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然[1]2014年在《现代汉语常用否定手段探析》文中研究表明语言总会以不同的手段来表达某一认知经验范畴。否定范畴作为一种普遍的认知范畴在不同的语言中体现手段各不相同,具体到现代汉语中,其表现手段更是纷繁复杂,不仅涉及了现代汉语词汇、短语、句子甚至是篇章各个结构层面,也关系到了语义、语法和语用叁个语言平面。对这些不同的表达手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仅是正确合理使用这些手段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考察整个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的基本起点,对认识现代汉语的特点,汉语使用者的认知思维特点,乃至在普遍意义上对否定范畴在语言中的表现特点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分四章以总——分——总的基本模式来对现代汉语否定表达手段进行分析。第一、二章主要是对本文所涉及到了理论基础和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现状作一个阐述,第叁章着重分述现代汉语常用否定表达手段各自的特点以及在现代汉语否定表达系统中的地位,第四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以区别和联系两个部分将各种表达手段综合讨论,并尝试基本构建现代汉语否定表达系统。本文在对各种表达手段进行分析的时候,虽然是以形式为出发点,但并不拘泥于仅仅作形式上的对比分析,而是通过形式上的不同表现,对造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功能、认知等深层原因进行挖掘,通过对各种不同表达形式所蕴含的深层原因的对比,来反对各种表达形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张焕香[2]2012年在《汉英双重否定范畴研究》文中认为双重否定作为语言中普遍而复杂的语言现象,历来受到国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学者们探讨了双重否定的结构类型、语义关系、表肯定的条件等。但到目前为止,在很多问题上还没有达成共识。鉴于此,我们依托会话含义理论,运用形式化分析手段,对汉英双重否定范畴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旨在通过句法和语义特征的描写,找出两种语言在双重否定范畴方面的共性以及存在的一些差异,从而对双重否定这一语言现象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全文共分8章。第1章绪论。在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的基础上,重点对研究对象及理论依据进行了阐述。第2章双重否定的界定。评述了国内外学者对汉语及英语双重否定语言现象的界定、划分标准及范围方面的研究,指出其贡献和不足,并尝试对双重否定进行重新定义。借助语义对立关系、矛盾关系及语义强度等级概念,将双重否定与肯定之间的对应关系公式化,对一些易混的非双重否定结构进行理据分析。第3章双重否定的范畴。将语用因素及惯用表达纳入到双重否定范畴中,以莱文森叁层次意义理论为纲,将汉英双重否定范畴划分为语义双重否定及语用双重否定,并同时分出语用双重否定的两个次范畴,从双重否定的静态描写逐渐转向动态分析。与此同时,提出语境关联度的概念,阐述各个范畴与语境之间的距离。第4章语义双重否定及句法体现。语义双重否定涉及否定标记的字面义或逻辑义,根据两个否定标记是否均为显性否定词将语义双重否定的两个子类划分为显性型和隐性型,显性型语义双重否定进一步分类的基础是逻辑式中是否可直接显现“(?)((?)p)”或“(?)(?)p”并使否定意义取消,隐性语义双重否定主要由显现否定标记及隐性否定词或隐性否定结构结合而构成。在分析汉语和英语语料的基础上,对显性和隐性语义双重否定及子类进行逻辑语义描写,并探讨其句法特征及允准条件。第5章语用双重否定及句法体现。语用双重否定是依赖语用否定手段或语境因素来判定的一种双重否定结构。依据莱文森叁层次意义理论中的话语类型意义及话语实例意义,把语用双重否定的两个类别命名为类型型和实例型。类型型语用双重否定按照惯用句法结构分为反问类和祈使类两个子类,实例型语用双重否定在语境因素的作用下,通过显性或隐性否定词与语境中的否定标记结合起来表达否定之否定。在对语用双重否定的子类及更小的类别的句法体现进行分析的同时,探讨肯定语义的来源。第6章双重否定范畴的语义关联及定位。通过会话的语义特征和语义定位,把双重否定的范畴关联起来。按照标记理论,它们的标记程度不同,基本按照语义双重否定、类型型语用双重否定和实例型语用双重否定的顺序,标记度逐渐递增。第7章双重否定范畴的语用功能及语用动因。首先考察了双重否定表示低调陈述及超量肯定的功能,其次运用莱文森叁原则中的方式准则、量准则,以及礼貌策略和回声用法来分析双重否定的语用动因。第8章结语。总结全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得出的结论,概述论文的研究价值及创新之处,并指出今后的努力方向。
