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脉冲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力设备,高空电磁脉冲,效应模式,多等级分类
脉冲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宇浩,谢彦召,刘民周,高冲,李萌[1](2019)在《高空电磁脉冲作用下电力系统主要效应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网智能化和整体规模的提高,现代电力系统越来越容易受到高空电磁脉冲的威胁,一旦关键环节故障将有可能导致连锁反应,造成大面积停电。而针对不同的电力设备,其效应模式和威胁等级也有所不同,需要进行分类和分级研究。根据电力设备在电磁脉冲作用下的不同效应模式,将其分为SCADA系统与继电保护设备,变压器、互感器等线圈类设备,线路与设备避雷器与其他设备,并分析了其效应机理。然后考虑高空电磁脉冲威胁下电力设备存在多种效应等级,介绍了不同效应分类方法以及多等级效应评估模型。最后综合考虑易损性和重要性以及系统间的级联影响,分别梳理总结了在E1和E3作用下电力系统的故障链模式。(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9年07期)
贲帅[2](2019)在《强激光脉冲作用下原子非序列双电离的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规律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激光技术飞速发展使得激光脉冲的宽度不断缩小而激光强度大幅增强,科学研究步入了强场物理领域,一系列新奇的强场现象被陆续发现。例如,多光子电离、阈上电离、高次谐波发射和非序列双电离(non-sequential double ionization,简写为NSDI)。其中,NSDI因其电子关联现象在光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被广泛关注。这一发现挑战了基于单电子近似下的光学物理理论,进而引起了强场电子关联现象的研究热潮。化学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过渡态演化、反应前后的结构演化以及各种奇异的量子效应等过程均属于极端空间与时间尺度下的运动过程。利用超强超快激光技术研究强场物理现象有利于人们深入理解原子或分子空间尺度下的微观结构信息以及阿秒时间尺度下的瞬态过程,有着深刻的研究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在对强场电离的研究中,通过分析光电子动量谱分析可以推算出靶粒子的能级结构特征;利用分子高次谐波发射探究分子轨道成像;控制激光参数获得超连续高次谐波谱,进而合成孤立阿秒脉冲;在强场双电离中,控制电离电子的亚周期运动等。在早期的研究中,由于实验技术的限制,激光场的形式相对单一,人们对强场物理现象的研究有很大限制。近年来,超短激光以及实验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我们可以获得多可调参数的激光脉冲并用于科学研究。例如,圆偏振、椭圆偏振激光使人们将研究范围拓宽到二维的偏振平面中,能够从更高的自由度上探究微观机制;双色激光场等各种形式的复合激光的使用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方案;少周期激光的载波包络相位效应为人们提供了研究电子近单周期运动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可以用于研究分析强场现象中的对称性问题。如上所述,人们拥有了更广泛的用于了解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规律的研究手段。基于此,研究者在对基本强场物理现象的研究中不断挖掘其中更深层次的细节,揭示出愈来愈多的复杂物理机制。例如,强场电离领域中,电离过程的非绝热效应,母核离子的极化效应,多次回复碰撞以及多次重碰撞对NSDI的影响,重碰撞诱导激发电离中的不同激发电离通道影响规律,重碰撞热化过程,长程库仑势与低能结构问题,重碰撞阈下双激发态形成,内壳层电子屏蔽效应,库仑势垒内碰撞问题等等。这一系列复杂的强场现象的研究均是这一领域中的最前沿课题,人们对其中部分现象背后的物理机制的认识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当激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激光参数对这些深层次的强场物理机制有怎样的影响还有待探索。