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块非晶基复合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复合材料,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塑性,合金,晶形,铜模。
大块非晶基复合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宋温丽[1](2018)在《“相变诱导塑性”增韧大块非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晶态合金原子排列具有长程无序、短程有序的结构特点,不含有传统晶体材料常见的位错、晶界等缺陷,因而呈现出许多独特的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非晶态合金的应变软化和室温脆性成为限制其工程应用的瓶颈。通过将“相变诱导塑性”的概念引入到非晶态合金中,本课题组成功制备出具有高的屈服强度,显着加工硬化能力和优良拉伸塑性的非晶复合材料。但是,目前所开发的“相变诱导塑性”效应增韧的晶复合材料的尺寸受限,严重限制了非晶态合金作为结构材料的广泛工程应用。同时,目前所开发的“相变诱导塑性”增韧的非晶复合材料组织对合金化元素及工艺等非常敏感,晶体增强相不够稳定,极易长大联结。此外,“相变诱导塑性”增韧非晶复合材料的变形机理以及变形过程中的组织演化尚不清晰。因此,亟待开发更加稳定的大尺寸“相变诱导塑性”增韧的非晶复合材料,并探索揭示其变形机理。基于以上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和工程问题,本论文首先系统研究了合金化元素A1和Ag对CuZr基非晶复合材料非晶形成能力和亚稳奥氏体B2-CuZr相稳定性的影响,发现Al和Ag均能提高非晶基体的非晶形成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 A1添加量-Ag添加量-冷却速度-相组成之间的选择关系,为制备出大尺寸的含有单一 B2-CuZr增强相的非晶复合材料奠定了基础;其次,本论文将异质形核理论引入非晶态合金,发现少量Sn的添加能与合金主组元Zr反应生成非常稳定的金属间化合物Zr5Sn3,Zr5Sn3与亚稳奥氏体B2-CuZr相具有相当低的二维面错配度,因而在快冷过程中,能作为形核剂促进B2-CuZr相形核,从而得到均匀弥散的非晶复合材料组织(晶体相尺寸小于100 um)。研究还发现,Sn元素的添加不仅能提高非晶基体的非晶形成能力,而且对B2-CuZr的马氏体相变能力影响不大。最后,本论文详细研究了近厘米级“相变诱导塑性”增韧的非晶复合材料变形过程中的组织演化规律及变形机理。研究发现该类非晶复合材料中具有微米级和纳米级两种尺寸的B2-CuZr相。在变形过程中,微米级B2-CuZr通过切变方式转变为含有大量高密度位错的马氏体板条,而纳米级B2-CuZr通过孪晶的方式进行切变转变为B19'-CuZr马氏体相。通过对中断拉伸试样的组织表征,发现铸态条件下,Cu46.25Zr48Al4Ag1Sn0.75非晶复合材料中晶体相由大量明暗相间的亚晶组成,明相为B2-CuZr,暗相为具有超点阵结构的B2-CuZr。初生马氏体优先在亚晶界形核,并向明相(B2-CuZr)延伸。随着拉伸的继续,初生马氏体板条扩展长大直至材料失效。在变形过程中,亚稳奥氏体相发生马氏体相变,吸收大量应变能,且该晶相能有效阻碍剪切带扩展,促进剪切带增殖,从而使得材料获得良好的拉伸塑性和显着的加工硬化能力。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不仅适用于CuZr基非晶态合金,对其它大尺寸“相变诱导塑性”增韧非晶复合材料体系的开发、组织调控、性能优化和变形机理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极大地拓宽了非晶态合金作为结构材料的工程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8-12-24)
王建伟,王萌,何佳,郭小合[2](2015)在《大块铝基非晶的制备及Al/Al-Fe-V非晶复合材料的物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纯铝粉为基体,按一定配比加入Fe、V微粉,球磨70 h后可得到约为23 nm的完全非晶粉末.利用放电等离子烧结出不同非晶含量的复合材料,通过金相观察发现,非晶增强体进入基体铝的晶界,使得这些区域成为晶体-非晶强化界面,随非晶粉末含量的增加,基体铝晶界间隙慢慢变宽直至消失.由于压痕尺寸效应和微裂纹,复合材料的硬度值随负荷的增大而降低,且负荷在1.96 N以下时硬度-负荷曲线斜率较大,负荷在1.96 N以上时硬度-负荷曲线斜率趋于缓和,压痕尖角裂纹以散射形式扩展.(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期刊2015年03期)
