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旭升[1]2003年在《研究性学习的体验系统及其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应对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都推出了旨在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呈现的一个共同趋势就是“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借鉴各国的经验与教训,顺应时代发展需求,针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我国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然而,在实际的开设过程中,研究性学习存在诸多问题:课程理念严重错位、理性认识相当不足、实施模式简单粗糙、课程评价的较为偏颇,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应该突出研究性学习的体验性价值取向。 研究性学习的生成性、开放性和过程性特征及实际开设中的问题的存在,使得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指向于体验。它的体验系统由体验问题、体验设计、体验资料、体验成果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体验知识学用、体验合作分享、体验师生关系、体验知困抗挫和体验科学研究等组成。 体验性研究性学习的实现,应该转变原有的不当理念,遵循自主性、开放性、情境性、建构性、生成性和生态性原则,并通过独特的教学设计来实现。
姜鲁[2]2007年在《基于社会性软件的高校研究性学习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创设探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其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BBS、Blog、SNS(小组、圈子)等为主要代表的社会性软件可以为高校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论文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特征等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高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对社会性软件的特征及其教育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以理论分析为基础,采用Comsenz公司的核心产品Discuz(BBS)以及符合Web2.0理念的X-Space社区个人空间系统、SupeSite社区门户聚合系统,构建了基于社会性软件的高校研究性学习平台,并应用该平台进行了教学实践,完成了“校园网环境下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使用”的基于社会性软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这次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地搜集资料,主动地求助于老师和同学,学会协作与交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使用基于社会性软件构建的平台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增强,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
李兆锋[3]2007年在《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科课程探究》文中提出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倍受关注的新型学习方法,已深刻影响了教育理念。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其的全面、丰富的资源保障和方便、快捷的技术支持,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搭建了一个平台。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将研究性学习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全方位的整合,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实施创新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具体课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为例,利用康盛创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supesite系统设计出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平台,并在河南科技学院教育系进行了实践。我们的研究旨在从具体教学实践出发,在网络技术背景下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引入学科课程教学实践,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网络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做了有益探索。论文首先从研究性学习定义出发,围绕研究性学科课程、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内涵与一般过程,以及信息技术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作用等方面,对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其次论述了supesite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作用,并结合supesite系统设计出研究性学习平台,该平台包括:资讯、日志、论坛叁部分,设计了基于该平台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最后提出了具体的网络环境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研究性学习实践方案,并进行了实践,对实践的过程及结果进行反思。本项研究表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尤其表现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知识方面;表现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人交流协作能力方面;表现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等。研究表明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与具体学科课程相结合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也能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特点和优势。当然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科课程的实施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学习效率较低、学习的条件要求较高、学习的深度和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佚名[4]2002年在《研究性学习》文中提出●所谓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在目前的实践中,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通常要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展开,所以又称之为“主题研究学习”。实施研究性学习,着眼点在于转变学生学的方式,着手点却是转变教师教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胡兴宏:《关于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构想》,《上海教育科研》,2000.1) ●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从狭义解释,
邓兰[5]2005年在《音乐研究性学习之研究》文中认为研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催生出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核心,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更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体现了新的教育观,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想像力和创造力,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研究性学习为音乐教育实践的发展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新的平台,它十分符合我们的现代音乐教学理念:从适合每个人学习音乐的角度与途径出发,寻求适合众人参与的形式,采取人人都可以接受的方法与手段,创设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愉悦地学习音乐。 从当前音乐教学的实际和理论研究来看,音乐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基础阶段,音乐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还未充分展开。本文试图对音乐研究性学习的理论进行一个较系统的阐述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音乐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包括:绪论,音乐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研究、音乐
陈晶[6]2007年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元认知是目前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通常被广泛地定义为以认知过程和结果为对象的知识,之所以称为元认知是因为其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也就是说,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元认知又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其思维中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集中反映了学生思维、智力水平的高低,因此,它已经成为信息化社会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分支之一。基于学生元认知能力可以通过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加以培养和促进的基本前提,本研究选取研究性学习作为基本研究环境,以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策略为基本研究对象,利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理论探索,探讨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可能性与必要性。通过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以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研究性学习和元认知的理论阐述,本研究提出了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基本策略:积累元认知知识、强化元认知体验、提高元认知监控能力。并在每种策略中分阶段介绍了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提出了研究性学习中的阶段式——师生互动模式,并用案例加以说明,阐述了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可行性: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能够激发学生的元认知,而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又可以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使研究性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研究性学习为元认知的发挥提供了可以监控的过程,从而为元认知的运用提供了舞台,也为元认知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将成为元认知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宋志慧[7]2008年在《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探讨》文中研究说明“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探究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出发,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语文知识、应用语文知识、从而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并从中培养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探究气质的一种语文学习方式。”近些年来,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创造性,造就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时尚话题,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发展趋势。本文试从以下五个部分来探讨语文研究性学习:第一部分主要探讨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特点。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上位概念一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和特点入手引申出语文研究性的含义和特点。第二部分论述了语文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革除传统语文教学积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实现教师职业成长是语文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必要性所在。语文学习内容的开放性、语文学习与语文能力形成的实践性以及文本解读的多元性使得语文学科具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第叁部分是对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现状的调查和分析。通过对学生和教师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不尽如人意,仍存在诸多问题。本节着重对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教师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两大问题: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的欠缺,提出了第四部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和第五部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法。第四部分的教学策略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论述。宏观教学策略包括民主性策略、合作性策略、生活性策略和活动性策略四种;针对语文研究性学习有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和专题式语文研究性学习两种形式,微观教学策略即具体教学策略分别对两种形式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第五部分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原则入手,提出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四种评价方法。