此外,当我们对这些现象有了一定认识之后,如何实现利用激光对其进行人工的定向调控也是一个有待研究的热点问题。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中,针对原子NSDI现象中的这些还不够完善的电离通道的诸多细节问题展开讨论,利用经典理论模型,深入研究多种不同形式的激光对NSDI中的重碰撞激发电离通道、双激发态形成以及多次回复碰撞通道的影响规律,进一步揭示出激光脉冲对原子双电离过程的调控机制。本论文的创新性归纳如下:运用二维经典系综理论研究少周期椭圆偏振激光场下氩原子NSDI对载波包络相位的依赖性。我们区分重碰撞电离和重碰撞诱导激发后续电离两种电离通道,并根据重碰撞和第二次电离之间的延迟时间将二者分离。通过轨迹分析,我们揭示了电子关联谱特征以及两个通道竞争关系对载波包络相位的依赖性。最终通过调节载波包络相位实现对两种通道的切换调控。我们还研究了反向旋转双色圆偏振激光场中的氩原子NSDI现象。在复合激光场对应的“knee”结构区域,双电离主要是通过重碰撞诱导激发Ar~-离子序列电离方式发生的。通过重碰撞轨迹分析,我们解释了两束光的相对场强比控制关联电子动力学以及最大化增强电离产额的原理。贡献于双电离增强的主要通道为电子短飞行时间的椭圆形重碰撞轨道,而非叁角形的多周期轨道。此外,关联电子动力学过程可以通过调节相对场强比被限定在阿秒时间尺度下。此外,运用经典系综方法研究在低强度少周期圆偏振激光场下的Mg原子双激发过渡态下的关联电子动力学规律。重碰撞过程中的较低的能量传递使得两个电子不能直接发射出核区,而是经过一个双激发态后以一定的时间差发生电离。数值计算结果显示在NSDI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序列双电离的特征。这一结果说明中间态的存在使得其形成过程的信息丢失。两个电子发射方向的夹角分布情况取决于电离时间间隔。此外,电子-电子间库仑排斥作用的影响规律也被进一步讨论。最后,我们又简要地分析了反向旋转双色圆偏振激光场作用下的双激发态的双电离过程。最后,我们通过部分迭加相互延迟的线偏振与圆偏振激光构建一种拥有椭圆率随时间变化的复合激光脉冲。第一个电子首先被线偏振激光电离,并受到随后的圆偏振激光的影响。这一延迟作用在横向上干扰电子运动,进而影响重碰撞发生前电子的返回次数。重碰撞轨道中的返回次数可以通过调节两束光的延迟时间而被控制。通过重碰撞轨道分析,我们解释了含时椭圆率调控不同双电离通道的原理。在论文的最后一章中,我们对论文的主要结果进行总结,并对强场电离的研究做出展望。(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闫妍[3](2019)在《原子在飞秒整形脉冲作用下的谐波发射》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短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可以产生诸多非线性现象。诸如阈上电离,高次谐波发射等。强激光作用于气体原子产生的高次谐波辐射可以用于产生超短阿秒脉冲,如此短的光脉冲可以用于电子动力学过程的探测。因而对高次谐波产生机制、提升其效率以及谐波电场波形的控制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数值求解含时薛定谔方程研究了激光电场强度和势函数对谐波发射的影响。同时系统分析了Sin整形脉冲与原子作用产生的高次谐波:对于线偏振激光脉冲,随着振幅的增强,较高次谐波的各阶次效率呈线性增加,当达到一定振幅强度后,谐波强度呈现振荡结构。通过对比分析产生谐波的长、短量子轨迹对含时偶极矩的独立贡献发现,其谐波发射强度的振荡是由于该次谐波产生的这两条轨迹间的相位差的变化造成的。系统地研究了Sin位相整形脉冲的整形参数A、T、Φ对原子的谐波发射的影响。由于参数A可以调控激光脉冲电场的幅值以及整形后子脉冲的个数。当A值加,高次谐波强度降低,截止能量减小。参数T可以改变整形后激光电场主脉冲与子脉冲间的时间延迟,增加T会减小激光电场不同子脉冲的交迭,进而减小不对称性,使谐波光谱移动。参数Φ改变相位偏移量,改变Φ可以调节子脉冲间的相位,调控激光脉冲上升沿和下降沿的不对称度,进而调控谐波发射的频率峰值位置移动。(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廖慧敏,刘其凤,吴为军[4](2019)在《核电磁脉冲作用下不均匀双绞线的时域耦合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理想双绞线的几何结构服从于均匀的双螺旋结构,但由于制作工艺、安装条件等因素限制,实际应用中的双绞线其每一个扭矩长度并非相等,这种扭距的不均匀性势必会影响双绞线的抗干扰性能。