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椰菜栽培技术关键(论文文献综述)
王驰,杨瑜斌,林怡,江鑫,辛宏权,毛玲荣,赵灵云,林燚[1](2021)在《设施西瓜多种接茬种植模式与关键栽培技术》文中提出浙江温岭近几年探索了多种设施春季西瓜接茬种植模式,包括接茬秋季西瓜、秋冬和冬春莴笋、秋冬芜菁、夏秋花椰菜、秋季果蔗等,与全年种植一茬西瓜相比,每667 m2效益增加2700~4000元。浙江省温岭市农技人员在20世纪末探索了一套设施西瓜长季节栽培技术,全年只种植1茬西瓜,每667 m2产值0.8万~1.0万元,纯收益4000元,该技术不仅被推广到全国各地,甚至推广至越南、老挝等国家。但由于温岭地处浙江东南沿海,
李艳兰,张云明,李祥,胡新洲,段永华,刘坚坚,安正云,易丽华,蔡述江,王爱明,陶春红,史兰芬,李文静,杨进成[2](2021)在《滇中冷凉山区不同播期反季花椰菜产量效益分析》文中指出为摸索滇中高海拔冷凉山区反季节栽培花椰菜的最佳播期以集成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应用,于2017—2018年选择海拔2250 m的云南省峨山县塔甸镇大西村地块进行9个播期的2年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花椰菜生育期随播期推迟而延长,而花球采收期除播期7月10日外随播期推迟而逐渐增长;花椰菜株高、外叶数、开展度、球高、球径和单球重等农艺性状有随播期延迟呈现先逐渐减小而后又逐渐增大的趋势;莲座期黑腐病和霜霉病的病情指数随着播期的延迟呈现先逐渐升高而后又逐渐下降的趋势;花椰菜小区产量随着播期的延迟呈现先逐渐下降而后又逐渐提高的趋势,播期4月20日和4月30日与其余7个播期产量之间的差异达极显着水平。综合花椰菜在冷凉山区反季节栽培的生产实际和各播期产量产值及商品性表现,推荐滇中高海拔冷凉山区反季节栽培花椰菜的最佳播期为4月20—30日。
郭凤领,吴金平,黄科,张兆辉,袁伟玲,朱凤娟,邱正明[3](2021)在《我国主要露地蔬菜轻简高效生产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蔬菜需求不断增加,而劳动力缺乏和劳动力成本增加问题愈加严重,普通人工种植已无法满足生产需求,蔬菜已进入到产业化的生产模式,但目前机械化水平还较低。通过调查发现,我国60多个县市的露地大白菜、甘蓝、花椰菜、萝卜等蔬菜主产区轻简高效生产中存在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和农机装备购买意愿低、种植分散、农艺模式不统一、"无机可用、有机难用"等问题,今后应推进土地流转和种植模式转变,规范农艺参数、推动农机农艺融合,加快轻简化栽培技术及装备研发,
常涛,陶兴林,胡立敏,段艳巧,刘娟[4](2021)在《甘肃省花椰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在对全国及甘肃省花椰菜产业发展现状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甘肃省花椰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甘肃省今后花椰菜产业发展对策是:加强产业体系建设,保障花椰菜质量安全;加大科研投入,加快品质选育,促进成果转化;加强基础条件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尾菜处理技术研究应用;拓宽销售思路,建立多元化销售网络;完善监测预警,降低种植风险;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张德军,张洁,蔡霞,孟平红[5](2021)在《春季花椰菜露地栽培技术》文中指出花椰菜性喜冷凉,是冬春栽培的重要蔬菜之一。花椰菜的配套栽培技术是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关键。为贵州春花椰菜的生产实践提供参考,从外界环境的要求、品种选择和栽培管理等方面总结花椰菜高效春季栽培技术。
赵艳利,魏晓梦,吴传发,邓扬悟,廖健利,黄丹枫,吴金水,葛体达[6](2021)在《不同年限有机栽培对土壤生物固氮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氮是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维持最重要的元素。有机农业无化学肥料投入,生物固氮是氮素最重要的来源之一。然而到目前为止,有机栽培对农田土壤微生物固氮活性的影响尚不清楚。本文以20年常规栽培花椰菜农田土壤为对照,比较经10年、14年、20年有机栽培后土壤微生物固氮活性的变化,并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探究了影响土壤生物固氮活性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7天的测定周期中,与常规栽培相比,10年和14年有机栽培降低了前期土壤生物固氮速率,但整个周期累积固氮在量各处理间无显着差异。不同年限有机栽培对土壤生物固氮速率和累积固氮量影响显着,整体而言14年有机栽培的最低,10年和20年有机栽培间的差异因培养时间而异。培养结束时,常规栽培土壤固氮速率接近于0,有机栽培的花椰菜土壤则仍保持较高活性。皮尔森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RDA)表明,NH4+、NO3-及Olsen P含量是影响有机栽培土壤生物固氮活性的关键因素;其中,NO3-对固氮有抑制作用,Olsen P则促进了土壤生物固氮活性的增加。
