2)双语转换系列的反应时凸现长于无转换的单语系列,而且前者的错误率明显高于后者;3)为成功选择TL词条项目,对SL的抑制量大于TL,即两种任务的相对强度将影响用来抑制语言的强度,造成转换代价的不对称。为此,本研究提出心理词典、双语熟练、技能转换、灵动认知、情绪管理等口译增效策略,不仅能使学生译员克服由双语转换代价而引起的口译负效,而且能催生其口译增效。(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期刊2018年03期)

张晨[5](2016)在《转换代价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认知灵活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闭症儿童在应对外界不断变化的需要时,适应能力比正常儿童弱,常表现为刻板、固守在之前的行为模式上无法改变,在遇到计划变化时无法变通或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研究认为ASD者刻板和重复的行为是由于其认知灵活性的缺陷造成。尽管ASD者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行为表明存在认知灵活性的缺陷,但在实验研究中ASD者却常常与正常被试表现的一样好。这些不一致可能是由于实验中不同执行功能间相互干扰、实验采用了不同的实验材料,特别是社会信息材料与非社会信息材料和被试等因素造成的。本研究随机选取了3-7岁的ASD儿童和正常儿童各22人作为被试,采用眼动追踪技术记录两组儿童在视觉习惯化任务中观看图片时的注视时间和区域,以考察ASD儿童在多维变化任务中的转换特点,并进一步通过控制提示有效性与熟悉性等方式降低转换代价考察是否可以有效帮助ASD患儿完成灵活性转换任务。研究一包括叁部分。实验一主要考察了ASD儿童对简单几何图形的注视特征;实验二采用典型视觉习惯化范式,比较ASD儿童与正常儿童的习惯化能力的差异;在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基础上,实验叁考察当不同数量的规则同时变化时ASD儿童面的转换情况。研究二包括实验四和实验五两部分。实验四主要探究了提示有效性是否能够有效降低ASD儿童的转换代价,从而对再习惯化阶段有帮助。实验五主要考察熟悉性和练习效应是否能够帮助两组被试完成习惯化任务。结果显示:(1)与正常儿童相比ASD儿童对简单几何图形的注视时间没有显着差异;(2)ASD儿童在习惯化、去习惯化和再习惯化序列中表现得与正常儿童一样好,但整个过程中的注视时间普遍少于正常儿童;(3)ASD个体在完成双规则转换时,表现出了转换困难,即ASD儿童难以习惯化,对重复图形的注视时间没有下降的趋势,而正常被试在两种规则变化条件下都可以顺利完成习惯化任务;(4)正常儿童在得到刺激变化的有效提示后,习惯化进程反而比得到无效提示更加缓慢,ASD儿童表现相反;(5)在熟悉条件下,两组儿童比在陌生条件下更快完成习惯化进程。由此可见,ASD的习惯化能力没有损伤,但与正常儿童相比ASD儿童难以完成复杂的转换任务,认知灵活性存在缺陷。一些条件,如有效提示和熟悉情境等可以有效降低ASD患儿的转换代价,帮助ASD儿童更好地应对环境和任务需要。(本文来源于《闽南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王勇,林泳海,张亚兵,陈瑞,王美云[6](2015)在《双语语言转换中存在语音效应和语言转换代价吗?——来自ERP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双语语音转换中是否存在语音效应。方法:选取19名汉英双语在校英语专业研究生为被试,应用ERP技术和出声的图片命名任务考察双语语言转换中的语音效应。结果:(1)语音效应方面,封闭语境条件下,英语的平均波幅显着大于汉语的平均波幅,语言类型差异显着;音译词和非音译词的平均波幅差异不显着;混合语境条件下,音译词的平均波幅均小于非音译词的平均波幅;非转换语境的平均波幅均大于转换语境的平均波幅,转换语境比非转换语境的词汇更容易被激活。(2)转换代价方面,混合语境条件下,音译词和非音译词之间的转换代价差异不显着,汉语和英语间的转换代价差异显着,熟练语言的转换代价大于非熟练语言的转换代价。结论:(1)封闭语境条件下不产生语音效应,混合语境条件下产生语音效应。(2)熟练语言的转换代价大于非熟练语言的转换代价。(3)语音效应与语境有关,语言转换代价与语言熟练程度有关。(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5年01期)

范琳,张淑静[7](2015)在《汉-英-日叁语者语言产出过程中语码转换抑制加工——基于转换代价不对称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考察汉-英-日叁语者语言产出过程的语码转换抑制加工。研究采用图片命名范式,以转换代价不对称性为实验指标。研究发现:(1)所有语言与语言转换过程中,受试转换至优势语言的转换代价大于其转换至非优势语言的转换代价;(2)转换代价不对称性受转换语言间优势程度差异大小的影响;(3)提示-刺激间隔长短对受试命名反应时有显着或边缘显着影响,但对语言转换代价的影响没有达到显着性水平。(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15年01期)

