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剂及其在聚酯生产中的应用

稳定剂及其在聚酯生产中的应用

一、稳定剂及其在聚酯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乔虎[1](2020)在《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在可降解聚酯的多功能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推广使用。聚乳酸(PLA)是较早得到开发的生物基可降解材料,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目前在研发及推广应用的阶段。此两种可降解聚酯材料虽有着优良的生物可降解性能,能满足环保材料的要求,但二者会存在一些固有结构造成的性能缺陷如PLA的结晶速度慢,燃烧时严重熔滴,以及PHA的热稳定性差和综合性能有待提高等,在加工成型过程中需要对其多功能改性优化性能以拓宽其应用范围。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DM)是一种新型的中空结构微米尺寸的粒子,分子结构中的苯环结构赋予粒子较强的刚度,利用其特殊的空间结构及自身的马来酸酐活性反应基团,有望在聚合物基体尤其是聚酯中应用并提升基体的综合性能,具有作为聚酯改性剂的潜力,目前,有关中空微球作改性剂特别是其对可降解聚酯的改性研究少有报道。本文针对可降解聚酯的上述问题,用熔融共混入改性剂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进行多功能化改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DM可以作为PLA的一种新型有机成核剂加快其结晶速度。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进行非等温/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发现PLA的结晶速度和结晶度随着DM添加量从0%增加到3%而增加;偏光显微镜(POM)观察表明,DM作为成核剂提高了成核密度,同时降低了球晶尺寸;广角X射线衍射(WAXD)图谱表明,DM不会产生新的晶型。结晶度的提高及球晶尺寸的降低使PLA的脆性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如0.5%DM可使PLA的断裂伸长率比纯PLA提高2.4倍;其耐热性能也有所改善。(2)针对传统的膨胀阻燃体系阻燃剂(IFR)无法高效阻燃PLA,以及难以抑制其严重熔滴等问题,将DM熔融共混入PLA/IFR体系中制备了 四 种 复合材料 PLA/24%APP,PLA/18%APP/6%PER,PLA/20%APP/4%DM 和 PLA/15%APP/5%PER/4%DM 作为对比,通过氧指数测试(LOI),垂直燃烧测试(UL-94)和锥形量热分析(CONE)表征了复合材料的燃烧行为,发现加入DM能减少PLA膨胀阻燃体系的严重熔滴,其中样品PLA/15%APP/5%PER/4%DM达到无熔滴V-0等级,原因是DM的马来酸酐基团捕获PLA的羟基发生化学交联,提高了体系的粘度从而起到抑制熔滴的作用;同时,DM能降低复合材料阻燃效果,例如,与 PLA/18%APP/6%PER 相比,PLA/15%APP/5%PER/4%DM 的氧指数降低了 0.6%,热释放速率峰值和总热释放量分别提高60kW/m2和16 MJ/m2;另外,热重分析(TGA)发现DM可以促进基体成炭,原因是自身的二乙烯基苯基团以及交联成炭两种成炭机理,其成炭作用也对有助于其抑熔滴的作用。(3)间苯二酚双(二苯基磷酸酯)(RDP)对聚酯同时具有热稳定、增塑以及阻燃作用,将其与DM复配入聚3-羟基丁酸酯4-羟基丁酸酯(P34HB)中,通过在空气和N2气氛围下TG和同步热分析(TG-DSC)测试对P34HB及其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进行表征,发现RDP可以延后P34HB在较低温区的初始降解,DM主要对中高温区的最大降解起作用,二者复配能够产生协同效应;TG-IR测试表明RDP、DM及其复配均添加均不能改变P34HB的降解机理,只是延后其降解过程;导热系数发现DM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机理分析为:RDP通过封端、扩链以及空间位阻延后P34HB降解过程中的顺式消除和分子内酯交换反应,DM则通过封端、位阻以及高导热性能减缓其降解过程,二者不同机理是其具有协效作用的原因。另外,发现刚性粒子DM和柔性增塑剂RDP可以复配调节P34HB的结晶、力学和加工性能,在实际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

王少猛[2](2020)在《双氧水和环己酮的反应行为及危险性研究》文中提出在低温酸性条件下,使用浓度为28.5%的双氧水氧化环己酮,经过水洗、中和、吸滤、烘干后,得到过氧化环己酮,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红外光谱(IR)、凝胶色谱(GPC)对其进行表征,并结合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可以发现实验所得过氧化环己酮为聚合物,重均分子量为7646,数均分子量为4721,并得到了其分子结构式,其分子结构中含有过氧键,并且在该聚合物上还以分子间的力附着着过氧化氢。分别研究了双氧水与环己酮的摩尔比、反应时间以及搅拌速率对环己酮转化率和过氧化环己酮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即n(过氧化氢):n(环己酮)=1.5:1,反应时间为3h,搅拌速率240rad/min,转化率和产率分别可以达到98.2%和96.4%。由于过氧化环己酮中含有过氧键,且附着着过氧化氢,因此其性质不稳定,极易发生自加速分解,在热失控状态下会释放大量的热量,产生很高的压力,从而导致火灾爆炸事故。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了产物的热分解特征,得到不同升温速率下热流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对曲线进行数值模拟和等转化率计算,计算起始放热温度及分解热,再对其热稳定性测试数据进行动力学分析,获得绝热条件下最大反应速率达到时间为24小时对应的温度TD24以及绝热温升△Tad。结果显示,产物过氧化环己酮起始放热温度在90℃左右,分解热约为1371.938J/g,TD24=30.7℃,绝热温升△Tad=762.2℃,其危险性非常高。为了提高过氧化环己酮在实际生产、包装、运输、使用中的安全性,通过加入稳定剂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其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在添加了混合稳定剂硅酸钠、EDTA二钠与硫酸镁后(混合稳定剂的加入量占体系总质量0.5%,比例为1:1:1),过氧化环己酮起始放热温度有所提高,放热量为610.251J/g,TD24为82.5℃,△Tad为183.7℃。所得过氧化环己酮在较高温度下,可以转化为聚6-羟基己酸,转化产物通过1H NMR、13C NMR、IR、GPC进行表征。研究了在无催化剂条件下以及溶剂为叔丁醇、催化剂为钛硅分子筛和溶剂为丙酸、催化剂为硼酸两种体系下过氧化环己酮的转化效果,经研究发现,在无催化剂条件下,过氧化环己酮的转化效果较差,在催化条件下,丙酸-硼酸体系下过氧化环己酮的转化效果要略优于叔丁醇-钛硅分子筛体系,并探讨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以及反应体系中pH值对转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催化条件下,最佳反应温度为100℃,转化率为78.7%。在丙酸-硼酸体系下,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100℃,催化剂含量占体系总质量的1.8%,转化率为99.8%。在叔丁醇-钛硅分子筛体系下,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100℃,催化剂含量占体系总质量的2.2%,体系pH值为10,转化率为97.5%