范德友[7](2020)在《稻田冬种花椰菜高产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述了稻田冬种花椰菜的优越性和花椰菜的特征特性,并从品种选择、播种育苗、田块准备、合理定植、田间管理、适时采收等方面总结其栽培技术,以期为推广利用水稻冬闲田种植花椰菜提供参考。
黄雷[8](2020)在《花椰菜霜霉病基因与环境互作分析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文中研究指明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是长江流域较为常见的一种经济性作物,而花椰菜霜霉病(Peronospora Brassicae Gaumann)作为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广泛发生在长江流域的秋冬季,给花椰菜的产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危害。本研究通过探索花椰菜霜霉病田间发病规律、荧光参数指标、苗期接种鉴定及筛选有效抗性分子标记的分析研究,构建出一套快速鉴定花椰菜霜霉病抗感性的鉴定体系,为花椰菜霜霉病抗性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成果有:(1)对花椰菜的4个抗感类型材料品种厦美80天、雪园80天、830-F、黄80天基因型和环境互作分析,通过接种花椰菜分析比较了4个田间环境条件处理下成株花椰菜的发病情况,研究基因型、环境及互作效应对花椰菜霜霉病的发病影响,综合分析了田间花椰菜霜霉病抗性与5个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基因型占主导因素,为77.52%~87.04%;其次是环境效应,为12.33%~19.94%;最后是互作效应最小,为0.63%~2.54%;花椰菜霜霉病与日均湿度、昼夜温差呈正相关,与日均温度、积温呈负相关,与日照时数无显着关系,初步明确花椰菜霜霉病的田间发病流行规律,对花椰菜霜霉病防治及抗性选育具有较大应用前景。(2)对花椰菜4个亲本及6个杂交一代的生长指标、病情指数和叶素素荧光参数等影响,探索花椰菜霜霉病发病前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并且分析对比了产量指标、花椰菜病情指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花椰菜霜霉病发病前后,Fv/Fm和Fv/Fo在不同抗感型亲本和杂交一世代中均表现出显着性差异,在对花椰菜相关生理指标的分析中,Fv/Fm和Fv/Fo与病情指数均呈负显着相关,而Fv/Fo与花球质量无显着性相关,Fv/Fm与花球质量呈显着正相关,综上所述表明Fv/Fm能够区分不同抗感病基因型的花椰菜,可以作为鉴定花椰菜抗性的参数指标。(3)对上述实验的花椰菜材料进行了苗期的接种实验,通过对4个花椰菜基因型进行室内花椰菜霜霉病苗期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当接种浓度为3.5×105个孢子/m L,接种量为100μL时可以较为准确反映花椰菜各个品种的抗感病类型从而得到一种快速鉴定花椰菜霜霉病的接种方法,提高抗病育种效率。(4)利用上述研究结果,苗期接种96个花椰菜自交系单株,同时对34对芸薹属霜霉病抗性分子标记引物进行筛选,发现标记引物s ORA21在凝胶电泳中具有多态性,同苗期接种鉴定结果进行比较,重合率达到92.7%,从而得到一种可以用于筛选不同花椰菜抗感性品种的有效分子标记,为花椰菜霜霉病的抗病育种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牛国保,陶秀娟,单晓政,闫丽,方晓春,姚星伟[9](2020)在《京津冀春保护地花椰菜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椰菜营养丰富、风味爽口,品类齐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可提高免疫力,又富含钙、磷、钾等矿物质,兼具食用和保健功能,深受消费者喜爱。花椰菜周年需求旺盛,京津冀地区春季的供应早期以南方生产为主,后期以本地露地栽培为主,而4月成为市场供应空档期。
