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病毒治疗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生存分析,影响因素
抗病毒治疗剂论文文献综述
杨小丹,田春艳,李月友,毛照明,贾文涛[1](2020)在《商洛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例生存率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陕西省商洛市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的生存率及影响因素,为提高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以2010—2018年在商洛市首次接受HAART治疗的≥18岁HIV/AIDS病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寿命表法分析HIV/AIDS病例的生存率、死亡率和中位数生存时间;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HAART治疗HIV/AIDS病例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286例HIV/AIDS病例,因AIDS死亡27例。治疗后1年内、4年和8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3.95%、89.71%和88.39%。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首次接受HAART治疗时年龄≥30岁(RR:4.208~24.095,95%CI:1.219~79.491)比18~29岁组死亡风险高;AIDS患者(RR=38.590,95%CI:15.451~96.382)比HIV感染者死亡风险高;同性性接触感染(RR=3.425,95%CI:1.385~8.470)和其他途径感染(RR=10.299,95%CI:3.602~29.446)比异性性接触感染死亡风险高;基线CD4+T淋巴细胞数≥200个/μL (RR:0.133~0.170,95%CI:0.048~0.604)比<200个/μL死亡风险低。结论商洛市HAART治疗HIV/AIDS病例生存率较高;首次接受治疗时年龄、病程、感染途径和基线CD4+T淋巴细胞数影响HIV/AIDS病例的生存时间。(本文来源于《预防医学》期刊2020年01期)
潘小满,李健健,张米,刘家法,杨翠先[2](2019)在《云南省1134例使用含EFV和NVP方案抗病毒治疗失败HIV/AIDS患者基因型耐药差异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HIV抗病毒治疗药物EFV与NVP治疗失败后基因型耐药突变位点及相关人口学信息分布的差异性。方法采用基因型耐药检测方法,通过反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nested-PCR)扩增血浆病毒载量大于1 000copies/ml的2014-2016年HIV抗病毒治疗失败患者Pol区基因,将扩增序列提交至斯坦福大学耐药检测网站进行比对获得耐药报告,应用多重对应分析方法,比较EFV和NVP耐药突变与人口学信息相关性差异。结果使用含EFV和NVP治疗失败患者共1 134例,K103N/S、V106I/M、V179D/E、Y181C/I/V、Y188LHC及G190A/S/E等为NNRTIs常见突变方式。单因素分析显示,接受含此两种药物方案治疗出现的基因型耐药在患者治疗时长、性别、突变出现及传播途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毒载量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EFV方案男性静脉药瘾感染者治疗早期(<12月)极易出现V179D/E及V106I/M突变,在治疗中期(13-24月)则易出现K103N/S,对男性静脉药瘾者在治疗24个月内的服药依从性应给予更多的关注。NVP女性长期治疗(>25月)过程中,更易出现Y181C/I/V、Y188LHC及G190A/S/E等耐药突变方式,应加强对这一人群NVP耐药的监测。(本文来源于《预防医学情报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周超,陈宗良,吴国辉,张维[3](2019)在《2014-2018年重庆市中老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生存状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重庆市中老年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提供建议。方法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下载抗病毒治疗历史卡片,回顾性收集治疗2014-2018年重庆市中老年人群艾滋病病人基线和随访数据,以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为结局变量分析治疗生存状况。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寿命表法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共纳入治疗病人13 726例,平均年龄(62.5±8.4)岁,男性占70.7%,异性性接触传播占88.8%。因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1 379例,病死率为5.6/100人年。治疗第1年至第5年生存率分别为93.1%、89.1%、85.7%、82.9%和81.1%。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基线CD4值、感染途径、初始治疗方案、合并肺结核感染等因素与治疗病人死亡风险相关(P<0.05)。结论重庆市中老年患者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死亡风险相对较高,生存时间受多个因素影响,建议针对性强化中老年患者抗病毒治疗工作。(本文来源于《预防医学情报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周更生,杨洪,曾小敏,虎玉美,叶黎[4](2019)在《抗病毒治疗后HIV感染者CD4+T和辅助受体CCR5/CXCR4细胞因子变化及相关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前后CD3+CD4+T、CCR5、CXCR4的检测,探讨T淋巴细胞和辅助受体的变化和相互的关系,评价患者免疫状况和病程进展。方法 2018年采集抗病毒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抗凝全血,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T、CCR5、CXCR4的绝对计数,经统计学处理得到不同时间检测结果变化趋势,分析T淋巴细胞和辅助受体之间的的相关性,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塔姆黑尼法非参数检验及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CD3+CD4+T在治疗1年后有显着的上升,CCR5呈显着下降,CRXR4无变化。CD3+CD4+T与CCR5和CXCR4均无相关性。结论经过一年规范性治疗,HIV感染者免疫状态有明显的改善,辅助受体CCR5的大幅降低和CXCR4未有明显变化说明感染者机体免疫功能未受到进一步的损害。