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组织论文_付靓,李凯

导读:本文包含了造血组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组织,皮下,传染性,病毒,纵隔,淋巴瘤,转录。

造血组织论文文献综述

付靓,李凯[1](2019)在《后纵隔髓外造血组织增生的影像诊断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后纵隔髓外造血组织增生(EMH)的CT、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25例后纵隔EMH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检查及CT、MRI表现并结合文献对其病理、影像特征分析讨论。结果本组后纵隔EMH病例CT和MRI扫描多表现为双侧胸椎旁多发或单发结节状软组织肿块,肿块边缘光滑,(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暨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期刊2019-08-22)

陈博堃[2](2019)在《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对克氏原螯虾的感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也称为细角滨对虾浓核病毒(Penaeus stylirostris densovirus,PstDNV)或十足类浓核病毒(Decapod penstyldensovirus 1,PstDV1)。IHHNV宿主较为广泛,可感染细角滨对虾(Litopenaeus stylirostri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等重要水产养殖物种,给世界范围的对虾养殖行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The World Organisation for Animal Health,OIE)规定的须向其申报的甲壳动物重要病原。IHHNV于1981年首次发现于美国太平洋地区,2001年在我国首次报道,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行,是严重危害我国对虾养殖业的主要病毒之一。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又名小龙虾,是目前我国最重要的水产养殖物种之一。可感染克氏原螯虾的病原较多,其中危害最严重的病毒—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早在2004年就已获得证实,但有关IHHNV感染克氏原螯虾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本研究发现并首次报道了IHHNV可感染克氏原螯虾,证明了IHHNV的淡水传播可能;基于SYBR Green建立了一种特异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分析比较了IHHNV在克氏原螯虾不同组织器官内的浓度差异;并通过高通量测序研究了克氏原螯虾感染IHHNV前后的转录组,分析了克氏原螯虾感染IHHNV前后的差异蛋白和差异基因。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通过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证实克氏原螯虾在在自然和实验条件下均会被IHHNV感染。通过普通PCR检测野生样品发现,9只野生克氏原螯虾样品中有3只呈IHHNV阳性。在攻毒实验中,普通PCR检测结果发现实验组的20只克氏原螯虾全部为IHHNV阳性,且死亡率高达95%,远高于对照组;将克氏原螯虾鳃制成组织切片后显微观察发现,IHHNV阳性样品较IHHNV阴性样品能明显观察到异常肿大的细胞核。2.基于荧光染料SYBR Green建立了一种特异性检测IHHNV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IHHNV195F(5'GGGAGTTACCTTTGCTGC3')和IHHNV195R(5'GGTCCGTCTACTGCGTCT 3',GenBank:KM485613.1),可扩增产生195 bp的DNA片段。经检测发现该引物对IHHNV有高度特异性,不与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肝胰腺细小病毒(Hepatopancreatic parvo-like virus,HPV)、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Infectious myonecrosis virus,IMNV)、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黄头病毒(Yellow-head virus,YHV)以及健康虾DNA出现交叉反应。本方法最低可检测1拷贝IHHNV质粒,可达到探针法荧光定量PCR的高灵敏度,同时具有染料法便捷、价廉的优点。3.利用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攻毒实验克氏原螯虾不同组织器官(鳃、肝胰脏、血淋巴以及肌肉)受IHHNV感染情况,发现鳃是IHHNV敏感器官。4.通过高通量测序转录组分析比较受IHHNV感染克氏原螯虾与健康克氏原螯虾间基因表达差异。分析比较后得到了237个差异表达基因,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验证了12条显着差异基因。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大量差异表达基因与克氏原螯虾摄食及代谢有关,免疫相关基因主要与重要的先天免疫手段--细胞凋亡有关。(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9-06-01)