于向伟[3](2020)在《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氨酯多孔材料是一种高分子泡沫材料,因泡沫种类比较多,在近代社会中的应用比较广泛。聚氨酯泡沫主要为软泡和硬泡,软泡主要为开孔结构,硬泡多为闭孔泡沫,国内的硬质泡沫材料的应用范围比较窄,因此解决硬泡开孔的问题,拓宽应用领域,打破国外技术的垄断具有重要意义。硬质聚氨酯泡沫材料内部的泡孔可以随着原料或环境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泡沫材料内部的泡孔结构不仅影响泡孔的尺寸及开孔性,也会改变泡沫材料的各种性能。本文通过合成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探究软段和硬段、发泡助剂和填料体系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的力学性能、泡孔结构以及耐热性的影响,组成最适合本材料的发泡配方。相关实验结果如下:(1)聚己内酯(PCL)型的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综合力学性能比较好,压缩和弯曲强度比较高,耐温性较好,材料内部的泡孔比较均匀,孔径系数较小,泡孔壁较薄,但是脆性高,体系的反应速度快;聚己内酯型多元醇相对分子量增大,材料的力学性能先增大后减小,但是韧性会得到提高,弯曲强度增大,泡沫体系反应速度低,泡孔的各项结构参数均是随着相对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大。选用PCL210N和PCL220N并用体系,在比例为70/30时所合成的泡沫材料综合性能最好。(2)比较不同种类的扩链剂,扩链剂H得到的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的压缩强度和弯曲强度均较高,泡孔接近于球形,孔形系数小,综合性能最好。在使用交联剂后,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明显提高,选用TEA作为交联剂时,材料硬度和力学强度最高,孔径较大,泡孔较薄,泡沫材料的各向异性较低,玻璃化转变温度较高,耐温性较为优异。TEA用量为2%时,泡沫材料的力学强度最高,孔形系数接近于1,泡孔分布最为均匀,孔壁较薄,玻璃化转变温度较高。硬段含量为72%时,弯曲强度最高,孔径较大。硬段含量的增加使得玻璃化转变温度增大,材料的耐热性提升,但是硬段占有的比例过大,力学性能就会下降。(3)比较不同的泡沫稳定剂,B8485所得的泡沫材料的力学强度最高,泡孔尺寸均匀,结构较为完整,孔形系数接近于1。开孔剂Niax L-6164作用的泡沫材料力学强度较高,泡孔较为均匀,孔径较小,形状接近于球形,开孔效果最好。随HCFC-141b比例的增加,泡孔的孔径逐渐增大,力学性能先增大后减小,当H2O/HCFC-141b=9.5/0.5时,材料的力学强度最高,泡孔大小分布最均匀,孔形系数接近于1,导热系数较低,耐温性较好。(4)对比不同的硬脂酸盐,硬脂酸锌的熔点较低,在多元醇组分中分散效果好,泡孔分布最为均匀,开孔效果最好,材料的导系数较高,受温度影响较大。随硬脂酸锌用量的增加,材料的力学强度呈现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其用量在0.5%时,材料的力学强度最高,泡孔最清晰,结构最好,继续增加,泡孔结构变差,耐温性降低。填料在多元醇组分中的搅拌速度越快,硬脂酸锌在泡沫中分散的越均匀,形成的泡孔结构越好,材料的硬度和力学强度越高。

代永豪[4](2020)在《戊二酸聚酯多元醇制备聚氨酯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聚氨酯是指分子链中含有重复氨基甲酸酯基团聚合物的总称,它的制品强度高、弹性好且易成型,因此能广泛用于各个领域。目前制备聚酯型聚氨酯所用的二元羧酸多为己二酸,而戊二酸与己二酸结构相似,且本身属于奇数碳二元酸,用其作为酸源制备的聚酯型聚氨酯理论上会有独特的优点。因此本文采用戊二酸和丙二醇在不同工艺下制备聚酯多元醇,而后利用自制的聚酯多元醇为原料,分别制备出聚氨酯弹性体及水性聚氨酯,用以研发新材料并测定其低温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将戊二酸与丙二醇反应,通过改变醇酸比、缩聚温度、缩聚时间、催化剂加入量等实验条件,探究不同实验工艺对合成多元醇色度的影响,从而探究制备最低色度的聚酯多元醇的工艺条件;通过改变1,2-丙二醇与1,3-丙二醇的比例,制备不同结晶度的聚酯多元醇。研究结果表明,在优选的工艺条件下,能够制备出分子量为900的聚酯多元醇最低色度为17和分子量为2000的聚酯多元醇最低色度为41;在反应釜中进行戊二酸聚酯多元醇的放大反应的探索,通过改变缩聚温度、缩聚时间和催化剂含量等实验条件合成出分子量1000与分子量2000的戊二酸聚酯多元醇,为以后工厂化提供数据支撑。研究结果表明,与小试实验相比,反应釜中合成聚酯多元醇的反应速度相对缓慢;将自制戊二酸聚酯多元醇与MDI反应,改变异氰酸根含量、扩链系数与多元醇分子量等实验参数,制备系列聚氨酯弹性体。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DSC、TG、万能拉伸机等技术手段,表征其微观结构及主要性能;使用低温箱,测定其在真实低温环境下的各种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戊二酸系聚氨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小于-40℃,热分解温度大于300℃,具有优异的耐高低温性能;在低温环境中(实验温度高于-40℃),戊二酸系聚氨酯弹性体的硬度、拉伸强度随温度的降低而提高,断裂伸长率随温度的降低而下降;将自制戊二酸基聚酯多元醇与IPDI反应制备透明水性聚氨酯乳液,改变R值、多元醇种类、DMPA含量和三乙胺含量等实验参数,探索合成透明水性聚氨酯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TG、旋转粘度计技术手段,探究其微观结构与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戊二酸聚酯多元醇能够合成出稳定性良好的透明水性聚氨酯,但是耐高温老化性能不佳。

