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口语语体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唐瑶,段成[1](2020)在《新闻报道的语码转换顺应分析——以《中国日报》(2018.01-2019.07)“食品安全”报道为例》文中认为语码转换受到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关注。学者们多研究同一语言内标准语与方言或不同语言间的语码转换,且研究多以口语中的语码转换为主,近年来书面语中也有所涉及,但鲜有涉及口语语体和书面语语体之间的语码转换研究。在该篇文章中,基于顺应性理论及语码转换适应模型,以《中国日报》(2018.01-2019.07) 441篇有关"食品安全"的报道为语料,旨在探析新闻报道中不同语体间语码转换的动机及功能。结果表明,三种转换动机(顺应语言现实、顺应社会规约、顺应心理动机)具有填补书面语词项的空缺、表达情感、避免表意模糊、拉近心理距离、突出关键信息、补充信息六种功能。
国道平[2](2020)在《现代汉语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复性》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语义、语法、语用、认知和韵律等角度对现代汉语中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复性做全方位探索。根据自建语料库对《现代汉语词典》中标注为形容词的所有义项进行重复性考察,进而分出不可重复形容词、可重复形容词、处于过渡地带的形容词。本文的主体部分即是在可重复单音节形容词的基础上进行的。本文分为五章,内容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提出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了相关定义和文献的梳理,指明了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为单音节形容词重复现象的语义考察。首先从词汇说明、特征分析两方面对不可重复形容词、可重复形容词、处于过渡地带的形容词进行了描写解释。然后考察了可重复的单音节形容词并且对其进行了语义分类,探讨了分类依据和分类情况。并且从程度、时间和空间角度对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复现象进行了增量分析。第三章为单音节形容词重复现象的语法考察。首先是可重复形容词的独立性考察,包括独立形容词和非独立形容词两类。其次是形容词所处的语法单位考察,即句内、句外、跨话轮的考察,句内考察的角度包括句法功能、共现成分、非共现成分,句外考察的角度是位置、复现情况和关联义,然后才是跨话轮考察。紧接着是停顿考察,包括典型口语语体和非典型口语语体,其中的非典型口语语体则涉及表情符号和常规书面符号。最后是单音节形容词重复的句类分布考察。第四章为单音节形容词重复现象的语用考察。主要是语体分布考察、言语行为考察、语用功能考察。第五章为结论部分,主要是对各个章节的观点做出系统梳理,对本文的重要观点和结论进行总结和说明。
潘宁[3](2020)在《转折词“但是”“不过”对比考察》文中提出本文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语料的比较分析,依据语义学语用学理论和“小三角”思路,运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现代汉语的转折词“但是”和“不过”进行对比考察。考察主要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展开。首先,本文描述了“但是”“不过”的演化过程,考察了“但是”“不过”在句法表现上的异同。作为转折词,它们虽然通常位于后分句的句首,但又各自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其次,本文对比考察了“但是”和“不过”的语义差异。主要从语法意义和程序意义两个方面入手。考察发现,“但是”主要强调转折关系,“不过”则对比意味更浓。对比含有某种意义的转折,但转折不一定表示对比。“但是”和“不过”在具体使用中,常常受到不同语义条件的制约。第三,本文对比分析了“但是”和“不过”在语用上的区别。从分析中看到,“但是”侧重转折,强调的语义重心在后一分句;“不过”侧重对比,所要表达的重点在对比项的分析。“但是”强调客观叙说,“不过”侧重主观评价。这些区别决定了“但是”和“不过”在语篇功能、句类选择、语体选择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另外,本文还对“但是”和“不过”作为话语标记的情况进行了分析。