朱世杨[10](2019)在《不同来源CMS应用于花椰菜杂种优势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花椰菜年栽培面积和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近年来单位面积产量呈现下降趋势。花椰菜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利用CMS是一条重要途径。但是,花椰菜没有自身的CMS,同时面临着杂交亲本遗传背景狭窄、杂交配组盲目性大等瓶颈问题。本研究运用表型性状和SSR分子标记分析了165份花椰菜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按照NCⅡ设计,研究了6个不同来源的花椰菜CMS对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的细胞质效应、杂种优势及配合力等,以期为花椰菜杂种优势育种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指导育种实践。主要结果如下:1.165份自交系基于30个表型性状中10个数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V)为23.0%,变幅13.7%42.6%;20个质量性状的平均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为0.97,变幅0.211.57;UPMGA聚类可分为6大类,不同类群在花球熟期、株幅、叶色、叶面蜡粉和花球重等性状上遗传差异较大。基于43对SSR分子标记,共检测到111个等位基因(Na),平均2.581个,多态性位点26个;有效等位基因(Ne)变幅1.0193.200个,平均1.599个;Shannon多态性信息指数(I)变幅0.0541.215,平均0.517;PIC值变幅0.0190.687,平均0.316;Nei’s遗传距离变幅0.000.67,平均0.30;NJ聚类和STRUCTURE群体结构分析均可分为4大类,不同类群在品种的来源地和花球熟期方面复杂多样。表型性状欧氏距离矩阵与SSR标记Nei’s距离矩阵间的相关系数很小(r=0.0406)。表明165份自交系具有较为丰富的表型遗传多样性,但分子水平遗传多样性较低,杂交育种中应尽可能选择不同类群亲缘关系较远、性状差异较大的优良自交系作为配组的亲本。2.利用来自油菜、甘蓝等的6个不同来源CMS的不育系及其同型保持系与5个父本杂交配制了30个成对F1杂种,研究表明,不育细胞质对花椰菜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同时存在正、负效应,并表现出明显的组合特异性。来自油菜的CMS对生育期和叶片数总体呈显着正效应,但对花球重呈负效应;来自甘蓝的CMS对花球重和维生素C含量呈显着正效应,但对叶绿素含量呈显着负效应;来自花椰菜的CMS对生育期和维生素C含量总体呈显着正效应,但对花球重呈负效应。表明,6个不同来源的CMS中没有一种细胞质在所有性状上的效应都是理想的,但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杂交父本核来减轻或克服不育细胞质对相应性状的不良效应。3.利用上述6个不同来源CMS系与8个父本杂交配制了48个F1杂种,分析表明,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有正有负。其中,中亲优势花球重平均12.63%,变幅-43.46%83.09%,24个组合达到显着;维生素C含量平均16.77%,变幅-48.50%153.93%,25个组合达到显着。超亲优势花球重变幅-46.01%60.60%,10个组合达到显着;维生素C含量变幅-61.56%134.24%,16个组合达到显着。表明不同CMS应用于杂种优势对产量及品质性状具有明显的组合间差异性。在产量性状上,一般配合力好的不育系是SH120A、XG108A和YDSL60A,父本是SH120、Shanghai80、R4和R132;在品质性状上,一般配合力好的不育系是TDXG100A、NB65A和XG108A,父本是SM80和SH120。综合产量及品质性状,SH120A/Shanghai80、XG108A/SH120和YDSL60A/R132是较优的组合。4.通过配合力与F1观测值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花球重、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不育系GCA、父本GCA、(不育系+父本)GCA效应值极显着正相关;花球横径、花球纵径和维生素C含量与不育系GCA、(不育系+父本)GCA效应值显着正相关;各性状与组合SCA效应值均极显着正相关;且花球重及维生素C含量等5个性状与不育系GCA的相关系数大于与父本GCA的。通过配合力与F1杂种优势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花球重的中亲优势或超亲优势与不育系GCA或(不育系+父本)GCA效应值显着正相关,维生素C含量的中亲优势与父本GCA显着正相关;各性状中亲及超亲优势均与组合SCA极显着正相关。表明,花椰菜杂种F1产量及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与双亲GCA或组合SCA密切相关,尤其是母本不育系的GCA。5.