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海莎[1]2004年在《经济增长中高新技术贡献的测度分析》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发展高新技术,这一现象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即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而本文主要研究此领域的测度——经济增长中高新技术的贡献的测度方法。 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关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模型,已不能有效地解释像中国这种工业化程度不高,同时又受到高新技术深远影响的经济中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此,有必要对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方法做新的探索。木文根据菲德模型的构造思想,假设高新技术部门和非高新技术部门边际要素生产率存在差异,构建了一种新的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模型。此模型可以完成如下叁个方面的测度:一是,测度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二是,测度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叁是,测度高新技术部门和非高新技术部门边际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大小。同时,该模型可用于研究在不同高新技术发展阶段,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式和特征,可为制定发展高新技术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为验证本文提出的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模型,本文对成都高新区高新技术对成都市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实证研究。利用采集到的数据通过统计分析软件SPSS 10.0对模型进行了拟合,得到了成都高新区高新技术对成都市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模型,测度结果验证了模型提出的假设,并且支持成都市政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的国家利益解释,对成都市制定发展高新技术的政经济增长中高新技术贡献的测度分析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关键词:高新技术,经济增长,贡献,测度模型
刘优剑[2]2006年在《区域经济增长中高新技术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在21世纪世界新格局的较量中,如何加快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实力,是中国需要紧迫解决的时代课题。面对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浪潮,高新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指标。然而,随着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深远,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关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计量模型已不能有效解释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增长中高新技术的作用。尽管中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程度不高,各个地区差异性较大,但是经济增长依然深受高新技术的影响。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中的高新技术作用,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测度方法研究等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评述,作为本文的研究基础。 本文分析了高新技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机理。首先,本文界定了高新技术的概念。然后,本文从高新技术的供求关系、高新技术创新的微观经济学机理、高新技术转化的动力机理与实现条件、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揭示高新技术促进经济增长。接着,本文从高新技术对区域生产要素、产业结构以及制度环境等几方面的影响分析高新技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机理。本章最后,本文着重从高新技术条件下区域产业融合的角度分析高新技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机理。 在理论分析高新技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本文借鉴菲德模型的两部门构造思想,假设高新技术部门和非高新技术部门边际要素生产率存在差异,构建测度区域经济增长中高新技术作用的理论模型和计量模型。运用该计量模型可以实证分析高新技术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以及高新技术部门和非高新技术部门边际要素生产率的差异程度。同时,该模型还可以用于研究不同发展阶段高新技术对经增长的作用方式和特征,为制定高新技术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以大连经济增长中的高新技术作用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测度区域经济增长中高新技术作用的模型。利用采集到的数据通过统计分析软件Eviews对模型进行了拟合,得到了大连高新区高新技术对大连市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模型,测度结果验证了模型提出的假设,并且支持大连市政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的国家利益解释,对大连市制定发展高新技术的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瑞华[3]2007年在《新疆高新技术产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高新技术产业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它拉动着全球经济不断向前延伸,迅速地改变着经济的内涵。高新技术产业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新潮流,各国纷纷制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将其确定为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力图在高新技术领域日益激烈的国际和地区竞争中占领制高点。近年来,新疆高新技术产业取得长足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亮点。但是,从全国城市竞争力分析结果和科技发展研究报告来看,新疆综合竞争力比较靠前,增长指数、效率指数、效益指数、科技竞争力却居于中偏低的水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那么,高新技术产业对新疆经济增长的贡献如何?新疆高新技术产业的内部结构怎样?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何种方式影响新疆的经济发展?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明确新疆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理清高新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制订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协调新疆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产业关联理论等,对新疆高新技术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菲德外溢模型的结果表明新疆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直接与间接作用均不显着,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关联互动性还没有得到发挥。灰色关联度分析定量测算了新疆国民经济各部门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并予以排序,验证了新疆高新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关联不明显的结果。产业关联分析描述了高新技术产业与相关部门的关联度,计算了高新技术产业的GDP影响乘数、产业经济力等一系列指标,得出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基础产业的性质,其发展与第二、叁产业的发展较为密切等结论,同时揭示了新疆高新技术产业过分依赖调进与进口、高附加值的特性不明显、GDP影响乘数偏小、产业经济力偏低等问题。
