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温光诱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周期,瓢虫,春化,诱导,甘蓝,温度,昆虫。
温光诱导论文文献综述
梁乃国[1](2018)在《温光诱导下甜菜抽薹和开花相关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年生甜菜的抽薹和开花需要经过春化和长日照处理。春化不充分或光照不足会导致不抽薹或晚抽薹,进而晚开花,使其错过结实最佳季节,降低种子的产量,影响育种进程。甜菜原料生产中,会出现早抽薹的现象,早抽薹影响甜菜根的重量,含糖量和可回收的糖量,因此,开展春化和光照诱导甜菜抽薹和开花相关分子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论文利用AFLP技术研究基因的表达差异、iTRAQ技术研究蛋白质组学差异、并结合生理生化因素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不同处理条件下不同发育时期甜菜叶片中基因、蛋白质及生理生化特征的变化,获得结果如下:利用cDNA-AFLP技术共得到26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春化相关的基因58个、光周期相关的基因21个、抽薹相关的基因40个、开花相关的基因30个。揭示苯丙素生物合成和生物钟调节途径参与甜菜的抽薹发育,鞘氨醇生物合成和鞘脂代谢途径参与甜菜的开花发育。利用iTRAQ技术分析出不同处理条件下不同发育时期甜菜叶片中1435个差异蛋白质。春化作用影响甜菜发育过程中苯丙素生物合成、二萜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和内质网中蛋白质的加工途径。光照影响光合作用、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和mRNA监测途径,其中短日照诱导甜菜mRNA监测途径休眠,进而导致异常的mRNA富集而抑制生殖生长的转化,mRNA监测途径中PAB4、ERF1-1和SR45蛋白质对于甜菜的正常生长非常重要。春化和光照协同诱导甜菜中染色质结构和动力学相关蛋白质促进甜菜抽薹。抗氧化活性相关蛋白质和酶活性调节因子是甜菜开花期特有的,与甜菜的开花发育直接相关。GSH含量的变化可能与甜菜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化相关,GSH代谢可能参与并调节了甜菜的开花过程。叶片中IAA的浓度分析发现IAA可能以阈值方式诱导甜菜的抽薹和开花,大于阈值不会诱导甜菜抽薹,小于阈值不会诱导开花;叶片中脱落酸合成酶相关基因的表达受光照调控,在调节植物适应光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叶片中ABA的浓度分析发现内源性ABA的含量高于IAA,但是IAA在促进植物生殖生长方面可能具有主导作用。经生物信息学研究发现BvAGL15X2基因为甜菜的长度非编码RNA(LncRNA)基因。BvRAV1-like为甜菜的春化基因。春化作用和长日照协同诱导BvRAV1-like基因的表达。春化长日照甜菜的抽薹是BvOs07g0563300X1、BvOs07g0563300X5、BvRAV1-like、BvRVR4和BvFT2基因表达协同诱导的结果。春化长日照甜菜的开花是BvRVR4、BvBBX19、BvRAV1-like和BvFT2基因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BvFT2基因具有主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20)
梁乃国,程大友,崔杰,代翠红,罗成飞[2](2018)在《温光诱导下甜菜蛋白质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春化和光周期诱导甜菜抽薹和开花的分子机制与蛋白质稳定性和蛋白质降解作用相关。利用iTRAQ技术分别分析不同条件下甜菜不同发育时期叶片中蛋白质的表达差异。筛选出甜菜中春化和光周期协同作用的蛋白质16w时期共39个,19w时期共22个,20W时期共8个。抽薹相关的蛋白质共22个,电子载体活性相关的蛋白质和分子结构活性相关的蛋白质是甜菜抽薹期特有的,与抽薹直接相关。开花相关的蛋白质共19个,抗氧化活性相关的蛋白质和酶活性调节因子是甜菜开花期特有的,与开花直接相关。进一步明确了春化和光周期对甜菜抽薹和开花的调控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作物学会甜菜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8-05-16)
