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翅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吸血,基因,形态,分子,线粒体,亚科,灰黑。
双翅目论文文献综述
虞以新[1](2019)在《古巴库蠓一新种描述(双翅目:蠓科)》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古巴蠓科昆虫的种类和分布。方法网捕法采集,形态学分类鉴定。结果 2015年7月13日在古巴哈瓦拉广场南侧,国家图书馆附近树荫处采获一只胸背乳白色库蠓,经分类鉴定为叁囊亚属库蠓,命名为白胸库蠓,模式标本收藏于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医学昆虫标本馆。结论本文报道了叁囊亚属库蠓在南美洲地区的首次记录,为南美蠓科的种类分布和分类研究提供新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期刊2019年05期)
杨超,佐佐木均[2](2019)在《日本北海道虻类雌性外生殖器形态(双翅目:虻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日本北海道虻类评估和验证外生殖器在分类学上的意义。【方法】将虻类成虫标本浸渍在生理盐水中并置于双目显微镜下通过针和镊子在培养皿中进行解剖并绘图,观察第9背板、第10背板、尾叶、第8腹板、受精囊、受精囊管及生殖叉器的形态特征。【结果】在日本北海道共记录了虻科(Tabanidae) 3亚科7属38种。我们观察并描述了3亚科其中的6属24种的雌性外生殖器的主要特征。亚科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然而在一般情况下属之间很难建立一种方法来确定共同点;种之间只有在斑虻属Chrysops中有相似之处,其他属中则比较多样化。因此,亚科鉴定根据第9背板、第8腹板及受精囊足以进行区分,属及种鉴定需要结合第9背板、第10背板、尾叶、第8腹板、受精囊、受精囊管及生殖叉器各自的特征组合在一起才能区分开来。我们也制作了虻类外生殖器的检索表。【结论】和许多其他昆虫一样,外生殖器是虻科的重要分类特征,对于促进分类学和系统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次对分布在日本北海道的虻科雌性外生殖器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杨棋程,潘朝晖,杨定[3](2019)在《西藏长角大蚊亚属一新种(双翅目:大蚊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长角大蚊亚属是大蚊属中的1个小类群,全世界共知14种,中国已记载8种。本文再记述1新种,并编制了中国长角大蚊亚属(雄性)检索表。(本文来源于《Entomotaxonomia》期刊2019年03期)
郝博,张春田[4](2019)在《中国卷须寄蝇属一新种(双翅目:寄蝇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东洋界浙江百山祖采集的卷须寄蝇属1新种:金根桃卷须寄蝇Clemelis jingentaoi Zhang&Hao sp.nov.,提供了形态特征图。本新种外部形态近似于分布古北界的黑袍卷须寄蝇,但区别于后者具有如下特征:后头在眼后鬃下方无黑色鬃毛,中足胫节具4-6根前背鬃,腹部第1+2合背板具2根强大的中缘鬃,雄性侧尾叶较短。(本文来源于《Entomotaxonomia》期刊2019年03期)
蒋晓红,常琼琼,段琛,侯晓晖[5](2019)在《基于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新替库蠓成虫形态观察(双翅目:蠓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发现更多的形态特征,以实现库蠓属Culicoides近似种的准确鉴定和区分。【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新替库蠓Culicoides newsteadi Austen成虫的形态特征细节,包括具有重要鉴定意义的结构特征,如两性成虫的复眼、触角、触须、口器、中胸盾板、小盾板、翅、后足胫节、爪和生殖器等结构。【结果】发现新替库蠓雌成虫具有6种触角感器,包括腔锥感器、短毛形感器、长毛形感器、刺形感器、直锥形感器和弯直锥形感器;雌雄成虫的盾斑均呈卵形;雄成虫的阳基侧突端部具复杂分支。雌成虫的复眼连接处距离为1.3个小眼面;雌成虫大颚呈剑状,具14~17枚叁角形齿;雄成虫后足胫节具16~19枚端梳。【结论】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获得的形态特征不仅为蠓科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而且为流行病研究和疾控工作提供更多的帮助,进而为蠓科昆虫形态信息的数字化、立体化和网络化提供资料。(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张文,徐芳玲,杨再华[6](2019)在《中国亚拟蜂水虻属一新记录种(双翅目:水虻科)》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我国亚拟蜂水虻属一新记录种——弗氏亚拟蜂水虻(Parastratiosphecomyia freidbergi Woodley),首次描述了其雌性形态特征,并提供了该虫标本的整体照片及外生殖器特征图.