詹铭哲[4](2018)在《俄语网络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俄语网络词语在俄罗斯和中国都日益成为越来越多学者研究的对象。网络词语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网络交流甚至日常的口语交流中都可以看到网络词语的身影,网络词语丰富了我们的谈话交流并带来了许多新鲜的色彩。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全新的保护、传送、展现和搜索信息的方式产生,出现新的交际环境——网络。网络是新的交际平台,在这里使用者们交换信息。因为快速传递大量信息的需要,在网络交际中语言单位有其自身的使用特点。在网络中形成独特的符号系统,使用到的方式有语言的也有图示的,有口头的也有副语言的。网络交际属于新颖且相对快速发展的语言形式,它的特点是交流的多样性、多功能性、富有活力和对其它交际领域的强有力的影响。因此,不研究网络交际的特点是无法全面描述现代俄语所具有的特征的。本文试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对现代俄语的网络词语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涉及网络词语的构成特征方式、修辞特征以及对现代俄语的影响等。本论文由绪论、第一至第四章、结论和参考文献组成。绪论提出论文的研究对象和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介绍俄罗斯和中国学者在该问题上的研究成果。第一章为相关理论问题,涉及网络语言、网络词语的界定以及网络词语的分类。第二章为网络词语的构成方式,主要描写网络词语最主要的几种构成方式。第三章为网络词语的修辞特征,从语体、辞格和情感三个角度分析网络词语。第四章为网络词语对现代俄语的影响,探讨人们使用俄语网络词语的原因及其利弊。结论部分对论文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而在参考文献列出了作者借鉴和引用过的文献。研究成果可以运用到我国俄语网络词语教学中,同时可以对俄语网络的使用有所帮助,也有助于和俄罗斯人进行网络上的交流。
李晓东[5](2018)在《汉日情绪类形容词对比研究 ——以“喜”类双音节词语为例》文中指出在情感表达方面中日两国都有着丰富而复杂的表达方式,而情感词语在情感表达中是十分重要的。汉语和日语中都有表示人的情绪、情感的形容词,它们在用法上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日本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时候,会受到母语的影响而出现情绪类形容词用法偏误的情况。本文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情绪类形容词的其中一类(“喜”类)为例,以小见大来对比研究汉日情绪类形容词。首先确定使用频率较高的几个词语(“高兴、快乐、开心、愉快”和“楽しい、嬉しい、愉快”)为研究的对象,然后通过从汉日语各自的语料库中分析对比它们的实际使用情况,找出汉日情绪类形容词的共性和个性,并从多角度(语言类型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相关语言学理论)出发,探究影响汉日情绪类形容词产生差异的原因。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简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语料来源、以及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等。第二章对本文要研究的情绪类形容词进行了界定与分类,并确定出本文的研究对象即“喜”类情绪形容词的代表——汉语的“开心、快乐、高兴、愉快”和日语的“楽しい、嬉しい、愉快”。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通过考察汉日情绪类形容词在各自母语中的实际使用情况,我们从语法形式、语法功能、语用规律三个方面对它们进行了对比分析。特别是在语法功能方面的对比,我们新发现了汉日情绪类形容词在作谓语和作定语时的几点不同,并从多个角度对其背后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而在语用规律方面的对比,本文从句类表现形式和语体分布两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数据统计与频率分析。第四章是考察并探究日本留学生习得汉语情绪类形容词时的偏误情况。结合上文汉日情绪类形容词对比分析的结论,分析日本留学生在汉语情绪类形容词习得上的偏误类型以及产生偏误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第五章是结语。主要是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
李宝贵,高玉娟[6](2018)在《流行构式“厉害了X”的多维考察》文中指出"厉害了X"作为一种流行构式,满足了语言交际的需要。"X"一般为NP和句子;"厉害"变异为:述补结构、动词、名词和主谓结构。"厉害"的语义泛化表现为主体范围和语义色彩的扩大;信息焦点在"厉害",主要用于网络口语和网络书面语的语境中;该构式是为了更高程度地表现说话人对对方称赞的情感,使表达更为简洁、省力,满足生动表达的需要。传播渠道多元化、网民的从众心理促使"厉害了X"构式广为流行。