方叁高,魏建国[3](2019)在《WHO(2018)皮肤肿瘤分类——淋巴造血组织肿瘤》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逄雪梅,魏永伟,范东东,李长红,苗亮[4](2018)在《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在双壳贝类中的感染情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国际兽医局推荐的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检测方法,首次开展IHHNV在双壳贝类(中国蛤蜊、泥蚶、花蛤、缢蛏、文蛤和白蛤)和螺类软体动物(螺蛳、中华圆田螺)中的感染情况。此外,本研究以泥蚶为研究对象,建立了IHHNV在双壳贝类中的实验室感染模型,研究了人工感染泥蚶后IHHNV在其体内的增殖和致病情况。结果显示:在采集的不同种类贝类样品中均检测到IHHNV,其中在泥蚶中的阳性率最高(50%),在文蛤中的阳性率最低(15%),表明IHHNV在双壳贝类中的分布较为广泛,是IHHNV的重要携带物种。在采集的螺类软体动物中均未检测到IHHNV。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来自不同贝类中的IHHNV构成了进化树中不同的分支,其中中国蛤蜊、花蛤、白蛤源的IHHNV属于Ⅱ型感染株,而泥蚶、缢蛏、文蛤源的IHHNV单独成簇,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分支。实验室感染结果显示,IHHNV对泥蚶没有明显的致病性,但可在其体内增殖,在感染后第5天其体内的病毒载量达到最大(1.8×104copies/g),随着感染时间的增加,其体内病毒含量呈现递减趋势,但在感染后第30天体内仍可检测到病毒的存在。本研究结果对对虾养殖尤其是虾贝混养模式中预防和控制IHHNV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8年04期)