孙渊[3](2013)在《铜基大块非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磁悬浮熔炼-铜模吸铸法,通过调控制备工艺参数,得到了晶体相含量不同的Cu40Zr44Ag8Al8非晶复合材料。以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X射线衍射(XRD)、电子探针(EPMA)及扫描电镜(SEM)等为主要研究手段,研究不同吸铸功率和功率保持时间对制备非晶复合材料的影响;最后研究晶体相含量对非晶复合材料组织、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及高温形变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制备工艺对Cu40Zr44Ag8Al8非晶合金的晶体相析出存在显着影响。在熔体粘度上升之前,使合金内部发生原子团聚现象,在冷却过程中保留下这部分形成晶体相,在冷却速率及加热温度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功率保持时间延长,晶体相析出增多,从而最终制备得到非晶基体的复合材料。实验结果表明,在吸铸功率为4kw时,随着功率保持时间延长,试样晶体相含量逐渐增大,至功率保持时间为9min时,试样内晶体相析出量最多,其力学性能测试显示此时抗压强度最小、塑性最好。DSC曲线显示,对于Cu40Zr44Ag8Al8体系而言,其具有良好的非晶形成能力,但随着晶体相的析出,晶化开始温度逐渐升高,晶化放热峰面积随之减少。断口形貌表明晶体相的含量对非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非晶基体中弥散分布的晶体相会改变裂纹扩展方向,并不断诱发新的裂纹。在高倍扫描电镜下发现大面积粘性流体流动现象。当晶体相含量较小时,剪切面内的粘滞流动层脉纹结构宽阔而平坦;随着晶体相含量增大,由于晶体相的存在使剪切面内的粘滞流动受阻,引起更加复杂的脉纹结构、粘性介质层及熔滴状形貌的出现。利用DSC测得Cu40Zr44Ag8Al8非晶复合材料的热力学参数,选取过冷液相区内温度点450℃,进行高温压缩实验。结果表明,Cu40Zr44Ag8Al8非晶复合材料在过冷液相区具有更优异的塑性。试样在高温条件下长时间停留由于结构弛豫会产生晶化现象。压缩过程中试样内部产生的内应力促进晶体相的生成,析出多种晶体相(Ag3Al、Cu10Zr7、Al3Zr)。(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3-05-01)
李玮[4](2010)在《Cu-Zr基大块非晶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Cu-Zr基大块非晶合金以其低廉的成本,很强的玻璃形成能力以及优良的力学性能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利用真空吸铸以及水冷铜模快速冷却工艺,选择了Cu46Zr46Al8合金为研究对象,通过退火晶化以及添加微量元素手段,开展了含微米晶的非晶复合材料研究,本文从晶体的形态、尺寸、以及形成长大过程等方面分析了晶体相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并着重研究了Si元素对Cu46Zr46Al8合金玻璃形成能力以及对非晶基体内晶体相形态以及尺寸的影响,进而得出不同室温压缩性能。主要的结论如下:(1) Cu46Zr46Al8非晶淬态内生出的晶体相一般为B2-CuZr相,其间也伴随有少量的Cu8Zr3, Cu10Zr7, CuZr2等相的析出,在严重晶化的试样中有共晶组织的生成,严重恶化了非晶材料的性能:室温压缩性能由完全非晶的1.752GPa降低到0.841GPa。伴随第二相周围生成的共晶组织与非晶基体的界面疏松结合以及其晶体组织本身较差的力学性能是导致材料强度大幅度降低的主要原因。(2)在不同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了Cu46Zr46Al8非晶的退火晶化研究。在低于玻璃转化温度下退火,试样内出现细小球状的微米晶,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球状微米晶长大为树枝晶;在过冷液相区内退火,晶化现象与晶核长大会同时发生,出现细小微米晶带与粗大树枝晶共存的现象。近球形晶粒对Cu46Zr46Al8非晶复合材料的强度有一定的提高作用,而有细长枝晶臂的树枝晶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材料的强度,但此时控制试样断裂的主要方式仍然为非晶基体的由剪切带导致的韧性断裂,然而当共晶组织生成时,试样断裂方式则完全转化为粉碎性脆性断裂。(3)在Cu46Zr46Al8合金中,添加Si使得非晶合金的GFA显着提高。尤其是当Si的加入量为1.5at.%时,Tg,Tx分别达到735K、807K,且增大了非晶合金的过冷液相区,使△T由原来的57.9K增大到72.3K。随着Si含量的增加,(Cu46Zr46Al8)100-xSix(0<x≤2)非晶内部晶体相的相成分、形态、尺寸、数量均发生了变化:其内部十字状的树枝晶随着Si含量的增加发生退化现象,最终转变为圆球状等轴晶粒,当Si的加入量为1.5at.%时,非晶内部的晶粒转化为针状晶体形态,晶体的晶体结构发生完全转变,此时非晶复合材料的室温压缩强度与显微硬度有明显的提高。随着Si含量的不断增加,复合材料的压缩断裂角逐渐增加,正应力在材料断裂过程中起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而当Si含量为2at.%时,材料断裂复杂化,很难断定哪种应力在其中起主导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0-05-05)
