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颗粒性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粗粒土,不同级配,P_5含量,压缩特性
颗粒性质论文文献综述
马捷,韩文喜,刘忠璇,梁春晓[1](2019)在《P_5含量对粗颗粒土压缩性质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前人对粗粒土压缩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对粗粒土不同级配对其压缩特性的影响进行探索,主要对Dmax≤60 mm的灰岩质粗粒土进行击实试验以及在0.2,0.4,0.6 MPa压力级别下开展侧限压缩试验研究,分析了P_5含量(大于5 mm粗粒含量)对压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_5含量在35%~90%范围内,当P_5含量为75%时,孔隙比达到最小值,整体上单位沉降量和压缩系数达到最小值,压缩模量达到最大值,此时在0~0.6MPa压力范围内,累计垂直沉降变形随时间变化曲线呈台阶状,且压缩系数随压力增加逐渐减小。(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9年S2期)
刘安,洪念,欧冠廷,钟杰,杨波[2](2019)在《道路颗粒理化性质对苯系物累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城市道路路面常见苯系物苯(benzene)、甲苯(toluene)、乙苯(ethylbenzene)和二甲苯(xylene)(简称BTEX)的累积和道路颗粒理化性质对BTEX累积影响,选择中国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典型城市功能区(商业区、工业区和居民区)、路段类型(普通路段和十字路口)共17条典型道路,利用真空干湿交替采集法对路面累积颗粒样品进行采样,对采集到样品的BTEX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检测,分析路面颗粒的理化性质如粒径分布、矿物质质量分数和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系统探索颗粒理化性质对苯系物累积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BTEX粒径<150μm颗粒上的累积负荷均比粒径> 150μm颗粒的高;各粒径的颗粒中石英是最主要的矿物质;细颗粒中COD负荷远高于粗颗粒;块铝磷石可能是BTEX在道路上累积的重要载体.该研究可为保障雨水回用安全和保护城市水环境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期刊2019年06期)
李克虎,金灿,Narayanamoorthy,Shwetha,张桐泽,Corke,Harold[3](2019)在《12种石蒜属植物原淀粉理化性质及淀粉颗粒形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从12种石蒜属植物的13个基因型中分离出淀粉,并对其形态、粒径分布和理化性质,包括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快速粘度分析仪(RVA)糊化特性、质构特性、热力学及回生特性等进行了研究。13个基因型的石蒜淀粉颗粒大多呈椭圆形,粒径呈正态分布,平均粒径为20~30μm,与以往报道不同,XRD结果表明石蒜淀粉具有C型或C_A型结晶度。石蒜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在25.6%~32.7%之间,糊化温度在58.8~69.7℃之间。基于相关分析,分析了18个淀粉品质性状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为以后研究石蒜淀粉在食品和非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黄国清,董潇,李晓丹,王凤舞,郭丽萍[4](2019)在《美拉德反应修饰对负载姜黄素的玉米醇溶蛋白纳米颗粒制备及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玉米醇溶蛋白与D-木糖在65%(V:V)乙醇溶液中的美拉德反应及所得美拉德反应产物在反溶剂沉淀法制备姜黄素纳米颗粒中的应用。方法将玉米醇溶蛋白与D-木糖在乙醇溶中加热,利用所得产物通过反溶剂沉淀法制备姜黄素纳米颗粒,并对纳米颗粒进行表征。结果当D-木糖与玉米醇溶蛋白混合质量比为2:1、反应体系pH值为13.0、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90 min时,反应体系的A290和A420值最大。利用在该条件下得到的美拉德反应产物通过反溶剂法制备姜黄素纳米颗粒,与未经修饰的玉米醇溶蛋白按照相同方法制备的姜黄素纳米颗粒相比,前者在水中的分散性明显提高,包埋效率和载药量分别显着增加113%和56%,且具有更好的缓释性能和贮藏稳定性。结论美拉德反应修饰的玉米醇溶蛋白在反溶剂沉淀法纳米颗粒的制备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9年15期)
