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保卫细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细胞,荆芥,气孔,叶绿体,磷酸化,信号,挥发油。
保卫细胞论文文献综述
黄素,李洁,马丹炜,花敏瑞,江文倩[1](2019)在《土荆芥挥发油诱导玉米保卫细胞Caspase依赖性凋亡及信号调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入侵植物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挥发油对粮食作物玉米(Zea mays L.)保卫细胞的化感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玉米叶片下表皮保卫细胞为对象,研究了土荆芥挥发油的毒性作用。【结果】经挥发油处理后保卫细胞核形态变化,细胞活性显着降低,细胞核畸变率和死亡率随处理剂量或时间的增加而显着升高(P<0.05)。保卫细胞经TUNEL检测呈阳性,与土荆芥挥发油单独作用相比,挥发油和泛Caspase抑制剂Z-VAD-FMK共同作用后细胞活性显着升高,表明土荆芥挥发油诱导玉米保卫细胞出现了Caspase依赖性的细胞凋亡;Ca~(2+)通道抑制剂LaCl_3、Ca~(2+)螯合剂EGTA、硝酸还原酶抑制剂NaN_3、NO合成酶抑制剂L-NAME、活性氧清除剂AsA或过氧化氢酶CAT等可缓解土荆芥挥发油的细胞毒性。【结论】土荆芥挥发油对玉米保卫细胞有显着的细胞毒性,诱导保卫细胞发生Caspase依赖性的细胞凋亡,NO、ROS和Ca~(2+)等信号分子参与了土荆芥挥发油诱导玉米保卫细胞凋亡的信号调节过程。(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煜,肖杨,熊正伟,唐雪,唐小燕[2](2019)在《加拿大蓬挥发油通过模拟挥发和淋溶途径对豌豆保卫细胞的毒性效应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研究了入侵植物加拿大蓬(Erigeron canadensis)挥发油通过模拟挥发和淋溶2种途径对豌豆保卫细胞的遗传毒害和致死效应,探讨毒性效应的作用机理,为加拿大蓬的有效防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豌豆(Pisum sativum)叶片下表皮保卫细胞为受体材料,用不同剂量加拿大蓬挥发油经不同途径处理后检测细胞死亡率和核畸变率的变化,并以泛Caspase抑制剂Z-VAD-FMK和6种干扰剂分别预处理后检测挥发油胁迫下保卫细胞的死亡率。【结果】加拿大蓬挥发油经2种途径均可导致保卫细胞死亡率和核畸变率显着上升(P<0.05),细胞死亡率与挥发油处理剂量间存在显着的剂量效应关系(P<0.01);处理剂量相同时淋溶途径的细胞死亡率和核畸变率总体高于挥发途径(P<0.05);Z-VAD-FMK和6种干扰剂均可有效缓解挥发油诱导的保卫细胞死亡(P<0.05)。【结论】加拿大蓬挥发油经2种途径均可诱导豌豆保卫细胞发生核畸变并大量死亡,且淋溶途径的致畸致死效应较强。这种现象属于Caspase依赖性的细胞凋亡,ROS、NO和Ca~(2+)参与了这一过程的信号转导调节。(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马春泉,陶鑫,关萍,王猛,姜月[3](2019)在《甜菜保卫细胞应答NaCl胁迫气孔变化及富集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孔由两个特殊分化的保卫细胞构成,在植物抗逆境胁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具有优良抗逆能力的甜菜M14品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活体植株叶片气孔孔径观察方法的比较,确定先采用撕取法获取表皮后再进行固定的方法更适合于甜菜保卫细胞的观察。采用该方法对盐胁迫前后活体植株叶片气孔孔径进行观察,发现200 mM NaCl胁迫处理下甜菜M14品系气孔响应最佳时间点为20 min,400 mM NaCl胁迫处理下气孔响应最佳时间点为30 min。此外,进一步对甜菜M14品系保卫细胞的富集进行了方法优化,通过比较透明胶带撕取法和搅拌机搅碎法,经过对叶肉细胞特异性表达基因ATPase-1的qRT-PCR鉴定发现其在叶片中的表达量是富集后保卫细胞中的70倍,最终确定采用搅拌机搅碎法获取表皮后再经4.2%纤维素酶R10、0.15%离析酶R10及0.2%果胶酶Y23的协同处理可实现甜菜保卫细胞快速富集,以满足后续分子生物学及蛋白质组学实验的需求。(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黄素,马丹炜,鲁昕,张红[4](2019)在《六种农作物叶保卫细胞形态特征对不同入侵地土荆芥挥发物胁迫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两个环境条件差异明显的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入侵地(四川成都和贵州安顺)为对象,以其入侵农田中6种农作物为受体,分析了两地土荆芥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对叶表皮保卫细胞活性和核结构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两地挥发油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成分均为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成都植株二者的含量分别为21.07%和25.88%,安顺的分别为42.11%和24.04%;经挥发油、对伞花素、α-萜品烯、对伞花素+α-萜品烯处理后,保卫细胞活性下降,细胞核形态发生变化,除个别低剂量组(2μL)对保卫细胞无显着毒性外,各处理组毒性效应随处理浓度增加而显着升高(P<0.05),当剂量为10μL时毒性效应最大,保卫细胞的最高死亡率达到93.85%,最高核畸变率达到81.16%;6种农作物保卫细胞对土荆芥挥发物的敏感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豌豆(Pisum sativum Linn.)