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汽蚀性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离心泵,性能,数值,余量,叶片,诱导,螺距。
汽蚀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张潇飞[1](2019)在《基于叶片入口形状控制的离心泵汽蚀性能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蚀能够对离心泵的水力性能、使用寿命、机械振动等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提高离心泵的汽蚀性能,需要在水力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叶轮几何形状的变化对汽蚀性能的影响。本文以提高叶片入口背面的压力分布为出发点来改善离心泵的汽蚀性能,在保持叶轮轴面图和叶片入口位置不变的前提下,系统地探讨了叶片入口的几何参数,即叶片入口角、叶片厚度以及叶片前缘的几何形状等因素的变化对离心泵汽蚀性能的影响,同时分析了这些因素的变化对水力性能和压力脉动特性的影响。基于雷诺时均N-S方程和RNG k-?湍流模型,本文采用ANSYS FLUENT开展研究工作,近壁面数据处理采用标准壁面函数。应用ICEM CFD对计算域进行六面体结构化网格划分,以便于有效控制近壁面网格尺度及网格数量,当网格数量在930万左右时满足网格无关性要求。数值计算精度的验证结果表明,当汽蚀模型采用Schnerr-Sauer、流动状态为非定常、近壁面网格尺度的y~+值位于40~70的区间内时,临界汽蚀余量的计算精度最高,绝对误差为-0.03m,相对误差为-1.38%。对水力性能的预测采用定常计算的方法,效率计算结果的绝对误差为0.09%,相对误差为0.11%。总体来看,本文所采用的数值计算方法具有非常高的计算精度,后面关于叶片入口几何形状的变化对泵性能影响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叶片入口几何形状变化的水力设计方案为:在原模型入口角的基础上再次加大入口角,共增加两组,从前盖板开始入口角分别增加2°、1°、0.5°和3°、2°、1°,后盖板保持原入口角不变;在第二组叶片入口角的基础上,对叶片进行加厚;对原模型、第二组叶片入口角、叶片加厚叁个方案的叶片前缘分别进行倒角,将叶片前缘的几何形状由圆形变为椭圆形。采用上述数值计算方法对包含原模型在内的共七组水力设计方案进行了汽蚀性能和水力性能计算,系统地研究分析了叶片入口角、叶片厚度及叶片前缘的几何形状叁个因素及其组合对泵的汽蚀性能、水力性能、压力脉动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增大叶片入口角,泵的效率有所降低,但汽蚀性能提高明显,压力脉动幅值也略有下降;叶片厚度增加时,泵的效率明显下降,同时汽蚀性能也有所下降,压力脉动幅值基本保持不变;对叶片前缘倒角,泵的效率有一定幅度的提升,能够对汽蚀的初生及发展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在汽蚀发展的末期能够形成回射流,导致空泡从距叶片入口边较近的位置开始脱落并迅速发展到叶轮流道内,造成汽蚀性能的下降。原模型倒角水力设计方案在汽蚀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最小的压力脉动幅值,甚至在完全汽蚀阶段的压力脉动幅值有较明显的降低;而叶片加厚倒角水力设计方案在汽蚀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很高的压力脉动幅值,甚至在完全汽蚀阶段的压力脉动幅值增加了3倍,主频也由叶频变为轴频,能够对机械振动产生明显的影响。叶片前缘倒角对压力脉动的影响没有明显的规律,但通过对汽蚀状态下各水力设计方案的压力脉动特性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只要叶片入口角合适并且对叶片前缘倒角,能够使泵的压力脉动特性得以优化。对某型号混流泵进行性能优化的工程试验结果表明,叶片入口角过大能够导致泵的水力效率和汽蚀性能都明显下降,但对叶片前缘打磨倒角之后,泵的水力效率和汽蚀性能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设计工况点的效率提升了7个百分点,临界汽蚀余量由倒角前的13.05m降到了倒角后的9.25m。由此可见,叶片入口的几何形状能够对泵的水力性能和汽蚀性能都产生重要影响,是水力设计环节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同时也可以发现,对叶片前缘进行倒角在工程实践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为泵的水力设计和优化提供细节内容上的参考信息。(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5-30)