伍姗姗[8](2014)在《Stroop范式中任务转换代价不对称性神经机制研究:时域和频域的结合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对环境刺激做出有效的反应需要选择性地注意不同的刺激特征以及快速或频繁地进行任务转换。由一项认知任务转换到另一项认知任务的过程被称为任务转换,它是人类认知加工的一种基本方式。由于转换加工被认为是中央执行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对任务转换内在机制的探讨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类的执行控制过程。在实验室中,研究者通常用任务转换范式来考察转换加工的能力。在这个范式中,被试根据实验要求执行任务,有时从一个任务转换到另一个任务,有时不发生转换。研究者一致地发现:被试执行转换任务比执行重复任务的反应时更长且错误率更高,这种转换过程中的时间亏损被称为“转换代价”。转换代价的大小与任务的优势度(或难度)有关,表现为高优势度任务的转换代价大于低优势度任务的转换代价,这一现象被命名为转换代价的不对称性效应(Asymmetrical switch cost, ASC)。对于这种现象的内在机制,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如Allport等人(1994)最先提出了任务设置的惯性理论(Task-set Inertia hypothesis),该理论强调转换代价的不对称性源于抑制先前任务中的无关信息而产生的负启动效应。而Yeung和Monsell(2003)提出的计算模型认为不存在对无关信息的抑制作用,不对称的转换代价是是重复不同任务所带来的正启动效应不同导致的。但由于前人进行的大多数是行为研究,简单地分析行为结果无法从本质上解决目前存在的争议性问题。基于这样的研究现状,本研究采用时间分辨率较高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技术,同时结合时频分析(time-frequency analysis)的方法,力求从时域和频域两个角度深入探索任务转换代价不对称性现象的内在神经机制。先前的研究表明转换代价不对称性现象与实验所用的刺激类型有关,即当刺激类型是不一致时,出现转换代价的不对称,而当刺激类型是中性时,没有发现转换代价的不对称性。这些研究仅考察了当前刺激类型的变化对转换代价不对称性的影响,而有研究发现转换代价的大小会受到先前刺激类型变化的影响,表现为不一致试次后的转换代价大于一致试次后的转换代价,故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考察先前刺激的类型变化对任务转换代价不对称性现象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词-色Stroop刺激并与成对任务序列范式(pair-wise task sequence paradigm)相结合,该范式中的每个试次包含接连出现的两个刺激,刺激1被视为先前刺激,刺激2为当前刺激。刺激由汉字(颜色字或不具颜色含义的字)和有填充色的几何图形(方形或菱形)组成,被试需要执行颜色判断任务或颜色词判断任务,几何图形的形状充当指导被试执行哪种任务的线索:出现方形时执行颜色词判断任务,出现菱形时执行颜色辨别任务。当刺激1和刺激2中的线索相同时,该试次为任务重复试次,反之则为任务转换试次。本研究记录并分析了18个正常被试在上述两种任务间进行转换时的行为和EEG数据,实验发现,任务类型与任务序列的交互作用只在先前刺激为不一致条件下显着,说明转换代价的不对称性效应会受到先前刺激类型的影响。在时域上,当S2为不一致时,颜色词判断的任务转换条件诱发出更负的N2波(S2呈现后300~400ms),在颜色辨别任务中则无此效应的出现。这种调整效应反映了在转换执行颜色词判断任务的早期阶段,抑制释放或修复过程的发生。在任务执行前的晚期阶段,对于颜色辨别任务,转换试次诱发出更大的中前部SP波幅(S2呈现后600~900ms),这可能反映了认知控制对任务设置冲突的解决过程,这一冲突的形成是由词的加工比颜色的加工更为自动化引起的;对于颜色词判断任务,重复试次比转换试次诱发的SP波幅更大(S2呈现后800~900ms),这种调整可能反映了在经历过抑制释放的过程后,任务设置的更新或激活,以便在反应执行前建立起相关的刺激-反应联结。时频结果显示,在颜色词判断任务中,任务转换条件下低α频带(9-11Hz)在S2呈现后250~500ms时间窗内的ERD强于任务重复条件下的ERD,该效应只在右前额部达到显着性水平,这表明大脑的右前额部参与了抑制释放的过程,且该过程的完成需要注意资源的参与。而在颜色辨别任务中,任务重复条件下的中顶部高α频带(10-13Hz)在600~900ms时间窗内的ERD显着强于任务转换条件下的ERD,表明大脑中顶部参与任务设置冲突的解决和任务设置的更新与激活。综上所述,在任务执行前的早期阶段和晚期阶段出现的各个不同的过程共同导致了行为上的转换代价不对称性效应。(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4-04-08)

王勇[9](2013)在《双语语言转换代价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转换代价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以特定语言选择模型和非特定语言选择模型为出发点,阐述心理学家在行为研究、脑的电生理技术、脑成像技术和脑的病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指出探索双语者语言转换奥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在进一步提高研究方法的信度和效度上下功夫。(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3年26期)