张同斌[4]2012年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历经25年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知识研发和技术进步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对于引导我国经济由“投资驱动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变具有重要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收益特征,代表了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对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推动经济科学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在产业经济学的基础上,从企业、产业、省域、区域、国际等多个视角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结论如下:一、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研究高新技术企业中研发和人力资本等因素的差异化影响,给出高新技术产业绩效变动的微观经验证据2009-2010年,随着消费者对新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绩效较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将更多的资金转移到研发活动中,研发的效果也更为显着。人力资本对高新技术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人力资本对高新技术企业各分位绩效的影响几乎都不显着,但随着高新技术企业绩效的提升,人力资本变量的影响总体上也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资产负债率一直都是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并且,资产负债率对高新技术企业绩效低分位数的影响小于对绩效高分位数的影响。资产负债率下降有利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绩效的提升。2007-2009年,规模因素对高新技术企业各分位绩效并没有显着影响,而2010年,规模对高新技术企业低分位绩效的影响显着为正。因此,“大而全”的发展模式并不适合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二、建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外资与内资企业间双向溢出效应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更为准确地测度外资溢出效应对产出影响的方向和程度就外资企业向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而言,1995-200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内资企业没有跨越外资发挥作用的“门槛”,导致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并不显着。2001-2008年间,外资企业的示范效应、竞争效应以及行业间的带动效应使得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产生了正的溢出效应。2001年之前,相对于外资企业而言,内资企业基础条件比较差,没有能力对外资企业产生影响,内资企业向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并不显着。随着高新技术产业中内资企业的不断成长,2001-2008年,内资企业对外资企业产生了负的溢出效应。逐渐壮大的内资企业以低廉的价格、不断壮大的科研队伍等相对优势在国内市场上开展了与外资企业的竞争。就高新技术产业中内资与外资企业间相互作用的调整机制而言,内资企业在2001年前对市场变化反应并不敏感,2001年之后,调整系数显着增大表明内资企业已转变为能够积极顺应市场需求,把握市场机遇,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同时,外资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及调整能力在各个阶段都较强。叁、建立各省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梯度变迁的广义排序选择模型,找出不同省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相比而言,中部和西部部分省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梯度变化较大,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梯度的变化并不明显。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和各地区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推动是中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变动幅度较大的主要原因。东部高新技术产业处于较为成熟的发展阶段,因而发展水平比较稳定。对高新技术产业不同发展梯度水平下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积极影响。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工业发展水平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恰好相反。随着高新技术产业梯度水平的不断提升,工业发展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由带动变为挤出,因此,工业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研发支出的有效性在不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下也有较大差异。一般而言,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研发支出的有效性也逐渐增加。人力资本支出的风险性和人力资本积累的时滞导致人力资本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四、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的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各区域中研发的知识溢出效应和产出的经济溢出效应,以及两种效应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由于研发经费支出对创新成果产出的重要影响和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成果转化的推动,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中研发投入的高回报特征得到了充分体现,研发积累有效推动了我国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出增长。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省份向外围的研发溢出效应对产出增长具有差异化影响。中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的溢出效应对产出的促进作用要远小于自身研发努力对产出的贡献,长叁角地区各省份研发活动与省份间知识溢出效应贡献近似相等,而珠叁角地区研发要素由外围向中心的集聚效应较强导致知识溢出的贡献为负。总体而言,高新技术产业各地区内产出空间上的相互作用具有正向促进效应。环渤海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对外围相关配套产业的拉动有利于外围省份的产出增长,珠叁角地区的中心广东已经发展到足够大的规模,离心力使得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活动和生产要素逐渐流向外围省份,带动了该地区外围省份的产出增长。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实物资本和劳动对产出增长的贡献显着,资本驱动型和劳动密集型特征明显。实物资本与研发资本相结合共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对技能型普通劳动力的需求较高。五、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测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财税政策的效果,模拟政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传导机制在高新技术产业产出增长方面,财政激励政策比税收优惠政策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增长。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内部结构方面,财政激励政策通过增大研发支出促进技术进步,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增加值相对价格下降产生的替代效应和鼓励要素流入产生的技术进步,都能够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改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内部结构,但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更为显着。财政激励下高新技术产业对其后向关联的原材料工业和生产者服务业等产生了显着的回顾效应,对其前向关联的消费者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等产生了一定的前瞻效应,对农业和消费品工业的产出增加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税收优惠作用下,虽然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够发挥农业和消费品工业劳动密集的比较优势,但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资本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小于相对要素价格上升导致的成本增加,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对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增加值增长产生了负的影响。