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鼻外经路治疗管内段视神经间接外伤39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逄启然[1](2021)在《糖尿病患者鼻内镜下眶壁击出性骨折手术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眶壁骨折多是由于外力对眼睛的冲击而造成面部中部多处骨折,根据其骨折性质,可大致分为:眶壁击出性骨折、眶壁击入性骨折;其中以眶壁击出性骨折最为常见。如今,手术治疗整复眶壁击出性骨折骨折成为最理想的治疗方式,在传统入路基础上合并鼻内镜技术或鼻内镜下经鼻腔入路手术具有可直接观察眶壁骨折的位置、直接评估损伤情况及拟定进一步手术计划等优势。在患者合并糖尿病时,因为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导致其组织再生能力较非糖尿病患者减弱,且术中出血较非糖尿病患者增加,导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缓慢,更易出现并发症及术后感染。然而目前尚不明确眶壁骨折患者合并糖尿病行鼻内镜下眶壁修复手术术后的预后特点。本研究目的:旨在分析外伤性眶壁骨折患者合并糖尿病行鼻内镜下眶壁修复手术的恢复情况,探究糖尿病对眶壁骨折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8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与青岛眼科医院接受诊治的50例外伤性眶壁骨折患者,其中14例合并糖尿病患者设成观察组,其他36例非糖尿病患者设成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鼻内镜下眶壁修复手术。记录两组样本包括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眶壁骨折病程,眶壁缺损面积等一般资料。两组患者于术前、术后1天、l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眼球突出度、眼球运动、复视、并发症、视力等愈后情况,并检测术前、术后1天、1周的IL-6及TNF-α水平等。定时复查眼眶CT明确植入物及眶内容物位置的变化。患者随访6个月。结果:观察组(n=14)与对照组(n=36)性别组成、年龄、糖尿病病程,眶壁骨折病程,眶壁缺损面积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术前、术后眼球突出度、眼球运动、复视、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术后1月眼球突出度、眼球运动、复视改善明显(p均<0.001),观察组平均恢复时间(10±3.2天),对照组平均恢复时间(7±2.1天),观察组及对照组术前、术后IL-6及TNF-α水平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观察组出现术腔轻度感染2例,术腔粘连1例,息肉样改变3例,对照组术后出现息肉样改变1例,分别予以对症处理。结论:糖尿病可对眶壁骨折手术预后产生影响,且影响程度与血糖水平、IL-6及TNF-α水平存在关联性,控制血糖可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缩短恢复时间,提高手术效果。
汪永新[2](2011)在《经鼻神经内镜治疗前颅底病变的应用解剖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颅底外科作为神经外科学与耳鼻咽喉科学及颌面外科学的一个交叉学科,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然而由于前颅底的毗邻结构解剖关系复杂,发生于此的病变因解剖位置深在,手术不易充分暴露和彻底切除,容易造成术后畸形、功能障碍或发生其他并发症。而经鼻内镜则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技术,随着光学、机械及电子技术的进步,近十年来获得了新的生命。经鼻内镜可以取代传统的显微镜,经由天然的鼻腔空隙,直接进到蝶鞍部和前、中、后颅底,直视下处理这些部位的病变,损伤小,恢复快,没有美容问题。