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激发态分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激发态,质子,氢键,分子,势能,探针,荧光。
激发态分子论文文献综述
何玉倩,赵冰,阚伟,王丽艳,宋波[1](2019)在《基于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和聚集诱导发光(AIE)活性的菲并咪唑Fe~(3+)荧光探针及细胞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合成具有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和聚集诱导发光(AIE)特征的酚羟基菲并咪唑Fe~(3+)荧光探针PIP-o-OH,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和确认,并通过单晶结构确认了探针PIP-o-OH中的O—H与咪唑N的分子内氢键.紫外和荧光光谱分析表明,探针PIP-o-OH与Fe~(3+)形成络合物后实现Fe~(3+)的选择性识别,并通过质谱和离散傅立叶变换(DFT)计算确定了探针PIP-o-OH与Fe~(3+)的配位方式.探针PIP-o-OH与Fe~(3+)络合前后的荧光变化成功应用于HeLa细胞和实际水样中Fe~(3+)的检测.(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9年11期)
秦小转,王新潮,冯丹丹,贺加贝,郑丽萍[2](2019)在《枝状含联苯胺基片段的有机生色团的激发态分子间质子转移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Suzuki反应、胺醛缩合两步反应合成了开链的枝状的含联苯胺基片段的有机染料分子.利用核磁氢谱和碳谱、红外光谱、高分辨质谱和元素分析等手段表征了产物的分子结构,结合X-ray单晶结构分析、核磁氢谱分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系统研究发现,目标分子C1和C3存在分子间氢键作用.荧光发射光谱证实了只有目标分子C3能在非质子性溶剂中发生激发态分子间质子转移(Excited-state Intermolecular Proton Transfer,ESPT)反应,且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大,C3发生ESPT反应的能力增强.在固态下同样可以发生ESPT反应.(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李庆,易平贵,陶洪文,李洋洋,张志于[3](2019)在《溶剂效应和取代基效应对2-(2-氨基苯基)苯并噻唑光谱性质及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多种2-(2-氨基苯基)苯并噻唑(APBT)氨基氢原子被供电子及吸电子基团取代的衍生物,并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等方法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了溶剂效应和取代基效应对衍生物的光谱性质及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比于非极性溶剂环己烷,随溶剂极性的增加及APBT-溶剂分子间氢键的形成,APBT的紫外-可见最大吸收峰和荧光最大发射峰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红移,并对APBT的ESIPT产生了影响.在APBT分子的氨基氮原子上引入不同的吸电子或斥电子取代基,对氮原子的电荷性质有较大的影响.在环己烷溶剂中,甲基取代后的APBT仅有单重荧光发射峰,体系未发生ESIPT过程;而COCH_2Cl等吸电子基团能促进APBT的ESIPT,其荧光发射光谱出现了明显的双重峰,表明体系发生了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反应.量子化学的理论计算较好地验证了光谱实验结果.(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王野,辛春雨[4](2019)在《2-氨基-3-苯并恶唑喹啉水复合物激发态分子内与分子间质子转移的竞争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密度泛函与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2-氨基-3-苯并恶唑喹啉(ABO)水复合物(ABO-H_2O)激发态分子内与分子间质子转移的竞争机理.结果表明:ABO-H_2O复合物中存在一个分子内的氢键和两个分子间的氢键;基态ABO-H_2O复合物被激发至第一电子激发态后,仅需越过一个34.157kJ/mol能垒,复合物即可发生激发态分子内的质子转移反应;ABO-H_2O复合物激发态分子间的双质子转移过程中存在一个63.585kJ/mol能垒;在第一电子激发态上,ABO-H_2O复合物中存在分子内与分子间质子转移的竞争机制;ABO-H_2O复合物更易出现激发态分子内的质子转移过程.(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刘爽[5](2019)在《几个典型有机分子体系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机理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氢键作为自然界最重要的弱相互作用之一,对于探索氢键所发生的反应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使得它在光物理,光生物和光化学等领域具有了广泛的发展前景。在近几十年,科学家们在激发态质子转移(ESPT)、光致电子转移(PET)、荧光淬灭、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以及电荷转移(CT)等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非凡的进步。特别是对于作为化学与生物酸碱中和反应中最重要的反应之一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在光的激发下获得能量促使质子从给体转移到受。在很多方面都有应用,例如紫外线吸收剂、荧光探针、分子开关等方面。