关楠[3]2015年在《汉语印尼语否定形式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运用功能语言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在充分吸纳汉语和印尼语本体否定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对比分析的手段,对汉语和印尼语否定形式的共性和特性进行细致描写,在一定程度上概括和解释了这两种语言否定形式的规律和机制。全文共有七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论述研究目标与意义,确立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等。第二章否定概述,通过综述有关文献的方式,着重考察汉语和印尼语本体研究中和本文有关的否定分析,对有关文献做一梳理,同时立足于此,表现汉语和印尼语的否定形式在宏观层面上的异同。第叁章从梳理汉语印尼语对动词的否定入手,将两种语言的否定词与动词及相关的时制、时体的关系进行对比,并从现实与非现实角度进行考察。现实与非现实范畴在汉语否定表达上体现出的对立可以较为有效地帮助我们理清印尼语的tidak同汉语的"不"和"没有"之间"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即当否定现实性事件时,tidak对应"没有",而当被否定事件具有非现实性时,tidak对应"不"。第四章将汉语和印尼语对名词及形容词的否定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那些无法被否定结构的内在特征及其机制,分析了汉语"不+NP"结构和印尼语"belumNP"结构各自的句法语义语用特征。我们还通过对汉语和印尼语形容词的分类及语义特征的对比来分析对形容词能否被否定的影响,通过对形容词语义的分析来判断对形容词程度与性质所进行的否定。此外也对比了汉语和印尼语中表达加强与减弱形容词否定程度的格式结构层次的异同。第五章围绕汉语印尼语否定极性表达的形式进行对比,选取包括否定极性副词以及全量否定强化形式"一量名"作为比较对象,探索汉语和印尼语的否定极性表达形式在句法、语义以及语用方面呈现出的相同与不同。在语义特点方面,汉语和印尼语都是通过否定极性量来实现强调否定的目的,体现了人类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以及表达机制规律方面的相通之处。但是由于两种语言体系的差异,在句法分布和搭配组合上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第六章主要围绕两种语言各自独有的否定结构及其对应表达,如:汉语的能性述补否定式的形式、来源和内部语序影响因素以及印尼语出现使用偏误的原因,印尼语否定词自身的重迭形式在语法语义语用上的表现,考察外部特征,探求内在动因。第七章结论,概括本文主要内容和突出特点,总结不足之处,同时提出未来需要继续深入探索的课题与方向。本文是对汉语和印尼语否定形式对比的一次尝试,从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出发,针对性选择了几个对比项,包括:否定词语义特点,否定格式制约性对比,以及跨语言现象否定极性表达形式等。但由于是初步尝试,再加上印尼语否定研究成果的相对匮乏,所以本文的研究还比较粗浅,尚有许多问题没有涉及,例如否定焦点和辖域的对比、否定和疑问关系的对比等等,这些都将是今后我们继续探讨的问题。
文贞惠[4]2003年在《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语法经过了一百余年的研究历程之后,到了今天,“语义范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从八十年代初以来人们对形式和意义以及叁个平面理论的讨论可见一斑。同时,随着功能语言学,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认知语义范畴的研究更是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九十年代汉语语法学界的一场大变革,进一步推动了这种研究趋势,目前已经形成了高潮。在这种学术气氛下,关于否定范畴的研究,很自然地成了一个热点。