(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刘国平,杨军,王泽,周麟,张琼华[7](2019)在《云南省南部边境吸血蠓种类分布及卢特库蠓雄虫的首次记述(双翅目:蠓科)》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云南省南部边境地区5市县吸血蠓种类分布。方法采用灯诱法采集吸血蠓,结合云南南部边境吸血蠓种分布相关文献进行本项研究工作。结果云南省南部边境5市县吸血蠓共计3属84种,其中细蠓属4种,蠛蠓属13种,库蠓属67种。麻栗坡分布43种,河口分布22种,江城分布23种,勐腊分布50种,景洪分布17种。新发现卢特库蠓雄虫,并对该种雄虫进行了首次记述。结论此次调查为云南省南部边境吸血蠓种类分布和蠓媒疾病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标本保存在北部战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本文来源于《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期刊2019年04期)
王刚,李春晓,郭晓霞,赵彤言[8](2019)在《利用线粒体COI基因重建伊蚊族(双翅目:蚊科)的系统发育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单位Ⅰ(COI基因)片段对伊蚊族117个蚊种进行了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分别使用简约法、似然法以及贝叶斯法重建了系统发育树,并用Shimodaira-Hasegawa检验法从3个系统发育树中选择出最佳基因树。与近年来根据形态特征对伊蚊族重新分类的研究相比,本研究中的结果显示,支持伊蚊族新分类研究结果中的阿蚊属阿蚊亚属、Bothaella属、Collessius属Alloeomyia亚属、领蚊属Jarnellius属,骚扰蚊属Culicelsa和Woodius亚属、'Ochlerotatus'、覆蚊属Heteraspidion亚属的单系群地位。然而,并不支持阿蚊属、Downsiomyia属、Hulecoeteomyia属、骚扰蚊属Rusticoidus亚属、Phagomyia属、Psorophora属和覆蚊属的单系群地位。另外,分子数据显示骚扰蚊属中的部分成员较为原始,并且Ochlerotatus theobaldi显示出与其他所有蚊种的姐妹群关系;骚扰蚊属和覆蚊属为并系群。(本文来源于《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余海军,陈佳林,黄鑫,张钰莹,田召志[9](2019)在《双翅目摇蚊科昆虫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摇蚊科昆虫属于完全变态昆虫,其整个生活史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每个生活阶段都有其单独的特征,故基于形态对摇蚊科昆虫分类研究存在一定的挑战性。随着分子技术的提出,运用DNA测序技术对物种进行相关研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其中分子系统学就被广泛用于动、植物各类群的研究。本文整理总结了分子系统学在摇蚊科昆虫系统发育中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天津农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刘甜[10](2019)在《武陵山地区摇蚊亚科(双翅目:摇蚊科)系统学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武陵山地区摇蚊亚科部分种进行形态分类及DNA条形码研究。基于传统形态学对标本进行解剖、测量、描述,并总结归纳了前人文献资料中关于武陵山区摇蚊的描述及记载,得到了该地区的摇蚊亚科分布名录;同时,本研究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PCR扩增获得武陵山地区摇蚊科30个形态种113头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COI基因,共113条序列,运用MEGA6.0软件多重分析对比所得序列,基于Kumara-2 parameter模型分析遗传距离(Genetic distance),统计序列的平均碱基组成(Base composition)和转换/颠换比率(Ts/Tv ratios),系统分析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进一步厘清摇蚊亚科的系统分类地位,是对传统分类鉴定的佐证以及补充或修正,为更好更快捷更准确的鉴别摇蚊亚科近似种,及弥补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法在种类鉴定中存在的不足提供重要的方法和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确定了16属50种,新增2个该地区新记录属:二叉摇蚊属Genus Dicrotendipes Kieffer;长跗摇蚊属Tanytarsus v.d.Wulp,1874:134。