分析亲本间遗传距离与中亲优势、超亲优势间的相关性发现,结合亲本的表型及SSR标记的遗传距离可以对F1的花球横径、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杂种优势进行预测,但不能对花球重、花球纵径、维生素C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杂种优势进行预测。6.CMS对花球产量品质相关性状的细胞质效应与不育系GCA、父本GCA、(不育系+父本)GCA间相关不显着,而对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细胞质效应与组合SCA间极显着正相关。表明CMS细胞质效应与亲本GCA之间相对独立,但与组合品质性状的SCA关系密切,印证了父本核对杂交后代的作用,也为不同来源CMS的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可能。综上,利用油菜、甘蓝等胞质不育材料核置换育成的不同花椰菜CMS对多个农艺及品质性状表现出负效应,但可以通过杂交父本核来改善细胞质的不良效应。且不同CMS配组F1的杂种优势与双亲GCA或组合SCA密切相关,优势组合中至少要包含一个较高的GCA或SCA,尤其是母本不育系的GCA。
二、花椰菜栽培技术关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椰菜栽培技术关键(论文提纲范文)
(1)设施西瓜多种接茬种植模式与关键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5种模式的茬口安排和效益 |
1.1 春季西瓜 |
1.2 春季西瓜 |
1.3 春季西瓜 |
1.4 春季西瓜 |
1.5 春季西瓜 |
2 西瓜栽培关键技术 |
2.1 品种选择 |
2.2 培育壮苗 |
2.3 整地建棚 |
2.4 安装滴灌系统 |
2.5 适时定植 |
2.6 春季西瓜管理 |
2.6.1 温度管理 |
2.6.2 整枝授粉 |
2.6.3 肥水管理 |
2.7 秋季西瓜管理 |
2.7.1 肥水管理 |
2.7.2 植株管理 |
2.7.3 病虫害防治 |
3 莴笋栽培关键技术 |
3.1 品种选择 |
3.2 秋冬莴笋栽培要点 |
3.2.1 播种育苗 |
3.2.2 整地定植 |
3.2.3 肥水管理 |
3.2.4 植株调控 |
3.2.5 保温防冻 |
3.2.6 适时采收 |
3.3 冬春莴笋栽培要点 |
4 芜菁(盘菜)栽培关键技术 |
4.1 品种选择 |
4.2 播种育苗 |
4.3 整地定植 |
4.4 田间管理 |
4.5 适时采收 |
5 花椰菜栽培关键技术 |
5.1 品种选择 |
5.2 播种育苗 |
5.3 整地定植 |
5.4 田间管理 |
5.5 适时采收 |
6 果蔗栽培关键技术 |
6.1 品种选择 |
6.2 播前准备 |
6.3 播种 |
6.4 田间管理 |
6.4.1 温度管理 |
6.4.2 水肥管理 |
6.4.3 病虫害防治 |
(2)滇中冷凉山区不同播期反季花椰菜产量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地点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设计 |
1.4 试验方法 |
1.5 数据调查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播期对花椰菜生育期的影响 |
2.2 播期对花椰菜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2.3 播期对花椰菜抗病性的影响 |
2.4 播期对花椰菜产量的影响 |
2.5 播期对花椰菜经济效益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3)我国主要露地蔬菜轻简高效生产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露地蔬菜轻简高效生产现状 |
1.1 产区及分布情况 |
1.2 种植规模从家庭生产向规模化转变 |
1.3 种植品种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 |
1.4 典型区域种植模式各具特色 |
1.4.1 平地无垄种植 |
1.4.2 起垄种植 |
1.4.3 开沟种植 |
1.5 农事操作逐步向轻简化、机械化转变 |
1.5.1 育苗环节 |
1.5.2 施肥环节 |
1.5.3 耕整地环节 |
1.5.4 起垄、覆膜、铺滴灌管及水肥一体化环节 |
1.5.5 移栽环节 |
1.5.6 植保环节 |
1.5.7 采收及采后处理环节 |
1.6 经济效益分析 |
2 露地蔬菜优质轻简高效生产存在的问题 |
2.1 从业人员年龄大、文化层次不高,急需提升从业人员技术水平 |
2.2 种植分散,影响露地蔬菜机械化生产水平的提高 |
2.3 露地蔬菜利润普遍不高,影响了种植户对技术装备和服务的购买意愿 |
2.4 种植模式不统一,农艺措施复杂多样,农机农艺融合难度大 |
2.5 缺少农机与农艺配套的方案,各环节轻简化发展差异大 |
3 露地蔬菜优质轻简化建议与展望 |
3.1 推进土地流转和种植模式、布局转变 |