谭聪,刘洋,何莹,李洋,段文焱[5](2019)在《不同粒径金属基纳米颗粒的性质与其环境行为和生态效应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纳米技术的高速发展,纳米颗粒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与环境行为以及生态效应之间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纳米颗粒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不可避免的释放到环境中,对生态系统以及人类造成危害。随着粒径的减小,纳米颗粒展现出较大的比表面积、较高的表面电荷密度和表面能等独特的属性,这些性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纳米颗粒的界面反应以及生态效应。因此,本文综述了不同粒径的纳米颗粒其性质如比表面积、表面官能团、表面能、表面电荷密度的变化与在溶解性有机质、不同pH值存在下纳米颗粒的吸附、聚集、溶解、分散等环境行为及其生物效应的关系。提出建立不同粒径金属基纳米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对环境行为和生态效应之间的模型,有助于预测不同粒径金属基纳米颗粒的环境风险。(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马乾坤,成春雷,李梅,陈多宏,周洋[6](2019)在《鹤山气溶胶光学性质和单颗粒化学组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10~11月在广东省鹤山大气超级站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积分式浊度仪和黑碳仪在线观测了单颗粒气溶胶的化学组成与气溶胶光学特征.采用Art-2a分类法将单颗粒分为9类:有机碳-硫酸盐/硝酸盐颗粒(OC-Sulfate/Nitrate)、元素碳-硫酸盐/硝酸盐颗粒(EC-Sulfate/Nitrate)、元素碳有机碳-硫酸盐/硝酸盐颗粒(ECOC-Sulfate/Nitrate)、高分子有机碳颗粒(HOC)、海盐颗粒(Sea-salt)、硅酸盐颗粒(Si-rich)、左旋葡聚糖颗粒(Lev)、钾-硫酸盐/硝酸盐颗粒(K-Sulfate/Nitrate)、金属颗粒(Metal).从清洁期到灰霾期气溶胶的吸收系数、散射系数和单次散射反照率(SSA)显着升高,气溶胶消光能力增强,同时EC-Sulfate/Nitrate颗粒占比从34.8%降至31%,OC-Sulfate/Nitrate颗粒从9.9%增加至23.6%,K-Sulfate/Nitrate二次颗粒从8.5%增加至14%,且灰霾期OC-Sulfate/Nitrate颗粒与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的混合程度增强,因此老化的OC-Sulfate/Nitrate颗粒和二次组分颗粒对气溶胶消光系数的增加有重要贡献.在大气相对湿度从50%增加到70%以上的过程中,气溶胶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升高,消光系数由326.1Mm-1增加到362.9Mm-1,SSA有所下降,PM2.5质量消光效率由4.98增加到5.99,EC-Sulfate/Nitrate颗粒和K-Sulfate/Nitrate二次颗粒占比下降,而OC-Sulfate/Nitrate颗粒的占比由7.79%增加到14.29%,且OC-Sulfate/Nitrate颗粒中富含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表明高相对湿度下老化的OC-Sulfate/Nitrate颗粒数目增多对气溶胶消光系数的增强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邵一奇,王电站,颜成,张华生,周立祥[7](2019)在《厌氧消化对猪场废水中溶解性和颗粒态有机物的组成与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旨在探究厌氧过程中猪场废水组成与性质的变化,从微观变化分析沼液难于生化处理的深度原因,对猪场废水处理工艺的优化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方法]采集猪场实际废水,利用全混式厌氧反应器(CSTR)对其进行厌氧发酵,探究猪场废水厌氧消化过程中的溶解性和颗粒态有机物组成与性质的变化,以评价厌氧消化对猪场废水可生化性的影响。[结果]随着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时间的延长,沼液水相的比紫外吸光度从初始值0.057提高到0.104 L·mg~(-1)·cm~(-1)。同时,亲水性有机物比例从初始的69.8%下降到16.2%。叁维荧光光谱显示,随着厌氧消化的进行,可溶性有机物中腐殖酸等难降解有机物的特征峰增强,而易降解的蛋白类有机物特征峰明显减弱。不同厌氧时间的猪场沼液无论稀释与否,其颗粒态有机物(以化学需氧量衡量)水解率或溶解率(经12 h曝气处理)均较低,仅为-33.3%~28.6%。沼液中颗粒态有机物通过活性污泥吸附絮凝共沉降去除率也较低(-22.5%~19.4%)。[结论]猪场沼液中颗粒态有机物难于降解或靠活性污泥颗粒吸附絮凝共沉降而去除,且沼液中溶解性有机物结构随消化时间的延长趋于稳定,这2种因素是除猪场废水厌氧消化后氨氮含量较高、C/N严重失衡外,导致猪场沼液难以生化处理的另外重要原因。因此,适当缩短厌氧消化时间并在生化单元前端增加深度去除悬浮物(SS)单元是提高沼液后期生化处理效果的重要手段。