否定表达具有独特的作用,如果我们能够搞清楚否定与跟否定相关的问题,那么使得有关问题得到合理的解释的同时,更加加深整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本文尝试用新的理论对现代汉语的否定范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全文共五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指出了否定范畴研究的意义和本文研究的理论背景,并说明了本文所使用语料的采集方法。第二章,对否定范畴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评价,肯定了前贤研究的成绩,并指出了以往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本文所要涉及的范围。第叁章,对否定范畴进行理论讨论,把否定范畴分为叁个不同平面:词汇平面(词语否定)以及句法--语义平面(语义否定)和语用平面(语用否定),并通过具体分析,加深了对汉语否定范畴的属性的理解。第四章,本章主要考察在语义否定中的主观否定和客观否定。首先考察了“否定”应属于哪个层次,进而探讨主观事件和客观事件;其次,对主观否定和客观否定进行具体分析,把主观否定分为主观意愿、动机,主观判断、评价以及主观心理、状态,并归纳了主观量级和客观量级;以此确定主观和客观是“不”和“没”所具有的最本质的、最根本的特征之一。再次,调查并归纳了现代汉语常用动词(2170条)跟“不”和“没”的搭配情况,并从否定与语态的角度来再次证明本研究的分析结果。第五章,考察了静态否定和动态否定,从而归纳“不”是静态否定词,主要表示属性,具有同质的语义特征;“没”是动态否定词,主要表示时间过程的变化,具有异质的语义特征。总结全文,指出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也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今后在否定范畴研究中值得继续探讨的课题。
王欣[5]2011年在《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立足于否定与思维的关系,将否定表达的生成分解为两个有意识的过程:(一)确定肯定预先假设;(二)对预先假设进行否认或反驳,同时明确指出这是所有语言共通的否定生成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分析了现代汉语中两个常用否定词“不”和“没(有)”的语义,统一解释了汉日相关格式和词语在否定使用方面受限的共同原因。我们从解决教学实践中的课题出发有的放矢的选择对比项。我们选择的对比项较丰富,包括否定格式受限的比较、否定语义的确立比较、否定词(形式)的语义特征以及表现在时制、时体方面的特性的比较,还包括跨语言的普遍现象----否定极性副词、否定极性表达格式等的对比。在对比时注意突破以往研究主要以归纳汉语否定词与日语否定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局限,我们尝试从说话人的“视点”出发,力求对一种语言形式表示的多种语义功能做出统一解释,从新的视角揭示汉日语言否定表达的不同机制。
唐玉环[6]2018年在《邵阳方言“唔是”“冇是”并存现象及其理据分析》文中指出否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义、语法范畴。与普通话的否定判断只有“不是”一种形式相比,湖南邵阳方言的判断动词“是”的否定形式有“唔是”和“冇是”两种,因此在邵阳方言中否定判断呈现出“唔是”“冇是”并存的现象。本文在详细描写“唔是”“冇是”的语法分布和语义区别的基础上,试图从否定词的组配规律、否定判断的跨方言比较、否定判断的跨语言比较等多个角度来解释邵阳方言“唔是”“冇是”并存现象形成的理据。全文共分六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确定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指出本文研究的学术背景,回顾汉语否定范畴的研究成果概况;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标以及语料来源。第二章:邵阳方言“唔是”“冇是”并存及相关现象。本章以普通话中的“是”与“是”的否定形式“不是”“没是”的意义和功能为参照,对邵阳方言中的否定判断形式“唔是”和“冇是”的分布与功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本章的结论是,在邵阳方言中,“唔是”与“冇是”表现出功能上的对立,“唔是”侧重在主观表达,“冇是”侧重在客观表达;“唔是”侧重主观推导,“唔是”进一步虚化,可以引导假设句、虚拟语气句和选择句中的从句;“冇是”侧重客观陈述,可以引导叙实性的并列关系从句。当在特定的非强调语境和虚拟语境中,“唔是”“冇是”主客观的对立消失,呈现出中和的状态。“唔是”与“冇是”存在功能区别的原因在于:否定判断既具有主观性,也具有客观性,否定判断还具有逻辑关联作用。第叁章:从邵阳方言的否定组配看“唔是””“冇是”并存的理据。本章以普通话中“不””“没”与动词、形容词的组配为参照,对邵阳方言的否定词“唔”“冇”与常用动词、形容词的组配进行考察,以了解“唔是”“冇是”在邵阳方言否定组配中的地位。