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秋玲1黄峭2陈伟玲3
(1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广东广州510080)
(2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门诊广东广州510080)
(3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内科广东广州510080)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8-0256-02
【摘要】目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糖尿病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方法将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建立数字化学习平台,通过互联网络,对病人进行健康知识教育。结果使病人可以随时了解有关糖尿病的知识,自主地进行健康知识学习,减少了护理人员的重复工作。结论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护理人员对糖尿病人的健康知识教育效果,对病人的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糖尿病健康教育体会
多媒体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将静止的内容动态化,并实现信息媒体资源共享及达到远程教育的目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糖尿病人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可使病人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自主地进行学习,而且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更容易被病人所接受,使病人更容易、详细地掌握糖尿病康复的有关知识,达到较满意的宣教效果。
1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及宣教模式
对糖尿病病人实施健康知识教育,内容包括思想认识、饮食指导、体育运动、心理指导、服药指导、正确使用胰岛素、血尿糖监测等,对病人的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大多数课程,只局限于病人住院期间,定时定点地进行教育,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又使课程单调,缺乏趣味性,并限于时间关系,课程内容缺乏详细、深入。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互联网络的便捷,促使我们的教学观念发生质的改变。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各种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如何正确地饮食、运动、用药等知识,制作成如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录像等多媒体资料,通过计算机进行整合、处理和控制,把病人带到一种内容丰富、色彩鲜艳、直观、形象、生动、有感性的学习环境中,有助于提高病人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通过互联网络,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病人可以足不出户随时了解有关糖尿病治疗的最新动态,学习有关的健康知识。
2具体做法
2.1硬件支持主流多媒体计算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Internet网络等。
2.2软件支持photoshop、Microsoftword、powerpoint、MacromediaFlash、WindowsMovieMaker等。
2.3用photoshop处理糖尿病人饮食、胰岛素种类等有关图片;用Microsoftword建立文字文档,建立详细宣教内容;用powerpoint制作生动的综合教学课件;用MacromediaFlash制作生动的动画;用WindowsMovieMaker等编辑软件制作录像。同时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中山大学数字化教学平台,将所有宣教材料通过教学平台进行整合,通过互联网络进行资源共享。
3现代教育技术在糖尿病病人健康知识宣教中的优越性
3.1为病人提供多重刺激,激发病人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糖尿病病人的健康宣教相对其他如护理教学等来说有其特殊性,面向的对象是病人,大多数年龄较大,理解能力较差,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料,能更直观、生动地对病人进行教育,使他们更容易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消除他们对疾病的恐惧感,提高病人的遵医行为,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
3.2打破时间、地点的局限,为病人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渠道
以多媒体为核心的数字化教学平台,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打破传统宣教模式的局限性,为病人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渠道,使病人对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有较全面的认识,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3.3提高工作时效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绝大部分的教学材料都可能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建立和编辑,教学内容可以一次性地输入到计算机,而且可以方便地进行修改,按照不同时期的宣教要求,对不同要求的内容只需作部分修改,避免了宣教老师的重复备课,而且通过互联网络,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对宣教内容进行修改,大大提高了工作时效。
4总结
现代化教育技术无疑是当今的教学特别是医学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数字化教学平台,对糖尿病病人进行健康知识教育,打破了传统宣教模式的局限性,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特点,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造教与学的双向信息交流过程,全方位调动病人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病人学习的趣味性,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时效,多渠道激发了病人的思维潜力,使病人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对病人的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后将不断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完善,真正理解和认识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的内涵,让它在病人的健康知识教育中发挥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剑平主编.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