在这篇文章中,针对量化研究核电磁脉冲作用下的不均匀双绞线耦合响应的需求,建立其时域场线耦合模型,并利用链参数和多端口级联的方法来计算不均匀双绞线的时域响应耦合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在研究的0~1GHz加;在研究的0~400MHz频段内,耦合能量会随着双绞线扭距的增加而增加,且在扭距长度对应的频点处有耦合能量最大值;双绞线扭距的不均匀变化使得谐振点的数量增多,当不均匀程度的线性提高时,线上感应电流的峰值并不呈现线性增加,而是有起伏变化,可得出结论,保证双绞线的均匀性有利于易被电流击穿器件的正常工作。(本文来源于《舰船电子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孙文旭,王万军,罗智恒,代晓淦,刘彤[5](2019)在《低压长脉冲作用下PBX炸药的响应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塑料粘接炸药(PBX炸药)在低压长脉冲作用下的响应特性,采用大落锤试验的方法对壳体约束下的炸药样品进行低速撞击加载;采用薄膜式PVDF对炸药试样顶部和底部的压力-时间曲线进行测量,通过壳体外表面的应变片测试壳体的环向和轴向应变,同时采用高速相机捕捉炸药在撞击作用下的反应发光现象;采用LS-DYNA非线性有限元软件开展数值模拟,研究大落锤冲击载荷作用下PBX炸药的动态响应特性。结果表明,落锤撞击速度为3 m/s时,炸药受撞击面的峰值压力约为100 MPa,炸药不发生反应;落锤撞击速度为5 m/s时,炸药受撞击面的峰值压力为200 MPa,炸药发生明显的化学反应;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测试结果具有较高的吻合度,可以很好地模拟炸药在低压长脉冲冲击下的力学响应特性。(本文来源于《弹道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显扬[6](2019)在《基于调制脉冲作用的光子回波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光子回波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光子回波的研究变得日益迫切,其中光子回波模型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光子回波技术有了更加充分地了解。光子回波现象除了在光信息领域有重大的意义外,基于光子回波的存储在全光通信技术上也有重要的应用,比如可实现光学延迟等。基于光子回波的任意信号产生技术在超高分辨率雷达、微波和毫米波通信设备、数据存储以及量子信息处理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针对光子回波的应用,本论文开展了以下工作:1.利用布洛赫方程的解析解对瞬态相干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包括叁种典型的瞬态相干现象。在光学章动中,利用布洛赫球半径和布洛赫矢量方位角的研究,发现光学章动可以有效地保持量子相干性,对量子光通信技术中的光存储具有重要意义。在光学自由感应衰减中,利用拍频信号得到不同的频率偏移对其过程的影响。最后,得到了光子回波的布洛赫矢量解和透射场表达式,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利用啁啾脉冲探测,提出了一种光子回波检测方法。由于光子回波场极其微弱,本论文利用啁啾脉冲对光子回波进行检测,使其生成啁啾拍频信号,通过观察拍频信号研究光子回波特性。利用啁啾脉冲对单一光子回波和多光子回波进行拍频检测,分析了啁啾率和延迟时间对拍频信号的影响,并且对影响拍频信号效率的因素进行了讨论。3.为了消除动态相位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外加调制脉冲的光子回波产生方法。在传统两脉冲光子回波配置中加入3个调制脉冲,在光子回波形成过程中引入了几何相位,消除了循环演化中动态相位的影响。在微观机制上,利用布洛赫球直观描述了外加调制脉冲后布洛赫矢量的运动轨迹。利用有限元差分算法对外加调制脉冲的光子回波产生过程进行了数值分析,分析了调制相位与光子回波相位的关系,验证了调控光子回波相位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9-02-01)