(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明婕,黄子萌,董清林,李娟娟,梁家豪[8](2019)在《好氧颗粒污泥的性质及形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分析了现有的好氧污泥颗粒化机理,以群体感应为核心的"信号分子假说",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揭示微生物群落生理行为及信息交流,可更好的阐释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制。好氧颗粒污泥为表面光滑、结构密实、沉降性能优良的球型微生物聚集体,其形成过程及其物理、生物特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针对目前好氧颗粒污泥系统中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研究种类单一、激发机制研究不足等问题,认为加强完善信号分子检测方法、深入研究信号分子的分布规律和作用机制,将是未来好氧污泥颗粒化机理研究的重点。(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罗超[9](2019)在《颗粒的力学参救对其材料宏观力学性质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工结构性土研究中,胶结材料可采用环氧树脂或者水泥等,然而其胶结强度过大,与实际胶结差异较大,选用一种合适的胶结材料很有必要。本文选用聚乙二醇,以不同比例与膨润土的混合物作为胶结材料,钢珠作为骨架颗粒材料,制成叁轴试样,研究不同孔隙比、孔隙填充率和聚乙二醇含量对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影响,对比分析了胶结量对宏观强度指标的影响,得出了以下结论:胶结试样应力应变关系表现为强软化型,这与聚乙二醇这种胶结材料的性质及其在试样中的含量有关。随着围压的增大试样的应力应变的峰值强度增大,聚乙二醇含量和孔隙比对试样的力学特性也分别有着显着的影响。孔隙填充率为70%时,内摩擦角随着聚乙二醇含量增大而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孔隙填充率为80%时,内摩擦角随着聚乙二醇含量增大而先减小后增大。孔隙填充率为70%的试样的粘聚力小于孔隙填充率为80%的试样。岩土材料的细观力学参数对其宏观力学特性的影响是研究岩土材料力学特性发展演化机理及其演化规律的关键,基于已有的颗粒胶结试验研究成果,借助PFC3D颗粒流软件数值模拟,研究了试样破坏的细观特征以及宏观强度指标之间的关系,在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和强度指标两方面进行了对比,同时从微观角度分析了荷载作用下,不同应变时,试样的力链、速度场和位移场的演化规律。发现接触力链随着应变的增大而增粗。速度场随着应变的增大,左中部和右中部颗粒有向外运动的趋势,并且低围压下尤甚。位移场具有与速度场相似的规律。并结合参数敏感性分析,探讨了细观参数对宏观力学特性的影响,发现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初始斜率,即弹性模量只受摩擦系数、加载速率、平行粘结法向强度和平行粘结切向强度的影响。平行粘结刚度对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残余强度影响很小。(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张鼎丰[10](2019)在《聚集银纳米颗粒增强染料单双光子荧光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贵金属纳米颗粒,特别是金银纳米颗粒,由于局域的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而表现出独特的光学性质,在材料科学的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共振是在入射光的激发下金属表面价带自由电子集体振荡的结果,当入射光频率与自由电子振荡频率相同时,会表现出强烈的等离子共振吸收。等离子共振能增强金属表面附近的局域电场,从而可以改变金属纳米颗粒附近发色团的激发和发射效率,调控其光学性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金属增强荧光和金属增强非线性光学等技术都是基于上述原理实现的。目前金属增强荧光的研究大多数只关注于单光子荧光的增强与应用,对于金属增强双光子的研究报道较少。多光子荧光强度被认为会产生更显着的金属增强荧光效应,因为其荧光发射强度与局域电场的高阶函数成正比。金属增强双光子荧光在金属基质表面已经得到证明,但在溶液体系中的研究报道非常少见,并且相关文献中的实验方案为了实现最优的增强效果,需要通过位阻层来调节发色团与金属纳米颗粒表面的距离,合成修饰过程比较复杂。最近,研究学者发现在溶液中利用聚集的金属纳米颗粒可以增强修饰在其表面的发色团的荧光,这是因为聚集的金属纳米颗粒等离子共振耦合,在间隙处的电场显着增强,极大的提高了发色团的激发和发射效率,增强其荧光。基于此,本文希望利用在液相中聚集的纳米颗粒来增强染料的单双光子荧光,以期在生物成像、生物检测等领域的应用。在第二章中,本文首次利用聚集的银纳米颗粒同时增强了染料的单双光子荧光,同时制备了不同尺寸的银纳米颗粒(20 nm、36 nm、48 nm)系统的研究了颗粒尺寸对等离子耦合增强染料单双光子荧光效果的影响。