经鼻内镜技术和颅底外科的结合,极大地促进了颅底外科的发展,不仅丰富了颅底外科的治疗手段,而且拓宽了颅底外科的诊疗范围,使颅底外科不仅能处理中线区域病变,还向侧颅底区域发展。然而,由于颅底区域解剖结构复杂,颅底外侧面的解剖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来说不够熟悉。鼻腔空间不大,可供操作的范围有限。而且内镜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来说,不仅视野与显微镜不同,而且操作时也不固定,随着器械的进出鼻道随时变化,使初学者难以适应。陌生部位的解剖知识缺乏和对于内镜操作技术的不习惯,成为妨碍神经外科医生介入这一领域的两大难点。另一方面,内镜在国内外的发展很不平衡,在发达国家及我国发达地区发展迅猛,而在西部地区尤其新疆仍处在初始阶段。本研究的目的就是:1)通过对内镜下前颅底的应用解剖进行观察和测量。以丰富和掌握内镜前颅底手术所需的内镜下解剖知识;2)通过在尸体头颅标本上的模拟训练,熟悉和掌握开展内镜前颅底手术所需的解剖知识,并习惯内镜下操作;3)然后将神经内镜应用于临床,治疗前颅底常见疾病如脑脊液鼻漏、视神经管减压、各种前颅窝底肿瘤等,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以期提高神经内镜诊疗水平及颅底外科诊疗水平。由于经蝶垂体瘤手术已趋于成熟,不在本研究的范围内。方法:本研究分三阶段进行:1)首先对10具20侧颅骨标本的颅底外侧面以及矢状剖面骨性鼻腔的相关解剖标志及其相互之间的距离和角度进行观察和测量。然后对6具12侧经过灌注的尸体头颅进行内镜下观察和描述;2)于内镜下在2具4侧颅骨干标本,和4具8侧尸体头颅上完成几种模拟手术:内镜下蝶窦切开术;内镜下筛窦手术;内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以及内镜下眶减压术等;3)于解剖研究和内镜模拟手术完成的前提下,将该技术应用于临床,对前颅底常见病,如创伤性视神经损伤,各种原因脑脊液鼻漏,前颅底良性肿瘤等进行治疗。结果:1)鼻棘点至鞍结节的平均距离为69.2±4.8mm。鼻棘点至前床突的平均距离为72.9±3.9mm。即在手术中器械深入鼻腔6~7cm时就要提防进入中颅窝的可能;2)鼻棘点至视神经管眶口内侧中点的平均距离为63.4±5.3mm。鼻棘点至视神经管颅口内侧中点的平均距离为69.3±4.9mm。鼻小柱基点至视神经管颅口的距离为78.3±4.5mm。表明在行视神经减压术或眶尖部手术时距离鼻棘点超过50mm以上时就应十分小心,过深操作有可能进入中颅窝甚至损伤颈内动脉;3)蝶窦开口至视神经管颅口,也是二者间最短距离,平均为15.3±3.8mm,蝶窦开口与视神经管联线与正中矢状面之间的夹角平均为63±7.9°。因此打开蝶窦后,向蝶窦开口的外上方约1.5cm的部位寻找,有利于发现视神经管;4)视神经管内壁的毗邻:位于蝶窦外侧3侧(25%),位于筛窦外侧3侧(25%),位于蝶窦和筛窦之间最常见,占6侧(50%)。因此寻找视神经管的另一方法为在蝶筛交界处寻找,大部分视神经管位于蝶筛交界或其附近区域;5)鼻棘点至鞍结节的平均距离为69.2±4.8mm,据此可定位垂体前界。在此处操作如深入超过60mm,应提防损伤颈内动脉。(6)内镜为二维图像,管状视野有鱼眼镜头效应,解剖结构失真变形较严重,镜头角度越大,这种改变就越明显,与普通解剖学观察的差别就越大。因此熟练掌握内镜解剖,反复练习,习惯这种视野,有助于克服内镜图像失真所引起的盲目性和迷失感;7)内镜治疗13例无光感视神经损伤患者,随访3~12个月,7例视力有不同程度恢复;6例无效。视力恢复多于术后1~2周出现,约2个月后停止。视力提高一个级别3例,2个级别1例,3个级别1例,4个级别2例。总有效率53.8%(7/13)。按受伤后视力丧失至手术时间分为3~7天组,8~14天组,15~21天组和21天以上组,各组间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17例创伤性视神经损伤患者共18眼,10例视力有不同程度恢复;8眼无效。视力提高一个级别5例,2个级别2例,3个级别1例,4个级别2例,总有效率55.6%(10/18);9)内镜治疗7例医源性脑脊液鼻漏,漏口均在原手术部位,一次修补成功;10)共治疗24例脑脊液鼻漏患者,内镜组共13例15次手术13次成功,手术成功率为86.6%;开颅组11例12次手术10次成功,手术成功率为83.3%;两组一次手术成功率及二次手术成功率均无明显差异;11)内镜下治疗蝶筛窦骨化纤维瘤1例,近全切除,病理为:青少年型骨化纤维瘤,术后患侧眼视力明显恢复。