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闫贤《巴黎》

浅析闫贤《巴黎》

一、痖弦《巴黎》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珂珂[1](2020)在《一日诗人,一世诗人——试析痖弦诗歌中的存在主义特征》文中研究说明台湾的现代派诗人痖弦一生作品不多,却在文坛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痖弦的早期诗歌受到了里尔克的影响,因而他的创作中体现出存在主义的特征。工业文明带来的深渊引起了他的深深焦虑,"离散者"的身份使得他的乡愁更为浓郁和深远,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和苦难生活引发了他的悲悯。痖弦的诗歌始终在关注人的生存境遇,以个体之经验叩问存在的价值,寻求人类的精神家园,指引对抗痛苦的方向。

张承志[2](2020)在《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文中提出作为新文学的闯将,刘半农短暂的一生集新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杂文家、战士、诗人、学者等于一身,是清末民初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在刘半农几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其着译内容多是以抨击时弊、启迪昏懵、开拓创新、审视国民性、宣扬人道主义等等为切入点,进而透射出刘半农文学创作的轨迹及思想嬗变的过程。从整个五四时期的一段时间范畴来看,刘半农不仅接受了进化论的有效整合,而且又承接了五四启蒙传统的高昂与激情。尽管这期间的“潜隐”遭到了历史上相关人士的质疑与批评,但是从历史语境和思想诱因上可以发现“权威性”下的覆盖式理解遮蔽了历史差异性的存在和与五四精神延长线上的“共振”,抑或是,历史的错位与距离在原初的意义上更能廓清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思想个性、认识问题和一些反思中的复合化问题。当时代的误读由歧出、偏至而回归到理性之时,当一种新的学术思路的强光唤醒沉寂已久的资料之时,重新发现历史的微缩细节、个人的心路历程及做出多元反思性的科学研究,必定会使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价值再次浮出历史地表。本论文试图通过对刘半农的相关着译文献的梳理与探究,来解析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史、教育史、学术史、语言学史、考古史上的诸多文学实绩。在回归历史现场的前提下,以理解和同情的姿态进入他的文学世界,从宏观性的视角对他整体的文学实绩进行观照;从境遇与体验、渴念与实践出发,进行作品论和作家论的深入探讨,力图拨云祛障,进而对刘半农的文学思想、创作心理、艺术理念等方面进行剖析,由此来确定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论文绪论部分对选题的确定与缘起、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进行了历史性与宏观性的描述。在此基础之上,梳理和概括出3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而确定和阐释了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独特性与价值意义。论文第一章立足于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角度谈及刘半农由清末民初上海“鸳鸯蝴蝶派”的才子到平民文学家、新文学闯将的转变。其中,借助刘半农的着译作品来分析其与“鸳鸯蝴蝶派”的纠葛与距离;考察其现代通俗小说理念的改良;阐释其平民文学意识的生成以及民间文学的实绩;解读《双簧信》的历史动因、建构与生成。论文第二章以刘半农新诗的开拓为聚焦点。通过五四时期新诗的诞生、论争、理念构想等来论述刘半农新诗的尝试与启蒙审美特征。其中《扬鞭集》与《瓦釜集》的实践、“误读下”的散文诗、争议纷纭的“她”与“它”字等等既包蕴和彰显了五四启蒙命题中的应有之意,又呈现出五四开放性、现代性的特征。论文第三章主要分析刘半农的散文创作和相关理论,并考察刘半农在这一段时期的思想嬗变过程。从加入《新青年》阵营到《语丝》时期是刘半农散文创作的高峰时期。然而,当刘半农获得法国文学博士而归国后,他自己渐渐地进入了“沉潜”阶段,《论语》上的相关杂文似乎在宣告“五四时期的斗士兼文学家”的刘半农“落伍”了,但各中的缘由与事实并非如此。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刘半农的着译小说文本。他的着译小说是在五四启蒙视域之下的对现代化国族想象的继承与发扬,具有启发昏懵、融汇中外、传授新知、关注切社会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及批判国民性的丰富意蕴,有利于全面而深刻地对五四时期的社会面相、道德伦理价值及新女性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与思考。论文第五章主要围绕着刘半农一生的功绩进行客观的阐释与评价,力图复原与说明历史上的一些相关细节。在刘半农的后半段时期,保家爱国的“斗士精神”依旧不减、矢志不渝的“真”与“诚”贯穿于他的全部精神理想与艺术的探索之中、多学科的学术实绩与献身教育的功绩是他与时俱进的一个体现,其文论及身后的评价则可以为全面理解五四提供新的视角和诠释,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论文的结语指出,对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作家与作品的探索与研究,毋宁说是以刘半农作为文学的原点而回到五四的历史现场的阐释与反思。

