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型热管论文_罗云,王文,胡院林,余欣,叶成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离型热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热管,换热器,流体,临界值,温度,矩阵,原油。

分离型热管论文文献综述

罗云,王文,胡院林,余欣,叶成[1](2019)在《多支管并联的分离型热管回路传热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分离式重力热管在冷却50℃左右水池中的应用背景,本文实验研究了7根并联支管换热形成的分离型热管回路,主要研究以R134a为热管工质的热管散热能力及充液率对热管系统工作性能的影响,得到实验的最佳充液率为42. 3%。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并联各支管的流动与传热性能差异,结果表明,水池加热功率在780~2 560 W实验范围内时,水池温度、管内蒸发温度和管内传热系数均随水池加热功率的增加而增加;并联蒸发管和冷凝管的流量分配均出现不均匀现象,且并联各支管间传热性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在充液率为42. 3%、水池加热功率为1 680 W时,蒸发段支管1的最大传热系数是支管7的1. 68倍。(本文来源于《制冷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何海霞,余欣,王文,叶成[2](2019)在《联箱式分离型热管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联箱式分离型热管的多支管并联可能导致流量分配不均,造成部分管道干涸,降低换热效果。搭建了7根管道并联的U型联箱式分离型热管实验平台,以R134a为工质,在800~2 200 W加热功率下,分析热管高效工作的充液率上下限、最佳充液率、热管系统换热特性及管道流量分配。结果表明:热管在充液率为31%~46%时可正常工作,最佳充液率约为42%;确认了各换热支管出现的流量分配不均匀特征,最靠近入口的分支管换热性能最佳,第4~6根换热管流量分配最少、性能最差。(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何海霞[3](2018)在《分离型热管在石油化工节能及热力热排散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管具有高效热传输、可靠稳定、换热布置灵活等特点,在节能环保、电子散热等方向,以及石油化工、核电热排散、数据中心机房空调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以油田热回收技术为背景,针对SAGD稠油开采技术的采出液温度过高,具备较高节能潜力的特点,讨论了采用热管式换热器降低原油温度,并回收余热作为工艺或生活用热。考虑到现场空间和工程设备模块化特点,利用U型管壳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等广泛应用的换热器型式设计复合式分离型热管,并对其换热器型式、布置方法、传热性能、循环充液量进行分析。根据理论分析结果,复合式热管可充分利用了各型式换热器的优点,传热效果可满足系统要求。另外,以大型分离型热管在核电中的热排散作为应用背景,讨论了联箱式分离型热管性能,并搭建了7根管道并联的U型联箱型分离式热管实验,以R134a为工质,在800W到2200W的加热功率内,冷源进口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研究了热管系统换热特性,并与原油换热热管分析结果对比。通过实验验证,热管工作温度随换热量增大而增大;在一定范围内,系统换热能力随水池温度增大而增大,最终趋于稳定。实验研究还讨论了热管高效工作的充液率上下限、最佳充液率范围以及管道流量分配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热管在31%-46%的充液率范围内可正常工作,最佳充液率约为42%,确认了各换热支管出现的流量分配不均匀特征,最靠近入口的分支管换热性能最佳,第4到6根换热管流量分配最少、性能最差。(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易冲冲,王文,王博杰,郑文龙[4](2014)在《分离型热管单管回路传热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离型热管作为高效的非能动传热元件,在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研究以氨为工质,对分离型热管单管回路开展了实验研究,主要探讨了热源温度与充液率对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外界热源温度越高,管内工作温度越高,热管换热量越大;氨的沸腾换热系数随外界热流密度增大而增大,实验条件下,最高可达到7 000 W/(m2·K);水平冷凝管壁存在周向温差;在不同的工况下,分离式热管都存在一个最佳充液率,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外界热负荷的升高而增大。(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4年06期)