结论:1)对于术前无光感的视神经损伤患者,仍应行视神经管减压术以挽救其视力;2)视神经损伤后视力的恢复主要取决于视神经受伤机制及程度,与时间关系不大,因此只要患者有治疗意愿,无论伤后多久,都应该进行手术以挽救视力;3)经鼻内镜处理前颅底区域病变能最大限度的暴露病变区域,而又不加重对脑的牵拉损伤,保留了正常的神经血管结构,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和致残率。具有微创、无颅面切口,病人痛苦少,恢复快等优点,在一系列临床手术中展示了常规开颅手术和鼻外进路无法替代的优势;4)在熟练掌握颅底相关解剖知识,并经过严格内镜操作训练后,经鼻内镜治疗前颅底病变有很高的安全性。
钟大庆[3](2009)在《蝶窦侧壁内镜手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结合临床手术需要,在鼻内镜下,通过应用解剖学研究蝶窦侧壁区相关结构,为经鼻蝶入路和扩大经蝶手术避免损伤颈内动脉及视神经、减少手术并发症及改进手术进路提供解剖学参考依据;通过模拟在鼻内镜下经蝶和扩大经蝶入路,①对翼管等蝶窦侧壁骨性结构进行解剖定位标志和解剖学观测;②切除蝶窦侧壁骨质及海绵窦内侧壁后,对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进行解剖定位标志和解剖学观测。方法:选用11例(22侧)成人冰冻新鲜头颅标本在鼻内镜下进行解剖观察。模拟鼻内镜下经鼻蝶手术入路,采用经典(Messerklinger)经中鼻道手术入路对蝶窦外侧壁和下外壁进行解剖观测。鼻内窥镜下对11(不分男女)具成年尸头的骨性结构,重点对翼管等进行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对翼管及翼管隆突的出现率、位置、形态、大小等进行解剖学观察。同时,对翼管相关结构,如:蝶窦,垂体,海绵窦内颈内动脉,视神经,视交叉,筛动脉的位置、结构、形态等进行观察测量。切除蝶窦侧壁骨质及海绵窦内侧壁后,对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进行解剖定位标志和解剖学观测。所得数据经统计学描述性研究。结果:①翼管隆突、颈内动脉隆突、视神经管隆突、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的出现率分别为,50%、72.73%、72.73%、90.91%,其中,颈内动脉后垂直段隆起出现率仅9.09%。②蝶窦的5种分型,本组标本I型(甲介型)未见;II型(鞍前型)出现率为0%(0侧);III型(半鞍型)为27.5 % (11例);Ⅳ型(全鞍型)为27.5%(11侧);V型(鞍枕型)为20%(8侧)。③翼管形态:翼管在水平位为直或弯曲的管状结构,22侧中,弯曲者15侧(68.18%);矢状位时,在内窥镜下翼管是否弯曲不易观察到;④翼管的位置,所有翼管均恒定位于翼突根部,蝶窦底壁及侧壁。⑤翼管走行:后外向前内走行14侧(63.18%),位于蝶窦底壁;后向前直行4侧(18.18%),位于蝶窦底壁;后内向前外走行4侧(18.18%),位于蝶窦外侧壁。⑥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分为5段—后垂直段、后曲、水平段、前曲、前垂直段,有4个动脉分支—脑膜垂体干、海绵窦下动脉、McConnell背囊动脉及眼动脉,各海绵窦段颅神经的血供主要(视神经血供主要来自眼动脉,图)来自上述三大分支血管,结论:①在蝶窦外侧壁和下外侧壁的解剖标志中,翼管是恒定的解剖标志之一;翼管隆突的出现率、隆起程度及位置与蝶窦气化程度有关;翼管位于翼突根部,同时多位于蝶窦下壁,在蝶窦区的手术中对显露蝶窦下外侧及后壁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是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的解剖标志。依照翼管-破裂孔-颈内动脉破裂孔段途径显露破裂孔、控制颈内动脉岩骨段、海绵窦段为一安全途径。在病变局限于蝶窦外、后、下部区(蝶窦侧下壁、蝶窦下壁、破裂孔、颈内动脉岩骨段、斜坡)时,翼管的应用最理想。②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是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中最重要的解剖结构。