景丽,关胜楠[7](2018)在《含脉冲作用下连续切换系统的有限时间稳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连续切换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利用Lyapunov函数方法分析含脉冲作用下连续切换系统的有限时间稳定性。首先,给出一定形式的Lyapunov函数,在各个切换时间段内,分别沿着切换系统的轨迹对时间t求导;然后,鉴于系统在切换时刻产生脉冲,给出脉冲作用下各时刻的V函数表达形式,递推得出t时刻及初始时刻V函数的关系;最后,应用平均驻留时间及Lyapunov稳定性理论,得出了在含脉冲作用下的连续切换系统仍保持有限时间稳定的充分条件。另外,给出数值仿真算例,并运用MATLAB线性矩阵不等式和Simulink工具箱进行仿真,所得结果显示文中结论有效。(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张玉,张琳,刘欣,郭飞[8](2018)在《纳秒脉冲作用下球形细胞电穿孔过程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穿孔过程中各参数的精确计算是制定电穿孔(EP)治疗计划的关键所在。基于球形细胞五层介电模型,引入介电参数阶跃模型和Smoluchowski电穿孔方程来表征细胞膜的电穿孔效应,定量计算了100ns、45k V/cm纳秒脉冲作用下细胞电穿孔过程中各参量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与单独Smoluchowski电穿孔方程仿真结果相比,引入细胞膜介电常数阶跃模型后,阳极处介电常数在35~120ns跃变为初始值的2倍,使得阳极处电导率变化滞后10 ns,跨膜电位(TMP)变化滞后30 ns;50 ns时阳极附近微孔密度由1012 m-2下降为109 m-2;电穿孔过程中,细胞膜微孔密度在距离阳极4~10μm区域始终维持在初始值,细胞膜跨膜电位在4~5μm出现小于电穿孔阈值的极小值。因此,考虑细胞膜介电常数的影响后,细胞电穿孔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时间上出现延迟,且细胞膜上发生电穿孔的区域明显缩小。(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8年10期)
刘鹤元,黄翠莺,黄梅婷,张新平[9](2018)在《超短激光脉冲作用下等离激元“相变”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金纳米颗粒在超短激光脉冲作用下发生的形貌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局域化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光谱的变化,即"相变"效应。利用化学合成的金纳米颗粒胶体制备由随机分布的金纳米颗粒阵列构成的薄膜。将飞秒激光脉冲作用于薄膜表面,监测激光作用前后样品的显微结构图像和消光光谱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金纳米颗粒在激光脉冲作用下发生微区熔融、团聚等物理过程,导致金纳米颗粒形貌发生变化和等离激元共振光谱红移。(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18年12期)
陈旭[10](2018)在《强电磁脉冲作用下地面附近的场线耦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近年来高功率微波辐射装置的快速发展,现代战场中的通信电子设备受到的电磁干扰威胁越来越严重。目前现代战场中的电磁干扰源主要以核电磁脉冲、高功率微波和超宽带等强电磁脉冲为主。瞬变的强电磁脉冲很容易以后门耦合的方式通过电子设备间互连线缆进入电子通信系统中,从而对后级的敏感电路和器件造成损伤。在常规的电磁干扰防护中,线缆通过增加屏蔽层来减少其电磁干扰。但由于强电磁脉冲能量大,部分脉冲能量仍可耦合进入芯线内部,在芯线上产生足够损伤后级敏感电路的瞬态电流,因此为了对敏感电路进行防护准确计算屏蔽线芯线电流很有必要。对强电磁脉冲而言,核电磁脉冲出现最早,因此人们对核电磁脉冲辐照下线缆的场线耦合效应研究较为成熟,然而人们对于新兴的超宽带和高功率微波辐照下线缆的场线耦合效应研究较少,且这叁种强电磁脉冲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不能混为一谈,所以有必要对高功率微波和超宽带作用下线缆的场线耦合效应进行准确的分析。