王辉,金雪红[2](2019)在《浅析离心泵抗汽蚀性能的影响因素及提高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心泵是一种通用能量转换机械,其汽蚀问题已成为常见问题,当泵发生汽蚀时会严重影响其性能。在伯努利方程的基础上,分析了装置汽蚀余量和必需汽蚀余量的物理意义及吸入装置损失对离心泵抗汽蚀性能的影响,提出了一些预防汽蚀发生的措施。(本文来源于《城镇供水》期刊2019年02期)
王文廷,许开富,李永鹏,严俊峰[3](2019)在《缝隙诱导轮多工况汽蚀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流量工况变比20的高速离心泵,为提升其变工况抗汽蚀性能,提出了缝隙诱导轮方案。分别进行了常规变螺距诱导轮和缝隙诱导轮泵汽蚀仿真计算和水力性能试验,分析了多工况泵的汽蚀断裂特性和汽蚀气泡分布等流场特征,获得了两种诱导轮泵多工况汽蚀性能和外特性。结果表明,与常规诱导轮相比,缝隙诱导轮拓宽了高速离心泵稳定工作工况范围,小流量工况泵的抗汽蚀性能明显提升,额定工况汽蚀性能相当;缝隙诱导轮小流量工况效率略有提升,大流量工况泵效率和扬程均有降低。(本文来源于《火箭推进》期刊2019年01期)
高勇,袁振邦,闫龙,张智芳,亢玉红[4](2018)在《轴流泵内流动场及汽蚀性能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对轴流泵在叁种不同工况下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单相流中,由于叶轮边缘存在速度旋涡,降低了该区域的局部压头,导致该区域存在低压状态易发生汽蚀;在汽-液两相流场中,叶轮压力分布的低压区与单相流场数值模拟结果基本相同;在空穴模型中,当叶片距离流体域圆周壁面越近时,汽相体积分数越大,说明叶轮安装与流体域圆周壁面相对距离的大小是造成轴流泵发生汽蚀现象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8年06期)
程效锐,符丽,包文瑞[5](2018)在《等螺距诱导轮的螺距变化对离心泵汽蚀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等螺距诱导轮的螺距变化对离心泵扬程、效率及汽蚀性能的影响,基于连续性方程、雷诺时均N-S方程和RNGk-ε湍流模型,对一多级离心泵在设计工况下进行数值模拟.选择螺距为44.2、33.2、30.0、24.9mm四种诱导轮方案,分别进行数值模拟,得出螺距对诱导轮扬程、效率及泵外特性和汽蚀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原因.结果表明:减小诱导轮螺距可以降低诱导轮和泵的扬程,但当螺距过小时,其沿程及入口冲击等流动损失大幅增加,导致诱导轮不产生扬程而仅仅成为阻力部件.增大螺距,诱导轮扬程增大,而过高诱导轮扬程会降低泵的效率.另外,在一定范围内增大诱导轮螺距,可降低泵的必需汽蚀余量,提高泵的抗汽蚀性能;44.2、33.2、30.0mm螺距诱导轮泵的必需汽蚀余量分别为0.87、1.05、1.33.与30.0mm螺距诱导轮方案相比,螺距增大10.7%,泵必需汽蚀余量降低21%;螺距增大47.3%,泵必需汽蚀余量降低35.6%.在一定范围内,减小螺距,可提高诱导轮自身的抗汽蚀性能.(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吴强,王艳玲[6](2018)在《偏置短叶片对低比转速离心泵汽蚀性能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优化离心泵内部流动和外部特性的基础上,提高汽蚀性能一直是离心泵结构设计的主要课题.为了比较不同流量下离心泵汽蚀性能的变化,以及加装偏置短叶片对汽蚀性能的影响.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和Mixture多相流模型对IS50-32-125型离心泵叶轮内部气液两相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离心泵进口流量越大,抗汽蚀性能越差;加装了偏置短叶片的离心泵汽蚀性能显着提高,与原型泵相比在流量为10 m3/h、12 m3/h和14 m3/h时,最大气泡体积分数分别下降了7.3%、5.9%和5.3%.(本文来源于《东北电力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林凯[7](2018)在《离心泵抗汽蚀性能改型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离心泵汽蚀性能进行了详细的CFD模拟计算,提出了改善汽蚀性能的措施,并在正在加工的叶轮上实施。(本文来源于《化工设计通讯》期刊2018年02期)
