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国家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国家主义,日语,明治,双峰,主义,北极,高职院校。
国家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董丽仙[1](2019)在《日本明治时期思想史之二元性考察——以国民主义和国家主义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明治维新后经历了前期国民主义、文明开化运动、自由民权运动、保守国粹主义和日本主义的洗礼,国民主义和国家主义成为日本明治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日本的特殊国情与当时的国际环境,国民主义始终从属于国家主义。这是日本明治思想史的重要特征,也给后人留下了沉重的课题。(本文来源于《新西部》期刊2019年30期)
徐传东[2](2019)在《诗人拾名与国家主义派文艺》一文中研究指出拾名是何其芳、方敬、吴天墀等人早年的新文学朋友。作为国家主义派文艺代表诗人之一,拾名在诗歌、小说等方面的创作实绩展示了国家主义派文艺的独特追求。国家主义派文艺基于生物史观和集团主义的文艺主张,对"五四"新文学中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文学观是一种反拨,而对其科学、民主的精神则又有所发扬。国家主义由五族共和到十族以上的联合再到人类共和的国家想象也塑造了拾名作品中独特的家国经验与国族想象。(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张志铭[3](2019)在《中国法治进程中的国家主义立场》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走法治之路是共和国七十年来最重要的制度成就,而法治道路的构设却在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斟酌权衡。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当代中国需要运用强大的国家权力进行资源整合、社会动员,以实现国富民强。以国家为中心建构法治秩序是依法治国实践中的基本立场与价值取向,也是势所必然的选择,突出表现在立法和司法领域。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自治型法迈向回应型法需要坚持开放包容的国家主义立场,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对人类法治文明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夏菲[4](2019)在《想象的“他者”与泰国国家主义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生活在当今世界的大多数人来说,国语(national language)被认为是国家认同的最重要和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在泰国,几乎所有公民都将标准泰语视为本国的官方语言。作为泰国的国家象征,上至泰国王室以及佛教僧侣下至普通百姓都为泰语的普及付出了共同的努力。为了建立一个更加统一的泰国,在拉玛六世和銮披汶期间,汉语的地位被人为改变,被建构为"他者(Other)"的象征。通过在教育系统和大众媒体中减少中文的使用,泰国国家主义得到了巩固。有鉴于此,本文作者认为,除了如Anderson提出的构建一个所有人皆可分享的共同体之外,对于"想象的他者(imagined other)"的建构在国家主义的形成过程中也扮演者极为重要的角色。(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郭清香[5](2019)在《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的纠缠——基于近代人生意义问题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伦理思维建构在"家—国—天下"往返互推模式的基础上,每个人都依赖这个互推结构确定自己的存在身份和意义。《大学》中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修路向,因为家、国、天下的紧密关系而具有内在的合理性。近代以来,民族国家的概念传入中国,打破了传统的天下观念,扭转了对国的认识,掀起了对家的批判。这既造成身与家、家与国、国与天下勾连的断裂,也打破了一直以来的自修路向,造成确定自我人生价值的困难。为此,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以梁启超、胡适、陈独秀为代表)提出了两条路径:国家主义和世界主义。前者通过个人的公民(国民)身份而确定自我人生意义的获得,后者则试图超越家国、通过人类社会之一员的身份而确定个人人生意义的获得。但国家主义和世界主义这两条路径并非泾渭分明、二必选一,家的意义也不能全然否定。就人生意义的获得而言,"修齐治平"路向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胜军,郑晓雯[6](2019)在《从国家主义到全球主义:北极治理的理论焦点与实践路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冷战结束后的短短30年里,北极已经由"边缘军事战区"急剧转变为"国际政治区域",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也从一个"被动客体"演变为"活跃主体"。北极地区正在进入一个"以管辖权冲突为特征、以自然资源开采为核心、以全球性大国为主角的‘大竞争’时代"。随着北极地区由环境恶化、资源过度开发和物种锐减等所引发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日渐严峻,北极治理逐渐变成一项引发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议题。本文从厘清"北极治理"的概念出发,分析了传统的、以国家为中心的治理理念以及新兴的、多主体共治的治理理念在应对北极日益增多的治理议题上的合理性、局限性和二者间的矛盾,并试图从学理上提出一条融合两方优势的中间方案。(本文来源于《国际论坛》期刊2019年04期)
杜一华[7](2019)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论纲——全球主义关照下的国家主义立场》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上金融监管体制存在叁种经典模式,即机构监管、功能监管和双峰监管。这些模式是历史的产物,本身无所谓优劣之分,也不是国家干预主义或新自由主义的产物。我国金融业正处于与世界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共振结构之中,同时中国又是具有特质的国家。在此种宏观视野下,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应当秉持全球主义关照下的国家主义立场,以功能监管为目标导向,吸收机构监管和双峰监管模式的优势,以增量改革为路径,构建金稳委、央行各有侧重的宏观审慎监管与银保会、证监会微观行为监管的双峰二级监管体制。(本文来源于《河北法学》期刊2019年06期)
