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散文论辩艺术研究

《孟子》散文论辩艺术研究

宋启发[1]2003年在《《孟子》散文论辩艺术研究》文中认为孟子的散文以长于论辩和富于文学性着称。20世纪的研究确立了《孟子》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地位,在新世纪深化对《孟子》散文艺术的研究,要求我们充分尊重其历史风貌,不是简单地按照现代的文学观念按图索骥式地去找寻甚至硬性地去拼凑它的文学因素,而是要从它的历史存在出发,去考察和推断它们的文学因素如何合乎逻辑地产生和发展的。本文通过考察西方的论辩学理论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名辩思潮,揭示出《孟子》的论辩特性,然后从其论辩特性入手,对《孟子》的文学因素做具有文学发生学性质的考察。本文对《孟子》文学因素的考察涉及到其文章的风格、文体、语言、结构、修辞技巧、形象性、逻辑性等,基本涵盖了20世纪挖掘出来的《孟子》文学因素的各个主要方面。 孟子所具有的深厚的道德思想修养和坚定的操守,使其文章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积极的道德力量,这是《孟子》散文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的根本原因,在探讨《孟子》中的文学因素之前,必须明确这一点。 《孟子》文章以文气雄健、辞锋锐利取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色彩,本文结合孟子的知言养气论对这一文学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指出了论辩性在《孟子》文章风格形成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孟子》所采用的对话体、问答体和语录体的体裁和口语化的语言风格,显然是孟子论辩性语言的自然产物。《孟子》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其善譬巧喻,这一现象的形成与类比推理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喻证法”在《孟子》中的大量运用有着直接的原因。《孟子》机警善变的言词,层层深入而又波澜起伏的结构特色,也都可以用其论辩特性来加以解释。 《孟子》的论辩性对其文学性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唯一的作用,一般的文学传统、民间文学的影响,都对《孟子》文学性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作用,这一点,也是必须指出的。

赵建国[2]2007年在《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孟子》是先秦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其散文艺术性和成就在诸子中也是首屈一指的。本文试就其散文的论辩艺术进行一下探讨。全文分五个章节。绪论孟子其人及生卒年月的界定,历代对孟子散文论辩艺术的研究概况。第一章论述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辩思潮。(一)、孟子时代的论辩概况。(二)、孟子论辩题材的承袭。从义利之辩和名实之辩两方面讨论。第二章孟子论辩的个性气质因素与论辩之对象。其个性气质主要从“知言”和“养气”两方面论述;论辩对象分为孟子与诸侯王的论辩、孟子与诸子的论辩两方面。第叁章论辩风格与技巧。(一)敛气蓄势、欲擒故纵。(二)抓住要害、攻其虚弱。(叁)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四)巧用寓言、征古喻今。(五)长于用譬、善用排比。(六)执经行权、摆脱困境。第四章《孟子》与诸子散文的论辩艺术比较。(一)《孟子》与《墨子》的比较。(二)《孟子》与《庄子》的比较。(叁)《孟子》与《荀子》的比较。(四)《孟子》与《韩非子》的比较。第五章分析孟子散文论辩艺术对后世的影响。影响分叁个方面:(一)、孟子散文论辩中的浩然之气对后世的影响。(二)、孟子论辩中体现的人格力量对后世的影响。(叁)、孟子论辩技巧对后世的影响。

尹旖[3]2012年在《《孟子》和《庄子》论辩艺术比较》文中提出作为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孟子》和《庄子》巧妙地将论辩和文学结合在了一起。将《孟》《庄》散文置于先秦文学的大背景之下考察,不难发现二者在论辩艺术上既有相似也有不同。这主要是由于时代背景、生活环境以及儒道美学思想的差异对两书作者的影响,即相同的时代背景、散文的整体发展水平使得两书在论辩风格上有不少相似之处;而不同的生活环境、人生际遇以及美学思想则又使两书呈现出各自的文学特色。两书的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论证手法灵活多变(都喜欢使用排比句、寓言等)、论证语言精妙准确、文字感染力极强,并且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现实社会。但分析之后也能发现《孟》《庄》散文的论辩艺术有着各自的不同特点,即语言风格、论证方法、寓言运用以及结构条理等方面的差异。语言风格上,《孟子》具体简洁,《庄子》抽象华丽;论证方法上,《孟子》喜引经据典,《庄子》则较少为之;寓言使用上,《孟子》寓言的篇幅短小,以人为主;《庄子》寓言的篇幅较长,多以自然界的事物为主。另外,在结构条理上,两书的问答方式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理清两《孟》《庄》论辩艺术上的同与异,考察后世散文对两书论辩艺术的吸收和发展,有利于研究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脉络和轨迹。