王君兰[7](2017)在《即时通信对话的语用语言学分析 ——以俄汉即时通信语料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通讯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通过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所实现的即时通信交流方式在此种多元化交流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即时通信体裁属于电子话语范畴。本文以即时通信对话体裁为研究对象,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结合电子话语理论、网络空间理论、语言游戏理论、对话结构分析理论、言语行为理论,以俄汉即时通信对话语料为例,对即时通信对话的语用语言学特点进行分析。全文由绪论、六章主要内容和结论组成。绪论部分对研究对象、选题依据、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研究意义及价值进行阐述。第一章为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电子话语及即时通信体裁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第二章为理论基础,对电子话语理论、网络空间理论、语言游戏理论、对话结构分析理论及言语行为理论进行具体阐释;第三章结合网络空间理论对即时通信对话的语境特点进行分析,包括其时间、空间、话题、语体、交际者身份、语境动态性及预设特点,即时通信对话在语境上的区别性特点,是其在语言、对话结构及言语行为层面所呈现出特点的基础;第四章以语言游戏理论为基础,剖析即时通信对话的语言特点,包括其词汇、副语言手段、句法三个层面;第五章对即时通信对话的对话结构特点进行阐述,包括其对话基本单位——话轮和对话统一体,以及对话局部及整体结构;第六章从言语行为层面对即时通信对话进行解析,分析了即时通信对话中的言语行为类型,以及对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及幽默原则等语用原则的遵守和利用。结论部分对本文作出总结,并指出本文不足之处及研究前景。本文尝试对我国即时通信体裁,尤其是俄语即时通信体裁的语用研究不足这一现状进行弥补,通过深入剖析即时通信体裁在语境、语言、对话结构及言语行为等方面的语用特点,力图对这一电子话语体裁从语用层面作出较为合理、全面的阐释。而从实践层面上来看,本文的局部及整体结论也将为我国及俄罗斯的电子交际发挥指导、借鉴作用。
张颖炜[8](2015)在《新媒体视野下网络语言的语体特征》文中研究说明语体作为一种适应交际需求而产生的语言运用体系,有鲜明的时代性。网络语体是在新媒体网络语境中产生的为实现信息交流而兼具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特点的新的混合性语体。语体仿拟、跨体写作、网民年龄层次的跨越性都反映了网络语体的多样性;渗透与交融手段的运用促成了网络语体的混合性特征;数字语篇的互动性回应模式使网络语体区别于纸质文本而具备了动态性特点。
柳明明[9](2015)在《高考英语听后口头复述任务效度论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听后口头复述是一项常见的综合性口语测试任务。本研究旨在探究其测试构念、测试方式和评分标准,并采用Bachman&Palmer (2010)的“测试使用论证”框架对其进行效度论证。依据此框架,本研究构建了听后口头复述效度论证框架,包括“解释有意义”和“测试记录一致”两大主张及理由,并通过理论推导和实证研究收集了支持或反驳框架内各项主张及理由的证据。本研究从认知心理学视角出发,将测试构念界定为:考生运用各种知识和策略,在识别、提取所听材料基础上,对其进行口头重述的能力,为“解释有意义”主张中“任务构念基于交际语言能力模型及相关研究文献”这一理由提供了理论证据。本研究以5名有经验的评分员和89名应届高三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评分员评议、考生答题过程及评分员评分过程口头报告、复述文本语篇特征分析、K多个独立样本检验、Kendall和谐系数及Spearman相关系数等研究方法,为“解释有意义”主张中“评分员评分时关注与欲测构念相关的考生表现”、“考生复述时需要使用构念界定中的欲测能力”、“任务说明清楚规定了测试任务特征,便于观察和提取考生复述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推断欲测能力”、“考生成绩是欲测能力的反映”,以及“测试记录一致”主张中“评分员间及评分员自身评分信度较高”等理由提供了充足证据。本研究构建了证据与各项主张及理由间的推理链,实现了对听后口头复述效度论证框架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听后口头复述测试构念在评分员评分和考生复述过程中得到了体现。听力材料的体裁差异影响考生复述表现:说明文的理解、记忆及口头重述对考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准备时间对考生复述表现并未造成显着影响。因此,考生听取说明文后直接进行口头复述的测试方式能够更有效地提取考生复述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复述能力进行推断。研究还表明,包括复述内容、语言运用、口头表达三个维度的整体评分标准能够合理有效地评估考生听后口头复述能力。本研究探索了基于论证的效度验证模式在我国大规模英语口试开发阶段的实现形式,为高考英语听后口头复述任务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借鉴,也为高考英语考试改革提供了依据。