郭枫[3](2020)在《弦断《深渊》的台湾现代派清醒诗人——痖弦论》文中指出痖弦是台湾现代派群体中非常特别的诗人。特别聪颖,特别勤奋;特别潇洒,特别深沉;特别热情而知友罕少,特别高雅而时或庸俗;特别憧憬文学理想而又难以舍弃生活辉煌,特别有历史识见而又与台湾西化时潮同流。人生始终在"理想"与"现实"中纠缠,处于灵性高举而俗身陷溺的矛盾境况。结合台湾现代诗时代背景,论述痖弦诗歌理念的修炼历程,解释痖弦政工任务与诗歌理念纠结的状态,可见其诗歌之艺术造诣。拨开雾霾,还这位现代派清醒人原有的风貌。

刘秀珍[4](2019)在《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多元文化语境的发展赋予了文学创作较为包容的论述空间。在西方文化思潮的深刻影响与全球化时代消费浪潮的冲击下,和社会及个人联系最为紧密的散文创作出现了异于前代的较大变化与革新。散文创作主体性意识日益凸显,主题与题材趋向多元化,在散文艺术的经营上也呈现了鲜明的创新姿态。台湾散文近三十年的发展既展现了作为文学创作最大宗的散文如何被商品化浪潮裹挟并消费化的历程,也在代际更替中反映了创作主体既呼应传统、又努力开辟新的艺术表现路径的尝试。本论文一方面力图概括其近三十年台湾散文在社会及文学思潮变化影响下的主要特征及变迁走向,另一面则选择代表性作品与创作现象展开论述,以点面结合的方式组构全文框架,企望形成具有史论意义的研究结论。本论文分五章展开论述。绪论部分回顾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现状,厘清研究对象的概念及研究内容和思路。第一章“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从“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本土化运动下的文化建构”“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三方面来分析90年代以来散文的生成语境,着眼于占据主流话语地位的文化与文学思潮影响辨析,梳理散文创作的外部环境特征。第二章“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则力图提炼90年代至今台湾散文创作彰显的主体精神特质与个性风貌,从女性主体性构建、边缘族群主体建构、乡土意识及原乡情怀等方面来探析散文创作主体的文化心理与文化选择,追索贯穿文本的主体精神,缀连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多元文化性格构图。第三章“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梳理90年代以来散文创作主题与题材的多样化特征,选取有代表性的散文创作现象加以解读,凸显散文创作进程中的继承与革新,并以“都市散文”“家族散文”“怀旧散文”为重点展开讨论。第四章主要论述散文的艺术新变。第一节讨论散文文体意识的“出位”与虚构议题,梳理台湾文坛有关散文文体内涵、散文跨界、散文虚构的主要观点,评述散文出位现象及由于散文虚构产生的论争,并就文学奖对散文创作的影响进行辨析;第二节则以作品为例,讨论散文艺术革新的具体表现,包括散文创作的“出位”现象分析、散文意象的刻意经营以及散文情感叙述方式对传统的颠覆。第三节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空间书写置于后现代主义视野加以讨论,以凸显后现代文化思潮对散文创作的影响。第五章则撷取了部分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加强前述论证,以个案呈现散文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脉络与流变轨迹。结语部分总结了台湾散文的发展阶段与创作队伍的代际构成,立足散文创作内外视角评述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整体特征及文学史价值,肯定其对散文艺术创新的探索,并提出对台湾散文创作未来走向的思考,认为台湾散文未来在注重个体生命意义探究的同时,创作主体需要更深层次的自省与积淀,重建人文关怀及坚守理想主义的立场,应当纳入更广泛的现实社会关怀。