六、基于中、日、英、美四个国家投入产出数据,采用结构分解模型测算了最终需求和增加值各变量对高技术产业产出变动的贡献,采用非完全假设抽取法测度了四国高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中国技术进步对高技术产业产出的贡献程度远小于其他发达国家,但其推动产出增长的效应逐步显现。消费对各国高技术产业产出贡献的差异较大,对于英国和美国而言,消费是两国高技术产业持续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中、日、英、美四国高技术产业资本形成与产出变动的方向呈现了高度的一致性,大量的资本形成和净出口的比较优势使得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投资驱动型”特征明显。并且,在各国中,净出口对中国高技术产业产出增长的贡献呈现出“一枝独秀”局面。1995-2005年各国高技术产业的盈利能力整体上逐渐增强,但各国高技术产业劳动者报酬差距悬殊,英国和美国高技术产业一直维持着高额的劳动者报酬支出,中国高技术产业劳动者报酬远低于各发达国家。各国高技术产业与自身的后向关联最为密切,并且,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高技术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和服务业等行业具有更为紧密的后向关联,且关联效应逐步增强。前向关联方面,中国高技术产业对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和消费品工业行业效率具有显着提升作用,并且与生产者服务业的前向关联大于消费者服务业,这主要是由中国处于工业化阶段中期的事实所决定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中财税政策效果的研究,对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地方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推动都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正确认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及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差异,不仅有利于准确判断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态势,而且有利于借鉴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因此,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付丹[5]2008年在《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互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可持续发展观的实施,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大发展。一个国家、地区间的经济竞争逐步演变为区域间的经济竞争。区域创新系统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获取竞争优势的两个重要因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独有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法为促进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它已成为生产要素活跃、技术创新显着、人才效应突出的区域经济发展较具潜力的增长点。因此,研究区域创新系统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互动关系已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的研究旨在揭示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间的相互关系、作用过程和效应,更好地配置系统资源使二者协同发展,达到区域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共同发展,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论文以区域经济理论、高新技术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从研究区域创新系统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内涵、特征入手,以区域创新系统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二者间的关系为出发点,以两者间的互动关系为主线,以两者间的作用机制和协同机制为核心,以互动机制评价为保障,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互动机制。论文在研究和吸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各自的涵义、功能和运行机制,构建了基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框架结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作为区域创新系统实现创新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区域创新系统提高创新绩效的有效途径;而区域创新系统通过对区域创新资源的整合能力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实现创新提供外部支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互动机制研究的整体框架。本文剖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系统的作用机制,从理论视角分析了该作用机制形成的原因,并从结构要素视角揭示了该作用机制形成的运行过程。在此基础上,以协整理论为基础,借助国家高新区的数据,构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系统创新产出贡献率的测度模型及误差修正模型,阐明了两者之间的协整关系;并通过格兰杰因果分析,进一步验证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创新产出之间的因果关系。论文从区域创新系统的社会资本、区域经济及影响区域经济的其它因素等角度分析区域创新系统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作用机制;借助耗散结构理论建立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互动演化的布鲁塞尔模型,进一步分析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论文深入剖析了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协同机制,建立两者间的协同发展模式,借助协同理论,构建了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五流联动”模型,并利用序参量描述了两者间的有序关联及协同机理。从政策协同、金融协同、技术协同和制度协同等方面分析了促进两者协同发展的途径。论文构建了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互动机制综合评价体系,设计了两者间互动机制运行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模糊积分法的互动机制运行绩效的综合评价模型,对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互动机制的运行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论文最后从宏观调控和微观基础建设两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对策措施。
吴卓贤[6]2013年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知识溢出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知识溢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一直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然而知识溢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知识溢出可分为产业内溢出和产业间溢出,并且受地理空间距离、溢出源溢出能力、接受单元吸收能力等因素的制约。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发展30多年过程中,知识溢出的存在性如何?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Mar溢出效应、Jac溢出效应、Pot溢出哪个更明显?在高新技术产业选址、聚集过程中,知识的空间溢出效应起到怎样的影响?知识溢出效应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别是创新绩效提高的过程中扮演着什么角色?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很好地揭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之间知识溢出的机制和效应,对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地方政府制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科技发展政策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区域布局具有科学指导价值。