贾志浩[5](2018)在《中华绒螯蟹造血组织及造血作用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造血作用是一系列的复杂过程,包括不同类型的血细胞从特定的造血位点发生、发育以及成熟。造血作用中生成的形态各异的血细胞(免疫细胞),构成了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核心和基础,因此了解造血作用中血细胞的发生、分化及其相应的免疫功能,是探究机体免疫防御机制的前提和关键切入点。由于无脊椎动物缺乏适应性免疫系统,它们主要依赖固有免疫系统抵御病原入侵,而其中由细胞免疫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细胞免疫所需要的血淋巴细胞主要通过造血作用快速补充。中华绒螯蟹是一种主要养殖于亚洲南部的重要经济甲壳动物,成体内存在独立的造血组织。本研究以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鉴定了其成体造血组织的特征,利用流式细胞仪分选了不同血淋巴细胞亚群,通过转录组学分析,探究了造血过程,阐述了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甲壳动物细胞因子Es Astakine对造血过程的调控机制。中华绒螯蟹的造血组织位于其胃的背侧,为一层一系列的卵圆形囊泡构成的薄膜。其中的囊泡内含有大量细胞核相对较大的圆形细胞。这些细胞由结缔组织包裹,含有大量线粒体,并且多数造血组织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EdU标记实验也证明了造血组织细胞呈现出相当旺盛的DNA复制活动。造血相关转录因子Runx1特异性表达在中华绒螯蟹造血组织中,可能存在3个不同的蛋白异构体。GATA1在造血组织和血淋巴细胞中均有表达,但可能以不同的蛋白异构体形式存在,参与新生血淋巴细胞的成熟与释放。通过流式细胞仪分选,中华绒螯蟹的血淋巴细胞被分为P1和P2。P1型血淋巴细胞形状较小,内含大量着色较深的嗜酸性颗粒,因此可能主要为粒细胞。P2型血淋巴细胞大小不一且颗粒度较小,可能主要由透明细胞和半粒细胞组成。正常条件下,P1和P2型血淋巴细胞都具有吞噬能力,并且吞噬率相似。但是LPS刺激之后,P1型血淋巴细胞的吞噬率显着性上升,而P2型血淋巴细胞未出现显着性变化,表明P1型血淋巴细胞是中华绒螯蟹中行使吞噬功能的主要细胞类群。此外,P1型血淋巴细胞中的ROS、溶酶体及钙离子水平也显着高于P2型血淋巴细胞。RT-PCR结果表明,病原识别、吞噬、杀菌、溶酶体以及抗氧化作用相关的基因在P1血淋巴细胞中特异性高表达;而酚氧化物酶原激活系统相关的基因在P2血淋巴细胞中显着性高表达。P1血淋巴细胞为免疫应答中行使吞噬功能的主要细胞类群,但仍有超过80%的P1血淋巴细胞不具有吞噬能力,同时造血组织细胞也具有一定的吞噬能力,结果也揭示了中华绒螯蟹血淋巴细胞并没有完全特化,可能由多种细胞共同发挥类似作用。本研究也构建了造血组织和血淋巴细胞的六个转录文库,共得到51,229,690条单边变长的序列,拼接后共得到31,346个基因作为参考基因组。经过组装之后,共筛选出362个差异表达基因。造血组织中高表达的301个基因富集在与DNA、RNA和蛋白质合成、细胞分裂以及能量代谢相关功能群。其中与线粒体ROS产生相关的基因mitochondrial complexes I在造血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是血淋巴细胞中的8.6倍。这些上调基因表明了造血组织中具有旺盛的细胞分裂活动以及氧化还原反应。在61个血淋巴细胞上调的基因中,参与酚氧化酶原(prophenoloxidase,pro PO)激活的蛋白酶以及proPO大量富集,表明proPO可能作为成熟血淋巴细胞的标记分子。和血淋巴细胞相比,造血组织中的ROS水平相对较高。当造血组织中的ROS被其清除剂NAC清除之后,可以延迟由嗜水气单胞菌刺激引起的血淋巴细胞增多。推测ROS可促进造血组织中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是中华绒螯蟹造血的重要调节因子。Astakine是甲壳动物中发现的参与造血的细胞因子。本研究从中华绒螯蟹的EST库中鉴定并克隆得到了一个全长为1163 bp的EsAstakine基因,其编码一个128个氨基酸的短肽。EsAstakine二级结构包括一个信号肽结构域和一个前动力蛋白结构域,其中有9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EsAstakine与淡水龙虾和斑节对虾中的Astakine在序列和进化上更为接近。EsAstakine的mRNA主要在血淋巴细胞和肝胰腺组织中表达,并且鳗弧菌和毕赤酵母的刺激可以显着提高血淋巴细胞中EsAstakine的表达量。在嗜水气单胞菌的刺激下,EsAstakine的表达水平和血淋巴细胞的总数变化趋势一致。注射EsAstakine重组蛋白可以显着提高血淋巴细胞的总数和造血组织细胞的ROS水平,也可以引起JNK和mTO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上升。EsAstakine的RNA干扰可以显着延迟由嗜水气单胞菌刺激引起的血淋巴细胞增多并且减少造血组织细胞的DNA复制活动。同时,线粒体上的ROS重要产生基因mitochondrial complexes I的干扰,不仅降低造血组织细胞的ROS水平,同时显着抑制由EsAstakine的重组蛋白注射引起的血淋巴细胞数目的增多。上述结果表明在病原刺激条件下,血淋巴细胞产生大量EsAstakine,EsAstakine随循环系统作用于造血组织细胞,引起胞内ROS水平上升,可能通过激活JNK通路,促进造血细胞的分化以及血淋巴细胞的再生。综上所述,中华绒螯蟹存在特化的造血组织和功能上有一定分化的血淋巴细胞亚群。ROS能够促进造血组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EsAstakine通过ROS依赖的信号通路促进造血细胞的增殖及血淋巴细胞的再生。(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8-06-01)

闫冬春,陈博堃[6](2018)在《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致病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是一种分布较广、危害较大的对虾病毒,已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须向其申报的甲壳类重要疫病病原。IHHNV在我国已形成了一定的流行趋势,目前仍是严重危害我国养殖虾类的重要病毒。本文从IHHNV的流行地区及危害、宿主、致病类型、对宿主不同年龄阶段的致病性差异、与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干扰作用、感染机制和致病机理方面,综述了与IHHNV致病性相关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IHHNV防控提供参考资料。(本文来源于《渔业科学进展》期刊2018年03期)

