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武冈林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武冈,林场,杉木,林学,生长率,幼林,人工林。
武冈林场论文文献综述
周富康,张先泰,李金平[1](2007)在《武冈林场第二代人工杉木中幼林抚育间伐强度试验研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武冈林场第二代人工杉木中幼林抚育间伐强度试验表明:a.杉木中幼龄林抚育间伐能促进林分胸径、树高、材积的增长,能使林分的速生期延长1-2年,能有效地提高林分产量,提高木材质量;b.不同的抚育间伐强度类型对林分生长因子的影响效果不同,以株数间伐强度30-40%效果最佳;c.对培育大径材的杉木林分,可实施叁次间伐,第一次在9-11年,第二次在14-16年,第叁次在19-22年;第叁次间伐能明显促进后期林分胸径生长。(本文来源于《林业资源管理》期刊2007年04期)
佘济云,陈端吕,彭保发[2](2004)在《国有林场树种结构调整及稳定性分析——以湖南省国有武冈林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目标规划模型对湖南省国有武冈林场的森林树种结构进行优化,得到其理想的树种结构,然后计算出理想树种结构的信息熵和信息熵相对值,用于评价该场的树种结构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该场1990~1999年的树种结构信息熵变化不大,稍有增势,比理想的树种结构信息熵偏小,这说明该场现有的树种结构处于过于有序状态,即,人工干扰过大,会损失某些利用功能。该评价结果可为其森林经营结构的调整提拱科学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南林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6期)
肖化顺,张贵,曾思齐[3](2004)在《武冈林场森林可持续经营能力模糊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依照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结合武冈林场的具体实践,从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生态环境质量、社会经济发展和经营管理水平4个方面提出了森林可持续经营能力的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对该林场的可持续经营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武冈林场为弱可持续经营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几点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南林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4期)
文新跃[4](2001)在《集成“3S”的武冈林场森林经理信息系统的研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进和开发高技术项目是我国21世纪林业行动中的重要内容。“3S”技术是指GPS、RS、GIS及其集成技术是现代高新技术之一。加强森林资源及环境的监测是社会发展对林业提出的要求,而传统的森林资源监测存在许多不足,“3S”技术的引进必将大大增强对森林资源的监测能力。基于这种指导思想,以武冈林场为例集成“3S”的森林经理信息系统也就应运而生。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当前用计算机建立森林经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采用了当前流行的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方法。选用了具有强大功能和友好集成开发环境的PB语言作为这次开发的主要编程工具,并与CityStar、RS、GPS集成建立森林经理信息系统。 本系统提出了一个适合南方国有林场的“3S”模式。以“3S”技术为核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系列专题图制作工艺。探索采用扫描输入大批量图形数据的方法。对今后的工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南林学院》期刊2001-05-01)
何汉斌[5](1996)在《走出荒凉看风景──武冈林场巨变纪实》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处武冈城郊西南方位的武冈林场,场里辖有一座山,叫云山。这座被天神盘古安放在武冈、绥宁、城步、新宁四县疆界上山峦迭翠、绿水浸染、血汗斑斑的大山,高武冈市城5公里,虽只1875平方公里,但同共和国所有其它的名山一样,既古老,又年轻。古老,是她的过去。年轻,(本文来源于《湖南林业》期刊1996年03期)
刘志刚[6](1994)在《把国营武冈林场办成高效林业建设的样板》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市的国营武冈林场,已阔步走过了40年的奋斗历程,把12万余亩的贫瘠山区——云山和天子山,建成了规模宏大的用材林基地,财力雄厚的“绿色银行”,优美壮丽的旅游胜地,我市广阔农区的绿色屏障。她不仅自身绿起来了,富起来了,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且,在我市的经济建设(本文来源于《湖南林业》期刊1994年08期)
徐鸿杰,刘兴汉[7](1994)在《再造辉煌──国营武冈林场二代人工林建设成效卓着》一文中研究指出武冈林场第一代人工林6,4万多亩,1978年开始主伐时立木蓄积37.23万立方米,年生长量1.33万立方米。经过16年的采伐、更新,人工林增加到6.78万亩,立木蓄积增加到40.1万立方米,按现在年消耗1.7万立方米资源计算,现有人工林可以采伐30年以上(本文来源于《湖南林业》期刊1994年08期)
王慈初,柳福炎[8](1991)在《关于林价的初步探讨——武冈林场杉材价格的由来》一文中研究指出杉木是我国的特有用材树种,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产量高,是群众最喜爱的造林树种。杉材产量约占全国商品材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武冈林场从1954年建场后,在全场范围内的所有宜林荒山上普遍营造了杉木用材林。从1985年开始主伐,每年平均主伐杉材(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调查规划》期刊1991年04期)
王慈初[9](1987)在《武冈林场人工杉木林抚育间伐效果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武冈林场位于湖南省武冈县西南部,东经110°22′至111°03′,北纬26°25′至27°00′之间;海拔一般为550至850米,最低296米,最高1409.5米。该场地处雪峰山系,山峦重迭,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发展杉木有着广阔的前景。自1954年建场叁十多年来,主要力量投放在人工杉木林的培育与经营管理上,目前大部分已进入成熟阶段,从1981年起每年定额采伐1万多m~3。据1986年森林经理调查结(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调查规划》期刊1987年04期)
武冈林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运用目标规划模型对湖南省国有武冈林场的森林树种结构进行优化,得到其理想的树种结构,然后计算出理想树种结构的信息熵和信息熵相对值,用于评价该场的树种结构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该场1990~1999年的树种结构信息熵变化不大,稍有增势,比理想的树种结构信息熵偏小,这说明该场现有的树种结构处于过于有序状态,即,人工干扰过大,会损失某些利用功能。该评价结果可为其森林经营结构的调整提拱科学的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武冈林场论文参考文献
[1].周富康,张先泰,李金平.武冈林场第二代人工杉木中幼林抚育间伐强度试验研究初探[J].林业资源管理.2007
[2].佘济云,陈端吕,彭保发.国有林场树种结构调整及稳定性分析——以湖南省国有武冈林场为例[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
[3].肖化顺,张贵,曾思齐.武冈林场森林可持续经营能力模糊综合评价[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
[4].文新跃.集成“3S”的武冈林场森林经理信息系统的研建[D].中南林学院.2001
[5].何汉斌.走出荒凉看风景──武冈林场巨变纪实[J].湖南林业.1996
[6].刘志刚.把国营武冈林场办成高效林业建设的样板[J].湖南林业.1994
[7].徐鸿杰,刘兴汉.再造辉煌──国营武冈林场二代人工林建设成效卓着[J].湖南林业.1994
[8].王慈初,柳福炎.关于林价的初步探讨——武冈林场杉材价格的由来[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1
[9].王慈初.武冈林场人工杉木林抚育间伐效果浅析[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