、蚕豆(Vicia faba L.)、韭(Allium tuberosum Rottl.ex Spreng.)、花生(Arachis hypogaea Linn.)、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细胞毒性表现为安顺挥发油大于成都挥发油、α-萜品烯大于对伞花素,对伞花素+α-萜品烯混合物的细胞毒性与α-萜品烯所占比例呈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土荆芥挥发物破坏了保卫细胞结构。入侵地环境较差时,土荆芥增加释放细胞毒性较大的化感物质。(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尹赜鹏,莫江玲,齐明芳,孟思达,李天来[5](2018)在《蛋白磷酸化修饰在保卫细胞响应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的磷酸化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蛋白质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在植物气孔运动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目前,保卫细胞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鉴定磷酸化蛋白、定位磷酸化位点、定量磷酸化水平,进而揭示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在植物气孔运动过程中所起的生物学功能。Open Stomata 1 (OST1)/SnRK2.6是蔗糖非酵解型蛋白激酶SnRK2(sucrose non-fermenting receptor kinase)家族的成员,具有典型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保守域,并主要在保卫细胞中表达。当植物处于正常生长环境时,ABA的受体PYR/PYL/RCAR不能作用于蛋白磷酸酶2C (PP2Cs,protein phosphatase 2Cs),PP2Cs通过与OST1互作抑制OST1的活性;在逆境胁迫下,PP2Cs解除对OST1蛋白激酶的抑制,随后OST1蛋白激酶启动对下游信号组分的调控作用并引起气孔运动。通过综述磷酸化修饰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以及蛋白质磷酸化修饰在保卫细胞应对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机制,提出了保卫细胞磷酸化蛋白组学领域目前存在的挑战和研究前景,旨在为深入了解保卫细胞应答非生物胁迫的气孔运动机制提供参考和新方向。(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胡欣[6](2018)在《UV-B诱导保卫细胞ACC合酶基因表达与UVR8信号通路和MPK6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紫外线B(UV-B)辐射作为一种环境因子影响着植物的形态建成和生理反应等过程。植物对UV-B辐射的响应可分为依赖于UVR8的UV-B专一信号通路和不依赖于UVR8的UV-B非专一信号通路。UVR8信号通路在极低的UV-B剂量下就可启动,主要调节植物的光形态建成,其通路成员主要包括正调节因子UVR8、COP1和HY5/HYH以及负调节因子RUP1/RUP2等。UV-B非专一信号通路在高剂量UV-B下启动,主要调节与胁迫刺激有关的基因表达,其通路信号分子包括活性氧、茉莉酸、乙烯、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等。前人研究已表明UV-B辐射能诱导乙烯生物合成限速酶1-氨基环丙烷-1-铵酸(ACC)合酶(ACS)的基因表达、酶活性增高以及乙烯的生成。同时,本实验室研究发现乙烯介导了 UV-B辐射诱导气孔关闭的过程。但是,目前对于UV-B辐射诱导了拟南芥叶片保卫细胞中哪些ACS基因的表达及其与UVR8信号通路的关系尚不清楚。其次,MPK6作为UV-B非专一信号通路的信号分子,参与了 UV-B诱导的气孔关闭,但其是否参与调控叶片保卫细胞中ACS基因表达也不清楚。另外,HY5是bZIP家族的转录因子,是否能直接结合到ACS基因的启动子上调控其表达更不清楚。为了阐明上述问题,本文以拟南芥野生型(Col-O、Ws、Ler)、UVR8信号通路主要成员UVR8、COP1、HY5/HYH和RUP1/2的功能缺失突变体以及MPK6和MKP1的功能缺失突变体为材料,首先利用RT-PCR和启动子融合GUS报告基因的基因表达分析技术研究了0.5 W·m-2 UV-B辐射对叶片下表皮和保卫细胞中ACS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与UVR8信号通路和MKP1/MPK6的关系,然后利用酵母单杂交技术从DNA水平上研究了 HY5和ACS基因启动子的互作关系。