张爱萍,高瑞兰,尹利明,罗梅宏,成志[7](2018)在《人参二醇组皂苷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造血组织MAPK/ERK信号通路的诱导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人参二醇组皂苷(PDS)对免疫介导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小鼠骨髓细胞MAPK/ERK信号通路蛋白激酶及脾脏调节性T细胞的诱导作用,探讨其治疗再障的作用机制。方法:用[60Co]-γ射线5.0 Gy全身照射BALB/c小鼠,后经尾静脉输入DBA/2小鼠的淋巴细胞悬液,制备免疫介导型再障小鼠模型。60只小鼠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PDS低、中、高剂量组,环孢素组。不同浓度药物灌胃治疗14 d测定各组小鼠外周血象,观察骨髓病理切片,Western blot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骨髓细胞MEK1/2、p-MEK1/2、ERK1/2和p-ERK1/2的蛋白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调节性T细胞比例。结果:再障小鼠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呈抑制状态;PDS治疗能够显着升高再障小鼠外周血象,增加脾脏调节性T细胞比例,呈剂量依赖性(P<0.05)。PDS中、高剂量组显着上调骨髓细胞MEK1/2、p-MEK1/2、ERK1/2和p-ERK1/2的蛋白水平(P<0.05)。结论:PDS能有效促进造血,上调再障模型小鼠骨髓细胞MAPK/ERK信号通路多种蛋白激酶的表达,可能是PDS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之一。另外,PDS对再障模型小鼠的免疫功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病理生理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石大发,周静宜[8](2017)在《后纵隔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病例资料患者,男,52岁。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部不适,胸闷,胸部束带感,无其他不适。患者有长期饮酒、吸烟史,3年前因肝硬化继发门静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生化检查:红细胞计数(RBC)3.18×1012/L(4.30~5.80),血红蛋白(Hb)121.80g/L(130.00~175.00),红细胞压积36.30%(40.00~50.00),平均红细胞体积114.0fL(82.0~100),平均血红蛋白量38.3Pg(27.0~34.0)。影像(本文来源于《放射学实践》期刊2017年10期)

邓威,许杰,刘群,韩进刚,李军[9](2017)在《2015-2016年天津市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感染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天津市对虾养殖病害情况,2015—2016年从天津市的汉沽区、大港区、宁河区、静海区、津南区、西青区等对虾养殖主产区,采集养殖对虾及饵料生物等样品,应用PCR法进行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检测。2015年共检测样品186份,IHHNV阳性率为16.13%;2016年检测样品340份,IHHNV阳性率为11.76%。在凡纳滨对虾的仔虾、幼虾、中成虾中均可检出IHHNV,2015年的阳性率分别为10.88%、27.27%、37.50%,2016年分别是4.63%、22.00%、28.30%,呈下降趋势。中成虾养殖阶段的IHHNV阳性率最高,仔虾阶段的最低。本研究对天津市对虾IHHNV综合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检疫》期刊2017年09期)

彭诚初,崔冰[10](2017)在《胸内髓外造血组织增生的CT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胸内髓外造血组织(EMH)增生的CT表现。方法选择医院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EMH增生患者25例,对其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且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检查,对CT表现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主要表现包括:两侧脊柱旁沟和肋骨旁有对称性,且高密度软组织块影呈不对称分布,病变边缘光滑度较好,密度均匀,附近的椎体骨小梁有变粗倾向,肋骨有明显膨大,髓腔逐渐变宽,皮质相对较薄。结论对EMH患者行CT检查,其临床特征具有特异性,因此,该方法可以结合患者的病史为其进行诊断。(本文来源于《医疗装备》期刊2017年08期)