③海绵窦下动脉是供应所有入眶颅神经最重要的供血动脉,在海绵窦区进行显微手术时,保护好各颅神经的血供是减少术后颅神经损伤、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内镜下扩大经蝶窦手术,可更好地显露蝶窦腔内及海绵窦内的解剖结构,是处理海绵窦内侧壁病变的良好手术方式。但其操作复杂程度高,风险大,术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内镜技术并熟练掌握经蝶的内镜解剖知识。
张勤修[4](2007)在《鼻内镜下鼻窦前颅底区域疾病处理的内镜解剖学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972年,Messerklinger出版了鼻内窥镜诊断专着,但直到1978年该专着才以英文正式出版。1984年美国Stammberger开始在美国推广鼻内镜技术。1986年中国天津赵卓然开始在国内应用鼻内窥镜进行上颌窦腔检查。国内真正开展鼻内窥镜手术则是在90年代。早期鼻腔内窥镜手术主要用于慢性鼻窦炎的治疗,随着鼻窦内窥镜手术的开展,国内外开始探索经鼻内窥镜手术向其他疾病的延伸,如特殊感染疾病(真菌性鼻窦炎)、良性肿瘤、鼻神经外科疾病如垂体瘤、鼻眼相关外科疾病如泪囊炎等。但鼻内窥镜的延伸一直存在争论,主要是担心手术的彻底性与安全性问题。1992年Jankowski报道了经鼻内窥镜垂体瘤切除术,直到90年代末才获得进一步推广。1997年Yuen、1998年许庚等报道了经鼻内窥镜处理部分颅底疾病的经验。2000年安惠明报道了部分经鼻内窥镜垂体瘤切除术经验。2003年神经外科医生Alfieri等分别经鼻内镜下从下鼻道、中鼻道以及中鼻道上颌窦入路研究了翼腭窝的暴露方法,提出鼻内镜技术可以应用于翼腭窝的处理。2003年Delgaudio报道了3例翼腭窝病变的鼻内镜处理结果,认为相对于开放式手术,鼻内镜具有明显的优势。国内一些学者等也相继报道了内窥镜下成功切除局限于鼻咽部和侵入翼腭窝的鼻咽纤维血管瘤。这些成功的报道,展示了内窥镜在侧颅底的应用前景。本研究旨在探讨鼻内镜相关的鼻窦前颅底区域应用解剖学,为鼻内镜鼻窦颅底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并总结鼻内镜颅底占位性病变手术经验。在附录中分别报告了作者进行的1例巨大颈动脉球体瘤以及1例罕见巨大咽旁肿瘤手术病例。方法:本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应用解剖学研究):采用大体解剖、局部解剖以及内镜解剖相结合的方法对鼻内镜相关的鼻窦颅底区域临床应用解剖学进行形态学研究,测量重要数据,寻找临床应用的关键标志。具体包括:额隐窝及毗邻结构的鼻内镜手术相关解剖、视神经管局部解剖与鼻内镜下解剖的结合研究、骨性翼腭窝鼻内镜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经鼻腔上颌窦入路翼腭窝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鼻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海绵窦的应用解剖学研究等内容。第二部分(临床应用部分):分别对1例经鼻内镜下鼻咽纤维血管瘤改良手术及10例鼻内镜辅助下鼻窦颅底占位性病变的内镜处理经验进行总结。结果:1.额隐窝作为额窦引流通道,具有复杂的三维空间结构;鼻内镜下经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手术可充分暴露额隐窝范围;鼻丘、钩突和筛泡的解剖关系决定了具体的手术方式;筛前动脉距鼻小柱与鼻翼交点平均57.3±2.6mm,与鼻底夹角平均51.6±1.6°,筛前动脉是辨认额窦口及前颅底的重要标志。2.视神经管与颈内动脉呈“八字”形关系,视神经管内侧壁长度平均9.3±2.3mmmm,视神经管眶口直径平均4.1±0.6mm,前鼻棘到视神经管眶口内壁中点距离平均64.4±4.7mm,前鼻棘到视神经管眶口内壁中点的角度平均46.1±5.2°o。鼻内镜下观察,沿视神经管眶口向后,可见到不同程度的一条反光带,即视神经管,7侧可见到明确的隆起(70%),3侧(30%)无明显隆起,无法按照隆起形状判断视神经管。3.