孙许颖[10](2013)在《2012年网络语体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研究能够正确认识网络语体,认可网络语体中生动活泼的部分。网络语体从互联网进入传统的传播媒介,甚至出现在比较正式场合,引起社会广泛的争议,对网络“语体”方面的研究还不足,有必要更加深入全面,本研究的重要性就在于此。“语体”即为“运用民族共同语的功能变体,适应不同交际领域的需要所形成的语言运用特点的体系”。然而,传统的“语体”概念与“网络语体”有本质的区别。研究对象为2012年比较流行的“下班回家体”、“芒果体”、“甄嬛体”和“元芳体”。以实例分别分析,总结归纳出了这几种网络语体的来源、语言格式、常见句型、常见词语和语言风格。并结合2012年之前的研究成果,总结网络语体的总体语言特征为:词语新颖,形象生动;句子简短,灵活多样;辞格有限,适应环境。形成原因分为内部和外部,外部原因是社会科技的客观发展,内部原因为:表达交流思想的需要,发泄个人压力的需要、宣泄不满情绪的需要和满足好奇求新的渴望。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网络语体,给与一定的包容度,分情况对待,分对象对待,对网络语体的不良内容应该严格筛除。
二、网络口语语体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口语语体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新闻报道的语码转换顺应分析——以《中国日报》(2018.01-2019.07)“食品安全”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1 语体类型及新闻语篇特点 |
1.2 语码转换的语言学研究路向 |
2 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 |
2.1 理论框架 |
2.2 研究方法 |
3 分析与讨论 |
3.1 语料分析 |
3.2.2 顺应社会规约 |
3.2.3 顺应心理动机 |
3.3 语码转换的功能 |
3.3.1 填补书面语词项的空缺 |
3.3.2 表达情感 |
3.3.3 避免表意模糊 |
3.3.4 拉近心理距离 |
3.3.5 突出关键信息 |
3.3.6 补充信息 |
4 结束语 |
(2)现代汉语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复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重复、重叠等定义的区分 |
1.1.1“重复”定义的研究现状 |
1.1.2 “重叠”定义的研究现状 |
1.1.3 其他相关术语的研究现状 |
1.2 单音节词重复现象研究 |
1.2.1 方言视角下的单音节词重复 |
1.2.2 普通话视角下的单音节词重复 |
1.2.3 国外单音节词重复现象的相关研究 |
1.2.4 其他相关研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和说明 |
第二章 单音节形容词重复之语义考察 |
2.1 重复情况考察 |
2.1.1 不可重复的形容词 |
2.1.2 可重复的形容词 |
2.1.3 处于过渡地带的形容词 |
2.2 语义分类 |
2.2.1 分类依据 |
2.2.2 分类情况 |
2.3 语义增量分析 |
2.3.1 程度增量 |
2.3.2 时间增量 |
2.3.3 空间增量 |
2.4 音节重复数量值考察 |
第三章 单音节形容词重复之语法考察 |
3.1 可重复形容词的独立性考察 |
3.1.1 独立形容词 |
3.1.2 非独立形容词 |
3.2 句内句外考察 |
3.2.1 句内考察 |
3.2.2 跨句考察 |
3.2.3 跨话轮考察 |
3.3 停顿考察 |
3.3.1 典型口语语体 |
3.3.2 非典型口语语体 |
3.4 可重复形容词的句类考察 |
第四章 单音节形容词重复之语用考察 |
4.1 可重复形容词的语体考察 |
4.2 可重复形容词的语用功能考察 |
4.2.1 焦点提示功能 |
4.2.2 开篇与总结功能 |
4.2.3 话题衔接与转移 |
4.2.4 强主观性情态功能 |
4.3 可重复形容词的言语行为考察 |
第五章 结论 |
5.1 语义考察结论 |
5.2 语法考察结论 |
5.3 语用考察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
致谢 |
(3)转折词“但是”“不过”对比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但是”“不过”的历时研究 |
1.2.2 “但是”“不过”的异同研究 |
1.2.3 “但是”“不过”的语用研究 |
1.2.4 “但是”“不过”的教学研究 |
1.3 研究理论与方法 |
1.4 语料说明 |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二章 “但是”和“不过”的语法考察 |
2.1 历时演变 |
2.1.1 “但是”的成词及词汇化历程 |
2.1.2 “不过”的成词及词汇化历程 |
2.2 句法表现 |
2.2.1 “但是”句法表现 |
2.2.2 “不过”句法表现 |
2.3 小结 |
第三章 “但是”和“不过”的语义考察 |
3.1 语法意义 |
3.2 程序意义 |
3.3 小结 |
第四章 “但是”和“不过”的语用考察 |
4.1 语篇功能 |
4.2 话语功能 |
4.3 语体差异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5.1 基本观点 |