王勇,王家宁,林泳海[10](2013)在《壮汉双语者的语言转换代价及语音效应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壮汉双语者为实验对象,设置封闭、转换、非转换叁种任务语境,采用图片命名的任务范式,考察壮汉双语者的语言转换代价。研究结果表明:反应时汉语显着快于壮语;转换代价壮语显着小于汉语;语言使用环境影响语言的转换;语音促进效应不显着。(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转换代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往关于双语者语言转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孤立词汇产生,很少涉及到句子产生过程中的语言转换机制。词汇产生过程中的转换代价和混合代价主要受到语言熟练度、准备时间和任务难度的影响。转换代价是混合语言Block中转换试次与重复试次之间的反应时差异;而混合代价是指混合语言Block中的重复试次与单一语言Block中的反应时差异。准备时间是指语言提示线索和呈现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而句子作为我们交流过程中主要的语言层次水平,而且在加工句子的过程中比加工孤立的单词需要耗费更多的资源,在理论上不同于孤立词汇的产生机制。所以本研究将基于语码转换范式来探究不同熟练度的双语者在不同准备时间下产生叁种不同句型(肯定句、否定句和双重否定句)过程中转换代价以及混合代价的情况。本研究选取熟练双语者、非熟练双语者各40名,熟练双语者均通过了英语专业八级(TEM-8)考试,非熟练双语者为高年级大学生且多次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并未通过。准备时间分别设置为1250ms、900ms和500ms。因此本研究通过叁个实验来探究语言熟练度、准备时间和任务难度(句子难度)对句子加工中两种代价的影响。实验一、实验二、实验叁分别探究了两种类型的双语者在产生肯定句、否定句和双重否定句时,语言熟练度和准备时间对两种代价模式的影响。实验一发现非熟练双语者在叁种准备时间下产生汉语肯定句存在转换代价和混合代价,产生英语肯定句存在“转换效益”和“混合效益”,转换代价与“转换效益”与准备时间呈倒“U”关系,混合代价(“混合效益”)随准备时间增加而减少(增加);熟练双语者在叁种准备条件下产生汉语和英语肯定句存在“转换效益”和“混合效益”,“转换效益”与准备时间呈倒“U”关系,“混合效益”随准备时间增加而减少。实验二发现非熟练双语者在叁种准备时间下产生汉语否定句存在转换代价和混合代价,产生英语否定句存在“转换效益”和“混合效益”,混合代价和“转换效益”与准备时间倒“U”关系,转换代价和“混合效益”与准备时间呈“U关系”;熟练双语者只存在“转换效益”和“混合效益”,“混合效益”随准备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实验叁发现非熟练双语者在叁种准备时间下产生汉语双重否定句存在转换代价和混合代价,产生英语双重否定句存在转换代价和“混合效益”,表现出转换代价的不对称性,转换代价和“混合效益”随着准备时间的增加而减少;熟练双语者也存在转换代价以及不对称性和混合效益,并随准备时间增加而减少,但汉语双重否定句的“混合效益”随准备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英语双重否定句的“混合效益”随准备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因此,得出以下结论:(1)语言熟练度和准备时间以及句子难度会导致不同模式的转换代价和混合代价。(2)句子难度的增加导致反应时间的增加。产生肯定句会存在转换代价、转换效益以及不对称性、混合代价、混合效益以及不对称性;产生否定句会存在转换代价、转换效益以及不对称性、混合代价、混合效益以及不对称性;产生双重否定句会存在转换代价以及不对称性、混合代价和混合效益。(3)语言熟练度会影响被试的反应时。熟练双语者的反应时小于非熟练双语者;非熟练双语者产生熟练语言时往往表现出较大的转换代价和混合代价,产生非熟练语言时存在转换效益以及混合效益;熟练双语者往往存在转换效益以及混合效益以及不对称性,当任务难度增加时会存在转换代价。(4)被试的反应时随准备时间的增加而减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换代价论文参考文献

[1].石垠,李虹.危机心态如何激活内隐知识:注意转换代价的标定效应[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丁少岩.汉英双语者句子加工转换代价、混合代价的影响因素[D].云南师范大学.2019

[3].刘晓燕.藏-汉-英叁语者二语水平对L1-L2和L2-L3的转换代价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9

[4].康志峰.双语转换代价与口译增效策略[J].外语教学.2018

[5].张晨.转换代价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认知灵活性影响[D].闽南师范大学.2016

[6].王勇,林泳海,张亚兵,陈瑞,王美云.双语语言转换中存在语音效应和语言转换代价吗?——来自ERP的证据[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

[7].范琳,张淑静.汉-英-日叁语者语言产出过程中语码转换抑制加工——基于转换代价不对称性的研究[J].外语学刊.2015

[8].伍姗姗.Stroop范式中任务转换代价不对称性神经机制研究:时域和频域的结合性分析[D].西南大学.2014

[9].王勇.双语语言转换代价理论研究[J].学理论.2013

[10].王勇,王家宁,林泳海.壮汉双语者的语言转换代价及语音效应实验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标签:;  ;  ;  ;  

转换代价论文-石垠,李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