张鉴[5](2009)在《ZrO_2增强Zr基大块非晶复合材料制备工艺探索及其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Cu_(46)Zr_(42)Al_7Y_5和Zr_(55)Cu_(30)Al_(10)Ni_5块体金属玻璃为基体,10μm ZrO_2颗粒为增强体,尝试采用铜模铸造法和粉末热压成型法制备ZrO_2/Zr基大块非晶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压缩力学性能。研究表明,用铜模铸造法制备ZrO_2/ Cu_(46)Zr_(42)Al7Y5非晶复合材料时,ZrO_2会在复合锭熔炼过程中与Y元素发生置换反应,最后制备得到的是Y2O3/Zr-Cu-Al-Y非晶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压缩断裂强度因Y_2O_3颗粒的增强作用和非晶基体成分的改变而得到提高。用铜模铸造法制备ZrO_2/ Zr55Cu_(30)Al_(10)Ni_5非晶复合材料时,复合材料中会出现淬态晶化相。分析原因是ZrO_2颗粒吸附的氧诱发了非晶基体晶化相的析出,提高了非晶形成的临界冷却速度,同时减小了非晶合金的过冷液相区的大小,降低了非晶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复合材料的断裂由韧性断裂转变为脆性断裂,但压缩断裂强度随着ZrO_2含量的增加而得到提高。采用粉末热压成型法可以成功制备出ZrO_2/Zr基大块非晶复合材料。这种制备方法减弱了ZrO_2与Y元素的反应,降低了非晶基体对ZrO_2吸附氧的敏感性,在制备ZrO_2/Zr基大块非晶复合材料上比铜模铸造法具备更大的优势。(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09-02-01)
叶治淘[6](2007)在《Zr_(56.2)Ti_(13.8)Nb_(5.0)Cu_(6.9)Ni_(5.6)Be_(12.5)大块非晶基复合材料组织、性能及热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内生法制备了含韧性β树枝晶的Zr_(56.2)Ti_(13.8)Nb_(5.0)Cu_(6.9)Ni_(5.6)Be_(12).(LM2)大块非晶合金基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DS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INSTRON万能力学性能试验机、动态热机械分析(DMA)等研究了该非晶复合材料的组织、性能以及热稳定性。研究内容包括:1)采用熔炼-水淬法制备了LM2大块非晶基复合材料,研究了其凝固组织、树枝晶凝固规律以及压缩性能。LM2复合材料快速凝固时,树枝晶二次枝间距(λ)与冷却速率(ν)满足经验公式:λ=α×(ν)~(-n),a=29~46μm·K~n·S~(-n),n=0.46±0.04,在铸造试样树枝晶中发现了大量孪晶(残余应力)产生,在大尺寸(φ20mm、φ25mm)试样中发现了金属间化合物Zr_2Cu,在低纯度原材料试样中发现了准晶。随着树枝晶尺寸增加,LM2复合材料屈服强度从1645MPa(3mm薄板)下降到1343MPa(φ25),塑性变形量在5.3%~16%之间;脆性金属间化合物Zr_2Cu相对LM2复合材料的塑性没有显着影响,而准晶相极大地影响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含准晶相材料无宏观塑性。2)研究了LM2复合材料的等温/等时退火处理,在等温/等时退火过程中,树枝晶中的孪晶不断消失,高温β-Zr相向低温α-Zr转变,同时,非晶母体中产生一种未知晶体相产生。在室温~543K温度区间的等时退火中,随着温度的增加,树枝晶中孪晶消失和非晶母体中新相产生,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断裂强度逐渐增加,塑性逐渐降低;在583~653K温度区间处理后,材料无塑性,断裂强度随等温温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在583K(低于T_g)等温退火后,复合材料塑性下降,断裂强度随退火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残余内应力的存在与否是影响LM2复合材料塑性的主要原因之一,韧性β树枝晶通过自身的滑移或/和孪生以及相变等方式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塑性,阻止单剪切带的扩展,形成多剪切带而提高了LM2合金的塑性。3)采用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研究了LM2复合材料粘弹性质,给出了LM2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特征。LM2复合材料存贮模量(E’)、损耗模量(E”)曲线不同于单一非晶态合金,在存贮模量(E’)曲线上出现了两级平台,损耗模量(E”)曲线中出现两个迭加峰,即β相转变和玻璃化转变峰(α驰豫)。LM2复合材料玻璃化转变服从VFT方程f=f_0exp(B/(T-T_0),f_0=2.3E19Hz,B=15771K,T_0=332K,脆性指数m=56;β转变是一个吸热过程,满足Arrhenius关系f=f_0exp(E/RT),f_0=5.6x10~(-61)Hz,E_A=8.1eV。等温频率谱研究表明:随等温温度的增加,峰值频率ω_0逐渐向高频方向移动,α驰豫和β转变耦合、叠加在一起,采用单一的理论/经验模型难以描述LM2复合材料驰豫和相变过程,采用双KWW方程耦合模型φ(t)=Kexp(-t/τ_1)~(β1)+(1-K)exp(-t/τ_2)~(β2)分离出α驰豫和β转变能较好的拟合了653K、663K试验结果,在该温度下,材料的玻璃化转变(α驰豫)和β转变是两个相互影响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07-06-01)