李曹杰[5](2020)在《氧化石墨烯改性聚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是常用的、产量最大的热塑性树脂,具有的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机械性能、耐油性、耐酸碱性、尺寸稳定性好等优点,在瓶类、薄膜、纤维、医疗、建筑等领域应用十分广泛。经氧化的石墨烯在氧化过程中共轭结构遭到破坏,不再具备导电性能,力学性能也大幅度降低,但正是因为环氧基、羧基、羟基等含氧官能团的存在,赋予了氧化石墨烯良好的分散性和的亲水性。氧化石墨烯从边缘到中心呈现出亲水性到疏水性的特性,使得氧化石墨烯的存在如同表面活性剂一般。本文将氧化石墨烯作为改性剂添加到聚酯中,氧化石墨烯添加量分别为0、10ppm、100ppm、1000ppm,在一次性投料的基础上,通过阀门的切换实现酯化和缩聚在同一反应釜进行,经酯化缩聚两个反应流程后由聚合釜出口阀放出聚酯熔体。聚酯熔体经铸带、冷却切粒制成聚酯切片。为了提高聚酯切片的熔融温度,对聚酯切片进行预结晶,使用70L的转鼓增粘装置,预结晶温度为120℃。得到预结晶的切片后,对改性试样进行热稳定性、结构性能、流变性能、等温结晶性能和非等温结晶性能等进行表征,以及探究改性剂氧化石墨烯的加入对聚酯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其中主要结论如下所示:1、改性剂的加入也没有改变聚酯的晶型结构;改性剂的加入使得聚酯的特性黏度略微降低。改性剂氧化石墨烯的加入未改变聚酯的链段结构,也没有形成新的化学键,但在727 cm-1、1724cm-1处,峰的强度增加的较为明显。氧化石墨烯的添加未形成新的官能团,但提高了与聚酯的结合性。2、在实验范围内随着氧化石墨烯的添加,在加工温度范围内,通过热重分析表发现改性试样的失重率均小于纯聚酯,改性试样的热稳定性均优于纯聚酯,即氧化石墨烯增加了聚酯的加工稳定性;改性剂氧化石墨烯也能很好的分散在聚酯中。3、添加质量分数为10ppm和100ppm的改性剂,改性试样的熔点均提高,分别提高了 5.3℃和5.6℃,当改性剂含量达到1000ppm时,试样熔点略微降低,试样的初始结晶温度T0和结晶度Xc均出现提高。结晶度分别提高了 15.3%和16.9%。改性剂含量提高至1000ppm时,结晶度降低了约1.2%。

孙宾,王鸣义[6](2019)在《钛系催化剂在聚酯合成领域的应用进展及趋势(上)》文中认为文章概述了用于PET合成的钛系催化剂制备以及在聚酯生产过程中使用该催化剂的技术,包括限制锑系催化剂的主要原因;同时,介绍了针对目标产品生产中的技术和应用效果,认为钛系催化剂可有效改善稀有资源的消耗,有效提高PET合成的效率、降低能耗并提升产品质量,降低加工成本,此外还可大幅降低回收再生加工过程和最终消费环节的环保压力并提升在食品包装和服用领域的使用安全性,进而提高综合竞争力。

代洋[7](2019)在《UV胶印油墨固化速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紫外光(UV)固化油墨是目前在印刷行业中被认为是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油墨。它具有很多的优越性,是未来油墨发展的大趋势,正被越来越多的印刷企业所使用。胶印油墨是UV固化油墨在各个印刷方式中市场接受度最高的,所以如何加快UV胶印油墨固化速度成为油墨生产厂商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UV胶印油墨固化速度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外因主要是指工艺参数,包括光源、氧阻聚等因素,内因则是指油墨各组成成分。本文旨在通过系统化地研究内因,评估各组分的原材料,找出最利于固化速度的方案。本文首先讨论了引发剂对于固化速度的影响,找出了光引发剂在油墨中的最佳含量。不同颜色的颜料对于紫外光的吸收不同,对应的吸收光谱差别很大,所以本文针对不同颜色油墨中颜料的吸收特性,评估各类光引发剂的固化表现并不断进行优化,得出了各色油墨中固化速度最佳的引发剂组合和添加量,达到期望的固化性能。此外,对于其他组分,研究了颜料的添加量对于固化速度的影响,得出了颜料的建议添加量得以兼顾油墨的色浓度和固化速度。对于活性稀释剂、预聚物的选择,找到了极佳的固化速度的原材料,虽然因为综合性能的限制不能作为主体使用,但是少量添加就明显促进固化速度的提高,可以当作固化促进剂来使用。稳定剂的含量也需要适量,在保证存储稳定性的情况下减少对固化速度的负面影响。本文的研究成果形成一个提高固化速度的解决方案,能够快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固化速度问题,明显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实际的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张金杰[8](2019)在《水滑石的制备改性及其对聚氯乙烯树脂(PVC)热稳定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聚氯乙烯(PVC)由于自身的缺陷,其加工温度为180℃,而分解温度为130℃,因此在加工过程中需要添加热稳定剂,防止其在加工过程中的热分解。针对聚氯乙烯(PVC)热稳定剂生产与应用中存在的价格高、热稳定性差等问题,开展了水滑石的制备改性及其对PVC热稳定性能影响的研究。分析了不同有机金属盐对聚氯乙烯树脂热稳定性的影响;合成常规二元水滑石(LDHs);稀土三元水滑石和对水滑石进行表面活改性,通过对合成的三种水滑石进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分析,研究三种水滑石的性能。通过添加到聚氯乙烯(PVC)材料中研究三种水滑石对其性能的影响。主要通过对加工成的聚氯乙烯树脂(PVC)进行热失重分析(TGA);SEM微观表征;刚果红测试;静态烘箱老化测试及抑烟性能的测试研究聚氯乙烯(PVC)加工助剂对其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在控制其他加工助剂不变的情况下,分别测试有机金属盐对聚氯乙烯(PVC)热稳定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同等剂量的热稳定剂中乙酰丙酮钙的热稳定效果优于乙酰丙酮锌和乙酰丙酮铝。当有机金属类用量相同的情况下,乙酰丙酮钙-聚氯乙烯树脂的热稳定性能最佳,静态老化实验中,80min后聚氯乙烯树脂才变为棕色,刚果红测试时间为22min,拉伸强度为52MPa。乙酰丙酮钙与聚氯乙烯树脂的相容性较好,能够抑制聚氯乙烯的热分解及提高聚氯乙烯树脂的力学性能。(2)成功制备Mg-Al-LDHs二元水滑石,与稀土金属镧掺杂的三元水滑石LaLDHs。在合成水滑石时,随着水热时间和温度的增加,水滑石的晶型结构较好,但考虑到工业化生产与成本问题最终确定水滑石的水热温度为150℃,水热时间为10h。研究表明在水滑石中参杂稀土金属元素能有效的提高聚氯乙烯(PVC)的热稳定性。对比发现当La3+与Al3+的摩尔比为1:3时,水滑石在聚氯乙烯(PVC)中的热稳定效果达到最佳。根据刚果红测试结果显示,镧铝比为1:3时比常规水滑石添加到PVC中热稳定时间提高了20min。加镧的水滑石-聚氯乙烯树脂的热稳定性比常规水滑石抑烟效果好,PVC-LDHs烟密度为79%,镧铝比为1:3时的PVC-LaLDHs烟密度为55%,减小了24%。(3)将镧铝比为1:3的La-LDHs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氧乙烯月桂醇醚硫酸钠、单烷基磷酸酯钾及脂肪酸的聚氧乙烯酯进行表面改性,经过XRD、FTIR和SEM分析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聚氧乙烯月桂醇醚硫酸钠改性的水滑石破坏了水滑石原有的结晶状态,使得水滑石的晶型不再单一。而单烷基磷酸酯钾和脂肪酸聚氧乙烯酯基本不会破坏水滑石与原有的结构形态,且结晶性较好。经过力学拉伸测试改性后的水滑石与聚氯乙烯的拉伸强度在表面活性剂添加量仅为4%的情况下,其拉伸强度提高了80%,表面活性剂使得水滑石与聚乙烯的相容性得到了改善,提高了水滑石在聚氯乙烯中的分散性和流动性,进而提高了聚氯乙烯的机械性能。