3.2 规范农艺参数,加强农机农艺融合 |
3.3 加大科研力度,加强轻简化栽培技术及装备研发 |
3.4 加强政策鼓励机制 |
3.5 大力推进“互联网 + ”蔬菜的发展 |
3.6 展望 |
(4)甘肃省花椰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现状 |
1.1 全国花椰菜产业现状 |
1.2 甘肃省花椰菜产业现状 |
2 存在的问题 |
2.1 品种依赖进口,生产成本大 |
2.2 产业基础条件落后 |
2.3 配套栽培和水肥管理技术不健全 |
2.4 尾菜处理技术不完善 |
2.5 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带动能力不强 |
2.6 市场供求信息不畅,产销脱节严重 |
2.7 精深加工产业滞后 |
3 发展对策 |
3.1 加强产业体系建设,保障花椰菜质量安全 |
3.2 加大科研投入,加快品质选育,促进成果转化 |
3.3 加强基础条件和配套设施建设 |
3.4 加大尾菜处理技术研究应用 |
3.5 拓宽销售思路,建立多元化销售网络 |
3.6 完善监测预警,降低种植风险 |
3.7 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
(5)春季花椰菜露地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外界环境要求 |
1.1 温度 |
1.2 水分 |
1.3 光照 |
2 品种选择 |
3 播种育苗 |
3.1 播期 |
3.2 培育壮苗 |
3.2.1 苗床整理与苗土配制 |
3.2.2 播种 |
3.2.3 苗期管理 |
4 定植 |
4.1 整地施肥 |
4.2 移栽 |
5 田间管理 |
5.1 浇水 |
5.2 施肥 |
5.3 遮光护球 |
6 病虫害防治 |
6.1 病害 |
6.1.1 软腐病 |
6.1.2黑腐病 |
6.1.3 霜霉病 |
6.2 虫害 |
7 适时采收 |
(7)稻田冬种花椰菜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稻田冬种花椰菜的优越性 |
2 花椰菜的特征特性 |
3 稻田冬种花椰菜高产栽培技术 |
3.1 品种选择 |
3.2 播种育苗 |
3.2.1 播种时间。 |
3.2.2 培育壮苗。 |
3.3 田块准备 |
3.3.1 田块选择。 |
3.3.2整地做畦。 |
3.4 合理定植 |
3.5 田间管理 |
3.5.1 肥水管理。 |
3.5.2病虫害防治。 |
3.6 适时采收 |
(8)花椰菜霜霉病基因与环境互作分析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花椰菜霜霉病概论 |
1.1.1 花椰菜简介 |
1.1.2 芸薹属霜霉病简介 |
1.1.3 病原菌形态特征 |
1.1.4 病原菌生物学特征 |
1.2 霜霉病侵染循环及发病症状 |
1.2.1 霜霉病侵染循环 |
1.2.2 霜霉病发病症状 |
1.3 霜霉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
1.3.1 传播途径影响 |
1.3.2 温湿度因子 |
1.3.3 光照因子 |
1.3.4 作物轮作 |
1.3.5 栽培管理 |
1.3.6 药剂防治 |
1.3.7 抗病性品种 |
1.4 叶绿素荧光参数在研究植物逆境生理中的应用 |
1.4.1 光抑制 |
1.4.2 低温胁迫 |
1.4.3 高温胁迫 |
1.4.4 钠盐胁迫 |
1.4.5 水分胁迫 |
1.5 芸薹属霜霉病接种鉴定的研究 |
1.5.1 霜霉病原菌生理分化研究 |
1.5.2 .霜霉病发病机理 |
1.5.3 霜霉病发病症状 |
1.5.4 子叶期接种 |
1.5.5 苗期接种 |
1.5.6 离体叶片接种 |
1.5.7 霜霉病的病害程度分级 |
1.5.8 霜霉病抗性分级标准 |
1.6 芸薹属霜霉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进展 |
1.6.1 芸薹属抗性遗传规律 |
1.6.2 分子辅助育种技术在芸薹属抗霜霉病选育中的应用 |
1.6.3 芸薹属霜霉病相关抗性基因的研究 |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不同生长时期花椰菜霜霉病基因与环境互作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供试材料 |
2.2.2 悬浮菌液的制备及接种鉴定 |
2.2.3 田间环境试验 |
2.2.4 成株期的病害分级及抗性评级标准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类型花椰菜生长时期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分析 |
2.3.2 花椰菜基因型、环境、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