韩海斌,姜珊,王建梅,刘爱萍,黄海广[3](2018)在《伞裙追寄蝇滞育诱导的温光周期条件和低温贮藏》一文中研究指出伞裙追寄蝇是草地螟的优势寄生天敌,是对草地螟进行防控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提高天敌防控效果,本试验在室内条件下通过温度和光周期的设定,研究了伞裙追寄蝇的外源滞育诱导条件和低温储藏。结果表明,17℃下光照时间小于12 h,伞裙追寄蝇滞育率为100%,随着温度的升高,滞育率逐渐下降,29℃时,伞裙追寄蝇不发生滞育;不同温度(4~25℃)储藏后伞裙追寄蝇羽化性比为1.38~1.63(P>0.05);16℃时伞裙追寄蝇滞育诱导临界光周期为12.53 h,18℃时临界光周期为11.12 h;越冬虫茧低温储藏后羽化率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结果说明,温度对伞裙追寄蝇滞育起主导作用,在伞裙追寄蝇幼虫期施以低温处理,可以有效的诱导滞育,4℃低温贮藏最佳时间为50 d。(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齐晓阳,任小云,蒋莎,张礼生[4](2014)在《诱导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滞育的温光条件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和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都是优良的捕食性天敌,可捕食多种农林植物上的蚜虫。七星瓢虫多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中、西北、华东和西南地区,以成虫越冬或越夏,因其生殖力强、存活时间长、易于人工繁殖等优点而被广泛地开发利用。异色瓢虫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在国内分布较为广泛,在田间取食时间长,且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可在多个地区多种条件下引种繁殖。滞育是昆虫对外界特定环境刺激的一种应激反应,具有可遗传性。进入滞育状态的昆虫,即使不取食也可以存活很长一段时间,这一特性虽增加了扩繁天敌昆虫的难度,但对延长天敌产品货架期却大有裨益。滞育的七星瓢虫具有明显的地理差异性,如七星瓢虫日本札幌种群属于冬季滞育,而日本本州岛种群却属于夏季滞育。异色瓢虫多为冬季滞育,但其滞育代数因生存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如在辽宁铁岭等地第3代滞育,河南信阳则以5~6代进入滞育态。昆虫进入滞育是由光周期、温度、食料等环境因子以及保幼激素等内在因子综合调控所引起的,光周期和温度因其稳定、易控而被广泛研究。研究表明,在温光组合条件为18℃、L10:D14下,七星瓢虫雌成虫几乎全部进入滞育;当温度升高至24℃,滞育发生率仅为17.7%,30℃时则不发生滞育。在温光组合为18℃、L16:D8时,七星瓢虫雌成虫滞育率仅为12.5%,但仍可以发生滞育。而对于异色瓢虫,在温度为20℃,光周期为L10:D14时,雌成虫可全部进入滞育;在温光组合为20℃、L14:D10时,异色瓢虫雌成虫滞育率为0。进一步分析可知,异色瓢虫相比于七星瓢虫对光周期的变化更敏感,七星瓢虫在滞育诱导过程中温度则起主要作用。(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4-11-05)