孙嘉慧[9](2019)在《新型增塑剂对PVC材料性能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是目前世界上用量最大的PVC增塑剂,但是研究发现,其具有潜在的致癌性,在医疗器械领域,该种类的增塑剂已被限用,而寻找邻苯类增塑剂的环保无毒替代品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课题选用目前已许可使用的多种无毒增塑剂环己烷-1,2-二羧酸二异壬酯(DINCH)、环己烷-1,2-二羧酸二异辛酯(DEHCH)、乙酰柠檬酸三丁酯(ATBC)、偏苯三酸三异辛酯(TOTM)、聚己二酸丙二醇酯(PPA)与聚(1,3-丙二醇/1,4-丁二醇/衣康酸/丁二酸/癸二酸)酯(PPBISS)单独或复配增塑PVC,系统比较它们的性能,探索DINCH和PPA的最佳复配配方,研究生物基聚酯对PVC性能影响。结论如下:(1)TOTM增塑的PVC拉伸强度为24.3 MPa,断裂伸长率可达340%;PPA耐溶剂抽出性最佳,50份PPA增塑的PVC样品在去离子水,乙醇和石油醚中浸泡96 h后质量损失均基本为0;TOTM和PPA增塑的PVC热稳定性优于DINCH、DEHCH、ATBC增塑材料。(2)DINCH和PPA复配增塑PVC配方的力学性能、耐迁移性、热稳定性介于单用PPA和单用DINCH之间,随PPA含量的上升,逐渐接近纯PPA增塑样品。PPA和DINCH在增塑PVC的效果上没有明显的协同效应。(3)DINCH 和 PPA 复配增塑 PVC 的最佳配方为PVC/DINCH/PPA(100/20/30),此时拉伸强度为22.4 MPa,断裂伸长率为287%,硬度为91.2(邵A),透光率为87.7%,雾度为8.22%,外延起始温度270.9℃,在去离子水、乙醇和石油醚中浸泡96小时后基本没有质量损失。(4)将数均分子量为22000的PPBISS与DINCH复配,发现:材料力学性能、耐迁移性、热稳定性基本介于纯PPBISS和DINCH增塑的材料之间,并随PPBISS含量的上升,接近纯PPBISS增塑材料。(5)DINCH 和 PPBISS 复配增塑 PVC 的最佳配方为PVC/DINCH/PPBISS(100/30/20),此时拉伸强度为23.5MPa,断裂伸长率为293%,硬度为91.7(邵A),透光率为85.1%,雾度为12.97%,外延起始温度277.3℃,在去离子水、乙醇中浸泡96小时后基本没有质量损失,在石油醚中浸泡96小时质量损失为6.55%。

李鑫[10](2018)在《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的合成与表征》文中认为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具有优异的降解性能与机械性能,在一段时间内最终可转化为二氧化碳与水。在生物可降解薄膜、一次性包装材料和医用材料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对苯二甲酸(PTA)、己二酸(AA)、1,4-丁二醇(BDO)为原料,以摩尔比n(BDO):n(PTA+AA)=1.4;n(PTA):n(AA)=1通过直接熔融聚合法制备PBAT。通过调节反应条件制备高分子量的PBAT,并首次通过使用亚磷酸三苯酯(TPPi)在不改变其链结构的条件下进行扩链。并分别对PBAT的化学结构、端羧基含量、特性粘度、分子量及其分布、分子链结构、热性能、晶体结构、力学性能、熔体流动速率和亲水性进行研究。研究缩聚温度对PBAT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功制备出具有亲水性且分子量分布较窄的PBAT。随着聚合温度的升高,PBAT的端羧基含量先降低后增加;特性粘度,重均分子量(Mw),断裂伸长率和拉伸强度先增加后减小。在缩聚温度260℃时,PBAT重均分子量高达21.69×104 g/mol,断裂伸长率与拉伸强度分别为1420.51%和26.70MPa。从而确定260℃为最佳的缩聚温度。研究了催化剂种类和热稳定剂对PBAT的影响。结果表明,钛酸四正丁酯(TBOT)与三氧化二锑(Sb2O3)构成的复合催化剂制备的PBAT的分子量、色泽和力学性能方面不仅优于单一的TBOT催化剂的同时还优于TBOT/辛酸亚锡(Sn(Oct)2)复合催化剂,磷酸三苯酯(TPP)有效抑制了PBAT热降解的进行。TBOT/Sb2O3复合催化剂条件下PBAT的重均分子量高达21.69×104 g/mol、色泽为乳白色、断裂伸长率与拉伸强度分别为1420.51%和26.70 MPa。研究Sb2O3含量对PBAT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b2O3含量的增加,端羧基含量先降低后增加,Mw先增加后降低,随着Mw的增加线性分子链由无规棒状向紧密的球型结构变化。受分子量的影响,熔体流动速率先降低后增加,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和接触角先增加后减小;晶体结构同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的晶体结构一致。Sb2O3含量为0.10 mol%时制备的PBAT质量最好,Mw达到24.00×104 g/mol,熔体流动速率15.63 g/10min,断裂伸长率与拉伸强度最高分别为1525.66%和25.19 MPa。研究加工温度与亚磷酸三苯酯(TPPi)添加量对PBAT的影响。结果表明,170℃与190℃时,随着TPPi含量的增加,PBAT的分子量也在增加;210℃,受到热降解和副反应的作用PBAT的分子量先增加后减小;TPPi的加入使PBAT的分子量组分变得更均一且未改变其分子链结构。各加工温度下,随着TPPi含量的增加,受扩链作用和小分子副产物增塑作用的影响PBAT的断裂伸长率与断裂强度先增加后降低,熔体流动速率先减小后增加。加工温度190℃、TPPi 3.0 wt%时为最佳的反应条件,对应的PBAT拉伸强度与断裂伸长率分别高达35.79 MPa和2119.19%,熔体流动速率比原来降低一倍为10.60 g/10min。