秦武,陈芳芳,罗瑞祥,李志鹏[8](2017)在《对称半螺旋形吸水室对多级离心泵汽蚀性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环形吸水室的节段式多级离心泵的抗汽蚀性能,采用对称分布的半螺旋结构对环形吸水室进行水力优化,并对优化前后的多级离心泵进行数值计算和流场分析,最后进行汽蚀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环形吸水室的流场结构有了较明显的改善,增大了首级叶轮叶片入口边的压强,提高了泵的抗汽蚀性能。经汽蚀试验验证,泵的汽蚀性能完全达到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流体机械》期刊2017年12期)
蒋旭松,王者文,施亮[9](2017)在《喉部面积对泵汽蚀性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产品研发中发现,喉部面积不光对泵水力性能有很大影响,而且会影响泵的汽蚀性能。应用CFD仿真手段对一离心泵水力模型进行分析,同一个叶轮配叁种不同喉部面积的蜗壳。计算结果表明,过分缩减喉部面积会降低泵的汽蚀性能,而适当增加喉部面积可以提高泵的汽蚀性能,并给出了针对实际设计的一些指导性建议。(本文来源于《通用机械》期刊2017年03期)
黄书才,穆春玉,杨勤,沈飞,方兵[10](2017)在《船用多级泵的水力仿真及汽蚀性能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预测DCP200-4型船用多级泵的内部流动规律及提高汽蚀性能,对其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对诱导轮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可直观形象地分析多级泵内部流动规律,优化诱导轮可有效提高汽蚀性能。(本文来源于《船海工程》期刊2017年01期)
汽蚀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离心泵是一种通用能量转换机械,其汽蚀问题已成为常见问题,当泵发生汽蚀时会严重影响其性能。在伯努利方程的基础上,分析了装置汽蚀余量和必需汽蚀余量的物理意义及吸入装置损失对离心泵抗汽蚀性能的影响,提出了一些预防汽蚀发生的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汽蚀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1].张潇飞.基于叶片入口形状控制的离心泵汽蚀性能优化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
[2].王辉,金雪红.浅析离心泵抗汽蚀性能的影响因素及提高措施[J].城镇供水.2019
[3].王文廷,许开富,李永鹏,严俊峰.缝隙诱导轮多工况汽蚀性能研究[J].火箭推进.2019
[4].高勇,袁振邦,闫龙,张智芳,亢玉红.轴流泵内流动场及汽蚀性能的数值研究[J].当代化工.2018
[5].程效锐,符丽,包文瑞.等螺距诱导轮的螺距变化对离心泵汽蚀性能的影响[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8
[6].吴强,王艳玲.偏置短叶片对低比转速离心泵汽蚀性能影响分析[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8
[7].林凯.离心泵抗汽蚀性能改型计算[J].化工设计通讯.2018
[8].秦武,陈芳芳,罗瑞祥,李志鹏.对称半螺旋形吸水室对多级离心泵汽蚀性能的影响研究[J].流体机械.2017
[9].蒋旭松,王者文,施亮.喉部面积对泵汽蚀性能的影响研究[J].通用机械.2017
[10].黄书才,穆春玉,杨勤,沈飞,方兵.船用多级泵的水力仿真及汽蚀性能优化分析[J].船海工程.2017
论文知识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