本文主要运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去探讨了叁种不同体系分子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反应机理且通过比较荧光变化来检测金属Al~(3+)离子。分别计算了几何构型,红外光谱,前线分子轨道,电子光谱以及势能曲线等几个方面。一、邻羟基萘基菲基咪唑(HNPI)分子在乙腈溶剂中的激发态质子转移首先通过对基态和激发态分子结构和红外振动光谱的分析均显示出氢键在激发态有增强的趋势;从前线分子轨道(HOMO→LUMO)的变化可以看出HNPI分子的激发类型属于分子内电荷转移激发。采用含时密度泛函计算的电子光谱可以有效地再现实验结果,通过分析得出在实验中未检测的荧光光谱归因于两种结构。此外,通过对比势能曲线的势垒高低得出在第一激发态质子发生转移。二、1-芳基-2-(呋喃-2-基)丁烷-1,3-二酮(AYFBD)的不同衍生物对质子转移的影响首先,通过对比基态和激发态几何结构,前线分子轨道,红外光谱总结出分子内氢键在第一激发态有增强的趋势。计算得到的Keto构型的AYFBD衍生物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与之前报道的实验结果也均符合。通过比较4种不同衍生物在S_1态和S_0态的势能曲线给出分子发生转移遵循的顺序为:FFBD>MFBD>TFBD>OFBD。叁、2-(蒽-1-氨基甲基)-苯酚(AYP)的ESIPT反应机理及Al~(3+)离子检测的理论研究探究2-(蒽-1-氨基甲基)-苯酚(AYP)在甲醇溶剂中的质子转移过程且利用此性质来检测了金属Al~(3+)。其中,相关键参数的变化,前线分子轨道的电荷重分布以及红外振动谱的红移都表明了第一激发态分子内氢键增强,同时用约化密度梯度函数(RDG)也可以明显地观察到。计算得到AYP分子烯醇式(Enol)构型的发射光谱与AYP分子酮式(Keto)构型仅相差4nm,解释了实验中为什么没有观察到AYP-Enol构型的发射光谱。之后对AYP分子进行势能曲线的扫描,相比于基态,第一激发态的势垒比较小,从而得出在第一激发态质子发生转移。此外,利用计算得到的荧光光谱解释了Al~(3+)离子的检测机理,且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0)
牛亚慧[6](2019)在《叁系列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荧光分子光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因有较大的斯托克斯位移、易结构修饰等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基于其独特的光学性质,ESIPT类化合物可以很好地应用于荧光成像、荧光探针、电化学、有机发光二极管等各个领域。虽然ESIPT染料应用广泛,人们的研究已经十分深入,但ESIPT染料结构与光学性能之间的关系还不太明确,需要进一步探索。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叁部分:1,以2-(2-羟基苯基)苯并噻唑(HBT)为母体,通过Suzuki偶联反应在苯酚环的4’和5’位连接特定取代基,得到4个双取代HBT衍生物(HBT-H-H、HBT-CN-CN、HBT-CN-H、HBT-CN-OMe)。研究了双取代电子效应对其光学性质的影响,发现在4’位引入吸电子基团导致HBT的荧光红移,5’位与之相反。通过理论计算可知,HOMO电子主要分布在苯酚环和5’位苯基,LUMO主要分布在噻唑环和4’位苯基,即5’位和4’位的电子效应相反。这一结果可为设计新型ESIPT染料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2,通过Sonogashira偶联反应我们合成了叁个HBT修饰的芘(Py)衍生物(HBT-Py,2,6-二甲基苯(DMP)-HBT-Py,HBT-Py-DMP)。其中HBT-Py几乎接近平面结构,分子间芘部分有强的π-π相互作用,仍具有很强的固态荧光发射和良好的热稳定性。基于此HBT-Py可应用于OLED器件的发光层,外部量子效率为3%,电流效率为5.32 cd A~(-1),该研究为ESIPT荧光团在光电材料领域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3,为了进一步研究连接方式对HBT光学性质的影响,我们通过Suzuki、Heck、Sonogashira偶联反应合成了以C-C,C=C和C≡C叁种不同键合方式连接4-硝基苯和HBT的叁个HBT衍生物(HBT-s-NO_2,HBT-d-NO_2,HBT-t-NO_2)。其中,只有HBT-d-NO_2具有激发态分子内电荷转移(ESICT)/ESIPT偶联机制,表现出强的溶剂效应,其他两个无此现象。另外,X-衍射分析表明HBT-d-NO_2具有强的分子内氢键,虽然为H-堆积仍有高量子产率达40.55%。这项研究对设计新型ESICT/ESIPT机制分子和有强固态发射的平面偶极分子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王瑞祥,赖晓静,邱观音生,刘晋彪[7](2019)在《基于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原理的反应型荧光探针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原理的反应型荧光探针,因其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及大的斯托克斯位移等优点而被广泛关注.以检测目标物的属性归类,就近十年ESIPT反应型荧光探针进行综述,阐述其检测识别机制,并对此类荧光探针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评述.(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9年04期)