二、稳定剂及其在聚酯生产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稳定剂及其在聚酯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在可降解聚酯的多功能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基可降解材料概述
    1.3 聚乳酸概述
        1.3.1 聚乳酸成核改性
        1.3.1.1 聚乳酸成核改性机理
        1.3.1.2 聚乳酸成核剂分类
        1.3.2 聚乳酸阻燃改性
        1.3.2.1 聚乳酸阻燃改性机理
        1.3.2.2 聚乳酸(PLA)阻燃剂分类
        1.3.2.3 聚乳酸膨胀体系阻燃剂
        1.3.2.4 聚乳酸抗熔滴机理
    1.4 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概述
        1.4.1 聚羟基脂肪酸酯(PHA)发展历程
        1.4.2 P34HB简介
        1.4.2.1 P34HB热稳定性
        1.4.2.2 P34HB结晶性能
        1.4.2.3 P34HB加工性能
        1.4.2.4 P34HB力学性能
    1.5 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简介
        1.5.1 中空微球分类
        1.5.2 中空微球制备方法
        1.5.3 中空微球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1.5.4 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研究进展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
    1.7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课题创新之处
第二章 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对聚乳酸的结晶行为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
    2.3 实验仪器和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PLA/DM复合材料的制备
    2.5 性能测试与表征
        2.5.1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2.5.2 偏光显微镜(POM)
        2.5.3 广角X射线衍射(WAXD)
        2.5.4 拉伸测试
        2.5.5 动态机械分析(DMA)
        2.5.6 维卡软化温度(VST)
    2.6 结果与讨论
        2.6.1 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2.6.2 等温结晶动力学
        2.6.3 晶体微观形貌观察
        2.6.4 结晶机理分析
        2.6.5 力学性能分析
        2.6.6 耐热性能分析
    2.7 本章结论
第三章 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对聚乳酸膨胀阻燃体系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
    3.3 实验仪器和设备
    3.4 实验方法
        3.4.1 PLA复合材料的制备
    3.5 性能测试与表征
        3.5.1 氧指数测试(LOI)
        3.5.2 垂直燃烧测试(UL-94)
        3.5.3 锥形量热分析(CONE)
        3.5.4 热失重分析(TGA)
    3.6 结果与讨论
        3.6.1 阻燃性能分析
        3.6.2 锥形量热分析
        3.6.3 热重分析
        3.6.4 残炭分析
        3.6.5 机理分析
    3.7 本章结论
第四章 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和RDP对聚3-羟基丁酸酯4-羟基丁酸酯热稳定性及多功能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
    4.3 实验仪器和设备
    4.4 实验方法
        4.4.1 P34HB复合材料的制备
    4.5 性能测试与表征
        4.5.1 热重分析(TGA)
        4.5.2 同步热分析(TG-DSC)
        4.5.3 红外热重联用分析(TG-IR)
        4.5.4 导热系数分析
        4.5.5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4.5.6 拉伸测试
        4.5.7 冲击性能测试
        4.5.8 弯曲强度测试
        4.5.9 平衡扭矩测试
        4.5.10 熔融指数测试
    4.6 结果与讨论
        4.6.1 非等温热重分析(TGA)
        4.6.2 同步热分析
        4.6.3 热重红外联用分析
        4.6.4 导热系数分析
        4.6.5 机理分析
        4.6.6 结晶性能分析
        4.6.7 力学性能分析
        4.6.8 加工性能分析
    4.7 本章结论
第五章 本课题结论、展望和不足
    5.1 本课题结论
    5.2 本课题展望
    5.3 本课题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2)双氧水和环己酮的反应行为及危险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过氧化环己酮
        1.1.1 过氧化环己酮的合成工艺路线
        1.1.2 过氧化环己酮的应用
        1.1.3 过氧化环己酮的热稳定性
    1.2 聚6-羟基己酸
        1.2.1 聚6-羟基己酸的性质
        1.2.2 聚6-羟基己酸的合成
        1.2.3 聚6-羟基己酸的解聚
        1.2.4 聚6-羟基己酸的应用
    1.3 课题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1.3.1 课题的意义
        1.3.2 课题的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及装置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2 实验影响因素及控制条件
        2.2.1 实验影响因素
        2.2.2 实验条件控制
    2.3 实验步骤
    2.4 分析表征方法
3 过氧化环己酮的合成研究与表征
    3.1 实验部分
        3.1.1 过氧化环己酮的制备
        3.1.2 过氧化氢与过氧键的滴定
    3.2 过氧化环己酮的表征
        3.2.1 过氧化环己酮分子量的表征
        3.2.2 过氧化环己酮的红外表征
        3.2.3 过氧化环己酮的核磁共振表征
    3.3 过氧化环己酮的合成机理
    3.4 过氧化环己酮的合成条件优化
        3.4.1 过氧化氢与环己酮摩尔比的影响
        3.4.2 反应时间的影响
        3.4.3 搅拌速率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过氧化环己酮的催化转化及聚6-羟基己酸的研究表征
    4.1 实验部分
        4.1.1 聚6-羟基己酸的制备
        4.1.2 过氧键的滴定
    4.2 聚6-羟基己酸的表征
        4.2.1 聚6-羟基己酸分子量的表征
        4.2.2 聚6-羟基己酸的红外表征
        4.2.3 聚6羟基己酸的核磁共振表征
    4.3 过氧化环己酮的转化机理
    4.4 过氧化环己酮催化转化条件的优化
        4.4.1 无催化条件下过氧化环己酮的转化
        4.4.2 丙酸-硼酸体系下过氧化环己酮的转化
        4.4.3 叔丁醇-钛硅分子筛体系下过氧化环己酮的转化
    4.5 本章小结
5 过氧化环己酮的热稳定性研究
    5.1 介绍
    5.2 化工过程安全的重要性
    5.3 过氧化环己酮的热稳定性研究
        5.3.1 过氧化环己酮热稳定性分析
        5.3.2 稳定剂对过氧化环己酮热稳定性的影响
    5.4 聚6-羟基己酸热稳定性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硬质聚氨酯发泡材料概述
        1.1.1 聚氨酯材料
        1.1.2 聚氨酯发泡材料
        1.1.2.1 国内外聚氨酯发泡材料的发展概况
        1.1.2.2 聚氨酯发泡材料的分类
        1.1.3 聚氨酯泡沫的泡孔结构
        1.1.3.1 泡沫理论研究概况
        1.1.3.2 泡沫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
        1.1.3.3 泡孔结构参数
        1.1.4 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
        1.1.4.1 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简介
        1.1.4.2 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的特点
    1.2 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的原料体系
        1.2.1 异氰酸酯
        1.2.2 低聚物多元醇
        1.2.3 扩链剂和交联剂
        1.2.4 泡沫稳定剂和开孔剂
        1.2.5 发泡剂
        1.2.6 催化剂
        1.2.7 无机填料
    1.3 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的合成与加工成型方法
        1.3.1 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的反应机理
        1.3.2 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的合成方法
        1.3.3 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的加工成型方法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软段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助剂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3 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的制备
    2.3 性能测试标准及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低聚物多元醇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性能的影响
        2.4.1.1 低聚物多元醇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2.4.1.2 低聚物多元醇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泡孔结构的影响
        2.4.1.3 低聚物多元醇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
        2.4.2 低聚物多元醇分子量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性能的影响
        2.4.2.1 低聚物多元醇相对分子量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2.4.2.2 低聚物多元醇相对分子量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泡孔结构的影响
        2.4.2.3 低聚物多元醇相对分子量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
        2.4.3 低聚物多元醇并用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性能的影响
        2.4.3.1 低聚物多元醇并用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2.4.3.2 低聚物多元醇并用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泡孔结构的影响
        2.4.3.3 低聚物多元醇并用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硬段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助剂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
    3.3 测试与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扩链剂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性能的影响
        3.4.1.1 扩链剂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4.1.2 扩链剂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泡孔结构的影响
        3.4.1.3 扩链剂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
        3.4.2 交联剂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弹多孔材料性能的影响
        3.4.2.1 交联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4.2.2 交联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泡孔结构的影响
        3.4.2.3 交联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
        3.4.3 交联剂用量对硬质聚氨酯弹多孔材料性能的影响
        3.4.3.1 交联剂用量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4.3.2 交联剂用量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泡孔结构的影响
        3.4.3.3 交联剂用量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
        3.4.4 硬段含量对硬质聚氨酯弹多孔材料性能的影响
        3.4.4.1 硬段含量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4.4.2 硬段含量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泡孔结构的影响
        3.4.4.3 硬段含量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发泡助剂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助剂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3 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
    4.3 测试与表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泡沫稳定剂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性能的影响
        4.4.1.1 泡沫稳定剂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4.1.2 泡沫稳定剂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泡孔结构的影响
        4.4.1.3 泡沫稳定剂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耐热性能的影响
        4.4.2 开孔剂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性能的影响
        4.4.2.1 开孔剂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4.2.2 开孔剂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泡孔结构的影响
        4.4.2.3 开孔剂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耐热性能的影响
        4.4.3 发泡工艺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性能的影响
        4.4.3.1 发泡工艺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4.3.2 发泡工艺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泡孔结构的影响
        4.4.3.3 发泡工艺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耐温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填料体系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及助剂
        5.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5.2.3 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
    5.3 测试与表征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填料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性能的影响
        5.4.1.1 填料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性能的影响
        5.4.1.2 填料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泡孔结构的影响
        5.4.1.3 填料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
        5.4.2 填料用量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性能的影响
        5.4.2.1 填料用量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5.4.2.2 填料用量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泡孔结构的影响
        5.4.2.3 填料用量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耐温性的影响
        5.4.3 混合工艺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性能的影响
        5.4.3.1 混合工艺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5.4.3.2 混合工艺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泡孔结构的影响
        5.4.3.3 混合工艺对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耐温性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戊二酸聚酯多元醇制备聚氨酯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聚酯多元醇
        1.2.1 聚酯多元醇的分类
        1.2.2 聚酯多元醇的合成工艺
        1.2.3 聚酯多元醇的色度
        1.2.4 聚酯多元醇的结晶度与聚氨酯性能的关系
    1.3 聚氨酯弹性体
        1.3.1 聚氨酯弹性体的主要原材料
        1.3.2 聚氨酯弹性体的分类
        1.3.3 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结构与特性
        1.3.4 聚氨酯低温性能的探究
    1.4 水性聚氨酯(WPU)
        1.4.1 水性聚氨酯的分类和合成工艺
        1.4.2 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原料
        1.4.3 水性聚氨酯的应用
    1.5 本课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
    1.7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2 戊二酸聚酯多元醇的制备及其放大实验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聚酯多元醇的实验过程与制备步骤
    2.3 聚酯多元醇的表征
        2.3.1 聚酯多元醇的羟值、酸值的表征方法
        2.3.2 聚酯多元醇分子量的测定
        2.3.3 聚酯多元醇红外的测定
        2.3.4 聚酯多元醇色度的测定
        2.3.5 聚酯多元醇水分的测定
    2.4 小试结果与讨论
    2.5 聚酯多元醇在5L反应釜中的放大实验
        2.5.1 实验方案
        2.5.2 分子量1000戊二酸多元醇的制备
        2.5.3 分子量2000多元醇的制备
    2.6 本章小结
        2.6.1 小试实验
        2.6.2 放大实验
3 戊二酸系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及其低温性能的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药品
    3.3 实验仪器
    3.4 合成聚氨酯反应历程
    3.5 合成聚氨酯的反应步骤
    3.6 试样的表征
        3.6.1 力学性能测试
        3.6.2 异氰酸根含量的测定
        3.6.3 红外光谱分析(IR)
        3.6.4 差热扫描测试(DSC)
        3.6.5 低温性能测试
    3.7 结果与讨论
        3.7.1 异氰酸根含量对聚氨酯弹性体的影响
        3.7.2 扩链系数对PUE力学性能的影响
        3.7.3 聚酯多元醇分子量对聚氨酯弹性体的影响
        3.7.4 聚氨酯弹性体的低温性能测试
    3.8 其他表征
        3.8.1 IR分析
        3.8.2 DSC分析
        3.8.3 TG分析
    3.9 本章小结
4 戊二酸系水性聚氨酯的制备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实验原料及预处理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设计步骤
        4.2.4 聚氨酯弹性体的配方设计
        4.2.5 水性聚氨酯乳液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IR分析
        4.3.2 TG分析
        4.3.3 合成水性聚氨酯的性能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研究成果
    发表(录用)论文情况
致谢