由于在单分散时,染料与金属纳米颗粒表面直接接触,其单双光子荧光会被金属纳米颗粒显着淬灭,但在加入连接剂引发聚集后,纳米颗粒表面等离子耦合,间隙处局域电场显着增强,提高了附近染料的激发和发射效率,不仅可以恢复被淬灭的单双光子荧光,而且可以进一步的增强。研究结果表明,更大的银纳米颗粒有更大的增强效果,48 nm银纳米颗粒聚集增强的单双光子荧光相较于淬灭的单光子荧光增强了4.2倍,双光子荧光增强了18.9倍,相较于原始染料单光子荧光增强2.5倍,双光子荧光增强10.2倍。高的双光子荧光增强倍数可以带来更高的检测灵敏度,显着的单双光子荧光增强归功于等离子耦合增强的激发和发射效率。在第叁章中,研究了不同发射波长的染料对银纳米颗粒聚集增强荧光的影响。选择了蓝光PFP和橙黄光PPV两种水溶性的阳离子发光聚合物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第二章中的实验原理,引发银纳米颗粒聚集增强聚合物的单双光子荧光。阳离子发光聚合物不仅可以作为染料分子,而且可以充当连接剂通过静电吸附引发银纳米颗粒聚集,因为纳米颗粒表面带负电,这更进一步的简化实验过程。实验发现,通过聚集银纳米颗粒可以极大的增强橙黄光共轭高分子的单双光子荧光,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相比于同浓度的高分子荧光,共轭高分子的单光子荧光可以增强8.16倍,双光子荧光可以增强14倍;而对于蓝光聚合物而言,其双光子荧光不仅没实现增强反而被强烈淬灭,说明聚集银纳米颗粒增强染料荧光有波长依赖性。本工作对利用等离子耦合增强荧光的染料分子选择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首次利用简单的银纳米颗粒聚集同时增强了有机小分子和共轭高分子的单双光子荧光,证明了等离子耦合增强光学性质的可行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增强染料荧光的实验方法,在荧光成像技术与生物检测等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5-04)
颗粒性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城市道路路面常见苯系物苯(benzene)、甲苯(toluene)、乙苯(ethylbenzene)和二甲苯(xylene)(简称BTEX)的累积和道路颗粒理化性质对BTEX累积影响,选择中国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典型城市功能区(商业区、工业区和居民区)、路段类型(普通路段和十字路口)共17条典型道路,利用真空干湿交替采集法对路面累积颗粒样品进行采样,对采集到样品的BTEX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检测,分析路面颗粒的理化性质如粒径分布、矿物质质量分数和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系统探索颗粒理化性质对苯系物累积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BTEX粒径<150μm颗粒上的累积负荷均比粒径> 150μm颗粒的高;各粒径的颗粒中石英是最主要的矿物质;细颗粒中COD负荷远高于粗颗粒;块铝磷石可能是BTEX在道路上累积的重要载体.该研究可为保障雨水回用安全和保护城市水环境提供理论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颗粒性质论文参考文献
[1].马捷,韩文喜,刘忠璇,梁春晓.P_5含量对粗颗粒土压缩性质影响研究[J].人民长江.2019
[2].刘安,洪念,欧冠廷,钟杰,杨波.道路颗粒理化性质对苯系物累积的影响[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19
[3].李克虎,金灿,Narayanamoorthy,Shwetha,张桐泽,Corke,Harold.12种石蒜属植物原淀粉理化性质及淀粉颗粒形貌分析[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4].黄国清,董潇,李晓丹,王凤舞,郭丽萍.美拉德反应修饰对负载姜黄素的玉米醇溶蛋白纳米颗粒制备及性质的影响[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
[5].谭聪,刘洋,何莹,李洋,段文焱.不同粒径金属基纳米颗粒的性质与其环境行为和生态效应的关系[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6].马乾坤,成春雷,李梅,陈多宏,周洋.鹤山气溶胶光学性质和单颗粒化学组分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9
[7].邵一奇,王电站,颜成,张华生,周立祥.厌氧消化对猪场废水中溶解性和颗粒态有机物的组成与性质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9
[8].明婕,黄子萌,董清林,李娟娟,梁家豪.好氧颗粒污泥的性质及形成机制[J].水处理技术.2019
[9].罗超.颗粒的力学参救对其材料宏观力学性质的影响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10].张鼎丰.聚集银纳米颗粒增强染料单双光子荧光性质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