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个体行为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震灾害,灾时行为反应,应急响应,风险感知
个体行为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李华强,范春梅,贾建民[1](2017)在《地震灾时个体行为反应模式与影响因素——以芦山地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地震发生时个体的行为反应特征和分类模式,并阐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灾时第一时间的行为反应有逃跑、躲避、寻求信息、木鸡、利他行为、保护财产和未反应等类型,地震后半小时的行为反应依次为联系家人行为、信息交流行为、采取措施、疏散、寻求归属和未反应。灾时第一时间的行为反应根据可控制程度和激发程度分为四大模式,影响行为反应模式选择的因素包括感知震动强度、感知风险、从众心理、地震经历、反应能力等。建议政府管理者针对不同的行为反应模式,锁定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通过加强灾前教育和演练、完善灾时救援和风险沟通方案,引导公众采取更科学有效的行为反应来降低地震造成的伤害。(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赵亚军,臧强,李保明,施正香,韩晶[2](2004)在《舍饲散养系统中小尾寒羊的个体行为及其对夏季炎热环境的反应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规模化舍饲养羊系统中环境控制和动物福利水平,有必要建立动物行为量化指标体系作为一种良好操作性的反馈评价工具。于2003年夏季在内蒙古赤峰市郊区一个规模化舍饲养羊场中对小尾寒羊的个体行为作了连续观察和记录。(1)该舍饲散养系统中小尾寒羊个体行为谱主要由饮食、反刍、休息和运动4个行为变量构成,各占总观察时间的29.18%、28.37%、31.51%和10.21%,而其它行为合计时间仅占0.71%。小尾寒羊饮食、反刍、休息和运动的持续时间在羔羊、怀孕母羊和哺乳母羊3个不同生理发育阶段上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df=2,P≤0.001,Kruskal–Wallis Htests)。用Mann-Whitney UTest比较小尾寒羊每两个发育组间个体行为时间差异的结果是:羔羊的饮食、反刍时间分别显着多于怀孕母羊和哺乳母羊(P<0.001),而在休息(P<0.001)、运动(P<0.01)时间上分别显着少于怀孕母羊和哺乳母羊;怀孕母羊的反刍时间显着多于哺乳母羊(P<0.05),而在运动时间显着小于后者(P<0.01);怀孕母羊在饮食、休息时间上与哺乳母羊均无显着差异(P>0.05);叁者两两之间在其它行为时间上均无差异(P>0.05)。(2)小尾寒羊反刍和休息时有躺卧和站立两种姿势,羔羊、怀孕母羊和哺乳母羊选择躺卧姿势的时间显着多于站立姿势(P<0.001,Wilcoxon Test)。(3)怀孕母羊在一天温度明显变化时段中(21~23、25~27、29~31℃),87个羊只选择躺卧行为的比例分别是31.3%、75%、97.13%,叁者差异显着(df=2,P<0.05,Friedman Test)。(4)日温维持在27~31℃的(12:00~17:00h)时段中,怀孕母羊在舍内基本上处于躺卧姿势中,而且选择近门窗处等通风较好当且无室外阳光照射的区域(可称为躺卧喜好区)躺卧的比例从66%上升到83%,选择其它区域躺卧的比例从31%下降到14%,两个区域躺卧个体数差异显着(P<0.0001,McNemar Test);舍内空间提供给每个体躺卧的面积至少为3.36m2(空间容量),可以满足它们分散躺卧的平均空间需求。以上结果说明,不同生理阶段对小尾寒羊的个体行为时间分配格局具有明显的效应;夏日环境温度对小尾寒羊的行为及其姿势选择有显着的效应,而且影响怀孕母羊对躺卧区的喜好选择。本研究提示,舍饲散养系统中小尾寒羊的行为时间格局是对不同发育期的生理需求、以及个体空间需求和温度效应的特征反应,而建立良好的行为量化指标体系有助于小尾寒羊舍饲散养的生产工艺、环境控制和动物福利的提高。(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家畜环境科学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04-08-01)
个体行为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提高规模化舍饲养羊系统中环境控制和动物福利水平,有必要建立动物行为量化指标体系作为一种良好操作性的反馈评价工具。于2003年夏季在内蒙古赤峰市郊区一个规模化舍饲养羊场中对小尾寒羊的个体行为作了连续观察和记录。(1)该舍饲散养系统中小尾寒羊个体行为谱主要由饮食、反刍、休息和运动4个行为变量构成,各占总观察时间的29.18%、28.37%、31.51%和10.21%,而其它行为合计时间仅占0.71%。小尾寒羊饮食、反刍、休息和运动的持续时间在羔羊、怀孕母羊和哺乳母羊3个不同生理发育阶段上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df=2,P≤0.001,Kruskal–Wallis Htests)。用Mann-Whitney UTest比较小尾寒羊每两个发育组间个体行为时间差异的结果是:羔羊的饮食、反刍时间分别显着多于怀孕母羊和哺乳母羊(P<0.001),而在休息(P<0.001)、运动(P<0.01)时间上分别显着少于怀孕母羊和哺乳母羊;怀孕母羊的反刍时间显着多于哺乳母羊(P<0.05),而在运动时间显着小于后者(P<0.01);怀孕母羊在饮食、休息时间上与哺乳母羊均无显着差异(P>0.05);叁者两两之间在其它行为时间上均无差异(P>0.05)。(2)小尾寒羊反刍和休息时有躺卧和站立两种姿势,羔羊、怀孕母羊和哺乳母羊选择躺卧姿势的时间显着多于站立姿势(P<0.001,Wilcoxon Test)。(3)怀孕母羊在一天温度明显变化时段中(21~23、25~27、29~31℃),87个羊只选择躺卧行为的比例分别是31.3%、75%、97.13%,叁者差异显着(df=2,P<0.05,Friedman Test)。(4)日温维持在27~31℃的(12:00~17:00h)时段中,怀孕母羊在舍内基本上处于躺卧姿势中,而且选择近门窗处等通风较好当且无室外阳光照射的区域(可称为躺卧喜好区)躺卧的比例从66%上升到83%,选择其它区域躺卧的比例从31%下降到14%,两个区域躺卧个体数差异显着(P<0.0001,McNemar Test);舍内空间提供给每个体躺卧的面积至少为3.36m2(空间容量),可以满足它们分散躺卧的平均空间需求。以上结果说明,不同生理阶段对小尾寒羊的个体行为时间分配格局具有明显的效应;夏日环境温度对小尾寒羊的行为及其姿势选择有显着的效应,而且影响怀孕母羊对躺卧区的喜好选择。本研究提示,舍饲散养系统中小尾寒羊的行为时间格局是对不同发育期的生理需求、以及个体空间需求和温度效应的特征反应,而建立良好的行为量化指标体系有助于小尾寒羊舍饲散养的生产工艺、环境控制和动物福利的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个体行为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李华强,范春梅,贾建民.地震灾时个体行为反应模式与影响因素——以芦山地震为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2].赵亚军,臧强,李保明,施正香,韩晶.舍饲散养系统中小尾寒羊的个体行为及其对夏季炎热环境的反应格局[C].第九届全国家畜环境科学讨论会论文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