蒋文娟[7](2006)在《钛及镍大块非晶基多相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与腐蚀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采用铜模吸铸法制备出了Ti基和Ni基非晶多相合金。对枝晶相增塑的Ti基非晶合金的显微组织及其在不同温度下等温退火过程中的相变及组织演化进行了细致研究。同时探讨了不同成分配比对Ni基大块非晶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及显微组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含晶化相的Ni基非晶合金在不同腐蚀介质中的腐蚀行为,分析讨论了不同Ni基多相合金的腐蚀机理。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Ti60Cu14Ni12Sn4Nb10合金在不同温度下退火会产生不同的相变:450℃时合金中有ω-Ti及面心立方Ti生成;550℃合金中主要析出TiNi晶相;715℃时TiNi转变为Ti2Ni,同时还有新的晶化相Ni3Nb生成;当温度高于795℃时,β-Ti完全转变为α-Ti。因而,对Ti60Cu14Ni12Sn4Nb10合金进行退火处理时,应采用高于550℃的温度,从而避免由于形成ω相而降低材料的塑性。2.五种Ni基非晶复合材料在玻璃形成能力上有着明显的差别。Ni55Nb30Sn5Ti5Zr5、Ni59.5Nb33.5Sn7、Ni55Nb30Sn5Zr10叁种合金含有较多的非晶相,其玻璃形成能力和热稳定性相对较好。而Ni50Cu30Zr15Sn5及Ni60Zr20Cu15Sn5合金则未表现出非晶特性,因此,Cu元素的加入,降低了Ni基非晶的玻璃形成能力。3.五种Ni基合金在凝固过程中均原位生成了晶化相,其主要析出相有:Cu10Zr7, Ni10Zr7, Ni3Nb, Ni10Zr7 , NiSn等。五种试样的显微组织形貌有着较大的差异,但都是多相混合的复合组织。4.非晶相含量较多的Ni55Nb30Sn5Ti5Zr5、Ni59.5Nb33.5Sn7、Ni55Nb30Sn5Zr10叁种合金的腐蚀方式是在局部发生点蚀,其耐蚀性较好,而Ni50Cu30Zr15Sn5及Ni60Zr20Cu15Sn5的耐蚀性则较差,经10%的HCl浸泡七天后,在合金表面生成了结构疏松的颗粒状或絮状的CuCl2腐蚀产物。5.合金元素的选择及成分的配比对它的抗腐蚀性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合金中加入Cu元素,Cu离子很容易与盐酸中的Cl离子发生反应,生成CuCl2,从而降低了合金的耐腐蚀性能。而在同含非晶的情况下,合金中Zr元素含量的多少对合金的腐蚀性能有很大影响。Zr元素相对含量越高,合金的耐蚀性能越好。(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06-05-01)
邱克强,任英磊[8](2006)在《钨颗粒增强大块非晶复合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不锈钢管水淬法制备出直径为10mm、钨颗粒体积分数达60%的非晶基复合材料。RXD分析表明,除元素W峰外,没有发现其它晶态相的析出。单轴压缩实验表明,复合材料能大幅度提高非晶合金的塑性应变。对非晶复合材料塑性变形机理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06年01期)
[9](2005)在《专利名称:一种制备大块非晶/纤维复合材料的方法及其设备》一文中研究指出120mg/kg;和其余量的锆。专利申请号:03121417.7公开号:1442502申请人:北京科技大学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备大块非晶/纤维复合材料的方法及其设备。其设备特征在于:发热体由1层钼片和6层反射屏组成,模具放在发热体内,下部与牵引机构相连,模(本文来源于《中国钼业》期刊2005年02期)