翼腭窝是一狭窄裂隙,由蝶骨体、蝶骨翼突和腭骨垂直板、上颌窦后壁共同围成,大小为(21.39±0.46)mm×(5.16±0.1)mm×(3.2±0.08)mm,从上面观察似一三棱锥体型,上宽下窄。鼻内镜从翼上颌裂置入翼腭窝,可以观察到翼腭窝顶部眶下裂与位于其外侧3mm的圆孔,向下可见翼腭窝底部腭大孔与腭小孔。将鼻内镜置入鼻腔观察,咬除上颌窦骨性开口后方腭骨垂直部骨质并咬除上颌窦后内侧骨壁,0°鼻内镜可以窥及整个翼腭窝以及后壁全貌,后壁呈上宽下窄的梯形,其内下方之翼管开口以及外上角之圆孔,二者之间有一明显的纵形骨嵴分隔。翼腭窝通过7个孔道与周围相通。翼上颌裂翼突根部至颧弓下缘中点的距离为为(33.4±3.1)mm。蝶腭孔70.0%(21侧)位于中鼻甲后端的上方,30.0%(9侧)被中鼻甲分为上下两部分,未见蝶腭孔在中鼻甲水平以下者。4.经鼻上颌窦入路可以充分显露翼腭窝。翼腭窝内主要结构是上颌动脉、上颌神经及其分支,所有动脉分支直径都小于3mm。5.鼻内镜下可见蝶窦外侧壁上视神经管与颈内动脉骨性隆起呈“八”型关系,向蝶窦腔凸入的程度及两者间距离因人而异,沿颈内动脉追踪可暴露海绵窦外侧壁,顺利进入海绵窦,清楚显露海绵窦内、外壁、颈内动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眼神经,并可对其进行全程游离。6.1例侵犯翼腭窝的鼻咽纤维血管瘤男性17岁患者,手术改良以下三点:术中经鼻内窥镜下向瘤体根部分三次注射33%NBCA(组织胶,N-butyl-2-cyanoacrylate,NBCA),用自制带吸引装置的高频电刀沿根基部边吸引边切割,术后创面直接喷洒纤维蛋白封闭剂(安可胶)。结果表明术中能始终保持术野清晰,整块肿瘤切除时间约7分钟,出血量约150ml,术毕经前鼻孔轻松填塞纱条,术后2天一次性取出填塞物。7.10例侵犯鼻窦的颅底占位性病变,包括巨大鼻咽纤维血管瘤2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浆细胞瘤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5例,圆柱瘤1例。所有病例均在经鼻内镜辅助下彻底切除。详细报告了手术方法。结论:1.鼻丘、钩突及筛前动脉为鼻内镜下额隐窝区域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准确辨认额隐窝及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有助于提高手术的彻底性且可避免严重的手术并发症。2.结合大体解剖观察与鼻内镜下解剖观察,有助于准确识别鼻内镜下的视神经管,从而提高鼻内镜下视神经管手术的准确性。内镜下视神经管总是呈现一条反光带,借此可以识别视神经管。3.研究鼻内镜下翼腭窝解剖有助于对翼腭窝立体构象的完整认识,对开展内镜翼腭窝手术是必不可少的前提。经鼻内镜下去除上颌窦口后部骨质以及部分上颌窦后内侧壁,可以完整显露整个翼腭窝结构,表明翼腭窝范围的疾病可以采用内镜处理。4.鼻内镜翼腭窝手术在理论上是比较安全可行的手术。5.以鼻小柱及鞍底中线为参考点,在鼻内镜下按经鼻-蝶窦手术径路进行的海绵窦解剖学形态观察和相关数据测量可为临床医生提供相应指导,鼻内镜下可以处理海绵窦病变。6.术前DSA血管栓塞、术中瘤体内注射NBCA、使用带吸引装置的高频电刀等三点可以使得经鼻内窥镜引导手术在基本无血状态下迅速切除鼻咽纤维血管瘤,术毕创面应用安可胶,明显地减少了创面填塞物所致的痛苦。PVA是鼻咽纤维血管瘤的最佳栓塞材料,比明胶海绵栓塞优越。7.对于侵犯鼻窦的部分颅底占位性病变,可以在内窥镜辅助下采用联合进路手术。
寇凤生,董金霞,于刚[5](2001)在《鼻外经路治疗管内段视神经间接外伤39例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
韦企平[6](1995)在《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治疗》文中研究指明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治疗韦企平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raumaticopticneuropathy,TON)系头部外伤为主造成的急性视神经损伤,随后可残留不同程度的视神经萎缩,多属间接性视神经损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交通的发展,导致外伤的因素增多;加之现代...