5.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俄语网络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绪论 |
1 网络词语相关理论 |
1.1 网络语言的界定 |
1.2 网络词语的界定 |
1.3 网络词语的类别 |
2 网络词语的构成方式 |
2.1 故意的错别字 |
2.2 外来词 |
2.2.1 音译外来词 |
2.2.2 意译外来词 |
2.2.3 运用俄语构词法构成的外来词 |
2.2.4 直接使用的外来词 |
2.3 缩略和发音模仿 |
2.3.1 词语的缩略和发音模仿 |
2.3.2 短语的缩略 |
2.4 旧词新义和新词新义 |
2.5 其它:特殊符号 |
2.5.1 表情符号 |
2.5.2 数字符号 |
2.5.3 拟声符号 |
3 网络词语的修辞特征 |
3.1 网络词语的语体 |
3.1.1 网络语体的定义 |
3.1.2 网络语体的体裁特征 |
3.2 网络词语的辞格 |
3.3 网络词语的情感 |
4 网络词语对现代俄语的影响 |
4.1 网络词语积极使用的原因 |
4.2 网络词语使用的利与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5)汉日情绪类形容词对比研究 ——以“喜”类双音节词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和研究目标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目标 |
1.2 研究现状 |
1.2.1 汉语情感形容词研究 |
1.2.2 日语感情形容词研究 |
1.2.3 汉日情感形容词对比研究 |
1.2.4 小结 |
1.3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 |
1.4 理论基础、研究方法、语料来源 |
1.4.1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1.4.2 语料来源 |
第二章 情绪类形容词的界定与分类 |
2.1 情绪类形容词的界定 |
2.2 情绪类形容词的分类 |
2.2.1 中国传统的情绪分类 |
2.2.2 西方心理学的情绪分类 |
2.2.3 小结 |
2.3 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三章 “喜”类形容词的汉日对比 |
3.1 语法形式的对比 |
3.1.1 词形变化 |
3.1.2 辅助词 |
3.2 语法功能的对比 |
3.2.1 作定语 |
3.2.2 作谓语 |
3.2.3 作主语或宾语 |
3.2.4 作状语或补语 |
3.2.5 小结 |
3.3 语用规律的对比 |
3.3.1 表达方式的对比 |
3.3.2 语体分布的对比 |
第四章 日本留学生情绪类形容词的偏误及教学建议 |
4.1 情绪类形容词的偏误统计及偏误类型 |
4.2 情绪类形容词的偏误原因分析 |
4.2.1 作定语时的偏误分析 |
4.2.2 作谓语时的偏误分析 |
4.2.3 作宾语时的偏误分析 |
4.2.4 作状语时的偏误分析 |
4.2.5 作补语时的偏误分析 |
4.3 教学建议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5.1 总结全文 |
5.2 余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流行构式“厉害了X”的多维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厉害了X”的构式判定及“X”的类型 |
(一) “厉害了X”的构式判定 |
(二) “X”的类型 |
1. X为NP |
2. X为句子 |
二、“厉害了X”构式的语义特点 |
(一) 从主观性视角分析“厉害了X”构式 |
(二) “厉害”的语义指向 |
1.“厉害”直接指向“X”, 如: |
2.“厉害”指向构式后的句子, 如: |
3.“厉害”同时指向“X”和构式后的句子, 如: |
(三) “厉害”的变异 |
1. 述补结构+了+X。 |
2. 动词+了+X。 |
3. 名词+了+X。 |
4. 主谓结构+了+X。 |
(四) “厉害”的语义泛化 |
1. 主体范围扩大 |
2. 语义色彩扩大 |
三、“厉害了X”构式的语用功能 |
(一) “厉害了X”的构式义及其构成成分 |
1. 主体的语义成分 |
2. 事件的已然性 |
3. 表达高程度量 |
(二) 从信息结构视角分析“厉害了X”构式 |
(三) 从语用环境分析“厉害了X”构式 |
1. 用在网络口语交际语境中 |
2. 用在网络书面语中 |
四、“厉害了X”构式的修辞效应 |
五、总结与思考 |
(7)即时通信对话的语用语言学分析 ——以俄汉即时通信语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Topeфepa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选题依据 |
三、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四、研究意义及价值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电子话语研究概况 |
1.1.1 欧美及俄罗斯电子话语研究概况 |
1.1.2 国内电子话语研究概况 |
1.2 国内外即时通信对话研究概况 |
1.2.1 俄罗斯即时通信对话研究概况 |
1.2.2 欧美即时通信对话研究概况 |
1.2.3 国内即时通信对话研究概况 |