王红梅[5](2011)在《纳米流体在分离型热管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中对流传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能热管自然循环系统以其高效低换热温差、结构简单、无需泵功等特点,为太阳能中高温集热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传统换热工质,如水、导热油、熔岩的导热系数较低,使得提高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热效率受到了严重限制。寻找和开发一种高导热性的换热工质变得十分具有吸引力,而纳米流体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新选择。本课题即将纳米流体和热管两种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分离型热管自然循环太阳能中高温集热系统装置。在课题组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对分离型热管自然循环槽式太阳能中高温集热系统模拟实验台进行了设计计算,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计算模型(均相模型和分相模型)对系统的流动阻力进行了理论分析,为自然循环集热系统的建立和流动阻力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对0.5MPa饱和态Al2O3纳米流体在集热管内的混合对流换热特征进行了等比例尺度的数值计算。主要对等入口流速、等Re数和等Pe数叁种条件下纳米流体管内混合对流传热特性随其浓度变化的规律进行了研究,还对入口流速和热流密度对管内混合对流传热特性的影响以及纳米流体强化(弱化)对流传热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等流速、等Re数和等Pe数叁种工况条件下,随着纳米流体浓度的增加,纳米流体对管内混合对流传热表现出一定的弱化效果。纳米流体导热系数和粘度增大的最终结果表现为弱化管内自然对流的现象。在低流速条件下,自然对流效果明显,管内表现出混合对流现象,自然对流强化了管内的对流传热,但由于纳米流体弱化自然对流,因此最终表现出弱化对流传热的结果。随着流速的增大,自然对流逐渐减弱,管内主要为强制对流传热,由于自然对流的效果是在近壁面形成向下二次流,这种二次流会在近壁面形成一个相对静止的区域,致使导热边界层变厚,引起传热恶化,然而,纳米流体的加入削弱了这种恶化效果,所以最终表现出强化对流传热的结果。另外,本文还对不同热流密度对管内混合对流传热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热流密度对管内对流传热产生的影响很小。(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1-12-30)

石程名,王洋,徐灿君,崔文智[6](2010)在《叁流体分离型热管换热器性能分析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叁流体分离型热管的传热分析模型,得到了各排热管具有相同换热面积和不同换热面积顺流和逆流换热器的温度传递矩阵方程。利用具有相同换热面积换热器的温度传递矩阵方程,导出了顺流和逆流换热器的2个传热有效度θ1、θ2与M1、M2、NTU1、NTU2、、U及Δti的关系式。应用所得的结果,对大型高炉热风炉的烟气余热回收装置进行了设计和变工况校核计算,实践证明结果正确。(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8期)

刘娣[7](2005)在《分离型热管特性分析及其热回收空调器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建筑能耗的不断增加,以及全球能源供应紧张局面的出现,减少建筑能源消耗更加被人们所重视。建筑空调系统节能的途径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开发和利用热回收装置。采用热回收节能装置预热/预冷新风,不仅可以节约能耗,并且可以引入和加大新风量,改善室内空气环境,创造健康的室内气候。 本文针对住宅用空气源窗式热泵空调开发研制了分离型热管热回收器。热回收装置的增加相应使得室内空调气流环境状态和窗式空调的运行性能发生变化,本文将详细讨论以上内容。 本文首先指出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实际意义,回顾了热管的发展过程以及目前国际、国内进展情况。文献调查分析指出空调热回收装置是实现节能和健康双赢的一个有效手段。 探讨了分离型热管充液率的上下临界边界,建立一维数学模型,得出上下临界边界的关系式。分别讨论工质蒸发温度、截面特性、热输入量、工质类型等参数对充液率临界边界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参数影响不同的边界,工质蒸发温度和蒸发段长度主要影响下边界,而截面水力半径则对上边界作用明显。不同的工质类型,热管可运行充液率范围不同。然后,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以便能够对理论结果进行验证。 设计并开发制作了分离型热管热回收器,同时进行了该热回收装置的性能实验。实验主要针对热管的启动温度,热管充液率以及室内外温度对热管性能的影响。以期了解当热管结构形式确定后,其它参数如充液率、室内外温度等对热管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热管充液率对热管回收效率影响很大。 分别考虑卧室住宅空调采用带热回收装置窗机、无热回收装置窗机和分体机叁种模式,并且将空调器送风口放置高位置和低位置,在夏季制冷运行和冬季制热运行条件下,对室内空气的流速、温度、人体释放CO_2浓度和污染物浓度分布进行CFD数值模拟。数值预测结果表明,室内流场结构及新风、排风对污染物浓度和分布影响很大。新风的稀释作用与排风的携带作用可以降低室内污染物整体水平;合理的流场结构可以有效抑制污染物的扩散作用。从气流组织及排污能力而言,带热回收装置窗机优于相同条件下的其它两种模式。 最后分析探讨了热回收装置对空气源热泵结霜性能的影响。主要运用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求解混合空气的物理特性,并讨论入口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空气质量流对总换热系数、霜层厚度及空气侧压降的影响。经热回收装置换热的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混合后温度、相对湿度和质量流量会发生变化,影响窗式空调的(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5-05-23)