苏真真[8]2012年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课堂改革的逐步深入,研究性学习已经走进了信息技术的课堂。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和合作交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研究性学习的特殊性决定了传统的评价方式并不适用于研究性学习评价,使得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其评价方式和结论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研究性学习计划能否正确顺利实施以及研究性学习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评价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应该以学生的长期发展为导向,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监督和诊断的教育功能,结合现代教学评价依据的主要理论——建构主义思想、多元智能理论和发展性评价理论,以及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并在正确评价观的有效指导下,突出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按照更全面的思路来考虑有效评价的策略问题。本文通过查询有关教育评价、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评价研究的相关书籍、期刊和网上资料,分析国内外在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评价研究上的进展,积极寻求支持本研究的理论与经验做法。考虑到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及课题研究的可推广性,本研究初期先对济南五中的300多名学生和5位信息技术教师做了调查。针对调研结果,结合实际,研究构建了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体系,并在济南五中64级1班和2班实施了教学实验,得出结论,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和指导本课题的后续研究工作。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对课题研究的大体来源,方向,思路,目的和意义做了简单阐述;第二章对研究性学习评价发展以及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与分析,并对现有信息技术教学学生评价进行反思和再认识。第叁章阐述了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理论支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展性评价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评价观。第四章是在结合前叁章的内容、评价要素分析和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信息技术研究学习评价策略,包括基于课堂的评价和基于课题的评价两方面的具体实施过程、学习评价结果的处理方法及反馈方式等。第五章则结合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网页制作”这一模块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并进行评价策略的实施,统计分析了评价结果。第六章对整个研究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对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张琳[9]2006年在《基于WebQuest模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和通讯等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以至生产方式等都在发生着显着的变化。信息社会中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能力直接决定着学习者信息素质的高低,这乃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提出的基本要求。“读、写、算、信息”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文化基础的四大支柱。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我国也在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改革服务。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当我们在反思接受式学习“短平快”优势的同时,也发现了它由于忽视“知识的过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新一轮课改中“研究性学习”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结构”中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即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将成为基础教育领域全体学生都必须学习的一门必修课程。网络上丰富的资源、网络交互中的宽松平等的气氛和网络记录学习活动的便捷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学习活动过程的激励支持。在众多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中,又以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的伯尼·道奇(Bernie Dodge)教授提出的WebQuest模式备受教育者关注。WebQuest模式实质上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网络学习中的实践表现,是在网络环境下,利用互联网资源,由教师引导,以一定的目标任务驱动学习者对某个问题或某类课题自主地进行建构、探索和研究。几年来,本人一直关注WebQuest模式研究进展,并进行了基于WebQuest模式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探讨,试图检验运用WebQuest模式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对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方法、意识和品质等方面的有效性,探索WebQuest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行之有效的应用模式,为WebQuest的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对国内外基于WebQuest模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现状形成一个合理的认识。并解析WebQuest模式的涵义,运用以建构主义和多元智力理论为主的现代学习理论作为WebQuest模式的理论基础,分析WebQuest模式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可能产生的积极意义;深入探讨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特点、理论基础、价值和网络环境对研究性学习的影响。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桂林中学高一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合作意识、创造性倾向、对网络的认识、搜集信息、分析信息等能力进行分析。选取“酸雨”、“温室效应”、“保护臭氧层”、“化学与能源”四个研究性学习活动案例,按照WebQuest的设计理念,构建相关活动网站,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深入桂林中学,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选取高一年级243班部分学生,以“设想计划→行动→观察→反思→修改
王琴琴[10]2012年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高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立足于高中通用技术课堂,依据国内外研究者在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在课堂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来展开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模式,结合已有常见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方法与研究性学习本身的特点采用“引导、鼓励与监督”、“自主发展与创设积极合作环境”、“合作分组、建立积极相互信赖关系”和“交流协作与探索发现”等策略,将研究性学习、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与课堂进行有机整合,通过在课堂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可接受性程度及其教育目标达成程度来验证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性,并试图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自我管理训练来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本论文共包括六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绪论,包括研究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就研究性学习与自我管理的已有研究成果做出了详细综述;第叁部分进一步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并对整个行动研究进行了方案设计,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工具的设计、研究的信度、效度和推广度、研究的伦理问题;第四部分通过对课堂中学生自我管理问题的发现与分析进而探讨和拟定了具体的行动研究方案;第五部分是行动研究的实施,包括研究性学习、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与课堂相整合的教学设计,在研究性学习中进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教学实施,后访谈与问卷分析,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结论等;第六部分为研究结论与反思,对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策略与模式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模式——阶段式-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模式,以及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原则,以期能够得到更多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研究性学习的体验系统及其实现[D]. 钱旭升. 浙江师范大学. 2003
[2]. 基于社会性软件的高校研究性学习的应用研究[D]. 姜鲁.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3].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科课程探究[D]. 李兆锋.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4]. 研究性学习[J]. 佚名. 上海教育科研. 2002
[5]. 音乐研究性学习之研究[D]. 邓兰. 湖南师范大学. 2005
[6].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 陈晶. 辽宁师范大学. 2007
[7]. 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探讨[D]. 宋志慧. 曲阜师范大学. 2008
[8].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研究[D]. 苏真真. 山东师范大学. 2012
[9]. 基于WebQuest模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探讨[D]. 张琳. 广西师范大学. 2006
[10].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D]. 王琴琴. 青海师范大学. 2012
标签: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论文; 研究性学习论文; 元认知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 自我管理能力论文; 过程能力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系统学习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