1.3 总体评述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电子话语理论 |
2.1.1 电子话语 |
2.1.2 电子话语体裁之一—即时通信对话 |
2.2 网络空间理论 |
2.3 语言游戏理论 |
2.4 对话结构分析理论 |
2.4.1 话轮 |
2.4.2 话轮交替 |
2.4.3 对话统一体 |
2.5 言语行为理论 |
2.5.1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
2.5.2 塞尔对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
2.5.3 意向性 |
2.5.4 言语行为与语用原则 |
第三章 即时通信对话的语境特点 |
3.1 即时通信对话的空间及时间特点 |
3.1.1 即时通信对话语境的空间特点 |
3.1.2 即时通信对话语境的时间特点 |
3.2 交际话题的多样性 |
3.3 即时通信对话的语体特征 |
3.3.1 语体的多样性 |
3.3.2 语体的副语言性 |
3.4 交际主体身份建构 |
3.5 即时通信对话语境的动态性特点 |
3.5.1 即时通信对话的动态语境 |
3.5.2 即时通信动态语境中语用预设的特征 |
3.6 小结 |
第四章 即时通信对话的语言特点 |
4.1 即时通信对话的词汇特点 |
4.1.1 词汇多样性 |
4.1.2 书写特点 |
4.2 即时通信对话的副语言手段特点 |
4.2.1 表情符号 |
4.2.2 图片信息 |
4.3 即时通信对话的句法特点 |
4.3.1 单句的大量使用 |
4.3.2 句法中的省略现象 |
4.3.3 语码转换 |
4.3.4 语用标记语 |
4.4 小结 |
第五章 即时通信对话的对话结构特点 |
5.1 即时通信对话的最基本单位—话轮的特点 |
5.1.1 语言符号类成分构成的话轮 |
5.1.2 图符手段构成的话轮 |
5.2 即时通信对话的话轮交替机制 |
5.2.1 话轮的有序交替 |
5.2.2 话轮的非有序交替 |
5.3 即时通信对话的局部结构 |
5.3.1 即时通信对话中的对话统一体 |
5.3.2 对话统一体中的插入序列 |
5.4 即时通信对话的整体结构 |
5.4.1 即时通信对话开端及结尾的模式性 |
5.4.2 即时通信对话开端及结尾的自由性 |
5.4.3 故事的讲述 |
5.5 小结 |
第六章 即时通信对话的言语行为特点 |
6.1 即时通信对话言语行为 |
6.1.1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三分说与即时通信对话言语行为 |
6.1.2 塞尔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即时通信对话言语行为 |
6.2 即时通信对话言语行为的意向功能 |
6.2.1 单一意向功能的寒暄类对话 |
6.2.2 双重意向功能 |
6.3 即时通信对话言语行为中的语用原则 |
6.3.1 合作原则 |
6.3.2 礼貌原则 |
6.3.3 幽默原则 |
6.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8)新媒体视野下网络语言的语体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多样性 |
二、混合性 |
(一)语体的渗透 |
1. 横向渗透 |
2. 纵向渗透 |
(二)语体的交融 |
三、动态性 |
(9)高考英语听后口头复述任务效度论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致谢 |
目录 |
图目 |
表目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测试使用论证框架概述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1.6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听后口头复述测量目标 |
2.1.1 复述及分类 |
2.1.2 英语口试中的听后口头复述任务 |
2.1.3 听后口头复述测试理论基础 |
2.1.4 问题与启示 |
2.2 听后口头复述测试方式 |
2.2.1 听后口头复述任务特征框架 |
2.2.2 口头复述任务特征实证研究 |
2.2.3 问题与启示 |
2.3 听后口头复述评分方法 |
2.3.1 评分员评分过程研究 |
2.3.2 评分方法研究 |
2.3.3 问题与启示 |
2.4 听后口头复述效度验证理论与实证研究 |
2.4.1 效度验证模式的发展 |
2.4.2 效度论证证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
2.4.3 听后口头复述效度研究现状 |
2.4.4 问题与启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听后口头复述效度论证框架的构建 |
3.1 AUA的构建与评价 |
3.2 AUA框架内的“通用”主张和理由 |
3.3 听后口头复述效度论证框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听后口头复述任务构念的界定 |
4.1 交际语言能力模型及口语能力成分论 |
4.2 语言能力中的认知能力 |
4.2.1 语言能力模型中的认知因素 |
4.2.2 认知能力和策略能力 |
4.3 交际语言能力模型的新进展 |
4.4 听后口头复述任务构念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证研究 |