李玉艳,张礼生,陈红印,王伟,张洁[5](2013)在《烟蚜茧蜂滞育诱导的温光周期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是可持续防控蚜虫的优良内寄生蜂,在害虫生防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其滞育对探索发育调控机制、延长产品货架期、提高防治效果意义重大。本文采用梯度变温法和光周期反应曲线法,系统研究了温度和光周期对烟蚜茧蜂滞育诱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烟蚜茧蜂以老熟幼虫滞育,滞育类型属冬滞育型。低温、短光照是诱导烟蚜茧蜂滞育的主要环境因子,二者相互配合能诱导更多个体滞育。短光照(L∶D=8∶16)条件下,温度低于12℃可诱导烟蚜茧蜂进入滞育,8℃时滞育率可达54.35%。长光照(L∶D=14∶10)下,高温不能诱导烟蚜茧蜂滞育,低温下的滞育率较低,仅为1.79%。低温(10℃)下,短光照(8 h)可诱导50.70%的高滞育率,光照为14 h和6 h其滞育率均显着下降。25℃时,不同光照下滞育率均为0,光周期作用不显着。综合而言,温度和光周期均能显着影响烟蚜茧蜂的滞育,温度较光周期的滞育诱导效能更显着,二者互作配合能极显着的诱导烟蚜茧蜂进入滞育态。(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王伟,张礼生,陈红印,王娟,张洁[6](2013)在《北京地区七星瓢虫滞育诱导的温光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七星瓢虫在我国北方以成虫滞育越冬。本文系统研究了温度和光周期对七星瓢虫滞育诱导的调控作用及诱导过程中成虫体重动态,结果表明:七星瓢虫属低温短日照滞育型昆虫,温度、光周期及二者交互作用均对七星瓢虫成虫滞育诱导有显着影响,其中温度起主导作用,光周期配合温度起作用。高温时(30℃和36℃),成虫滞育率为0;24℃和18℃时,成虫出现滞育个体,滞育率随温度降低而显着升高。温度还影响滞育诱导的临界光周期,24℃时,4个光周期10L:14D、12L:12D、14L:D10和16L:8D条件下不存在明显的临界时长;18℃滞育诱导的临界日长在14~16 h之间。上述4个光周期下滞育诱导率差异显着,滞育率在18℃和24℃下均随光周期缩短而增加。18℃时滞育诱导过程中成虫体重变化波动较大,不同日龄间存有显着差异;体重增长率与光周期相关,短日照条件下体重增长较快,光周期为12L:12D时,成虫在12日龄时体重达到最大值;光周期为10L:14D时,成虫在9日龄时达到最大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肖关丽,龙雯虹,郭华春[7](2011)在《多效唑和温光对马铃薯组培苗内源激素及微型薯诱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在MS基本培养基上设0h15℃和16h25℃不添加生长调节剂,16h25℃添加多效唑(PP333)0.1mg/L,0.5mg/L和1.0mg/L共5个处理,研究各处理微型薯诱导及内源激素变化.结果表明:在低温黑暗(0h15℃)和培养基中添加PP333的高温长日(16h25℃)条件下,组培苗中赤霉素(GA3)质量分数在后期下降,能诱导微型薯形成;在16h25℃不添加生长调节剂的条件下,GA3质量分数较高,不能形成试管薯.在培养基中添加PP333可抑制组培苗GA3的合成,同时诱导试管薯形成,其微型薯数量和质量均优于0h15℃处理条件.对脱落酸(ABA)和茉莉酸(JA)的测定结果表明:无论试管薯形成与否,组培苗内ABA和JA的质量分数均随组培苗的生育进程呈上升趋势.因此,GA3下降是微型薯形成的必要条件,PP333可通过调节内源激素质量分数来逆转高温长日对块茎形成的抑制作用,ABA和JA与组培苗衰老的关系比与块茎形成的关系更为密切.(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8期)
李玉艳[8](2011)在《烟蚜茧蜂滞育诱导的温光周期反应及滞育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是蚜虫的专性内寄生蜂,可长期控制蔬菜、果树、作物等多种植物上的蚜虫危害,近年来成为国内外高度关注的天敌昆虫之一。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其生物学、生态学及扩繁应用等进行了大量工作,但对滞育的研究尚未见详细报道。开展烟蚜茧蜂滞育研究,不仅可促进其大规模扩繁,延长产品货架期及田间防控作用时间,提高害虫防治效率,还可加深对其发育机制的认识,探索其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及进化途径。