邹辉[10](2004)在《锆基大块非晶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铜模吸铸法成功地制备了直径3 mm的Zr(65-x)HfxCu17.5Ni10Al7.5(原子比)大块非晶合金及非晶基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光学显微镜(OM)、示差扫描量热仪(DSC)、差热分析仪(DTA)、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MT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技术手段,研究了不同含量的Hf替代Zr后对淬火态Zr(65-x)HfxCu17..5Ni10Al7.5(x=1-65)合金的微观结构、玻璃形成能力、热稳定性、晶化动力学、压缩力学性能以及断口形貌的影响。XRD和OM实验结果表明,1 %的Hf替代Zr后形成了大块非晶合金。而2-10 %的Hf替代Zr后形成了大块非晶基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是由微米级的树枝晶弥散均匀分布在非晶基体上组成的,且枝晶尺寸随Hf含量的增加而增大。DSC和DTA的实验结果表明,淬火态Zr(65-x)HfxCu17.5Ni10Al7.5合金在x=15-65时,其玻璃转变现象已不明显;在x=1-10时,随着Hf含量的增加,非晶基体的热稳定性逐渐提高,故Zr55Hf10Cu17.5Ni10Al7.5非晶复合材料具有最高的热稳定性,但合金系玻璃形成能力随Hf含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Hf完全替代Zr后合金结构为完全晶态。另外,热分析结果还表明,淬态结晶相的体积分数随Hf含量增加而增大。非等温晶化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大块非晶复合材料具有和单相大块非晶合金相同的动力学特征,即玻璃转变和晶化都具有显着的动力学效应。与淬火态Zr64Hf1Cu17.5Ni10Al7.5大块非晶合金相比,Zr60Hf5Cu17.5Ni10Al7.5非晶复合材料的晶化表观激活能稍大。进一步证实了大块非晶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要高于单相非晶合金。压缩力学性能及断口形貌分析表明,淬态结晶相的晶粒尺寸和体积分数对非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对于完全非晶合金Zr64Hf1Cu17.5Ni10Al7.5而言,大块非晶基复合材料Zr63Hf2Cu17.5Ni10Al7.5和Zr60Hf5Cu17.5Ni10Al7.5中枝晶相的存在,阻止了单一剪切带的扩展,诱发了更多剪切带的形成,从而使得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而复合材料Zr55Hf10Cu17.5Ni10Al7.5的枝晶相体积分数较高且晶粒尺寸较大,从而导致其脆性断裂。(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4-06-01)
大块非晶基复合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纯铝粉为基体,按一定配比加入Fe、V微粉,球磨70 h后可得到约为23 nm的完全非晶粉末.利用放电等离子烧结出不同非晶含量的复合材料,通过金相观察发现,非晶增强体进入基体铝的晶界,使得这些区域成为晶体-非晶强化界面,随非晶粉末含量的增加,基体铝晶界间隙慢慢变宽直至消失.由于压痕尺寸效应和微裂纹,复合材料的硬度值随负荷的增大而降低,且负荷在1.96 N以下时硬度-负荷曲线斜率较大,负荷在1.96 N以上时硬度-负荷曲线斜率趋于缓和,压痕尖角裂纹以散射形式扩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块非晶基复合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宋温丽.“相变诱导塑性”增韧大块非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力学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8
[2].王建伟,王萌,何佳,郭小合.大块铝基非晶的制备及Al/Al-Fe-V非晶复合材料的物性研究[J].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2015
[3].孙渊.铜基大块非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3
[4].李玮.Cu-Zr基大块非晶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0
[5].张鉴.ZrO_2增强Zr基大块非晶复合材料制备工艺探索及其力学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
[6].叶治淘.Zr_(56.2)Ti_(13.8)Nb_(5.0)Cu_(6.9)Ni_(5.6)Be_(12.5)大块非晶基复合材料组织、性能及热稳定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
[7].蒋文娟.钛及镍大块非晶基多相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与腐蚀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06
[8].邱克强,任英磊.钨颗粒增强大块非晶复合材料[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6
[9]..专利名称:一种制备大块非晶/纤维复合材料的方法及其设备[J].中国钼业.2005
[10].邹辉.锆基大块非晶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