(本文来源于《预防医学情报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杨怡,吴淋玲,谭萃,欧阳福,杨丽莎[5](2019)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HBV相关性肝病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未下降,仍呈逐年升高趋势。目前,核苷(酸)类似物(NAs)已成为我国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手段。对于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AHB)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目前仍存在争议; NAs对CHB长期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已有大量研究证实HBV相关肝硬化患者在早期口服NAs抗病毒治疗后可改善肝纤维化程度并延缓病情的进展;对于肝细胞癌(HCC),目前手术切除及肝移植是最有效的办法,综合性治疗预防HBV相关性HCC(HBV-HCC)的复发已得到广泛认可。本文综述了目前NAs对HBV相关肝脏疾病的治疗趋势及疗效评估。(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9年24期)
乔亚萍,王潇滟,王前,李珍,金曦[6](2019)在《凉山彝族自治州2011—2016年HIV感染孕产妇抗病毒治疗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凉山彝族自治州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孕产妇妊娠期抗病毒治疗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利用全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回顾性描述凉山州2011—2016年2 884例HIV感染孕产妇妊娠期抗病毒治疗特征及其随时间变化趋势,采用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妊娠期抗病毒治疗和治疗满4周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1—2016年,HIV感染孕产妇抗病毒治疗比例分别为53.8%、62.4%、70.4%、77.8%、81.2%和85.1%(χ■=148.51,P<0.001);孕期治疗比例和治疗满4周比例分别由38.3%和32.3%增加至46.6%和36.6%(χ■=24.45,P<0.001,χ■=10.12,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孕晚期接受首次产前检查、产时/产后接受HIV检测、新发现HIV感染、HIV感染途径不详、职业是农民是孕产妇妊娠期抗病毒治疗和治疗满4周的危险因素。来自重点县和住院分娩是治疗的保护因素。结论凉山州2011—2016年HIV感染孕产妇妊娠期抗病毒治疗比例、孕期治疗比例和治疗满4周比例不断增加,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促进孕产妇及早接受产前保健和HIV筛查、住院分娩可能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孕产妇抗病毒治疗情况。需要关注妊娠期新发现HIV感染、感染途径不详、职业是农民、非重点县的HIV感染孕产妇的抗病毒治疗情况。(本文来源于《中国艾滋病性病》期刊2019年12期)
张海红,姜海晶,何焱玲[7](2019)在《有效抗病毒治疗后感染CXCR4 CCR5嗜性病毒的HIV感染者细胞内残留病毒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ART)后病毒载量稳定在检测限以下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辅助受体使用与HIV库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病毒env-脱氧核糖核酸(DNA)测序和geno2pheno预测HIV辅助受体的使用是CCR5还是CXCR4,用广州海力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试剂盒检测血液中的HIV DNA及未剪切的HIV核糖核酸(RNA)(usRNA)。结果共收集67例HIV感染者,CCR5嗜性感染者37例,CXCR4嗜性感染者30例。CXCR4嗜性的HIV DNA水平为(3.435±0.587)拷贝/10~6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CCR5嗜性为(2.938±0.664)拷贝/10~6 PBMC,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XCR4嗜性的usRNA水平为(3.714±0.448)拷贝/10~(6 ) PBMC,CCR5嗜性为(3.122±0.611)拷贝/10~(6 ) PBMC,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CXCR4嗜性病毒和较高的HIV库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艾滋病性病》期刊2019年12期)
宋本莉,张翔,边会珍,殷俊,姜正清[8](2019)在《四川省西昌市2008—2018年初始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死亡和脱失情况》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四川省西昌市2008-2018年初始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死亡和脱失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从艾滋病基本防治信息系统选取2008-2018年在西昌市首次开始抗病毒治疗(ART)的HIV感染者,分析抗病毒治疗者的死亡和脱失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影响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病死率和脱失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计2 723例HIV感染者进入队列,总体病死率为1.92/100人年,总体脱失率为2.49/100人年。在开始抗病毒治疗的第1年内病死率和脱失率分别为10.83/100人年、13.89/100人年。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主要的死亡风险是年龄≥40岁(HR=2.30,95%CI:1.53~3.48)、男性(HR=1.94,95%CI:1.14~3.30)、ART前一年内结核感染(HR=1.92,95%CI:1.01~3.65)、ART前叁个月出现艾滋病相关疾病/症状(HR=2.44,95%CI:1.50~3.99)、ART前乙肝感染(HR=2.50,95%CI:1.32~4.71)、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cells/ul(HR=1.79,95%CI:1.12~2.86)。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主要的脱失风险是年龄≥40岁(HR=1.53,95%CI:1.07~2.18)、男性(HR=5.60,95%CI:2.60~12.08)、静脉吸毒(HR=2.18,95%CI:1.46~3.27)、初始抗病毒治疗方案为EFV+3TC+TDF(HR=2.57,95%CI:1.32~5.01)。结论西昌市HIV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效果显着,但在开始治疗的第1年内病死率和脱失率较高。抗病毒治疗工作需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重点要减少静脉吸毒人群刑满释放后的脱失,从而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热带医学》期刊2019年12期)