张仁丽[4]2017年在《《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探究》文中提出《孟子》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善于论辩,其艺术风格对后世散文创作影响深远。文章从论辩艺术是因时代而生、因势利导诱敌深入的严密的逻辑推理、大胆犀利的气势和词锋、擅长比喻四个方面,研究《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杨丽艳[5]2013年在《《孟子》论辩艺术初探》文中认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作为一名出色的思想家的同时,在《孟子》中他又表现出超于常人的雄辩才华。在“百家争鸣”的社会大变革中,孟子为捍卫儒家思想,与各种“异端邪说”展开了深刻的论战。《孟子》则是其论辩艺术的集大成之作。无论是在澎湃直接的语言特色上,还是在丰富驳杂的论辩技巧中,抑或是在严密整合的逻辑条理中,都可窥见孟子本人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并由此映射出的激越情辞。本论文则是以《孟子》的论辩艺术作为研究点,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探求文本中的论辩特色、“好辩”及“善变”的深层缘由,及由此产生的后世影响。以求能更深入地了解孟子的“为人”及“为文”,从而能更好地理清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脉络。论文的研究内容简要陈述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对《孟子》的研究概况做出综述,并就本论文涉及到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本文的创新点进行介绍。第二章,主要考察《孟子》一书的背景,以宏观的时代背景及微观角度的作者生平两个角度加以分析,以求阐释孟子“好辩”及《孟子》中体现的“善辩”的深层缘由。第叁章,即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深入解读《孟子》的论辩艺术。通过对先秦诸子文献的对比分析,以文体特色、逻辑条理、语言风格等发散角度进行探讨,突出同一背景下《孟子》所深具的独特的论辩魅力。第四章,在深入解读《孟子》论辩特色的基础上,客观评价《孟子》对后世的影响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无论是《孟子》的论辩文体特色、论辩技巧对后世散文及其他文体的影响,还是孟子本人所具有的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对后世的映射,都是值得后世所学习及吸取的。

曾义[6]2006年在《《孟子》散文论辩艺术特征新论》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以来,随着经学的式微,诸子学勃兴,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孟子》得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研究,文学研究是其中之一。纵观百年《孟子》文学研究,就散文艺术而言,研究者主要从宏观上对《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特色及其修辞技巧的运用、气势风格、文章的逻辑性及其文体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讨,或是从其文学性、思想性、政治性上加以阐发,成果颇丰,但亦有缺憾。本文尝试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孟子》散文论辩艺术方面加以专章论述,以期探讨新的研究路向,对进一步细化《孟子》乃至先秦诸子散文艺术研究尽绵薄之力。

丁宏伟[7]2008年在《《孟子》论辩艺术研究》文中认为作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孟子》以其论辩性着称于世。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儒家先贤的“言传”和“身教”影响了孟子的论辩思想,他不仅“知言”、“知类”,还对论辩的作用以及论辩定势控制有着深刻的认识。在其独特论辩思想指导下,形成了孟子气势磅礴、酣畅雄肆而又饶有韵味的论辩特色,并在游仕后期使其论辩艺术最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其磅礴雄健的气势、高度形象的说理、卓越的语言艺术、高超的论辩技巧广为后人所称道。《孟子》论辩艺术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在社会政治方面,当权者的主动提倡和士对论辩的自觉选择使“好辩”成为战国时期的社会风尚。在人生际遇方面,周游列国尤其是游魏仕齐过程中,名辩思潮的影响、纵横之风的浸染、百家争鸣尤其是“距杨墨”的需要,最终使《孟子》的论辩艺术走向了成熟。在创作情感方面,周游列国二十年而最终不为所用,退而着书的孟子以情为墨,泼洒出了气势磅礴、酣畅雄肆的《孟子》。历史地考察《孟子》的论辩艺术,可以发现其对前代的继承和发展。《孟子》不仅在论辩技巧上继承和发展了墨辩的理论成果、名家的论辩技巧、纵横家的论辩术等前代的论辩成就,而且在文学发展上对说理文体制的继承和发展可居承上启下之功。《孟子》炉火纯青的论辩艺术随着孟学两千年来的历史沉浮,对后世说理散文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上至先秦下至汉魏唐宋以至清代的古文无不深受影响,尤其对唐宋古文影响至巨。

聂永华[8]2002年在《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之回顾与前瞻》文中认为20世纪以来 ,随着经学的式微 ,诸子学勃兴 ,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孟子》得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研究 ,文学研究是其中之一。纵观百年《孟子》文学研究 ,有创获亦有缺憾。就散文艺术而言 ,百年中研究者主要从《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特色及其修辞技巧的运用、论辩艺术及其气势风格、文章的逻辑性及其文体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讨 ,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回顾与总结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 ,分析其得失 ,探讨新的研究路向 ,对进一步深化《孟子》以及先秦诸子散文艺术研究不无裨益