本章的结论是:邵阳方言中的“唔”“冇”与动词、形容词的组合搭配与普通话中的“不”“没”大体上是一致的。邵阳方言否定词“唔”“冇”的语法意义可以概括为:“唔”否定无界成分,“冇”否定有界成分;“唔”表达主观否定:“冇”表达客观否定。但有少数几个高频词例外,除了“是”之外,如“不好”可以说“冇好”和“唔好”,但“不要紧”习惯上说“冇紧”。从否定组配来看,“唔是”“冇是”并存的原因在于两点:一是方言表达在主客观情态区分上更为细致,“冇是”主要表达客观否定判断,“唔是”主要表达主观否定判断;二是“冇是”还可能受到高频使用的应答词“冇有””“冇紧”类推作用的影响,“冇是”从而类推至陈述句中并得到大量使用;“唔是”的功能受到挤压,主要应用在非陈述句中。第四章:从跨方言的比较看“唔是”“冇是”并存的理据。本章将52种相关汉语南方方言否定判断的表达方式归纳为7种类型。南方方言否定判断的形式有“唔是”“冇是”“没是”“无是”“不是”等多个形式。这些不同的否定判断形式在各方言中的分布具有不平衡性,有的方言只有一种形式,有的方言两种形式并用,有的方言是叁种形式并用。造成这种不平衡的原因有二个:一是某种方言自身否定词的演化作用;二是共同语的否定词对方言产生了的巨大影响。邵阳方言“唔是”“冇是”并用现象形成的原因有叁个,①外部动因:南方方言存在否定向普通否定延伸;②内部动因:否定词并存竞争后的语义分化;③演变方式:高频词的优先词汇扩散。第五章:从跨语言的比较看“唔是”“冇是”并存的理据。本章将汉藏语系54种语言的“是”“有”的否定进行比较归类,以考察邵阳方言“冇是”“唔是”并存的否定判断类型与汉藏语系语言否定判断的共性与特性。汉藏语系诸语言“是”“有”与否定标记的组合类型有9种。根据现有的资料,汉藏语系很多语言的判断与情态有关。本文涉及的54种语言中,有20种语言的判断动词不止一个,这些语言通过不同的判断动词来表达情态。邵阳方言否定判断的不同情态功能是通过使用不同的否定词与同一个判断动词的组合来实现的。从跨语言的比较来看,邵阳方言“唔是”“冇是”的形成是汉藏语系语言在表达中重视判断情态的体现,是表义需要趋动下的语义精细化的体现。第六章:结语。总结全文,概括全文的核心观点,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和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综合全文,邵阳方言“唔是”“冇是”的主要区别在于:“唔是”侧重主观否定判断,“冇是”侧重客观否定判断。造成二者并存的理据主要有四个:①语义基础:判断动词“是”的主客观兼具性;②外部动因:汉语南方方言存在否定向普通否定延伸;③内部动因:否定词并存竞争后的语义分化;④演变方式:高频词“是”向存在否定的优先词汇扩散。附录部分为本人设计的方言否定的调查问卷。
胡清国[7]2004年在《否定形式的格式制约研究》文中提出肯定否定是语义相悖的一对范畴,它们必然会对各类句子结构施加各自的影响,实际上,已经有许多学者注意到肯定否定这对范畴对句法内部的影响,表现在肯定和否定在句法层面上存在大量的不对称现象。本文以否定为观察问题的视角和切入点,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研究专有的否定结构或是否定优先的格式,意在说明否定格式的句式义对句子内部各组配单位的管控作用,二是词语义(包括词语的概念意义但主要是语法意义)也会对格式产生反制约,表现在汉语中,一些词语强制性地要求其后的结构形式必须为否定形式。本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绪论,首先介绍了否定范畴和否定观念的联系,给否定句的范围进行了限定,比较了肯定否定的差别和联系,详细介绍了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已有的基础,最后表明了本研究的路径取向和结构框架。 第二章至第六章讨论否定专有或优先的格式。第二章考察“V不C”的强势和理据。首先在使用的频率上,用共同语和方言的材料表明“V不C”的使用频率远高于“V得C”,以此证明“V不C”是一个否定优先的格式;其后介绍了它们在形式和意义上的不对称,这种不对称与“V不C”为否定优先的格式有着内在的关联;最后从语言的象似性、语法化和语言运用的经济原则叁个方面说明“V不C”之所以是否定优先格式的理据。 第叁章考察“不V了”格式,这是一个歧义格式,可以表示叁种不同的语义,不同的语义有各自要求的句法特征;分析了对“不V了”格式中“了”和“不了”的认识;最后着重介绍了表“谢绝”义的“不V了”格式具有委婉礼貌的语用价值及理据。 第四章考察“一量+否定”格式,首先介绍了该格式对量词和语序的选择和限制;接着阐明了该格式语法化的共时表征和历时进程;并探讨了该格式语法化的路径依赖。 第五章考察否定结构和句末语气词的搭配情况。表明否定语义必然要对句末语气词施加影响,表现为否定形式与句末语气词的搭配受到较多的制约,对句子的疑问还是陈述也会产生作用。 第六章和第七章都是考察汉语的否向副词。