2.3.3 不同类型花椰菜霜霉病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花椰菜叶绿素荧光参数与亲本及杂交F1代霜霉病抗病性的关系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材料和试验设计 |
3.3 结果和分析 |
3.3.1 霜霉病对不同基因型花椰菜花球质量、病情指数和光合参数的影响 |
3.3.2 霜霉病胁迫前后花椰菜生理指标SPAD、Fo、Fv/Fm及 Fv/Fo的变化 |
3.4 讨论与总结 |
第4章 花椰菜霜霉病苗期接种方法优化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 |
4.2.2 接种菌液的制备 |
4.2.3 .苗期喷雾接种 |
4.2.4 苗期病害分级标准及鉴定评级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花椰菜苗期霜霉病人工接种鉴定方法的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花椰菜霜霉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应用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供试材料 |
5.2.2 .DNA的提取 |
5.2.3 DNA分子标记的筛选 |
5.2.4 不同品种花椰菜的苗期接种 |
5.2.5 霜霉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应用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芸薹属霜霉病分子标记筛选结果 |
5.3.2 不同基因型花椰菜的苗期鉴定及引物扩增结果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6.3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9)京津冀春保护地花椰菜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选择 |
2 设施选择 |
3 栽培管理技术 |
3.1 育苗 |
3.2 整地 |
3.3 定植 |
3.4 田间管理 |
3.5 病虫害防治 |
4 采收 |
(10)不同来源CMS应用于花椰菜杂种优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花椰菜起源、分布与种质资源概况 |
1.1.1 花椰菜的起源 |
1.1.2 花椰菜种植与分布 |
1.1.3 我国花椰菜种质资源概况 |
1.2 花椰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2.1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概念与意义 |
1.2.2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方法 |
1.2.3 国内外花椰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3 花椰菜CMS细胞质效应研究进展 |
1.3.1 细胞质效应研究的意义 |
1.3.2 细胞质效应研究的方法 |
1.3.3 十字花科作物CMS来源及细胞质效应研究进展 |
1.3.4 花椰菜CMS来源及细胞质效应研究进展 |
1.4 花椰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
1.4.1 杂种优势的概念 |
1.4.2 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
1.4.3 杂种优势预测的方法 |
1.4.4 国内外花椰菜杂种优势研究进展 |
第二章 花椰菜自交系表型变异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性状调查 |
2.1.3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花椰菜自交系10 个数量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
2.2.2 花椰菜自交系20 个质量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
2.2.3 基于表型数据的主成分分析 |
2.2.4 基于表型数据的自交系聚类分析 |
2.2.5 基于表型性状的不同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 |
2.3 讨论 |
2.3.1 花椰菜自交系的表型性状变异与遗传多样性 |
2.3.2 花椰菜自交系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及评价利用 |
2.3.3 花椰菜自交系表型性状聚类分析及评价利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花椰菜自交系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DNA提取 |