本文首先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TFP与TEC均呈现逐年上升态势,然而TEC比TFP表现得更出色;同时发现,高新技术产业科技人员比高新技术产业更倾向于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聚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科技活动人员,还是高新技术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集聚度均显下降趋势,且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度下降趋势尤为明显;利用威尔逊模型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技术扩散半径进行测度,发现全国54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平均溢出半径为713千米,但只有18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具有这个辐射半径,占总数的33%。其次,在研究知识溢出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存在性过程中发现,Jac溢出相较于其余两种溢出表现得较为平稳,而Mar溢出与Pot溢出在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间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尤其是Mar溢出,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间的产业内专业化溢出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同时发现,Mar溢出普遍高于Pot溢出与Jac溢出,Pot溢出在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存在量最少。但在利用威尔逊模型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技术扩散半径进行测度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全国54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平均溢出半径为713千米,并且有16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知识溢出半径低于600千米。因此虽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均存在着Mar溢出、Jac溢出、Pot溢出,但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知识溢出能力的影响,只有在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知识溢出半径内的地区才能接收其知识溢出,因此我们在分析知识溢出效应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时,并不能忽视溢出源知识溢出能力的影响。为此,本文将溢出源技术扩散能力、吸收单元吸收能力纳入理论模型中,对空间权重矩阵进行重构,以更全面地考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空间效应的影响。通过采用重构后的空间权重矩阵建立空间计量面板模型,以分析知识溢出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聚集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知识的有限溢出性有助于高新产业的聚集,当将知识溢出源溢出能力、吸收元吸收能力这两个制约因素纳入分析模型后,发现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加大R&D投入强度、提高科技进步效率将能吸引高新企业向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集聚;研究同时发现,产出溢出与投入溢出虽然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在高新产业集群的集聚起着积极的作用,但这种推动作用的效果并不显着。最后,通过构造构造内生技术增长模型对知识溢出对高新产业集群发展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知识溢出效应的物化形式不同,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也表现着不同的影响。研究发现,除Pot性溢出外,其余溢出均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科研创新效率(TEC)的提高;Mar溢出、Jac溢出均能对科研创新效率的提高产生帮助,但Jac溢出的正向帮助并不是对所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均能产生作用,只有少部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能获得这种正向溢出作用。对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只有Mar溢出以及Jac溢出对其具有显着性作用,表现为能对大部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产生影响作用,但却具有相异的影响;而Pot溢出、产出溢出、投入溢出对TFP的影响均没有通过1%的假设检验,表现为这叁种溢出均只对少部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产生影响。产出溢出、投入溢出对TFP、TEC均显示正向促进作用,但对TFP的这种正向促进作用只能在少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产生;而对TEC的这种正向促进作用存在与大部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
姚俊鲜[7]2016年在《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如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与以往相比大为不同,创新能力已经代替了综合经济能力成为国与国之间新的竞争趋势。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总体国民经济中,传统行业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科技创新已成为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中,高新技术企业是近年来发展势头最好,已具有一定规模,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上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山西省作为煤炭资源大省,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更为迫切的需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然而就目前我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结果并不理想,因此本文对山西省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分析研究,探究其自主创新能力。具体步骤是:现状分析、发现问题、实证研究、找出原因、提出对策。对我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在理论上和现实中都意义重大。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依据和立论背景、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介绍了文章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第叁部分从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投入、产出两方面来分析其发展现状,发现存在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业集聚水平不高、创新环境有待提高的问题;第四部分建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测算指标体系和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对自主创新能力的测度方法熵值法和灰色关联模型进行了说明;第五部分为实证部分,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可得到我省在中部六省中所处的地位、与其他省份相比存在的不足以及省内各不同行业间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比较,各影响因素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大小。第六部分为提升策略的提出部分,从企业和政府两个角度分别提出;第七部分为研究结论与展望,简要概括了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以及进一步的研究展望。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国家统计局提出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特有属性,建立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测度指标体系,较以往研究更加科学;在影响因素模型的构架中,分企业内、外两部分,且内部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该想法在实证部分得到了验证,因此模型更加贴近实际;在影响因素的测算中,将代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最直接的指标企业自主创新产出能力作为回归分析的因变量,避免了与自变量之间的交叉,测度结果更加科学。