在第六章中,给否向副词作了简单的分类;讨论了它们的语用价值;对否向副词与否定形式的相亲和性从认知上作了统一的解释;并以英语,法语和俄语为例,说明否向副词的存在在语言中具有普遍性意义。第七章是一个个案分析,以“根本”和“压根”为对象,全面地比较它们在句法、言语运用和语用价值的差异,进一步证明和刻画否向副词的内部特征。 第八章是全文的总结。提取了与否定相斥的一些语义因素;并以本文证明了“句管控”理论的正确性;最后归纳了本文的特点和成绩,指出了本文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徐慧子[8]2013年在《衢州话的否定标记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衢州话的否定标记词共有五个:“弗”[fΛ?7]、“呒”[hm2]、“朆”[f(?)2]、“(?)”[fe3]、“覅”[fε5]。“弗”和“呒”是两个基本否定标记词,“朆”、“(?)”、“覅”是叁个合音词,分别由“弗”与“曾”、“会”、“要”合音演变而来。本文以方言语法调查为基础,以衢州话的否定表达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衢州话否定标记词体系的句法分布规律和语义,侧重时间语义的分析,兼顾情态语义和否定的数量语义。全文共计七万字,除结语外分叁章:第一章,明确了“否定”的概念,概述了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和方言语法否定范畴研究的现状,说明了全文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及研究范围。本文以否定句为分析对象,以否定标记词为研究核心,提到的否定句是狭义的否定句,即包含显性否定标记词的句子。第二章,讨论衢州话五个否定标记词的句法分布,是全文的主体。通过全面描写加简要分析得出:衢州话“弗”、“朆”、“(?)”、“覅”四个否定标记词否定谓词性成分,“呒”否定体词性成分,双方呈互补分布;而否定谓词性成分的四个否定标记词内部,“弗”、“朆”根据“非过去”、“过去”时间语义内涵的不同呈对立分布。第叁章,分叁个层次分析了衢州话否定标记词的语义:1、从“叁时角度”探讨了衢州话否定标记词体系的时间语义问题,认为“弗”有泛时性;“朆”有历时性,曾然性和持续性是历时性的两项内容,同时“朆”还具有完整体意义;“(?)”否定相对时制下的将来,还可以用在虚拟语气中,大致相当于普通话“如果……不……”的用法。2、探讨了衢州话否定标记词体系的情态语义范畴,认为“覅”属于道义情态范畴,用于祈使句中表禁止、劝阻;“(?)”属于认识情态范畴,表达说话人对主语动作趋势、意愿的否定预测,带有很强的主观性。3、否定体词性成分的“呒”的数量语义,认为否定的量向大的确定,“呒”的基本语义含义是少于,否定了一切多于标记数量词的情况。附录是作者自拟的《汉语方言否定表达调查表》,包含3大类20个小类,共314个例句。该调查表是全文研究得以进行的基础。衢州话的五个否定标记词各司其职,分工明确,无论是在句法上还是语义上都具有很强的体系性。
管春林[9]2010年在《汉英否定对比研究》文中认为否定是人类语言所共有的语法-语义范畴,人们至今还没有发现有哪一门语言缺乏否定表达的方式。否定范畴无论是在汉语还是英语中都处于重要的地位,通过研究否定范畴,我们可以较好地认识汉英两门语言的主要特点,尤其是认识汉语的特点,从而为我们从事第二语言教学和翻译等工作服务。对比是语言研究的重要方法。因此,本文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研究汉英语中的否定范畴,并在对比的基础上探讨本研究对于对外汉语否定句教学的启示。汉英语否定对比是一个老课题,已有不少专家做过相关的研究,同时,它也是一个常做常新的新课题,不断挖掘,就不断会有新的发现。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新的视角和对比方法,希望把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本论文全文共分九章,主要包括下列内容: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交代本文对否定以及否定句的认识,同时运用典型范畴理论提出了对于否定句界定的新思路,最后交代了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回顾以往汉英语否定对比研究的历史,在回顾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肯定这些研究已取得的成绩,并提出存在的欠缺和不足,然后联系目前对比语言学的发展趋势提出本文研究的目标:围绕语言学理论建设这一目标,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对汉英语的否定结构展开对比,其中历时对比为共时研究服务;共时对比主要从叁个平面,即结构,语义和语用的平面展开讨论;对比中以寻找汉英否定句的不同点为主,同时兼顾对共同点的探讨;考虑到对外汉语教