二、鼻外经路治疗管内段视神经间接外伤39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鼻外经路治疗管内段视神经间接外伤39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糖尿病患者鼻内镜下眶壁击出性骨折手术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病例选择及分组 |
2、纳入及排除标准 |
3、手术方法 |
3.1 手术器械 |
3.2 经鼻内镜眶壁骨折修复术 |
3.3 手术后术腔处理 |
4、指标评价方法 |
4.1 基础资料收集 |
4.2 生化指标收集 |
4.3 手术相关资料收集 |
5.资料分析 |
研究结果 |
1.一般资料结果 |
2.生化指标结果 |
3 手术相关资料结果 |
3.1 双眼视力、眼前节及眼后节情况 |
3.2 眼球内陷情况 |
3.3 眼球复视情况 |
3.4 眼球活动度恢复情况 |
3.5 术后随访情况 |
讨论 |
结论 |
创新性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鼻眼相关疾病的鼻内镜治疗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2)经鼻神经内镜治疗前颅底病变的应用解剖研究及其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前颅底应用解剖学研究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颅骨干标本的观察和测量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2. 头颅湿性标本的观察和测量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附图 |
第二部分 内镜下经鼻入路解剖学观察研究及模拟手术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干性标本模拟入路及观察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2. 尸头标本内镜模拟手术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附图 |
第三部分 经鼻内镜在前颅底外科的临床应用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无光感的创伤性视神经损伤患者行内镜视神经管减压的临床价值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2. 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创伤性视神经损伤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3. 经鼻内镜修补治疗脑脊液鼻漏的临床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4. 医源性脑脊液鼻漏的内镜治疗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5.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的神经内镜治疗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5.4 小结 |
6. 神经内镜下切除前颅窝底蝶筛窦骨化性纤维瘤 |
6.1 材料与方法 |
6.2 结果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文章 |
个人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3)蝶窦侧壁内镜手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 材料 |
1.1 标本 |
1.2 器械 |
1.3 测量工具 |
2. 方法 |
2.1 观察指标 |
2.2 指标评定方法 |
2.3 实验方法和步骤 |
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4)鼻内镜下鼻窦前颅底区域疾病处理的内镜解剖学与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解剖学研究 |
一、额隐窝及毗邻结构的鼻内镜手术相关解剖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二、视神经管局部解剖与鼻内镜下解剖的结合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三、翼腭窝鼻内镜临床解剖学研究 |
(一) 骨性翼腭窝鼻内镜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二) 经鼻腔上颌窦入路翼腭窝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四、鼻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海绵窦解剖学研究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临床应用 |
一、经鼻内窥镜下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改良 |
二、鼻窦颅底占位性病变经鼻内窥镜辅助下切除术 |
结论 |
附录 |
一、颈部搏动性包块——颈动脉球体瘤 |
二、咽痛—打鼾—听力下降—咽旁间隙巨大淋巴管瘤 |
文献综述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鼻外经路治疗管内段视神经间接外伤39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糖尿病患者鼻内镜下眶壁击出性骨折手术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逄启然. 青岛大学, 2021
- [2]经鼻神经内镜治疗前颅底病变的应用解剖研究及其临床应用[D]. 汪永新.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6)
- [3]蝶窦侧壁内镜手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D]. 钟大庆. 新疆医科大学, 2009(S2)
- [4]鼻内镜下鼻窦前颅底区域疾病处理的内镜解剖学与临床应用研究[D]. 张勤修. 四川大学, 2007(04)
- [5]鼻外经路治疗管内段视神经间接外伤39例疗效观察[J]. 寇凤生,董金霞,于刚.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2001(06)
- [6]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治疗[J]. 韦企平.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19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