(5)氧化石墨烯改性聚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石墨烯与氧化石墨烯
        1.2.1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1.2.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1.2.2.1 Hummers法
        1.2.2.2 Brodie法
        1.2.2.3 Staudenmmaire法
    1.3 氧化石墨烯改性的研究进展
    1.4 聚酯(PET)的综述
        1.4.1 PET的合成
        1.4.1.1 酯交换法(DMT法)
        1.4.1.2 环氧乙烷法(EO法)
        1.4.1.3 直接酯化法(PTA法)
        1.4.2 PET的改性研究
        1.4.2.1 阻燃改性
        1.4.2.2 抗静电改性
        1.4.2.3 石墨烯改性
        1.4.2.4 聚酯的其他改性
    1.5 论文的研究意义、目的与内容
        1.5.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5.2 论文的研究目的
        1.5.3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氧化石墨烯/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设备
        2.2.3 实验过程
        2.2.3.1 氧化石墨烯的分散
        2.2.3.2 氧化石墨烯改性聚酯的合成
        2.2.3.3 测试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合成配方的确定
        2.3.1.1 锑系催化剂的选择
        2.3.1.2 稳定剂的选择
        2.3.2 改性聚酯的表征
        2.3.2.1 聚酯的特性黏度
        2.3.2.2 表面形貌表征
        2.3.2.3 结构测试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氧化石墨烯/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热稳定性及结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测试与表征
        3.2.3 实验设备
        3.2.3.1 热稳定性及结晶性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热稳定性能
        3.3.2 氧化石墨烯改性聚酯的晶型结构
        3.3.3 氧化石墨烯改性聚酯的等温结晶性能
        3.3.3.1 改性剂成核作用
        3.3.3.2 结晶温度的影响
        3.3.4 氧化石墨烯改性聚酯的非等温结晶研究
        3.3.4.1 非等温结晶性能研究
        3.3.4.2 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
        3.3.4.2.1 结晶温度
        3.3.4.2.2 相对结晶度
        3.3.4.2.3 结晶速率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氧化石墨烯/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流变性能及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设备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流变性能研究
        4.3.2 初生纤维的形貌观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宄成果
致谢