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一项重要事业,因此,本文最后讨论了本研究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第叁章主要讨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将主要以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个性与共性的辨证思想作为研究的哲学基础;研究中主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坚持以汉语为本位的原则,坚持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理论对比为主、实用探讨为辅”的原则,以及层次性原则;接着联系语法研究中“叁个平面”的理论,提出了对比分析同样可以而且应该从“叁个平面”来展开的观点;最后回顾了功能主义的主要思想,提出本论文将以功能主义的理论方法来指导我们的研究。第四章是对汉英否定的语法结构对比。按照传统语法,结构可以分为词法和句法,因此,本章也从否定词法和否定句法两个角度展开对比。词法部分又分为否定词缀和否定词两部分。词缀对比中,提出了我们对于汉语否定词缀的看法。在句法对比层面,我们把否定句分为普通否定句和特殊否定句两类。普通否定句是指没有特别语序和特别附加成分的常规句的否定句;特殊否定句是指对在常规句基础上增加了额外成分或使用了特别结构的句子的否定。我们在本研究中对比的特殊否定句包括情态否定句、并列否定句和量词否定句。通过对汉英语中普通否定句和特殊否定句的对比,我们提出了与目前语言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不同的意见。一般认为,汉语否定词随意放置,没有约束;英语否定句受SV机制约束,没有灵活性。我们认为,汉语在否定表达上以意义为中心组织句子结构,同时也受到一定的形式上的约束;英语以形式为否定句的主要结构手段,但意义在其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两门语言在在否定句的结构方式上存在比较多的差异,但是也有一些相似之处。第五章是对汉英语否定句的语义对比。语义对比同样分词义对比和句义对比两部分。在词义对比中,我们提出了汉语否定词的附加意义以及这种附加意义是一种“意义潜势”的观点。句义对比中,我们主要运用语义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着重从否定辖域和否定焦点两个视角比较了汉语和英语否定句的语义。本章首先回顾了以往关于焦点、辖域和否定焦点等方面的观点和理论,并提出了句子焦点不同于否定焦点的新观点,对语义否定焦点进行了新的分类。我们把否定句焦点分为标记否定焦点,敏感词否定焦点和毗邻否定焦点。其次,本章同样从普通否定句和特殊否定句两个方面比较了汉语和英语否定句的语义。对比显示,汉语否定句并不如我们原先认为的那样意义清晰,而英语否定句容易产生歧义,事实是,汉语否定句总的来说确实有比英语否定句清晰的一面,但汉语否定句也有语义模糊的一面,尤其是量词否定句表现得非常明显;英语否定句也有利用形态机制来调节语义,从而使意义更加清晰的一面,这一点在并列否定句中有明显体现。第六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比了汉语和英语否定结构在语用上的差别和共同特征。以往涉及“语用”与“否定”话题的研究大多讨论“元语言否定”,也有的专门研究肯定句的否定语用功能,而专门讨论否定句的语境意义、语用功能以及篇章衔接的目前还不多见。我们把否定结构的语用对比划分为叁个方面:否定句的语境意义、否定句的含意和否定词的篇章衔接功能。对比显示,语境对消除汉语和英语否定句的歧义倾向具有相同的功能,因此,在一定语境中的汉语和英语否定句意义一般都很清晰,并没有多少明显的差异。在语用含意方面,汉英语都有利用否定句来表达言外之意的功能,语用功能差别不明显,但是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汉语中有利用否定句表达“谦虚”的语用功能。对汉英否定词篇章衔接功能的研究显示,汉英语否定词都有篇章衔接的功能,而且都是利用否定词的替代来实现衔接功能的。第七章从历时的角度对比了汉语与英语在否定词以及否定句演变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关于汉语和英语否定表达历史的研究非常丰富,但是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对比的到目前为止还不多,因此,本章希望从历时的角度进一步考证汉英语否定结构存在差异的缘由。研究显示,汉语与英语由于受到各自语言基本特点的影响,在否定结构的发展方面呈现出不同的规律,汉语的否定结构演变主要体现在否定词的交替更迭和意义的变化之中,英语的否定结构变化主要体现为与形态简化相伴随的词序的逐步固定化以及助动词地位的逐步提升上,而它们各自的演变规律与各自语言目前所呈现的否定表达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第八章是把前面的研究成果与对外汉语教学联系了起来。