本文通过田间及室内试验,研究了田间烟蚜茧蜂的滞育越冬情况;开展了与其滞育相关的生态学基础研究;分析了温度、光周期及亲代低温经历等对烟蚜茧蜂滞育诱导的影响;同时围绕碳水化合物、总蛋白及酶活性等对其滞育生理进行了探索;为深入烟蚜茧蜂的滞育研究提供参考,并为其扩繁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北方自然条件下,烟蚜茧蜂主要以老熟幼虫滞育越冬;其感受滞育刺激的敏感阶段为2~3龄幼虫,3龄幼虫可能更为敏感。低温、短光照是诱导烟蚜茧蜂滞育的主要因子,田间滞育率最高可达81.82%。0℃以下低温利于维持滞育,滞育持续期约为4~5个月,最长为150天。越冬滞育个体在次年3月开始解除滞育,6月以后极少见。2)不同温度下,烟蚜茧蜂各发育历期(卵至僵蚜、僵蚜至羽化、卵至成蜂)间存在显着差异,均随温度上升而显着缩短。25℃时,其完成一代需11.74天,由卵发育至僵蚜需7.90天,从僵蚜至成蜂羽化仅需3.89天。烟蚜茧蜂北京种群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所需有效积温相对较高,其完成一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6.68℃,有效积温为218.65日度。3)短光照(L8: D16)条件下,温度低于12℃可诱导烟蚜茧蜂进入滞育,8℃下滞育率可高达54.35%;光照缩短至6h,8℃仅可诱导43.48%的个体滞育。长光照(L14: D10)下,高温不能诱导烟蚜茧蜂滞育,低温下的滞育率较低,为1.79%。低温(10℃)下,短光照(8h)可诱导50.70%的高滞育率,光照为14h和6h其滞育率均显着下降。25℃时,不同光照下滞育率均为0,光周期作用不显着。温周期对滞育诱导也存在一定作用,C18: T6(25℃: 5℃)可诱导28.57%的个体滞育,其滞育率相对较低。温度和光周期均显着影响烟蚜茧蜂的发育历期、羽化率及滞育率,温度较光周期的作用更重要,二者相互作用极显着(P<0.01)。低温的滞育诱导作用可被长光照抑制,滞育率显着下降。低温、短光照是诱导烟蚜茧蜂滞育的主要环境因子,二者相互配合能诱导更多个体滞育。4)烟蚜茧蜂亲代低温经历对子代滞育率无显着影响,其子代滞育率分别为0.59%和1.88%,二者差异不显着。低温下亲代经历不同光周期,其子代滞育率与自身差异不显着。但低温的世代积累效应显着,其(10℃、L14: D10)对卵和低龄幼虫的发育均有抑制作用,子代发育历期显着延长、羽化率明显降低。而高温(14℃,L8: D16)下,亲代经历对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则不明显,低温积累效应减弱。5)烟蚜茧蜂滞育个体总糖含量显着高于非滞育个体,前者是同期后者的1.3~1.4倍;滞育期间总糖消耗较少,滞育解除后其含量比滞育期显着下降了1/4。糖原含量在滞育与非滞育个体间存在显着差异,滞育初期是非滞育者的1.44倍,滞育期及解除期其含量分别为非滞育个体的53.58%、52.41%,均显着为低;随滞育发育糖原含量显着下降,滞育期及解除期分别比滞育初期下降了53.05%、86.38%。烟蚜茧蜂滞育属海藻糖积累型,海藻糖可作为判断其滞育状态的重要生理指标;滞育个体的含量是同期非滞育者的1.87倍和1.53倍,显着为高;滞育不同时段海藻糖含量间存在显着差异,滞育期含量最高为12.23μg/mg,分别是滞育初期、解除期的1.49倍和1.57倍;海藻糖和糖原间存在显着转化关系,随滞育发育糖原逐渐转化为海藻糖。滞育个体的甘油和山梨醇含量均较高,但与非滞育个体的差异不显着;滞育期的甘油、山梨醇含量均显着高于滞育初期及解除期。烟蚜茧蜂滞育比非滞育个体的总蛋白含量显着下降,而滞育初期无显着差异;总蛋白含量随滞育发育由初期的64.72μg/mg显着下降7.8μg/mg后又略有回升,但升幅不显着,仅为0.23μg/mg。滞育个体的海藻糖酶活性仅为同期非滞育者的67.16%和63.75%,显着降低,而滞育解除期与非滞育个体间无显着差异;滞育期间,海藻糖酶活性下降显着,由初期的5.42OD/g.min逐渐下降至解除期的2.72 OD/g.min,约下降了49.82%,这恰可使滞育幼虫维持高水平的海藻糖。(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1-06-01)