本文得到的主要实验结果和结论如下:1.UV-B辐射处理后,拟南芥野生型叶片下表皮及保卫细胞中ACS2、ACS4、ACS5、ACS6、ACS7、ACS8和ACS11基因的表达与可见光下相比均有明显的上调,说明UV-B辐射能诱导拟南芥野生型叶片保卫细胞中这7个ACS基因的表达,暗示它们可能都参与了 UV-B辐射诱导叶片保卫细胞乙烯生成的过程。2.与野生型相比,uvr8、cop1和hy5hyh突变体显着促进了 UV-B辐射对拟南芥叶片下表皮和保卫细胞中ACS2、ACS4、ACS5相ACS6基因表达的诱导作用,而抑制了 UV-B辐射对拟南芥叶片下表皮和保卫细胞中ACS7、ACS8和ACS11基因表达的促进作用;相反,rup1/rup2突变体显着抑制了 UV-B辐射对拟南芥叶片下表皮和保卫细胞中ACS2、ACS4、ACS5和ACS6基因表达的诱导作用,而促进了 UV-B辐射对拟南芥叶片下表皮和保卫细胞中ACS7、ACS8和ACS11基因表达的诱导作用,说明UVR8信号通路参与了 UV-B对拟南芥叶片保卫细胞ACS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且UVR8信号通路正调节因子UVR8、COPl、HY5/HYH在UV-B诱导ACS2、ACS4、ACS5和ACS6表达中起负调节作用,在UV-B诱导ACS7、ACS8和ACS11表达中起正调节作用,而UVR8信号通路负调节因子RUP1/RUP2在UV-B诱导ACS2、ACS4、ACS5和ACS6表达中起正调节作用,在UV-B诱导ACS7、ACS8和ACS11表达中起负调节作用。3.酵母单杂交实验结果显示,HY5能与ACS2基因启动子上的G-box直接结合,但不能与其它ACS基因启动子直接互作,暗示UVR8信号通路的转录因子HY5介导UV-B辐射调控叶片保卫细胞ACS2基因的表达可能通过直接互作的方式,而介导UV-B辐射调控其他ACS基因的表达可能通过间接的方式。4.与野生型相比,mpk6突变体显着抑制了 UV-B辐射对拟南芥叶片下表皮和保卫细胞中ACS2、ACS4、ACS5、ACS6、ACS7、ACS8和ACS11基因表达的诱导作用,而mkpl突变体明显促进了 UV-B辐射对这些ACS基因表达的诱导作用,说明MKP1及其靶蛋白MPK6均参与了 UV-B辐射对拟南芥叶片保卫细胞ACS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且MPK6在UV-B诱导保卫细胞ACS1基因表达中起正调节作用,而MKP1在UV-B诱导保卫细胞ACS基因表达中起负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翁可佳,沙尔格,沙马五牛,金古伍支,马丹炜[7](2018)在《土荆芥腐解液对蚕豆幼苗光合特性和保卫细胞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土荆芥腐解液对蚕豆幼苗光合特性和保卫细胞活性的影响,为揭示土荆芥的入侵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表皮条分析法和盆栽试验,分析土荆芥腐解液作用下蚕豆幼苗株高、地上部鲜重和干重、叶面积、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并检测保卫细胞的活性及细胞核异常率。【结果】土荆芥腐解液处理蚕豆幼苗的叶面积变化不明显,但地上部生物量和株高显着下降(P<0.05,下同),且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土荆芥腐解液处理蚕豆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和ΦPsⅡ均发生不同程度变化,但与对照(CK)均无显着差异(P>0.05)。在土荆芥腐解液的作用下,蚕豆叶片的保卫细胞活性降低,细胞核出现错位、固缩、拉长或降解等畸变特征;随腐解液浓度的增加,保卫细胞死亡率及细胞核畸变率显着升高。【结论】土荆芥腐解液对蚕豆幼苗的光反应影响不明显,但其较强的细胞毒性能引起叶片气孔保卫细胞发生畸变,活性降低,进而导致幼苗气孔运动受阻,吸收CO2的能力下降,光合效率降低而影响幼苗生长发育。(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李莉娟,仪慧兰[8](2018)在《重金属对气孔保卫细胞功能和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了解重金属的毒性作用,我们选用蚕豆气孔保卫细胞系统检测了Al ~(3+)、Cr~(6+)、Cu~(2+)、Hg~(2+)及电镀废水对气孔开度和细胞活性的影响,发现0.05mg/L的Al ~(3+)、Cr~(6+)、Cu~(2+)、Hg~(2+)作用于蚕豆表皮,可降低叶面气孔开度;抗坏血酸或LaCl_3能阻止金属离子诱发的气孔关闭,说明活性氧和钙离子参与了金属离子诱导的气孔关闭;当金属离子浓度提高至0.5~5mg/L时,气孔保卫细胞活性降低,随着浓度增大,金属离子对细胞的毒性增高。用电镀废水处理同样导致气孔开度减小,细胞活性降低。上述结果表明,环境金属离子含量达到一定值后会对植物细胞的功能产生影响,浓度提高时细胞活性受损,即使单一离子含量达到国家颁布的废水排放标准,也可能直接影响气孔开度,进而干扰植物生理,而高浓度金属离子引发的植物细胞活性丧失,对植物的危害将更为严重。