汤广发,刘娣,赵福云,严继光[8](2005)在《分离型热管充液率运行边界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基于质量守恒原理推出充液率方程,综合考虑分离型热管的尺寸、工质蒸发温度及热输入量对充液率的影响,同时结合两相流换热流动特性,引入工质液膜速度沿膜厚度方向上的分布关系,建立一维、稳态数学模型,计算了分离型热管充液率的上、下边界,并分析了蒸发段长度、工质蒸发温度及热输入量对充液率运行边界的影响.结果表明蒸发段长度对充液率上边界值几乎无影响,但是对下边界的影响很大;工质蒸发温度升高,容易达到下边界值.对于不同的工质,热管可运行的充液率范围不同,本文列举了经常使用的水和甲醇,结果表明甲醇的充液率范围较大.通过实验对模型结果进行验证,表明模型与实验能够较好的吻合.(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1期)

张锡强[9](2004)在《叁流体分离型热管换热组件及换热器的传热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离型热管换热组件实现叁种流体之间的热交换与两种流体之间的热交换有许多差异。本文根据一个叁流体分离型热管换热组件的传热分析模型,得到这种组件在流体顺流、逆流时的温度传递矩阵方程。在此基础上,分别得到由多个具有相同换热面积和由多个具有不同换热面积的这种组件构成的换热器的温度传递矩阵方程(2.15)、(2.16)、(2.18)、(2.19),这些矩阵方程可用作工程实际校核设计计算。利用具有相同换热面积的这种热管传热组件构成的换热器的温度传递矩阵方程,导出了温度效率θ_1,θ_2与热容比M、传热单元数NTU、总传热系数比U、入口温差比△t_i等的关系式: 顺流: θ_1=(1-a_(11)-a_(12)/△t_i)×100 θ_2=(1-a_(22)-a_(21)·△t_i)×100; 逆流: θ_1=(1-b_(11)-b_(12)/△t_i)×100 θ_2=(1-b_(22)-b_(21)·△t_i)×100 并用Matlab程序绘出温度效率曲线。温度效率关系式可为工程设计提供理论计算的依据,利用温度效率曲线图能简捷的计算换热器的出口温度。(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4-09-20)

刘娣,汤广发,赵福云,严继光[10](2004)在《分离型热管充液率临界值确定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热管的充液率是影响热管性能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分别对分离型热管的上临界值及下临界值作了明确定义。由质量守恒原理列出充液率方程,综合考虑分离型热管的尺寸、工质蒸发温度及热输入量对充液率的影响,同时结合两相流换热流动特性,建立一维、稳态数学模型,计算了分离型热管充液率的上、下临界值,并分析了蒸发段长度、工质蒸发温度及热输入量对其影响。(本文来源于《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文集》期刊2004-08-01)

分离型热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联箱式分离型热管的多支管并联可能导致流量分配不均,造成部分管道干涸,降低换热效果。搭建了7根管道并联的U型联箱式分离型热管实验平台,以R134a为工质,在800~2 200 W加热功率下,分析热管高效工作的充液率上下限、最佳充液率、热管系统换热特性及管道流量分配。结果表明:热管在充液率为31%~46%时可正常工作,最佳充液率约为42%;确认了各换热支管出现的流量分配不均匀特征,最靠近入口的分支管换热性能最佳,第4~6根换热管流量分配最少、性能最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离型热管论文参考文献

[1].罗云,王文,胡院林,余欣,叶成.多支管并联的分离型热管回路传热特性实验研究[J].制冷学报.2019

[2].何海霞,余欣,王文,叶成.联箱式分离型热管实验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9

[3].何海霞.分离型热管在石油化工节能及热力热排散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

[4].易冲冲,王文,王博杰,郑文龙.分离型热管单管回路传热特性实验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4

[5].王红梅.纳米流体在分离型热管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中对流传热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

[6].石程名,王洋,徐灿君,崔文智.叁流体分离型热管换热器性能分析及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2010

[7].刘娣.分离型热管特性分析及其热回收空调器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5

[8].汤广发,刘娣,赵福云,严继光.分离型热管充液率运行边界探讨[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9].张锡强.叁流体分离型热管换热组件及换热器的传热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04

[10].刘娣,汤广发,赵福云,严继光.分离型热管充液率临界值确定新方法[C].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文集.2004

论文知识图

热管分类结构图热管应用[2]分离型热管换热器原理图分离型热管式低压省煤器工作原理...分离型热管冷却机床主轴示意图分离型热管换热器原理简图

标签:;  ;  ;  ;  ;  ;  ;  

分离型热管论文_罗云,王文,胡院林,余欣,叶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