李新[8]2009年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及运行效应研究》文中提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指同一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众多企业因空间集聚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因其培育了大量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因而在全球化经济中体现较高的创新优势。产业集群是硅谷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成功的首要原因,建立科技园区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用于发展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普遍做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已成为高新技术在地理空间存在的有效形式和重要载体。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演进规律,找出其运行的特征和要素,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一条新思路。本文通过现有的研究成果发现,目前缺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理论逻辑体系,来较为系统地认识和了解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动态发展和环境制约状况。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主导产业视角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理论逻辑合成体系,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及其相应的运行效应问题进行创新性的理论探索,希望借此为主导产业理论的进一步应用研究和如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实践提供一条全新的思路。在研究方法上,本论文也率先将业已成熟的主导产业理论、增长极理论、自组织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技术创新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等纳入到一个综合应用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及其运行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中。在此基础上,探讨以主导产业为视角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选择和发展的实现路径,并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为样本,测算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运行效应,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全文研究分为八个部分:首先,在文章的第一部分,论述了关于本篇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国内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现状。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提出了由产业区理论、中心区位理论、主导产业理论、产业集聚理论、增长极理论、产业空间扩散理论构成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理论逻辑体系,并构建了基于主导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演进理论合成模型图,使本文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理论形成一个完整、闭合的理论体系。第二部分,主要界定相关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念,并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各种特征,明晰论文研究对象的边界,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依据。第叁部分,由于文本是以高新技术主导产业的发展和演进为主线来研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因此正确的识别、评价和选择高新技术主导产业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理论研究中的首要前提,本文基于这一需要,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的主导产业的内涵界定、识别、评价和选择做了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高新技术主导产业的识别基准、评价指标和选择步骤,为实践中正确识别高新技术主导产业提供理论基础。第四部分,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演进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基于自组织理论和产业发展理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机理研究,找出带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不断演进发展的序参量(主导性力量),认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演进特征。第五部分,着重研究基于主导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运行机理,通过分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和各阶段特征,用主导产业理论解释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衰退过程,以此来正确认识主导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重要作用和运行效应。第六部分,研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运行效应,根据分析结果划分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运行效应应包括:增长效应、带动效应、扩散效应、关联效应,并建立相应的效应测度模型。再结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数据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运行效应进行了测量和评价,以此验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实际发展状况,体现测算方法的可操作性。第七部分,根据本文提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理论逻辑体系,将制度安排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过程形成关联,目的是针对问题动态调整政策,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第八部分,最后本文总结了研究的局限和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方伟海[9]2014年在《提升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度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过程中,高新技术产业聚集能够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因此,福建省政府提出:“通过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引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进而推动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跨越式发展。”在此背景下,福建省兴起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的热潮,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集群日益壮大。尽管如此,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程度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鉴于此,本文通过测算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度以及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度的对策建议。首先,介绍国内外学者关于产业聚集度的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并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分类和对其特征进行描述,同时阐述与本文密切相关的聚集理论以及产业聚集度的测算方法。