(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胡靖锋,兰梅,徐学忠,杨红丽,张丽琴[9](2018)在《不同十字花科作物气孔保卫细胞周长和叶绿体数目与其倍性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油菜、青梗菜、春菜为试验材料,对其叶片气孔保卫细胞周长及叶绿体数目与其倍性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作物间气孔保卫细胞周长及叶绿体数目差异显着;相同作物二倍体与单倍体植株气孔保卫细胞周长及叶绿体数目差异显着;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计数鉴定与植株形态观察鉴定植株倍性相结合,鉴定结果一致。利用植株气孔保卫细胞周长及叶绿体数目鉴定植株倍性,可作为早期快速鉴定植株倍性的一种方法。(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吴天文,王俊斌,李明,陈小强,曹高燚[10](2017)在《组学方法在植物保卫细胞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保卫细胞是植物表皮的特化细胞,通过控制气孔运动,来调节植物体与环境水分和气体的交换,在植物应答逆境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与其他表皮细胞相比,保卫细胞具有功能特异性,因此,解析其生物学功能,有必要分离出单一细胞类型的保卫细胞。此外,深入解析保卫细胞的功能机制,还需应用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组学方法。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双子叶植物保卫细胞分离技术,以及以保卫细胞为材料进行转录组、蛋白组及代谢组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对单子叶植物的相关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天津农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保卫细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本文研究了入侵植物加拿大蓬(Erigeron canadensis)挥发油通过模拟挥发和淋溶2种途径对豌豆保卫细胞的遗传毒害和致死效应,探讨毒性效应的作用机理,为加拿大蓬的有效防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豌豆(Pisum sativum)叶片下表皮保卫细胞为受体材料,用不同剂量加拿大蓬挥发油经不同途径处理后检测细胞死亡率和核畸变率的变化,并以泛Caspase抑制剂Z-VAD-FMK和6种干扰剂分别预处理后检测挥发油胁迫下保卫细胞的死亡率。【结果】加拿大蓬挥发油经2种途径均可导致保卫细胞死亡率和核畸变率显着上升(P<0.05),细胞死亡率与挥发油处理剂量间存在显着的剂量效应关系(P<0.01);处理剂量相同时淋溶途径的细胞死亡率和核畸变率总体高于挥发途径(P<0.05);Z-VAD-FMK和6种干扰剂均可有效缓解挥发油诱导的保卫细胞死亡(P<0.05)。【结论】加拿大蓬挥发油经2种途径均可诱导豌豆保卫细胞发生核畸变并大量死亡,且淋溶途径的致畸致死效应较强。这种现象属于Caspase依赖性的细胞凋亡,ROS、NO和Ca~(2+)参与了这一过程的信号转导调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保卫细胞论文参考文献
[1].黄素,李洁,马丹炜,花敏瑞,江文倩.土荆芥挥发油诱导玉米保卫细胞Caspase依赖性凋亡及信号调节[J].西南农业学报.2019
[2].王煜,肖杨,熊正伟,唐雪,唐小燕.加拿大蓬挥发油通过模拟挥发和淋溶途径对豌豆保卫细胞的毒性效应及机制[J].西南农业学报.2019
[3].马春泉,陶鑫,关萍,王猛,姜月.甜菜保卫细胞应答NaCl胁迫气孔变化及富集优化[J].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2019
[4].黄素,马丹炜,鲁昕,张红.六种农作物叶保卫细胞形态特征对不同入侵地土荆芥挥发物胁迫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9
[5].尹赜鹏,莫江玲,齐明芳,孟思达,李天来.蛋白磷酸化修饰在保卫细胞响应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机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8
[6].胡欣.UV-B诱导保卫细胞ACC合酶基因表达与UVR8信号通路和MPK6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18
[7].翁可佳,沙尔格,沙马五牛,金古伍支,马丹炜.土荆芥腐解液对蚕豆幼苗光合特性和保卫细胞活性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2018
[8].李莉娟,仪慧兰.重金属对气孔保卫细胞功能和活性的影响[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9].胡靖锋,兰梅,徐学忠,杨红丽,张丽琴.不同十字花科作物气孔保卫细胞周长和叶绿体数目与其倍性的相关性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8
[10].吴天文,王俊斌,李明,陈小强,曹高燚.组学方法在植物保卫细胞研究中的应用[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