在这里我们结合前面的研究所得提出了对于对外汉语否定句教学的一些设想,主要是就如何更好地认识和解释否定句,并如何从否定词的语义解释,叁个平面,结合历时研究的成果等方面谈了我们的看法。文章最后部分是结语,该部分回顾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赵彧[10]2016年在《现代汉语降格否定形式的功用与演化》文中研究表明学界对否定现象和否定范畴的研究成果颇多,但仍然有一些基本现象有待解释。现代汉语降格否定是汉语否定范畴的次范畴之一,降格否定在构成类别、内部结构、语义性质、表达功能以及演化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本文以汉语中的降格否定现象作为研究内容,以功能主义理论为基础,并借鉴主观化、标记化、元语化、词汇化、语法化以及篇章语法学、语用学等理论的研究方法,详细讨论降格否定的句法分布与表现、语义性质与表达功能以及语法化、词汇化等虚化过程,最后附带研究降格否定与其对应形式否定的异同与差异。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前言。前言部分首先对否定范畴和否定研究作一个较为详细的梳理,然后结合相关研究对本文研究对象进行详细的界定并简述其来源。降格否定重在否定的构造,指结构上不自由、语义上不彻底、语用上具备委婉情态的否定,如“鲜有、缺乏、遑论、岂敢、讵料、罔顾、毋忘”等,并概述了学界对降格否定研究的相关现状,交代了本文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是从降格否定到否定副词。该章节讨论了降格否定“鲜有”。首先探讨了“鲜有”的后接成分和句法分布,并概括其后接成分的语义特征;其次从语义功能上介绍“鲜有”具有量的否定或部分否定的性质,语义含义是“少于”;其否定义是由表达量少经语用推理形成的,并且在紧邻的句法环境中逐渐完成副词化;表达功能上主要表现为遵守礼貌、维护面子、体现主观性、表达交互主观性。最后一小节比较了“鲜有”和“没有”的各自的差异以及否定纠葛产生的原因。第叁章是从降格否定到递进连词。该章节讨论了降格否定“遑论”。首先从句法角度分析了“遑论”的句法表现和搭配共现情况;其语义与情态表现为语用否定与递进性、概念功能到篇章功能、迭加现象与羡余化、否定高量的量级特征。“遑论”常出现在递进复句后分句前项的句法位置为其语法化为递进后项连词提供句法基础。最后一小节比较了“遑论”与“不论”在句法分布、否定方式、情态传达、关联功能等方面的异同。第四章是从降格否定到话语标记。该章节讨论了降格否定“岂敢”。首先讨论了“岂敢”在状位分布、应答功能和选择限制等句法方面的表现。语义及语用表现为语用的否定、强化的否定和主观的否定,语用上具有表达酬应功能的作用。其演化过程经历了由状中短语到副词化、主观化和标记化叁个过程。最后一小节比较了“岂敢”和“不敢”在否定性质、否定强度、主观情态、语体分布等方面的异同。第五章是从降格否定到关联标记。该章节讨论了降格否定“讵料”。“讵料”篇章中可以连接分句、句子和语段分别构成复句、句群和段落,可以和各种表达意外功能的成分配合使用、协同出现。语义及表达主要有表达意外语义、显豁焦点信息、流露元语功能以及体现意外性特征。其演化模式经历叁个阶段:词汇化、连词化和关联化。最后一小节比较了与“不料”在否定层面、范畴层次以及语体分布的异同。第六章是结语。这一章节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然后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常用否定手段探析[D]. 莫然. 四川师范大学. 2014
[2]. 汉英双重否定范畴研究[D]. 张焕香. 首都师范大学. 2012
[3]. 汉语印尼语否定形式的对比研究[D]. 关楠. 浙江大学. 2015
[4]. 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 文贞惠. 复旦大学. 2003
[5]. 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 王欣. 吉林大学. 2011
[6]. 邵阳方言“唔是”“冇是”并存现象及其理据分析[D]. 唐玉环. 华中师范大学. 2018
[7]. 否定形式的格式制约研究[D]. 胡清国.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8]. 衢州话的否定标记词研究[D]. 徐慧子. 复旦大学. 2013
[9]. 汉英否定对比研究[D]. 管春林.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10]. 现代汉语降格否定形式的功用与演化[D]. 赵彧. 上海师范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