刘婉钰[5](2019)在《痖弦诗歌中的现代想象》文中认为痖弦作为中国台湾现代派诗人,是具有世界眼光与普世关怀的。他的诗作以一种异国想象表达现代西方文明的破碎,并且以自身悲剧性的生命经历为基点,对全人类的生存价值进行思考。他的诗歌是伤痛的,残忍的,更是一份深刻的人生哲学。

李世鹏[6](2019)在《电影理论视域下的痖弦诗歌》文中研究表明痖弦是《创世纪》诗刊的主力军,其诗歌创作具有丰富的阐释空间。以往的评论多着眼于痖弦诗歌的戏剧因素等方面,本文将从镜头、剪辑、影人、电影流派等多重角度对痖弦诗歌进行赏析。这种研究方法属于跨学科研究,以诗歌内容为中心点、以各种电影理论为多条射线,形成一个互涉、开放的研究平面。借由这种研究方法,能够使诗歌达到向其他学科延展的效果,为其他诗人、诗歌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提供参考。

汗漫[7](2019)在《教会我爱人类的秘密》文中研究说明教会我爱人类的秘密"我的童年是记忆中塞维利亚的一个庭院/和一个花园,阳光中柠檬逐渐变黄;/……但丘比特安排给我的箭我受了,/而我爱任何在我身上找到家的女人。/我身上流淌着一股左派的血液,/但我的诗来自平静的深泉。/……我不喜欢抒情的空心男高音/和蟋蟀们对月亮的合唱。/我沉默是为了将声音与回声分开,/而我在众多声音中倾听那独一无二的声音。

赵目珍[8](2017)在《“气氛性写作”与浪漫精神——痖弦诗歌艺术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痖弦是台湾"创世纪"诗群中的代表人物。其诗歌创作的生涯并不长,繁盛期主要集中在1957-1965年之间。从数量上而言,痖弦的诗歌作品也不多,但是其影响力却一直持久不衰,以至于台湾评论家罗青将其称为"以一本诗集而享大名"者。罗青在此处所指涉的诗集是痖弦1968年在台湾出版的《深渊》,后来痖弦又以《深渊》为蓝本出版过《痖弦自选集》(1977年由台北黎明文化公司出版)和《痖弦诗集》(1981年由台北洪范书店

陈鑫磊,程世利[9](2016)在《浅论痖弦异国书写对生存的叩问》文中指出痖弦诗作的类型较为丰富,有其思想性,有其乡土性,也有其世界性别其中一类诗主要是描写都市和人类的生存状态。通过非常独特的诗歌意象,创造现实主义之歌。

林颖慧[10](2015)在《痖弦诗歌诗语复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的痖弦在艺术探索之中重视诗歌形式,并在自己的诗歌中自觉实践,形成了一套极具特色的诗语复现结构。文章对这一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横向上分成三个类型:环式、链式和簇式;纵向上划分了三个阶段:26岁之前的古典阶段,26至30岁在存在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西方技法的冲击下的出走阶段,以及30岁之后对中国诗歌传统的回归阶段。两线交融,充分展示出痖弦在诗歌艺术上的担当与贡献。