3.1.3 SSR引物 |
3.1.4 PCR扩增 |
3.1.5 电泳检测 |
3.1.6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SSR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
3.2.2 基于SSR标记的自交系间遗传距离分析 |
3.2.3 基于SSR标记的自交系聚类分析 |
3.2.4 基于SSR标记的自交系主成分分析 |
3.2.5 基于SSR标记的自交系群体结构分析 |
3.2.6 基于SSR标记的不同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 |
3.2.7 表型性状与SSR分子标记两种分析结果的比较 |
3.3 讨论 |
3.3.1 花椰菜自交系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 |
3.3.2 花椰菜自交系SSR标记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群体结构分析 |
3.3.3 表型与分子两种方法分析结果的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来源CMS的花椰菜不育系细胞质效应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性状测定 |
4.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育细胞质对杂种F115 个性状的一般效应 |
4.2.2 核背景对不育细胞质遗传效应的影响 |
4.2.3 不同来源CMS的不育系细胞质效应的比较 |
4.2.4 两个同质异核花椰菜CMS细胞质效应的比较 |
4.3 讨论 |
4.3.1 花椰菜CMS对多个性状的细胞质效应为负 |
4.3.2 花椰菜CMS负效应可通过杂交父本核背景改善 |
4.3.3 不同来源CMS的花椰菜不育系细胞质效应的综合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花椰菜杂种优势及其亲本配合力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性状测定 |
5.1.4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父母本及杂种F1的性状表现 |
5.2.2 联合方差分析 |
5.2.3 配合力分析 |
5.2.4 杂种优势分析 |
5.2.5 杂种优势的预测 |
5.3 讨论 |
5.3.1 花椰菜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 |
5.3.2 花椰菜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配合力的特点 |
5.3.3 配合力、遗传距离和不育胞质效应与杂种优势的预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下一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花椰菜栽培技术关键(论文参考文献)
- [1]设施西瓜多种接茬种植模式与关键栽培技术[J]. 王驰,杨瑜斌,林怡,江鑫,辛宏权,毛玲荣,赵灵云,林燚. 中国蔬菜, 2021(11)
- [2]滇中冷凉山区不同播期反季花椰菜产量效益分析[J]. 李艳兰,张云明,李祥,胡新洲,段永华,刘坚坚,安正云,易丽华,蔡述江,王爱明,陶春红,史兰芬,李文静,杨进成. 农学学报, 2021(09)
- [3]我国主要露地蔬菜轻简高效生产现状与展望[J]. 郭凤领,吴金平,黄科,张兆辉,袁伟玲,朱凤娟,邱正明. 中国蔬菜, 2021(09)
- [4]甘肃省花椰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 常涛,陶兴林,胡立敏,段艳巧,刘娟. 甘肃农业科技, 2021(08)
- [5]春季花椰菜露地栽培技术[J]. 张德军,张洁,蔡霞,孟平红. 农技服务, 2021(08)
- [6]不同年限有机栽培对土壤生物固氮活性的影响[J]. 赵艳利,魏晓梦,吴传发,邓扬悟,廖健利,黄丹枫,吴金水,葛体达. 土壤通报, 2021(03)
- [7]稻田冬种花椰菜高产栽培技术[J]. 范德友. 现代农业科技, 2020(21)
- [8]花椰菜霜霉病基因与环境互作分析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D]. 黄雷.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0(02)
- [9]京津冀春保护地花椰菜栽培技术[J]. 牛国保,陶秀娟,单晓政,闫丽,方晓春,姚星伟. 长江蔬菜, 2020(06)
- [10]不同来源CMS应用于花椰菜杂种优势的研究[D]. 朱世杨.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