汤青林[9](2009)在《启动甘蓝抽薹的温光诱导机理及相关基因克隆与差异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抽薹是一种特殊而又重要的遗传性状,普遍存在于十字花科植物(例如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var.capitata L.)等多种科属植物中。对于结球甘蓝而言,在生产上,如果播种时期不适或者品种选择不当,有时会出现“先期抽薹”从而降低其营养器官的品质和产量,因此往往要调节好播种期或选用适宜播种季节的品种,避免未熟抽薹;在育种上,为了加代繁殖、缩短育种周期、加快育种进程,往往需要提早抽薹、促进开花:在F1制种上,为了调节父本和母本花期相遇、避免或减少假杂种的产生,又要对双亲抽薹开花的一致性进行调控。所以对结球甘蓝抽薹研究显得非常必要。抽薹是结球甘蓝从营养生长阶段向生殖生长阶段转化的关键时期,也是甘蓝成花的前期过程和必经阶段。所以,对甘蓝成花的前期过程——抽薹的机理及其调控研究,无论从生产、育种、还是F1制种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与开花一样,抽薹是结球甘蓝一种非常复杂的生殖发育相关的性状。抽薹性状一旦明显表现,就很难进行有效的调控。但是,如果对抽薹的萌动或启动(具备了抽薹的潜能但抽薹性状还未明显表现出来)即抽薹启动的机理进行研究,则可有望从抽薹的源头进行本质上的调控,从而获得理想的效果。抽薹启动和花芽分化均是十字花科植物开花的必经阶段。十字花科植物的开花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Ottoline Leyser,2003):在第一阶段茎端分生组织(Shoot Aprical Meristem,SAM)从营养性生长状态转变为生殖性生长状态,即营养分生组织(Vegetative Meristem,VM)转变为花序分生组织(Inflorenscence Meristem,IM);在第二阶段IM转变为花分生组织(Floral Meristem,FM),然后每一个FM分化为一朵完整的花。结球甘蓝等十字花科植物抽薹启动是从VM向IM的转变,其花芽分化是从IM向FM的转变。结球甘蓝抽薹这一特殊性状的最初萌动(抽薹启动)是如何开启和驱动?目前还未见这方面的研究报道。为了深入研究结球甘蓝抽薹启动的生化和分子机理,本研究首先采用二次正交旋转设计,建立了室内重复、可靠、高效的温光诱导结球甘蓝ZQ的启动抽薹体系,可实现一年多代和一株多次双重繁殖,为甘蓝启动抽薹的机理、开花时间的分子调控、雌蕊雄蕊发育机制、花粉柱头互作模式、雄性不育和自交不亲和性机理等生殖发育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活体实验平台。然后对其生化响应和分子机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研究,明确了结球甘蓝抽薹启动的生化感应机理及其相关基因差异表达机制,为茎端营养分生组织VM向花序分生组织IM生殖发育转变的生命本质及其细胞命运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借鉴。此外,克隆了结球甘蓝LFY_(ZQ),并通过LFY_(ZQ)等13种十字花科作物LFY的分子进化聚类分析,发现了LFY与植物的春化类型相关,为种子春化类型和绿体春化类型植物的分型方法、耐抽薹和易抽薹种质资源的鉴定,及其分子机理研究提供了另外一条试验思路和解决途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果总结如下:1.甘蓝抽薹启动的温光诱导体系本研究采用温度(x_1)、光周期(x_2)、处理时间(x_3)叁因素的二次正交旋转设计,以RXZ-300D型智能人工气候箱进行温光控制,待结球甘蓝“ZQ”茎基部(第一片真叶着生处)茎粗5.5-5.6mm时开始进行温光诱导处理,筛选甘蓝抽薹的温光诱导体系。实验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方程:y_(ZQ)=4.266×10~(-2)+1.755×10~(-3)x_2x_3-4.73×10~(-3)x_1x_2。并进一步采用恒低温(4℃低温16h光照/4℃低温8h暗培养)和变低温(7℃低温16h光照/4℃低温8h暗培养)两种处理方式,对诱导抽薹条件进一步验证和优化,结果表明:在16h长日照、4℃/7℃变温下处理甘蓝65d,然后转入再培养体系(20℃、16h光照/18℃、8h黑暗),均可在6d内快速使甘蓝100%启动抽薹,中心柱上相邻叶片距离增加,菜薹伸长,剥开植株1-2片心叶,肉眼可见茎尖上有绿色小点状突起。再隔4d后,菜薹伸长至菜口平齐,绿色小突起已发育成花蕾。