陈欢欢,刘鹏涛,阮玉华[9](2019)在《我国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策略与“治疗即预防”进展情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比我国多年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相关研究,阐述了自2003年始,我国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策略的调整和取得成效:随着治疗标准、用药方案和治疗点管理模式等的调整以及艾滋病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变化,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不断提高,患者的死亡率显着降低,预期寿命不断提高,HIV耐药率也得到有效的控制;"治疗即预防"是减少HIV新发感染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在公共卫生层面早期开展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降低HIV的传播。同时指出,随着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标准的降低,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脱失比例升高,病毒抑制率较理论值偏低等,这些是制约我国"治疗即预防"效果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热带医学》期刊2019年12期)
王艳巧,陈传杰[10](2019)在《瞬时弹性扫描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后肝脏纤维化的评价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瞬时弹性扫描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后肝脏纤维化的评价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抗病毒治疗,于治疗3个月、6个月,分别应用瞬时弹性扫描技术、肝组织活检技术分析患者肝脏纤维化水平,设定肝脏弹性值、肝脏纤维化半定量计分值两个直接指标,另对比检查时间、患者满意度。结果瞬时弹性扫描技术和肝组织活检技术,在治疗3个月、6个月均能准确获取患者肝脏纤维化水平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瞬时弹性扫描时间较短,患者满意度高,与肝组织活检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瞬时弹性扫描能够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后肝脏纤维化的评价,且无创、对患者损伤小。(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9年24期)
抗病毒治疗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HIV抗病毒治疗药物EFV与NVP治疗失败后基因型耐药突变位点及相关人口学信息分布的差异性。方法采用基因型耐药检测方法,通过反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nested-PCR)扩增血浆病毒载量大于1 000copies/ml的2014-2016年HIV抗病毒治疗失败患者Pol区基因,将扩增序列提交至斯坦福大学耐药检测网站进行比对获得耐药报告,应用多重对应分析方法,比较EFV和NVP耐药突变与人口学信息相关性差异。结果使用含EFV和NVP治疗失败患者共1 134例,K103N/S、V106I/M、V179D/E、Y181C/I/V、Y188LHC及G190A/S/E等为NNRTIs常见突变方式。单因素分析显示,接受含此两种药物方案治疗出现的基因型耐药在患者治疗时长、性别、突变出现及传播途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毒载量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EFV方案男性静脉药瘾感染者治疗早期(<12月)极易出现V179D/E及V106I/M突变,在治疗中期(13-24月)则易出现K103N/S,对男性静脉药瘾者在治疗24个月内的服药依从性应给予更多的关注。NVP女性长期治疗(>25月)过程中,更易出现Y181C/I/V、Y188LHC及G190A/S/E等耐药突变方式,应加强对这一人群NVP耐药的监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病毒治疗剂论文参考文献
[1].杨小丹,田春艳,李月友,毛照明,贾文涛.商洛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例生存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预防医学.2020
[2].潘小满,李健健,张米,刘家法,杨翠先.云南省1134例使用含EFV和NVP方案抗病毒治疗失败HIV/AIDS患者基因型耐药差异性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9
[3].周超,陈宗良,吴国辉,张维.2014-2018年重庆市中老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生存状况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9
[4].周更生,杨洪,曾小敏,虎玉美,叶黎.抗病毒治疗后HIV感染者CD4+T和辅助受体CCR5/CXCR4细胞因子变化及相关性的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9
[5].杨怡,吴淋玲,谭萃,欧阳福,杨丽莎.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HBV相关性肝病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9
[6].乔亚萍,王潇滟,王前,李珍,金曦.凉山彝族自治州2011—2016年HIV感染孕产妇抗病毒治疗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9
[7].张海红,姜海晶,何焱玲.有效抗病毒治疗后感染CXCR4CCR5嗜性病毒的HIV感染者细胞内残留病毒的比较[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9
[8].宋本莉,张翔,边会珍,殷俊,姜正清.四川省西昌市2008—2018年初始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死亡和脱失情况[J].中国热带医学.2019
[9].陈欢欢,刘鹏涛,阮玉华.我国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策略与“治疗即预防”进展情况[J].中国热带医学.2019
[10].王艳巧,陈传杰.瞬时弹性扫描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后肝脏纤维化的评价应用研究[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