刘影[8](2019)在《关于伪满洲国小学校日语教科书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操纵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建立于1932年,但日语教育早在伪满洲国成立之前就已经开展。1938年以“新学制”为契机,日语成为了伪满洲国的“国语”之一。随着战争愈演愈烈,伪满洲国的日语教育也不断地被强化。作为日语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日语教科书包含了日本统治者的思想。在日语教科书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涉及天皇,战争以及国家主义的内容。在教科书中设置这些内容,是日本实施同化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日本为了推进战争所采取的措施之一。本论文以伪满洲国使用的日语教科书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涉及天皇,战争和国家主义的内容进行了考察。并与同一时期朝鲜半岛使用的“国语”(日语)教科书进行了对比。本论文采用实证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归纳分析法以及比较分析法对上述内容进行了考察,并结合时代背景进行了分析。本文通过对教科书的考察分析,明确了涉及天皇、战争、国家主义的内容的特征。涉及天皇的内容,主要强调了天皇的“神圣性”及其“爱民”形象。涉及战争的内容,宣传了日本的战斗力,并重点描述了日本军人的“英勇”形象。该内容还通过美化“九一八事变”等日本对华侵略行为鼓动伪满洲国的人们参与战争。涉及国家主义的内容向伪满洲国的人们灌输了爱“满”和亲日的思想。此外,本论文还对伪满洲国的教科书和同一时期朝鲜半岛所用的教科书的异同点进行了探究。(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徐坚[9](2019)在《国家主义技能形成制度中高职院校发展困境及现实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国家主义技能形成制度中高职院校发展的现状及经费来源,分析高职院校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以及其在体制机制中的困境。一方面,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当放在努力提升企业在多元利益相关者博弈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当协助企业提高校企合作中的收益和影响力。通过现代学徒制等新的办学形式,逐步推广办学成本较高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高职院校通过深度校企合作中获得的收益,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政府、家长和学生期望的通用教育功能的目标。通过以上的发展战略研究,能够帮助高职院校在优质院校建设中制定符合其自身发展的策略。(本文来源于《职教论坛》期刊2019年03期)
陈洪杰[10](2019)在《法律国家主义的困境——一个关于“秋菊/李雪莲”的知识隐喻》一文中研究指出苏力关于"秋菊的困惑"是以个人主义的视角提出追问:由西方舶来的法律究竟能在何种意义上有效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世界?然而,国家主义的法律叙事却自有其内在焦虑:当自成一体的法律日渐发展出包含"案件制作术"在内的各种旨在自我合法化的"合法性技术",国家如何才能确保法律始终是以符合预期的方式在"运作"?也正是因为法律对于国家政治强力的无能为力,使得国家越是基于对法律正当性的焦虑而实施干预与矫正,它就越是激发了社会"信法不如信访"的经验想象。就此而言,国家法律实践的深层问题或许早已不是苏力借"秋菊的困惑"而加以呈现的关于国家法律"再入"的焦虑,而更应是其在面对诸如"我不是潘金莲"式的社会诉求时,无法"退出"的乏力。这就要求国家不仅仅要"建设法制",更要"让社会运转起来"以构建让国家能够"进退自如"的社会治理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政法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国家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拾名是何其芳、方敬、吴天墀等人早年的新文学朋友。作为国家主义派文艺代表诗人之一,拾名在诗歌、小说等方面的创作实绩展示了国家主义派文艺的独特追求。国家主义派文艺基于生物史观和集团主义的文艺主张,对"五四"新文学中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文学观是一种反拨,而对其科学、民主的精神则又有所发扬。国家主义由五族共和到十族以上的联合再到人类共和的国家想象也塑造了拾名作品中独特的家国经验与国族想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家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董丽仙.日本明治时期思想史之二元性考察——以国民主义和国家主义为例[J].新西部.2019
[2].徐传东.诗人拾名与国家主义派文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张志铭.中国法治进程中的国家主义立场[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9
[4].李夏菲.想象的“他者”与泰国国家主义建构[J].山东社会科学.2019
[5].郭清香.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的纠缠——基于近代人生意义问题的讨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
[6].张胜军,郑晓雯.从国家主义到全球主义:北极治理的理论焦点与实践路径探析[J].国际论坛.2019
[7].杜一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论纲——全球主义关照下的国家主义立场[J].河北法学.2019
[8].刘影.关于伪满洲国小学校日语教科书的考察[D].东北师范大学.2019
[9].徐坚.国家主义技能形成制度中高职院校发展困境及现实路径[J].职教论坛.2019
[10].陈洪杰.法律国家主义的困境——一个关于“秋菊/李雪莲”的知识隐喻[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