按照该温光诱导抽薹体系,进行了一年多代繁殖和一株多次繁殖研究。若采用一年多代繁殖方式,甘蓝一个世代大约150d,甘蓝种子繁殖时,一年之内约可连续繁殖2个世代。若采用一株多次繁殖方式,甘蓝植株可以实现多年生长、多次抽薹开花、一株多次繁殖。植株生长发育到第叁世代。均能够正常抽薹、现蕾、开花、结籽。2.甘蓝抽薹启动的生化机理研究结球甘蓝“ZQ”茎粗5.5-5.6mm时放于7℃低温16h光照/4℃低温8h暗培养,处理65d后,将植株移到20℃、16h光照/18℃、8h黑暗下再培养诱导抽薹。在再培养初期(抽薹启动期0-6d)内每天测定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抗坏血酸、淀粉合成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等8项生化指标,研究抽薹启动期的生化代谢机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甘蓝在抽薹启动期有2个物质代谢跃变,即第2-3d和第4-5d。相关分析表明:存在极相关(α≤0.01)的有:可溶性蛋白质和Vc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66;POD和可溶性糖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62;POD与游离氨基酸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99;淀粉合成酶与CAT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73。存在强相关(0.01<α≤0.05)的有:可溶性蛋白质与游离氨基酸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55;淀粉合成酶与游离氨基酸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74。存在弱相关(0.05<α≤0.1)的有:游离氨基酸与可溶性糖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66;POD与可溶性蛋白质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31。其余指标之间相关性不显着。主成分分析表明:8项指标分成3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上有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Vc),这5项指标与启动甘蓝抽薹的关系密切;第二主成分上有过氧化氢酶(CAT)、淀粉合成酶,这2项指标与抵抗逆境的关系密切;第叁主成分上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抗衰老的关系密切。甘蓝在启动抽薹期,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逐渐增加,而可溶性糖和过氧化物酶呈先减后增趋势,Vc的含量先减后增再逐渐减少。3.甘蓝抽薹启动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显示为鉴定甘蓝启动抽薹差异表达基因,应用cDNA-AFLP技术,以结球甘蓝材料ZQ为研究对象,对甘蓝启动抽薹前后(变低温处理结束;回温处理72h内)茎尖的基因表达进行了mRNA指纹分析。首先以甘蓝ZQ为试验材料,对启动抽薹的cDNA-AFLP反应体系中的模板浓度、Taq酶浓度、Mg~(2+)浓度、dNTPs浓度等因素进行了筛选,并经1%琼脂糖电泳随机抽检、6%聚丙烯酰胺电泳检测和cDNA差示带回收验证,建立了稳定可靠的cDNA-AFLP优化体系:在25μL的PCR反应体系中,预扩增产物稀释40倍,Mg~(2+)浓度1.2mmol/L,dNTP浓度0.2 mmol/L,Taq DNA聚合酶加入0.04U/μL时,选扩的效果最佳。然后通过64对引物组合的筛选,共分离得到76个差异表达的转录衍生片段(TDF),其中上调表达或启动抽薹后特异性表达TDF 67条,下调表达或启动抽薹前特异表达TDF 9条。