新增武陵山地区新记录12种,分别为:弯曲二叉摇蚊Dicrotendipes flexus(Johannsen),暗绿二叉摇蚊Dicrotendipes pelochloris(Kieffer),尖附器摇蚊Chironomus(Chironomus)cingulatus Meigen,台南摇蚊Chironomus(Chironomus)circumdatus Kieffer,爪哇摇蚊Chironomus(Chironomus)javanus Kieffer,花翅摇蚊Chironomus(Chironomus)kiiensis Tokunaga,收缩拟隐摇蚊Demicryptochironomus(Irmakia)constrictus Yan,Tang&Wang,德永雕翅摇蚊Glyptotendipes tokunagai Sasa,毛跗球附器摇蚊Kiefferulus barbatitarsis(Kieffer),云集多足摇蚊Polypedilum(Polypedilum)nubifer(Skuse),台湾长跗摇蚊Tanytarsus formosanus Kieffer,舟长跗摇蚊Tanytarsus takahashii Kawai&Sasa。通过本研究发现该地区摇蚊亚科物种多样性丰富,从另一方面也验证武陵山地区是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地区之一。(2)本研究获取的摇蚊科COI基因序列113条,其中摇蚊亚科102条;直突摇蚊亚科6条;长足摇蚊亚科5条。基于获取的COI基因数据,对摇蚊亚科遗传距离进行分析,得出:本实验所有个体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16.89%,最大种间遗传距离为27.9%,最小种间遗传距离为12.1%。最大种内遗传距离为5.1%。最小种间遗传距离大于最大种内遗传距离。(3)利用MEGA6.0软件,采用校正距离Kumara-2 parameter model模型构建系统发育树得出分子种,与形态种成功匹配率较高。(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大学》期刊2019-06-30)
双翅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利用日本北海道虻类评估和验证外生殖器在分类学上的意义。【方法】将虻类成虫标本浸渍在生理盐水中并置于双目显微镜下通过针和镊子在培养皿中进行解剖并绘图,观察第9背板、第10背板、尾叶、第8腹板、受精囊、受精囊管及生殖叉器的形态特征。【结果】在日本北海道共记录了虻科(Tabanidae) 3亚科7属38种。我们观察并描述了3亚科其中的6属24种的雌性外生殖器的主要特征。亚科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然而在一般情况下属之间很难建立一种方法来确定共同点;种之间只有在斑虻属Chrysops中有相似之处,其他属中则比较多样化。因此,亚科鉴定根据第9背板、第8腹板及受精囊足以进行区分,属及种鉴定需要结合第9背板、第10背板、尾叶、第8腹板、受精囊、受精囊管及生殖叉器各自的特征组合在一起才能区分开来。我们也制作了虻类外生殖器的检索表。【结论】和许多其他昆虫一样,外生殖器是虻科的重要分类特征,对于促进分类学和系统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次对分布在日本北海道的虻科雌性外生殖器进行了系统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翅目论文参考文献
[1].虞以新.古巴库蠓一新种描述(双翅目:蠓科)[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9
[2].杨超,佐佐木均.日本北海道虻类雌性外生殖器形态(双翅目:虻科)(英文)[J].昆虫学报.2019
[3].杨棋程,潘朝晖,杨定.西藏长角大蚊亚属一新种(双翅目:大蚊科)(英文)[J].Entomotaxonomia.2019
[4].郝博,张春田.中国卷须寄蝇属一新种(双翅目:寄蝇科)(英文)[J].Entomotaxonomia.2019
[5].蒋晓红,常琼琼,段琛,侯晓晖.基于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新替库蠓成虫形态观察(双翅目:蠓科)(英文)[J].昆虫学报.2019
[6].张文,徐芳玲,杨再华.中国亚拟蜂水虻属一新记录种(双翅目:水虻科)[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刘国平,杨军,王泽,周麟,张琼华.云南省南部边境吸血蠓种类分布及卢特库蠓雄虫的首次记述(双翅目:蠓科)[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9
[8].王刚,李春晓,郭晓霞,赵彤言.利用线粒体COI基因重建伊蚊族(双翅目:蚊科)的系统发育关系[J].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2019
[9].余海军,陈佳林,黄鑫,张钰莹,田召志.双翅目摇蚊科昆虫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9
[10].刘甜.武陵山地区摇蚊亚科(双翅目:摇蚊科)系统学初步研究[D].湖北民族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