马莉[9]2014年在《孟子尚义与其文学特色》文中研究说明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态势,作为文化载体的文学则体现出文史哲不分的形态。孟子散文包含了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内容,其思想和艺术相融一体。“尚义”精神本身就是孟子散文特点之一,而这种精神贯穿于其散文之中,形成了孟子特有的艺术风格。孟子散文产生在战国那个如火一样沸腾的年代:频繁的结盟与背盟,变幻多端的合纵与连横,无休不止的外交攻势与军事进攻,混乱导致传统道德和秩序的崩溃,以及以竞争争战为特征的新道德、新秩序产生。身处战国巨变之时,很多士人为了功名利禄,处处迎合执政者的意愿而提出相应的策略,大都以利为先,宣扬各自的治国和政治主张。而身处其时的孟子却游说各国宣传其仁政思想,从不阿顺人主,表现出理直气壮、底气十足、正气浩然的精神气概。这正是孟子的尚义精神和思想所致,使得孟子在游说和论辩中保持着傲然、独立的人格。孟子尚义有其背景渊源,孟子之“义”也有新的内涵,其尚义表现在多方面。正是渗透了尚义思想,孟子的文章中相应表现出一份正义、正气。孟子也说他的浩然之气是配合道和义产生的:“其为气也,配义与道”,由此可见孟子的浩然之气是其尚义的结果。本文力图探索孟子的尚义精神,从孟子尚义思想为角度切入讨论《孟子》文学特色。除绪言和结语外,本文分叁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分析孟子尚义的背景。首先:先秦文化对“人”价值的肯定,对公平正义的颂扬;对仁义礼让尊崇的理性精神渗透;这些都影响着孟子自身内在品性修养和人格崇高的完善。其次:战国之战与朝秦暮楚的现实状况使得孟子不得不以“义”为武器进行批判与论辩,一者是维护儒家道统,二者是为自己的仁义之政开拓大道。其叁:孟子对孔子之“仁”的继承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孟子的“义”是为了施行“仁”而开路。第二章,主要对孟子尚义精神展开分析,首先是对孟子之“义”的界定,从四个方面解释孟子“义”所包含的内容。其次是对孟子尚义精神的具体体现的分析,主要为孟子仁义并举、重义轻利、唯义所在叁个方面。其叁是对孟子尚义精神所要求的士人人格和君主人格进行论述。第叁章,主要论述尚义与孟子散文的特色关系。分为叁大部分,第一,孟子尚义精神对其散文气势和文风的影响,首先是孟子仁义必胜的理想信念,其次是集义所生之浩然正气的人格修养,其叁是由仁义行的道德实践;第二,孟子散文唯义所在的论辩方法分析,主要包括因势利导、权变和修辞的使用这叁个方面;第叁,对有义而有独立人格的孟子情态的刻画分析。

袁培尧[10]2007年在《《孟子》散文文学价值及其论辩艺术》文中研究说明孟子的散文以长于论辩和富于文学性着称,但《孟子》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地位的确立却是一波叁折。20世纪的研究确立了《孟子》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地位,在新世纪深化对《孟子》散文艺术的研究,要求我们充分尊重其历史风貌,不是简单地按照现代的文学观念按图索骥式地去找寻甚至硬性地去拼凑它的文学因素,而是要从它的历史存在出发,去考察和推断它们的文学因素如何合乎逻辑地产生和发展的。《孟子》散文本质上是论辩性的。

参考文献:

[1]. 《孟子》散文论辩艺术研究[D]. 宋启发. 安徽大学. 2003

[2].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研究[D]. 赵建国. 兰州大学. 2007

[3]. 《孟子》和《庄子》论辩艺术比较[D]. 尹旖. 长沙理工大学. 2012

[4].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探究[J]. 张仁丽. 成才之路. 2017

[5]. 《孟子》论辩艺术初探[D]. 杨丽艳. 重庆大学. 2013

[6]. 《孟子》散文论辩艺术特征新论[J]. 曾义.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

[7]. 《孟子》论辩艺术研究[D]. 丁宏伟. 河北大学. 2008

[8]. 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之回顾与前瞻[J]. 聂永华.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9]. 孟子尚义与其文学特色[D]. 马莉. 陕西师范大学. 2014

[10]. 《孟子》散文文学价值及其论辩艺术[J]. 袁培尧.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7

标签:;  ;  ;  ;  ;  ;  ;  

《孟子》散文论辩艺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