5.1 研究问题 |
5.2 研究设计与方法 |
5.2.1 参与人员 |
5.2.2 研究工具 |
5.2.3 数据收集 |
5.2.4 数据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证研究结果与讨论 |
6.1 评分员评分维度 |
6.1.1 记叙文评分维度 |
6.1.2 说明文评分维度 |
6.2 考生复述策略 |
6.2.1 认知策略 |
6.2.2 交际策略 |
6.2.3 元认知策略 |
6.2.4 情感策略 |
6.3 听力材料体裁差异对考生复述表现的影响 |
6.3.1 复述文本语篇特征分析 |
6.3.2 复述过程口头报告分析 |
6.4 准备时间对考生复述表现的影响 |
6.4.1 复述文本语篇特征分析 |
6.4.2 复述过程口头报告分析 |
6.5 考生复述表现与评分结果的一致性 |
6.5.1 评分员对各水平组考生复述表现的描述 |
6.5.2 各水平组考生复述文本语篇特征分析 |
6.5.3 各水平组考生复述过程口头报告分析 |
6.6 评分员间及评分员自身评分信度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听后口头复述效度论证框架的评价 |
第八章 结论 |
8.1 研究发现 |
8.1.1 测量目标 |
8.1.2 测试方式 |
8.1.3 评分方法 |
8.2 研究意义 |
8.2.1 理论意义 |
8.2.2 方法论意义 |
8.2.3 实践意义 |
8.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记叙文听力原文 |
附录二 说明文听力原文 |
附录三 听后口头复述任务评分标准(拟稿) |
附录四 考生复述录音转写文本示例 |
附录五 考生答题过程口头报告转写文本示例 |
附录六 评分员评分过程口头报告转写文本示例 |
附录七 测试说明 |
附录八 复述任务评分过程说明 |
附录九 评分员评分维度各级编码方案及形成过程 |
附录十 本研究中意义单位划分标准 |
附录十一 记叙文复述要点清单 |
附录十二 符合或违背原文内容的复述意义点划分示例 |
附录十三 听后口头复述评分标准(定稿) |
(10)2012年网络语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网络语言的概况及网络语体 |
第一节 网络语言产生的背景 |
第二节 网络语体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什么是网络语体 |
一、 传统的语体 |
二、 网络语体与网络语言 |
三、 网络语体的特点 |
第二章 2012年的网络语体及语言特征分析 |
第一节 2012年的网络语体 |
一、 下班回家体 |
二、 芒果体 |
三、 甄嬛体 |
四、 元芳体 |
第二节 2012年网络语体的语言特征分析 |
一、 下班回家体分析 |
二、 芒果体分析 |
三、 甄嬛体分析 |
四、 元芳体分析 |
第三章 网络语体的语言特征及形成原因试析 |
第一节 网络语体的语言特征 |
第二节 网络语体的形成原因 |
第四章 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语体及建议 |
第一节 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语体 |
第二节 几点建议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网络口语语体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新闻报道的语码转换顺应分析——以《中国日报》(2018.01-2019.07)“食品安全”报道为例[J]. 唐瑶,段成. 海外英语, 2020(21)
- [2]现代汉语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复性[D]. 国道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转折词“但是”“不过”对比考察[D]. 潘宁.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俄语网络词语研究[D]. 詹铭哲.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2)
- [5]汉日情绪类形容词对比研究 ——以“喜”类双音节词语为例[D]. 李晓东.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6]流行构式“厉害了X”的多维考察[J]. 李宝贵,高玉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 [7]即时通信对话的语用语言学分析 ——以俄汉即时通信语料为例[D]. 王君兰.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7)
- [8]新媒体视野下网络语言的语体特征[J]. 张颖炜. 江苏社会科学, 2015(04)
- [9]高考英语听后口头复述任务效度论证研究[D]. 柳明明.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5(07)
- [10]2012年网络语体研究[D]. 孙许颖. 福建师范大学, 201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