张慧,刘爽,徐昊浩,周勇,宋玉志[8](2018)在《4'-n,n-二甲基氨基-3-羟基黄酮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3-羟基黄酮及其衍生物具有明显的质子转移特性.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在正庚烷溶液中对4'-n,n-二甲基氨基-3-羟基黄酮(DMA3HF)分子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DMA3HF前线分子轨道,约化密度梯度函数以及红外振动光谱,表明该分子在第一激发态分子内氢键有明显加强.计算了DMA3HF分子的两种同分异构体的垂直激发能,并得到了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结果与实验数据相吻合.此外,为进一步阐明质子转移过程,扫描得到了DMA3HF的势能曲线.结果表明分子在第一激发态发生质子转移所要跃迁的势垒要明显低于基态,并且反质子转移的概率要明显降低.(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辛春雨,王野[9](2018)在《7-Hydroxyflavone分子在水溶液中的分子内电荷转移和激发态分子间多重质子转移机制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密度泛函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在TZVP的基组水平上模拟了7HF-(H_2O)_4复合物激发态的动力学机制。我们的研究结果证实:复合物中的7HF部分在第一电子激发态的前线分子轨道出现了分子内的电荷转移过程。同时,由于分子间氢键的相互作用,复合物中的7HF部分在基态和第一电子激发态发生了分子结构的扭转,如图1所示。这两种变化揭示了复合物在第一电子激发态存在扭转的分子(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8-07)
刘爽,刘松松,陆佳俊,宋玉志[10](2018)在《1-aryl-2-(furan-2-yl)butane-1,3-dione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不同取代基对1-aryl-2-(furan-2-yl)butane-1,3-dione(AYFBD)分子,即OFBD、TFBD、MFBD和FFBD四种衍生物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的影响,并阐述了有关实验现象的机理。首先,通过比较第一激发态(S_1)与基态(S_0)的几何构型和红外振动光谱,得出了分子内氢键在S1态增强的结论。我们分别计算的AYFBDs衍生物的电子光谱,其分子酮式形式的荧光光谱吸收峰与先前报道的实验结果一致(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2017, 82, 12097)。此外,通过对前线分子轨道和红外光谱的分析,证实了S_1态分子内氢键的强度增加。为了进一步研究AYFBDs的ESIPT机制,通过改变O_1-H_2距离扫描S_0和S_1状态的势能曲线,我们得出质子转移发生在S_1状态,且ESIPT过程遵循这一顺序:OFBD> TFBD> MFBD> FFBD。(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8-07)
激发态分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Suzuki反应、胺醛缩合两步反应合成了开链的枝状的含联苯胺基片段的有机染料分子.利用核磁氢谱和碳谱、红外光谱、高分辨质谱和元素分析等手段表征了产物的分子结构,结合X-ray单晶结构分析、核磁氢谱分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系统研究发现,目标分子C1和C3存在分子间氢键作用.荧光发射光谱证实了只有目标分子C3能在非质子性溶剂中发生激发态分子间质子转移(Excited-state Intermolecular Proton Transfer,ESPT)反应,且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大,C3发生ESPT反应的能力增强.在固态下同样可以发生ESPT反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激发态分子论文参考文献
[1].何玉倩,赵冰,阚伟,王丽艳,宋波.基于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和聚集诱导发光(AIE)活性的菲并咪唑Fe~(3+)荧光探针及细胞成像研究[J].有机化学.2019
[2].秦小转,王新潮,冯丹丹,贺加贝,郑丽萍.枝状含联苯胺基片段的有机生色团的激发态分子间质子转移性质研究[J].化学学报.2019
[3].李庆,易平贵,陶洪文,李洋洋,张志于.溶剂效应和取代基效应对2-(2-氨基苯基)苯并噻唑光谱性质及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4].王野,辛春雨.2-氨基-3-苯并恶唑喹啉水复合物激发态分子内与分子间质子转移的竞争机理[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19
[5].刘爽.几个典型有机分子体系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机理的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6].牛亚慧.叁系列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荧光分子光学性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7].王瑞祥,赖晓静,邱观音生,刘晋彪.基于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原理的反应型荧光探针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19
[8].张慧,刘爽,徐昊浩,周勇,宋玉志.4'-n,n-二甲基氨基-3-羟基黄酮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机理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9].辛春雨,王野.7-Hydroxyflavone分子在水溶液中的分子内电荷转移和激发态分子间多重质子转移机制的理论研究[C].第七届全国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10].刘爽,刘松松,陆佳俊,宋玉志.1-aryl-2-(furan-2-yl)butane-1,3-dione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的理论研究[C].第七届全国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