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文化,新石器时代,长江,考古学,下层,中国,石片。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楼佳[1](2018)在《新石器时代中国长江下游地区水牛家养化文化特征的C、N、O稳定同位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外学界对于史前家养水牛的起源和驯化问题,利用动物考古学、遗传学等方法已经进行了诸多探讨,但起源时间与地点仍存在争议与分歧。其中中国长江下游地区是最受关注的地区之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浙江省萧山市跨湖桥遗址、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的水牛、鹿、猪、狗、鸟、龟等多种动物的骨胶原进行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在揭示其食物结构的基础上,探讨跨湖桥至河姆渡时期水牛食物结构的演变过程,同时对田螺山遗址出土的水牛、鹿、猪动物牙齿牙釉质中的碳、氧稳定同位素进行分析,揭示水牛个体的食物结构及其变化情况,进一步探讨河姆渡水牛家养化的文化特征。结果显示:跨湖桥遗址水牛具有较高的δ13C、δ15N 值(-17.8‰±2.5‰,6.3±1.7‰,n=44),推测其主要摄入跨湖桥遗址周边水域中多样的水生植物;通过对比跨湖桥遗址与田螺山遗址水牛δ13C、δ15N值发现,时代较早的跨湖桥水牛食物来源更加广泛,时代较晚的田螺山水牛食物结构更为集中,暗示了田螺山水牛食物选择可能更加集中,不排除可能是受到人类食物喂养的结果;比较两个遗址水牛对人的食物贡献可以发现,水牛在田螺山遗址所具有的文化与功能性含义是跨湖桥遗址所不见的。对田螺山水牛牙釉质连续采样组成变化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水牛存在从早期偏向C4的食物结构逐渐转向C3的趋势;且在对晚期TLST5水牛个体分析中发现,与早期水牛C、O同步变化不同,出现了 C、O变化的不同步性,结合水牛牙釉质生长时期与O同位素季节性预测发现,这一不同步性可能是水牛受到人类喂食C3食物,如水稻等影响的可能。本研究通过C、N、O稳定同位素食谱分析,初步揭示了长江下游地区8000-5500BP水牛食物结构的转变与水牛在河姆渡时期的早期驯化迹象,但仍需要更多的工作继续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6-05)
陈国梁[2](2018)在《中国早期铃形器——以新石器时代至二里岗文化的陶铃和铜铃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铜铃和绿松石牌饰共存的现象,在二里头遗址时有发现,这两种遗物不仅是二里头文化的代表,也是研究早期青铜文明的重要对象,更被视作早期礼乐文明的载体。铜铃是最先出现的铜质乐器,也被视作后世大型青铜乐器——编钟的雏形。一般认为,铃形器在结构上具有开口式腔体和悬系铃舌两个特征,~①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遗址中时有发现,~②受关注度颇高,学者多有论及。高炜先生对史前时期发现的陶铃进行了系统梳理,对陶铃的类型、源流和用途进行了深入探讨,对铜铃出现的意义、陶寺至二里头文化铜铃的脉络进行了讨论。~③安家瑗先生对陶寺至殷墟时期的铜铃进行(本文来源于《古代文明(辑刊)》期刊2018年00期)
蒋乐平[3](2016)在《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的叁类型与两阶段——兼论上山文化在稻作农业起源中的位置》一文中研究指出早期新石器文化的研究是中国新石器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考古新发现为认识基础,将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分为叁大类型,即:华北类型、长江中下游类型和华南类型。这叁大类型,又可大致分为前后两大阶段,用"原生"、"续生"概念,称之为原生阶段和续生阶段。华南类型是典型的原生类型,长江中下游类型为典型的续生类型。在续生阶段中,钱塘江流域的上山文化又处在先行发展的进步位置。(本文来源于《南方文物》期刊2016年03期)
张璐[4](2014)在《不朽的灵魂——中国东北新石器时代兴隆洼到红山文化玉器之发展及象征意义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玉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轨迹看,兴隆洼文化玉器处于创始阶段,红山文化玉器则进入繁荣阶段,两者间具有一脉相承的发展关系,构成西辽河流域独树一帜的史前玉文化体系。本文从兴隆洼到红山文化的玉器工艺、象征、宇宙观及用玉制度的发展来看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的源头及迁延。(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4年29期)
索秀芬,李少兵[5](2014)在《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与周边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大致划分为辽西、河套和内蒙古高原叁个地区。辽西地区属东北筒形罐文化区,以农业经济为主,同时受来自中原地区彩陶文化和东北文化影响,成为中原地区和东北地区文化交流的桥梁。河套地区仰韶时代早期和中期是中原农业文化扩张地区,晚期与周围联系加强,形成地区特色文化,即海生不浪文化,龙山时代早期延续区域特点,并接受中原地区影响。龙山时代中期和晚期河套地区向中原地区施加影响。内蒙古高原地区细石器发达,是蒙古高原以狩猎经济为主的草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向外输出细石器,向内输入陶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期刊2014年02期)
阿荣[6](2012)在《“拉开”草原古老的民族传统弓箭》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内蒙古美丽的大草原上,经常可以看到男女老少弓箭手身着艳丽的民族服饰,手握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弓箭,他们或骑射、或立射,展示百步穿杨的本领。蒙古民族自古崇尚弓箭,喜好骑射。蒙古民族“男儿叁艺”之一的射箭运动千百年来一直受到蒙古族等各族人民的喜爱。 (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日报(汉)》期刊2012-05-28)