二、痖弦《巴黎》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痖弦《巴黎》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2)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确立与缘起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三、文献研究综述
第一章 从才子到闯将:跳出“鸳蝴派”与骂倒王敬轩们的双簧信
    第一节 刘半农与“鸳鸯蝴蝶派”的距离
    第二节 现代通俗小说创作理念的改良
    第三节 平民的启示与“平民文学”的生成
    第四节 文学革命中的无畏斗士:从《双簧信》说起
第二章 新诗之开拓
    第一节 “不可无一,不能有二”:刘半农的新诗理念与创新
    第二节 《瓦釜集》、《扬鞭集》的实践
    第三节 “误读”下的散文诗
    第四节 浮出历史地表的“她”与“它”
第三章 “跑入与落伍”:以散文创作和理论为中心
    第一节 现代散文的界说:启蒙、批判与审美
    第二节 投入《新青年》的阵营与散文“杂感”的凸显
    第三节 “斗士的重现”:《语丝》时期批判的再延续
    第四节 《论语》时期的“潜隐与疏离”
    第五节 从传统到现代:刘半农散文“体制”的建构
第四章 启蒙视域下的着译小说文本
    第一节 文学、历史与荒诞的启蒙建构
    第二节 穷人命运的思考与国民性批判
    第三节 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与认同
    第四节 新女性形象的塑造
第五章 新文化视野中的历史考察与定位
    第一节 刚劲操守者的批判与呐喊
    第二节 “我手写我口”:矢志不移的“真”与“诚”
    第三节 博才多艺的学教生涯
    第四节 叫我如何不想“他”:30年代以来的毁誉褒贬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刘半农研究和纪念文献辑要
    附录二 :刘半农的发表在《世界日报·副刊》(1926-1933 年)及其相关栏目上的小说、杂文、译诗、民歌
    附录三 :刘半农发表在《人间世》(1934 年)上的杂文、诗歌
    附录四 :刘半农发表在《北京大学日刊》和《北京大学月刊》(1918-1925 年)上的信函、杂文及其他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弦断《深渊》的台湾现代派清醒诗人——痖弦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时势驱使台湾制造赝品现代诗
    (一)“光复初期”大陆新诗风行台湾
        1.《和平日报》副刊广泛传播文学新诗
        2.《新生报》“桥”副刊研讨台湾文学诸问题
    (二)谎话年代,“战斗诗歌”泛滥全台
        1.蒋介石说谎推卸丢掉大陆责任
        2.“文奖会”奖励“战斗诗歌”编造谎话
    (三)台湾新文艺政策发动制造现代诗
        1.新文艺政策证实台湾之于美国的附从
        2.台湾现代诗本质和各家诗刊演变
        3.台湾现代诗与西方现代诗的根本差异
二、痖弦诗歌理念之驳杂及修炼历程
    (一)农家好苗子,由乡野到流亡,思想抽芽
        1.乡野孩子,从穷苦、从庭训得到生活学问
        2.流亡途程,读书见闻增进思想发展
    (二)到了台湾,钻进偏僻旮旯找书,不分门户拜师
        1.苦修诗歌,转益多师,遇上同好知友
        2.政工干校受训,色彩斑驳的思想熏染
        3.诗歌理念清醒,禁不住辉煌生活引诱
三、政工任务与诗歌理念之纠结
    (一)进入“青年救国团”,登上政工事业云端
        1.从舞台演戏主角到政工职权高位
        2.强化政工力量,主持《联合报》副刊部
    (二)告别创作,保存诗歌既有的光彩
        1.时代诗:不可能跨出“深渊”悬崖一步
        2.抒情诗:何必复制自己摧残自己?
四、痖弦诗歌造句艺术与格调良窳
    (一)几首代表性短诗
        1.《上校》:现代诗的古典小令
        2.《盐》:中国菜加添洋调料
        3.《如歌的行板》:特殊复叠的诗型
        4.《坤伶》:温柔的讽刺与同情的嘲弄
    (二)成功的也是失败的叙事长诗《深渊》
五、职务与诗业中的清醒诗人