本文基于时频域等效性和最小相位原理提出了一种求解屏蔽线缆芯线时域电流的新方法,并通过仿真验证新方法在核电磁脉冲作用下的有效性。为了与核电磁脉冲作用下的场线耦合效应进行对比,最后采用时域有限积分法仿真分析了高功率微波和超宽带作用下的场线耦合效应。第一部分首先对叁种强电磁脉冲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核电磁脉冲、高功率微波、超宽带各自的特点,并根据其时频域波形分别分析了其时频域特性;基于场对单线的物理模型,推导了强电磁脉冲下的传输线方程,并对其进行求解;建立了局部坐标系和总体坐标系来分析考虑地面反射下地面附近的电磁环境,结合推导的传输线方程并采用傅立叶反变换得到两种情况下的时域响应电流,然后通过仿真验证考虑地面反射的准确性。第二部分将传输线等效为最小相位系统,基于时频域等效性和最小相位原理提出了一种求解屏蔽电缆芯线时域电流的新方法,通过仿真以及对同轴线RG58C/U屏蔽效能的测试验证了新方法的有效性。第叁部分通过仿真验证了高功率微波和超宽带对传输线模型的适用性并给出了适用条件。由于适用条件对于高功率微波和超宽带较为严格,采用商业软件仿真研究了高功率微波和超宽带作用下线长、距地高度、线径以及场入射方向等参数对地面附近单线耦合电流的影响规律,并与核电磁脉冲下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其异同。这些影响规律对系统级的电磁兼容和高功率微波防护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性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1)
脉冲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规律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激光技术飞速发展使得激光脉冲的宽度不断缩小而激光强度大幅增强,科学研究步入了强场物理领域,一系列新奇的强场现象被陆续发现。例如,多光子电离、阈上电离、高次谐波发射和非序列双电离(non-sequential double ionization,简写为NSDI)。其中,NSDI因其电子关联现象在光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被广泛关注。这一发现挑战了基于单电子近似下的光学物理理论,进而引起了强场电子关联现象的研究热潮。化学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过渡态演化、反应前后的结构演化以及各种奇异的量子效应等过程均属于极端空间与时间尺度下的运动过程。利用超强超快激光技术研究强场物理现象有利于人们深入理解原子或分子空间尺度下的微观结构信息以及阿秒时间尺度下的瞬态过程,有着深刻的研究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在对强场电离的研究中,通过分析光电子动量谱分析可以推算出靶粒子的能级结构特征;利用分子高次谐波发射探究分子轨道成像;控制激光参数获得超连续高次谐波谱,进而合成孤立阿秒脉冲;在强场双电离中,控制电离电子的亚周期运动等。在早期的研究中,由于实验技术的限制,激光场的形式相对单一,人们对强场物理现象的研究有很大限制。近年来,超短激光以及实验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我们可以获得多可调参数的激光脉冲并用于科学研究。例如,圆偏振、椭圆偏振激光使人们将研究范围拓宽到二维的偏振平面中,能够从更高的自由度上探究微观机制;双色激光场等各种形式的复合激光的使用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方案;少周期激光的载波包络相位效应为人们提供了研究电子近单周期运动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可以用于研究分析强场现象中的对称性问题。如上所述,人们拥有了更广泛的用于了解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规律的研究手段。基于此,研究者在对基本强场物理现象的研究中不断挖掘其中更深层次的细节,揭示出愈来愈多的复杂物理机制。例如,强场电离领域中,电离过程的非绝热效应,母核离子的极化效应,多次回复碰撞以及多次重碰撞对NSDI的影响,重碰撞诱导激发电离中的不同激发电离通道影响规律,重碰撞热化过程,长程库仑势与低能结构问题,重碰撞阈下双激发态形成,内壳层电子屏蔽效应,库仑势垒内碰撞问题等等。