赵春青[7](2012)在《试论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区域特征与发展阶段》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术界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探索,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在北京门头沟的东胡林人和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以及广东、广西的多处遗址中被多次发现,只是因各方面的原因受到质疑。直到80年代发现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以后才得以确认。进入90年代以来,陆续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进人21世纪之后,又有山东沂源扁扁洞遗址和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的新发现。所有这些发现,为探索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区域特征与发展阶段,积累了越来越丰富的资料,使得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面貌日益清晰起来。(本文来源于《考古学研究》期刊2012年00期)
韩建业[8](2012)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的区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秉琦先生提出区系类型思想,指出要"在准确划分文化类型的基础上,在较大的区域内以其文化内涵的异同归纳为若干文化系统","区是块块,系是条条,类型则是分支"~①。这里的"区"和"系"其实是紧密联系而又有所不同的两个概念。如果单从文化内涵宏观着眼,就会划分出不同的"系"或"文化系统",如严文明先生将中国古代文化大致归纳成叁个文化系统~②;而每个文化系统在特定的时间内总有其相对稳定的分布地域,就构成"区"或"文化区",如苏秉琦先生主要依据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遗存的情况将中国划分为六个文化区~③。其实(本文来源于《考古学研究》期刊2012年00期)
赵荦[9](2010)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玉文化的区域差异与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石器时代各遗址中出土的玉器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玉文化圈。各个玉文化圈内的玉文化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独立起源并相对独立的发展,直至新石器时代晚期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然而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各玉文化圈之间的玉文化出现交流和融合,并最终将各玉文化圈的玉文化因素汇集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为即将到来的夏商周时期灿烂的玉文化提供前期积累。本文的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对新石器时代玉文化、玉文化圈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并介绍了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和方法等。第二部分对新石器时代玉文化的区域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新石器时代中国玉文化划分为辽河流域玉文化圈、黄河流域玉文化圈和长江流域玉文化圈,并对各玉文化圈的特征进行总结。第叁部分为新石器时代各玉文化圈的比较。以黄河流域玉文化圈为参照,分别与辽河流域玉文化圈和长江流域玉文化圈进行对比。第四部分为结论。新石器时代叁大流域玉文化独立起源,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开始出现文化交流。在新石器时代末期,黄河中游地区汇集各地玉文化,成为玉文化的中心。(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0-05-01)
王雅静[10](2010)在《探究“东方的庞贝城”》一文中研究指出新闻背景 赤峰市到辽宁省朝阳市高速公路的基建项目,先开始考古发掘。按计划,在完成古城遗址发掘和资料收集后,开始公路建设。但是,当保存完好的高达6米的城墙、两米多高的房屋以及灶台等遗迹出现时,承担遗址发掘的考古工作者惊喜万分,这是3500年前的(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日报(汉)》期刊2010-03-12)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铜铃和绿松石牌饰共存的现象,在二里头遗址时有发现,这两种遗物不仅是二里头文化的代表,也是研究早期青铜文明的重要对象,更被视作早期礼乐文明的载体。铜铃是最先出现的铜质乐器,也被视作后世大型青铜乐器——编钟的雏形。一般认为,铃形器在结构上具有开口式腔体和悬系铃舌两个特征,~①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遗址中时有发现,~②受关注度颇高,学者多有论及。高炜先生对史前时期发现的陶铃进行了系统梳理,对陶铃的类型、源流和用途进行了深入探讨,对铜铃出现的意义、陶寺至二里头文化铜铃的脉络进行了讨论。~③安家瑗先生对陶寺至殷墟时期的铜铃进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楼佳.新石器时代中国长江下游地区水牛家养化文化特征的C、N、O稳定同位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8
[2].陈国梁.中国早期铃形器——以新石器时代至二里岗文化的陶铃和铜铃为例[J].古代文明(辑刊).2018
[3].蒋乐平.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的叁类型与两阶段——兼论上山文化在稻作农业起源中的位置[J].南方文物.2016
[4].张璐.不朽的灵魂——中国东北新石器时代兴隆洼到红山文化玉器之发展及象征意义的变化[J].青年文学家.2014
[5].索秀芬,李少兵.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与周边的关系[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
[6].阿荣.“拉开”草原古老的民族传统弓箭[N].内蒙古日报(汉).2012
[7].赵春青.试论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区域特征与发展阶段[J].考古学研究.2012
[8].韩建业.中国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的区系研究[J].考古学研究.2012
[9].赵荦.新石器时代中国玉文化的区域差异与特征[D].郑州大学.2010
[10].王雅静.探究“东方的庞贝城”[N].内蒙古日报(汉).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