对其中丰度高的10个上调表达和5个下调表达的TDF分别克隆、测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15个TDF按照同源性归为四类:激素级联反应系统2个(T5A6-2、T5A5-2均为上调表达)、氧化还原酶系统3个(T7A2-2、T2A7-2为上调表达,T8A6-1为下调表达)、叶绿体和线粒体系统6个(T8A2-3、T5A8-1、T2A7-3、T8A3-3为上调表达,T6A6、T8A6-2为下调表达)、矿质营养应答系统等4个(T8A3-2、T2A7-1为上调表达,T5A3、T5A4为下调表达),它们与甘蓝启动抽薹的关系密切。4.LFY_(ZQ)克隆与分析及在抽薹启动期的表达分别提取甘蓝ZQ抽薹启动的茎端组织DNA和RNA,以引物对1(LFY-F1、LFY-R1)和引物对3(LFY-F3、LFY-R3)分别克隆了LFY_(ZQ)基因。引物LFY-F1、LFY-R1扩增的甘蓝LFY基因DNA和cDNA的序列分别为1348bp、834bp;引物LFY-F3、LFY-R3扩增的甘蓝LFY基因DNA和cDNA的序列分别为1317bp、510bp。将两对引物扩增产物的测序结果拼接,得到甘蓝LFY基因DNA和cDNA序列长度分别为2560bp、1239bp。BLAST核苷酸同源性在线分析表明,结球甘蓝ZQ的LFY基因与花椰菜、拟南芥、芥菜和萝卜的同源性分别达到91%、87%、86%、87%。DNAstar分析表明:甘蓝LFY基因含有叁个外显子和两个内含子,第一、二、叁个外显子分别为452bp、394bp、393bp,共编码412个氨基酸;第一、二个内含子分别为514bp、807bp,两个内含子的剪切位点均符合经典的GT-AG法则(内含子5′端碱基为GT,3′端碱基为AG)。利用Vector NTⅠ软件将结球甘蓝LFY_(ZQ)基因叁个外显子编码氨基酸位置(0-151、152-282、283-412)与花椰菜(B.oleracea var.botrytis)、芥菜(B.juncea Coss)、拟南芥(Arabidopsisthaliana)、萝卜(B.Raphanus sativus)比对分析,编码氨基酸序列保守性为:第叁外显子>第一外显子>第二外显子;而内含子两侧的氨基酸保守性为:第二内含子>第一内含子。将LFY_(ZQ)与网上公布的12种十字花科植物的LFY氨基酸序列进行亲缘关系分析,13种植物LFY分成了两大类:第一大类包括芸薹属的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var.botrytis L.)和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capitata L.),以及Jonopsidium属的植物Jonopsidium acaule。这3种植物均属于绿体春化类型。第二大类包括10种植物:拟南芥(鼠耳芥)属(Arabidopsis)的拟南芥、芸薹属的芥菜(Brassica juncea Coss.)、山芥属(Barbarea)的欧洲山芥菜、Selenia属的Selenia aurea voucherE.Lyons、筷子芥属(Boechera)的台湾筷子芥、荠菜属(Capsella)的荠菜、Stanleya属的Stanleya pinnata、Streptanthus属的Streptanthus glandulosus、Idahoa属的Idahoa scapigera、萝卜属(Brassica Raphanus sativus)的萝卜。这10中植物(例如萝卜、芥菜、拟南芥)都属于种子春化类型。从LFY的进化分类可以推测,LFY与植物的春化类型是相关的。LFY_(ZQ)蛋白的分子量为46kD,理论等电点为6.87,原子组成是C_(2019)H_(3157)N_(599)O_(605)S_(16),蛋白稳定系数为50.89,是一个不稳定蛋白,脂肪系数为72.77,总平均亲水性=-0.565,是一个疏水蛋白。该蛋白存在N-十四(烷)酰化位点,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酰胺化位点,其中N-十四(烷)酰化位点集中分布在蛋白质的N端,其余叁种活性位点主要分布在LFY_(ZQ)蛋白的中部和C端。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LFY_(ZQ)在启动抽薹(甘蓝“ZQ”茎粗5.5-5.6mm时放于7℃低温16h光照/4℃低温8h暗培养,处理65d后,将植株移到20℃、16h光照/18℃、8h黑暗下0-6d内)的0-2d表达较弱,而从第3d开始表达增强,3-6d的表达均强于0-2d。(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9-11-05)