(6)钛系催化剂在聚酯合成领域的应用进展及趋势(上)(论文提纲范文)

PET合成用催化剂的种类及特点Variety and Characteristic of Catalysts Used in PET Production
    1 PET催化剂的用量
    2钛系催化剂的基本机理
    3对锑系催化剂的限制
    4研究进程和目标
钛系催化剂的合成技术及工业应用进展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itanium-based Catalyst
    1 钛系催化剂的合成技术
        1.1 氧化钛类
        1.2 钛酸酯类
        1.3 醇钛类
        1.4 有机无机杂化钛系催化剂
    2 钛系催化剂在PET合成中的工业化应用
        2.1 日本帝人 (Teijin) 公司的钛系催化剂
        2.2 催化剂C-94 (Venator公司销售)
        2.3 前Sachtleben化学公司 (现为Venator Materials PLC)
        2.4 杜邦SA (DPSA, 现在已部分归入Invista)
        2.5 日本三井化学 (Mitsui Chemicals)
        2.6 英国Synetix公司
        2.7 原德国Zimmer (吉玛) 公司
        2.8 其他公司
使用钛系催化剂的PET合成及其性能改善Synthesis and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of Polyester Using Titanium-based Catalyst
    1钛系催化剂在不同聚合流程中的作用
    2钛系催化剂在酯化工序中的作用
    3 钛系催化剂在缩聚工序中的作用
    4 钛系催化剂对固相增黏效率的影响
    5 钛系催化剂与最终产品b值的关系及改善措施
        5.1 酯化加入钛系催化剂
        5.2 回收乙醛
        5.3 使用添加剂 (调色剂) 改善b值