这些都为本文后续章节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介绍了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以及聚集现状与问题。再次,应用区位熵、行业集中率、赫芬达尔指数、区位基尼系数和E-G指数等方法对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度总体上仍然偏低。第四,通过面板数据的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影响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的因素,结果显示公路通车里程、财政科技投入、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数对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聚集有正向影响作用;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支出对高新技术产业聚集有正向影响作用,但不显着;高新技术产品利税则与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呈负相关,作用亦不显着。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的结果以及借鉴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为福建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李景欣[10]2011年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1951年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工业园区建立至今的60年里,科技工业园区发展迅速,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带动了城市、地区以及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新技术革命的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各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日趋重要,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兴办科技园区,并把兴建科技园区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创办科技园区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从20世纪80年代起,面对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根据中国国情,借鉴国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我国选择了通过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途径。我国先后建立了8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且迅速成为我国高新技术的研发、孵化和产业化基地,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具有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相互关联,知识、技术和信息流动迅速等特点,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化发展是目前世界各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重要发展战略,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初步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化发展的模式。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研究,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指导实践的重大现实意义。论文系统地研究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问题。尽管目前学术界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是专门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成果相对较少。论文在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经济社会效应,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原因,总结和借鉴国际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提出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思路与对策。论文首先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界定了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基本概念,分析了产业集聚的类型与测度,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特征、形成机理和发展趋势。论文具体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技术创新效应、成本效应、企业产品结构优化效应和合作互补效应、外部经济效应。在评价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现状和总结其发展绩效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问题与原因。论文对中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进行了比较。通过对中国不同区域典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分析,研究了中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在创建模式、形成产业集聚的条件、园区发展路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所面临问题的共性和特性。论文以美国硅谷、英国剑桥科技园、日本筑波科学城为例研究了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以印度班加罗尔科技园为例研究了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以韩国大德研究开发特区、新加坡肯特岗科技园、中国台湾地区新竹科技园为例研究了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并得出了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启示。论文分析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思路,从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功能、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市场功能、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体制机制、优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政府职能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体系等方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经济增长中高新技术贡献的测度分析[D]. 郑海莎. 四川大学. 2004
[2]. 区域经济增长中高新技术的作用研究[D]. 刘优剑. 大连理工大学. 2006
[3]. 新疆高新技术产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 李瑞华. 新疆财经大学. 2007
[4].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张同斌. 东北财经大学. 2012
[5]. 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互动机制研究[D]. 付丹.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
[6].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知识溢出效应研究[D]. 吴卓贤. 江西财经大学. 2013
[7]. 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D]. 姚俊鲜. 太原理工大学. 2016
[8].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及运行效应研究[D]. 李新. 西南交通大学. 2009
[9]. 提升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度的对策研究[D]. 方伟海. 福州大学. 2014
[10].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研究[D]. 李景欣. 武汉大学. 2011
标签:经济理论及经济思想史论文; 溢出效应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集群效应论文; 集聚效应论文; 产业集聚论文; 能力模型论文; 高技术服务业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经济学论文; 区域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