汤青林,宋明,王小佳,王志敏,任雪松[10](2009)在《温光诱导芥菜和甘蓝抽薹的生化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芥菜"GN"和甘蓝"ZQ"抽薹启动初期0~6 d内,每天测定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抗坏血酸(Vc)含量,淀粉合成酶、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研究抽薹启动期的生化代谢机理.因子分析表明:芥菜和甘蓝在抽薹启动期有2个物质代谢跃变,即第2~3 d和第4~5 d.相关分析表明:可溶性蛋白质和Vc、POD与游离氨基酸呈负相关;淀粉合成酶与CAT、POD和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与游离氨基酸,淀粉合成酶与游离氨基酸呈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8项指标分成3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上有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POD、抗坏血酸,这5项指标与启动芥菜和甘蓝抽薹的关系密切;第二主成分上有CAT、淀粉合成酶,这2项指标与抵抗逆境的关系密切;第叁主成分上有SOD,与抗衰老的关系密切.(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4期)
温光诱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春化和光周期诱导甜菜抽薹和开花的分子机制与蛋白质稳定性和蛋白质降解作用相关。利用iTRAQ技术分别分析不同条件下甜菜不同发育时期叶片中蛋白质的表达差异。筛选出甜菜中春化和光周期协同作用的蛋白质16w时期共39个,19w时期共22个,20W时期共8个。抽薹相关的蛋白质共22个,电子载体活性相关的蛋白质和分子结构活性相关的蛋白质是甜菜抽薹期特有的,与抽薹直接相关。开花相关的蛋白质共19个,抗氧化活性相关的蛋白质和酶活性调节因子是甜菜开花期特有的,与开花直接相关。进一步明确了春化和光周期对甜菜抽薹和开花的调控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温光诱导论文参考文献
[1].梁乃国.温光诱导下甜菜抽薹和开花相关分子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2].梁乃国,程大友,崔杰,代翠红,罗成飞.温光诱导下甜菜蛋白质组学研究[C].中国作物学会甜菜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集.2018
[3].韩海斌,姜珊,王建梅,刘爱萍,黄海广.伞裙追寄蝇滞育诱导的温光周期条件和低温贮藏[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8
[4].齐晓阳,任小云,蒋莎,张礼生.诱导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滞育的温光条件比较[C].2014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5].李玉艳,张礼生,陈红印,王伟,张洁.烟蚜茧蜂滞育诱导的温光周期反应[J].应用昆虫学报.2013
[6].王伟,张礼生,陈红印,王娟,张洁.北京地区七星瓢虫滞育诱导的温光效应[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3
[7].肖关丽,龙雯虹,郭华春.多效唑和温光对马铃薯组培苗内源激素及微型薯诱导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8].李玉艳.烟蚜茧蜂滞育诱导的温光周期反应及滞育生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
[9].汤青林.启动甘蓝抽薹的温光诱导机理及相关基因克隆与差异表达研究[D].西南大学.2009
[10].汤青林,宋明,王小佳,王志敏,任雪松.温光诱导芥菜和甘蓝抽薹的生化变化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