(7)UV胶印油墨固化速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UV胶印油墨概述
    1.3 UV胶印油墨的组成成分
        1.3.1 光引发剂
        1.3.2 活性稀释剂
        1.3.3 预聚物
        1.3.4 颜料
        1.3.5 助剂
    1.4 UV油墨的固化机理
    1.5 UV固化油墨固化不良问题
    1.6 影响UV固化的因素
        1.6.1 光源的影响
        1.6.2 氧气的影响
        1.6.3 光引发剂的影响
        1.6.4 其他组分的影响
第二章 实验方案
    2.1 实验原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测试样品的制备
    2.4 油墨性能测试方法
        2.4.1 固化速度的测定
        2.4.2 其他性能的测定
    2.5 实验设计思想
第三章 光引发剂的研究
    3.1 光引发剂含量对固化速度的影响
    3.2 红色油墨中的评估
    3.3 黄色油墨中的评估
    3.4 蓝色油墨中的评估
    3.5 黑色油墨中的评估
    3.6 白色油墨中的评估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其他组分的研究
    4.1 颜料含量对固化速度的影响
    4.2 活性稀释剂的选择
    4.3 预聚物的选择
    4.4 稳定剂含量的选择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全文小结和创新点
    5.2 工作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水滑石的制备改性及其对聚氯乙烯树脂(PVC)热稳定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聚氯乙烯(PVC)加工助剂研究现状
        1.2.1 增塑剂
        1.2.1.1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OP)
        1.2.1.2 环氧大豆油酸2-乙基己酯
        1.2.1.3 聚酯类增塑剂
        1.2.2 热稳定剂
        1.2.2.1 甲基锡类
        1.2.2.2 金属皂化物
        1.2.2.3 铅盐类
        1.2.3 填充剂
    1.3 水滑石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有机金属盐对PVC树脂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1.4.2 水滑石的制备及其在聚氯乙烯树脂中的性能研究
        1.4.3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水滑石及其在聚氯乙烯中的应用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
2 有机金属盐对PVC热稳定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2.3.1 聚氯乙烯树脂的加工
        2.2.3.2 聚氯乙烯树脂的静态老化测试
        2.2.3.3 聚氯乙烯树脂的刚果红测试
        2.2.3.4 热重分析测试
        2.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2.2.3.6 力学性能测试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有机金属盐对聚氯乙烯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2.3.1.1 静态老化实验
        2.3.1.2 热失重分析
        2.3.1.3 刚果红试验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3.3 有机金属盐-聚氯乙烯树脂力学性能测试
    2.4 小结
3 类水滑石的制备及其在PVC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水滑石的制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3.2.4 新型水滑石的表征
        3.2.4.1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
        3.2.4.2 X射线衍射光谱(XRD)
        3.2.4.3 热稳定性分析
        3.2.4.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3.2.4.5 透射电镜(TEM)
    3.3 结果与分析
        3.3.1 FT-IR分析
        3.3.2 XRD分析
        3.3.3 热稳定性分析
        3.3.4 扫描电镜(SEM)
        3.3.5 透射电镜分析(TEM)
    3.4 水滑石在PVC中应用
        3.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4.2 实验方法
        3.4.3 水滑石-聚氯乙烯(PVC)的表征
        3.4.3.1 热失重分析仪(TGA)
        3.4.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3.4.3.3 聚氯乙烯热稳定实验
        3.4.3.4 烟密度测试
        3.4.3.5 聚氯乙烯树脂力学测试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热失重(TGA)分析
        3.5.2 水滑石-聚氯乙烯树脂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3.5.3 热稳定测试
        3.5.4 烟密度测试
        3.5.5 力学性能测试
    3.6 本章小结
4 水滑石的改性及其在聚氯乙烯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改性水滑石的制备
        4.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过程
        4.2.4 改性水滑石的表征
        4.2.4.1 FTIR分析
        4.2.4.2 X射线衍射光谱(XRD)
        4.2.4.3 热失重(TG)
        4.2.4.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4.3 改性水滑石结果与分析
        4.3.1 FT-IR分析
        4.3.2 X射线衍射光谱(XRD)
        4.3.3 TG分析
        4.3.4 SEM分析
    4.4 改性水滑石在PVC中应用
        4.4.1 改性水滑石-聚氯乙烯的制备
        4.4.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4.1.2 实验方法
        4.4.2 聚氯乙烯(PVC)的表征
        4.4.2.1 热失重分析仪(TGA)
        4.4.2.2 聚氯乙烯树脂的静态老化测试
        4.4.2.3 聚氯乙烯树脂的刚果红测试
        4.4.2.4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4.4.2.5 力学性能测试
        4.4.2.6 烟密度测试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热失重分析仪(TGA)
        4.5.2 静态老化实验
        4.5.3 刚果红实验
        4.5.4 扫描电镜(SEM)
        4.5.5 力学性能测试
        4.5.6 烟密度测试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9)新型增塑剂对PVC材料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氯乙烯概述
        1.1.1 PVC的结构与性能
        1.1.2 PVC的应用
    1.2 增塑剂概述
        1.2.1 增塑机理
        1.2.2 邻苯类增塑剂
        1.2.3 环保无毒增塑剂
        1.2.4 增塑剂迁移
    1.3 稳定剂概述
    1.4 生物基聚酯增塑剂
        1.4.1 生物基聚酯
        1.4.2 生物基增塑剂
    1.5 课题目的及意义
    1.6 课题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加工原料、设备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设备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增塑剂增塑PVC样品制备
        2.2.2 生物基聚酯增塑PVC样品制备
        2.2.3 PPBISS与DINCH复配增塑PVC样品制备
    2.3 表征与测试
        2.3.1 力学性能测试
        2.3.2 光学性能测试
        2.3.3 耐迁移性测试
        2.3.4 热失重分析(TGA)
        2.3.5 扫描电镜分析(SEM)
        2.3.6 动态热机械分析(DMTA)
第三章 无毒增塑剂增塑效果探究
    3.1 新型无毒增塑剂的选择
    3.2 配方
    3.3 增塑剂性能对比
        3.3.1 力学性能
        3.3.2 光学性能
        3.3.3 耐迁移性
        3.3.4 热稳定性
        3.3.5 微观形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增塑剂复配研究
    4.1 复配增塑剂的选择
    4.2 配方
    4.3 增塑效果探究
        4.3.1 力学性能
        4.3.2 光学性能
        4.3.3 耐迁移性
        4.3.4 热稳定性
        4.3.5 微观形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组分生物基聚酯增塑剂
    5.1 五组分生物基聚酯增塑剂
    5.2 配方
    5.3 增塑效果探究
        5.3.1 力学性能
        5.3.2 光学性能
    5.4 PPBBSS总结与改良
    5.5 五组份生物基聚酯增塑剂的改良
    5.6 PPBISS热稳定性
    5.7 配方
    5.8 增塑效果探究
        5.8.1 力学性能
        5.8.2 光学性能
        5.8.3 耐迁移性
        5.8.4 热稳定性
        5.8.5 动态热机械分析
        5.8.6 微观形态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10)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的合成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背景
    1.2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1.2.1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定义
        1.2.2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降解机理
        1.2.3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分类
    1.3 脂肪族-芳香族共聚酯
        1.3.1 脂肪族-芳香族共聚酯的合成
        1.3.2 脂肪族-芳香族共聚酯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意义与内容
第2章 聚合温度对PBAT共聚酯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药品
        2.2.3 PBAT的合成
    2.3 测试与表征
        2.3.1 FT-IR红外光谱检测
        2.3.2 端羧基含量检测
        2.3.3 特性粘度[η]检测
        2.3.4 分子量及其分布检测
        2.3.5 力学性能检测
        2.3.6 接触角检测
    2.4 结果与讨论
        2.4.1 FT-IR红外光谱
        2.4.2 端羧基含量
        2.4.3 特性粘度[η]
        2.4.4 分子量及其分布
        2.4.5 力学性能
        2.4.6 接触角
        2.4.7 色泽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催化剂种类与热稳定剂对PBAT共聚酯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验仪器
        3.2.2 试验药品
        3.2.3 PBAT反应流程与条件
    3.3 测试与表征
        3.3.1 端羧基含量检测
        3.3.2 特性粘度[η]检测
        3.3.3 分子量及其分布检测
        3.3.4 热力学性能检测(DSC)
        3.3.5 热降解性能检测(TGA)
        3.3.6 力学性能检测
        3.3.7 接触角检测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端羧基含量
        3.4.2 特性粘度[η]
        3.4.3 分子量及其分布
        3.4.4 热力学性能
        3.4.5 力学性能
        3.4.6 接触角
        3.4.7 色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催化剂含量对PBAT共聚酯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验仪器
        4.2.2 实验药品
        4.2.3 PBAT制备步骤
    4.3 测试与表征
        4.3.1 端羧基含量检测
        4.3.2 熔体流动速率(MFR)检测
        4.3.3 分子量及其分布检测
        4.3.4 晶体结构检测(XRD)
        4.3.5 力学性能检测
        4.3.6 接触角检测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端羧基含量
        4.4.2 分子量及其分布
        4.4.3 分子链结构
        4.4.4 晶体结构
        4.4.5 熔体流动速率
        4.4.6 力学性能
        4.4.7 产率与收率
        4.4.8 接触角
        4.4.9 色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亚磷酸三苯酯对PBAT共聚酯的扩链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药品
        5.2.3 扩链步骤
    5.3 测试与表征
        5.3.1 FT-IR红外光谱检测
        5.3.2 端羧基含量检测
        5.3.3 分子量及其分布检测
        5.3.4 力学性能检测
        5.3.5 熔体流动速率检测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红外光谱
        5.4.2 羧基含量
        5.4.3 分子量及其分布
        5.4.4 分子链结构
        5.4.5 力学性能
        5.4.6 熔体流动速率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稳定剂及其在聚酯生产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在可降解聚酯的多功能改性研究[D]. 乔虎.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2]双氧水和环己酮的反应行为及危险性研究[D]. 王少猛.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3]硬质聚氨酯多孔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于向伟.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4]戊二酸聚酯多元醇制备聚氨酯及其性能研究[D]. 代永豪. 郑州大学, 2020(02)
  • [5]氧化石墨烯改性聚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李曹杰.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6]钛系催化剂在聚酯合成领域的应用进展及趋势(上)[J]. 孙宾,王鸣义. 纺织导报, 2019(09)
  • [7]UV胶印油墨固化速度研究[D]. 代洋.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8]水滑石的制备改性及其对聚氯乙烯树脂(PVC)热稳定性能的影响[D]. 张金杰.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9]新型增塑剂对PVC材料性能影响研究[D]. 孙嘉慧.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10]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的合成与表征[D]. 李鑫. 江苏科技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稳定剂及其在聚酯生产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