这一系列复杂的强场现象的研究均是这一领域中的最前沿课题,人们对其中部分现象背后的物理机制的认识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当激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激光参数对这些深层次的强场物理机制有怎样的影响还有待探索。此外,当我们对这些现象有了一定认识之后,如何实现利用激光对其进行人工的定向调控也是一个有待研究的热点问题。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中,针对原子NSDI现象中的这些还不够完善的电离通道的诸多细节问题展开讨论,利用经典理论模型,深入研究多种不同形式的激光对NSDI中的重碰撞激发电离通道、双激发态形成以及多次回复碰撞通道的影响规律,进一步揭示出激光脉冲对原子双电离过程的调控机制。本论文的创新性归纳如下:运用二维经典系综理论研究少周期椭圆偏振激光场下氩原子NSDI对载波包络相位的依赖性。我们区分重碰撞电离和重碰撞诱导激发后续电离两种电离通道,并根据重碰撞和第二次电离之间的延迟时间将二者分离。通过轨迹分析,我们揭示了电子关联谱特征以及两个通道竞争关系对载波包络相位的依赖性。最终通过调节载波包络相位实现对两种通道的切换调控。我们还研究了反向旋转双色圆偏振激光场中的氩原子NSDI现象。在复合激光场对应的“knee”结构区域,双电离主要是通过重碰撞诱导激发Ar~-离子序列电离方式发生的。通过重碰撞轨迹分析,我们解释了两束光的相对场强比控制关联电子动力学以及最大化增强电离产额的原理。贡献于双电离增强的主要通道为电子短飞行时间的椭圆形重碰撞轨道,而非叁角形的多周期轨道。此外,关联电子动力学过程可以通过调节相对场强比被限定在阿秒时间尺度下。此外,运用经典系综方法研究在低强度少周期圆偏振激光场下的Mg原子双激发过渡态下的关联电子动力学规律。重碰撞过程中的较低的能量传递使得两个电子不能直接发射出核区,而是经过一个双激发态后以一定的时间差发生电离。数值计算结果显示在NSDI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序列双电离的特征。这一结果说明中间态的存在使得其形成过程的信息丢失。两个电子发射方向的夹角分布情况取决于电离时间间隔。此外,电子-电子间库仑排斥作用的影响规律也被进一步讨论。最后,我们又简要地分析了反向旋转双色圆偏振激光场作用下的双激发态的双电离过程。最后,我们通过部分迭加相互延迟的线偏振与圆偏振激光构建一种拥有椭圆率随时间变化的复合激光脉冲。第一个电子首先被线偏振激光电离,并受到随后的圆偏振激光的影响。这一延迟作用在横向上干扰电子运动,进而影响重碰撞发生前电子的返回次数。重碰撞轨道中的返回次数可以通过调节两束光的延迟时间而被控制。通过重碰撞轨道分析,我们解释了含时椭圆率调控不同双电离通道的原理。在论文的最后一章中,我们对论文的主要结果进行总结,并对强场电离的研究做出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脉冲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陈宇浩,谢彦召,刘民周,高冲,李萌.高空电磁脉冲作用下电力系统主要效应模式分析[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9
[2].贲帅.强激光脉冲作用下原子非序列双电离的调控研究[D].吉林大学.2019
[3].闫妍.原子在飞秒整形脉冲作用下的谐波发射[D].吉林大学.2019
[4].廖慧敏,刘其凤,吴为军.核电磁脉冲作用下不均匀双绞线的时域耦合特性分析[J].舰船电子工程.2019
[5].孙文旭,王万军,罗智恒,代晓淦,刘彤.低压长脉冲作用下PBX炸药的响应特性[J].弹道学报.2019
[6].张显扬.基于调制脉冲作用的光子回波特性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9
[7].景丽,关胜楠.含脉冲作用下连续切换系统的有限时间稳定[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8].张玉,张琳,刘欣,郭飞.纳秒脉冲作用下球形细胞电穿孔过程仿真[J].高电压技术.2018
[9].刘鹤元,黄翠莺,黄梅婷,张新平.超短激光脉冲作用下等离激元“相变”特性研究[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8
[10].陈旭.强电磁脉冲作用下地面附近的场线耦合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