(4)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问题提出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一章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
    第一节 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
    第二节 本土化运动下的乡土文化语境建构
    第三节 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
第二章 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
    第一节 女性主体性的凸显与建构
    第二节 边缘族群的主体意识建构
    第三节 乡土意识与在地情怀的展现
第三章 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
    第一节 创作主题的多向拓展与融合
    第二节 都市散文:后现代语境下的多向书写
    第三节 家族散文:生命救赎与记忆书写中的反叛传统
    第四节 怀旧散文:斑驳记忆的多样化呈现
第四章 散文的艺术特色及流变
    第一节 散文的“出位”与虚构思考
    第二节 散文艺术的创新与变化
    第三节 后现代视域下的散文空间书写
第五章 散文作家个案研究
    第一节 “晃荡”的生活美学:舒国治散文论
    第二节 由“纯美”到“怪咖”:周芬伶散文的另类书写
    第三节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微物书写与时尚拆解—张小虹散文论
    第四节 简媜创作中的中华文化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论文述及主要作家简介
附录二 台湾地区关于散文研究博硕士学位论文统计(1990-2016)
附录三 九歌年度散文选目录(1981-2017)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5)痖弦诗歌中的现代想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异国想象为基点,展示现代发展下文明的破裂
    (一)传统华夏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冲突
    (二)现代文明的危机
    (三)关于现代都市的沉沦
二、为卑微人物造像,表现底层小市民的悲苦

(6)电影理论视域下的痖弦诗歌(论文提纲范文)

一、闪回与现实的蒙太奇
二、从新浪潮和新现实谈开去
三、镜头技巧的狂欢曲
    (一)平移的推轨镜头
    (二)深焦摄影与交叉剪接
    (三)正逆向建立镜头

(7)教会我爱人类的秘密(论文提纲范文)

教会我爱人类的秘密
静默和明亮
像河流创造一个自己的源头
在枯萎中克服诗意
在晚年进入清晨的明澈
反对一团幻觉的污浊的云
我选择紫色
哑了的琴弦,要回到板胡

(9)浅论痖弦异国书写对生存的叩问(论文提纲范文)

一、痖弦诗作概论
二、痖弦异国书写系列图景
    (一)堕落的芝加哥
    (二)猥琐的“巴黎”
    (三)破碎的“伦敦”
三、痖弦异国书写的特色

(10)痖弦诗歌诗语复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痖弦诗语复现的特征
    (一)环式结构
        1. 夹心式的小环
        2. 首尾呼应的大环
        3. 重章叠唱式的连环
    (二)链式结构
    (三)簇式结构
        1. 连词
        2. 量词
二、痖弦诗语复现结构运用的几个阶段
    (一)痖弦复现诗歌的数量分析
    (二)25 到 26 岁诗语变化的具体特征
    (三)淡化结构的探索
    (四)出走再回归后,诗艺的发展

四、痖弦《巴黎》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一日诗人,一世诗人——试析痖弦诗歌中的存在主义特征[J]. 孙珂珂. 华文文学评论, 2020(00)
  • [2]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D]. 张承志. 吉林大学, 2020(08)
  • [3]弦断《深渊》的台湾现代派清醒诗人——痖弦论[J]. 郭枫.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20(01)
  • [4]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D]. 刘秀珍.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 [5]痖弦诗歌中的现代想象[J]. 刘婉钰. 北方文学, 2019(32)
  • [6]电影理论视域下的痖弦诗歌[J]. 李世鹏. 文化学刊, 2019(10)
  • [7]教会我爱人类的秘密[J]. 汗漫. 南方文学, 2019(04)
  • [8]“气氛性写作”与浪漫精神——痖弦诗歌艺术论[J]. 赵目珍. 星星, 2017(32)
  • [9]浅论痖弦异国书写对生存的叩问[J]. 陈鑫磊,程世利. 商业故事, 2016(01)
  • [10]痖弦诗歌诗语复现研究[J]. 林颖慧. 华文文学, 2015(03)

标签:;  ;  ;  ;  ;  

浅析闫贤《巴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