造血组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也称为细角滨对虾浓核病毒(Penaeus stylirostris densovirus,PstDNV)或十足类浓核病毒(Decapod penstyldensovirus 1,PstDV1)。IHHNV宿主较为广泛,可感染细角滨对虾(Litopenaeus stylirostri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等重要水产养殖物种,给世界范围的对虾养殖行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The World Organisation for Animal Health,OIE)规定的须向其申报的甲壳动物重要病原。IHHNV于1981年首次发现于美国太平洋地区,2001年在我国首次报道,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行,是严重危害我国对虾养殖业的主要病毒之一。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又名小龙虾,是目前我国最重要的水产养殖物种之一。可感染克氏原螯虾的病原较多,其中危害最严重的病毒—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早在2004年就已获得证实,但有关IHHNV感染克氏原螯虾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本研究发现并首次报道了IHHNV可感染克氏原螯虾,证明了IHHNV的淡水传播可能;基于SYBR Green建立了一种特异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分析比较了IHHNV在克氏原螯虾不同组织器官内的浓度差异;并通过高通量测序研究了克氏原螯虾感染IHHNV前后的转录组,分析了克氏原螯虾感染IHHNV前后的差异蛋白和差异基因。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通过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证实克氏原螯虾在在自然和实验条件下均会被IHHNV感染。通过普通PCR检测野生样品发现,9只野生克氏原螯虾样品中有3只呈IHHNV阳性。在攻毒实验中,普通PCR检测结果发现实验组的20只克氏原螯虾全部为IHHNV阳性,且死亡率高达95%,远高于对照组;将克氏原螯虾鳃制成组织切片后显微观察发现,IHHNV阳性样品较IHHNV阴性样品能明显观察到异常肿大的细胞核。2.基于荧光染料SYBR Green建立了一种特异性检测IHHNV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IHHNV195F(5'GGGAGTTACCTTTGCTGC3')和IHHNV195R(5'GGTCCGTCTACTGCGTCT 3',GenBank:KM485613.1),可扩增产生195 bp的DNA片段。经检测发现该引物对IHHNV有高度特异性,不与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肝胰腺细小病毒(Hepatopancreatic parvo-like virus,HPV)、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Infectious myonecrosis virus,IMNV)、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黄头病毒(Yellow-head virus,YHV)以及健康虾DNA出现交叉反应。本方法最低可检测1拷贝IHHNV质粒,可达到探针法荧光定量PCR的高灵敏度,同时具有染料法便捷、价廉的优点。3.利用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攻毒实验克氏原螯虾不同组织器官(鳃、肝胰脏、血淋巴以及肌肉)受IHHNV感染情况,发现鳃是IHHNV敏感器官。4.通过高通量测序转录组分析比较受IHHNV感染克氏原螯虾与健康克氏原螯虾间基因表达差异。分析比较后得到了237个差异表达基因,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验证了12条显着差异基因。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大量差异表达基因与克氏原螯虾摄食及代谢有关,免疫相关基因主要与重要的先天免疫手段--细胞凋亡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造血组织论文参考文献

[1].付靓,李凯.后纵隔髓外造血组织增生的影像诊断并文献复习[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暨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2019

[2].陈博堃.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对克氏原螯虾的感染研究[D].鲁东大学.2019

[3].方叁高,魏建国.WHO(2018)皮肤肿瘤分类——淋巴造血组织肿瘤[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9

[4].逄雪梅,魏永伟,范东东,李长红,苗亮.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在双壳贝类中的感染情况研究[J].海洋与湖沼.2018

[5].贾志浩.中华绒螯蟹造血组织及造血作用机理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8

[6].闫冬春,陈博堃.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致病性研究进展[J].渔业科学进展.2018

[7].张爱萍,高瑞兰,尹利明,罗梅宏,成志.人参二醇组皂苷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造血组织MAPK/ERK信号通路的诱导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8

[8].石大发,周静宜.后纵隔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一例[J].放射学实践.2017

[9].邓威,许杰,刘群,韩进刚,李军.2015-2016年天津市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感染调查[J].中国动物检疫.2017

[10].彭诚初,崔冰.胸内髓外造血组织增生的CT表现[J].医疗装备.2017

论文知识图

体内基因递送后对新生内膜形成的...蛋白在DMSO与T队诱导HL一06分化...第3代牙髓干细胞,DSP免疫荧光染色(...骨髓印片、切片检查项目和临床意义-图3 -3...骨髓印片、切片检查项目和临床意义-图3-34...骨髓印片、切片检查项目和临床意义-图3-34...

标签:;  ;  ;  ;  ;  ;  ;  

造血组织论文_付靓,李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