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辅导员的品德结构研究

高校学生辅导员的品德结构研究

李红革[1]2006年在《高校学生辅导员品德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品德结构是德育学科和德育工作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对德育实践具有基础性意义,但是目前国内外关于品德结构的研究却十分不足,尤其是对作为德育工作主体的高校学生辅导员品德结构的研究。文章分析了高校学生辅导员品德结构的叁大要素———政治品质、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揭示了叁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层次结构,构建了高校学生辅导员道德品质的螺旋形收敛结构模型。

李红革[2]2004年在《高校学生辅导员的品德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品德结构是德育学科和德育工作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对德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但是目前国内外关于品德结构的研究却十分不足,尤其是对作为德育工作主体的高校学生辅导员品德结构的研究。本文立足这一现实,探讨了高校学生辅导员品德结构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对湖南省高校学生辅导员品德结构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学生辅导员品德结构的叁大要素——政治品质、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深入地揭示了叁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逻辑层次结构,构建了高校学生辅导员品德结构层次的螺旋形发散结构模型,并进一步从品德结构内在层次性和形成规律的角度探讨了加强高校学生辅导员品德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郁军态[3]2007年在《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及队伍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是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五十多年的历史中,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始终处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线,为高校育人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时期辅导员担负着更加神圣的使命和光荣的责任。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及辅导员队伍建设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们对辅导员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但围绕辅导员的角色认识和队伍建设问题,人们还存在着严重的意见分歧,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角度出发,重新定位和认识辅导员的角色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如何给高校辅导员以正确的定位直接关系到对辅导员工作地位、功能的认识,直接关系到育人效果如何。本论文通过对厦门地区的两所主要高校——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的辅导员、学生、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及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归纳和分析,初步了解了厦门地区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他们对辅导员角色的基本认识,结合本人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经验和从事辅导员队伍管理工作的经历,展开对辅导员角色定位问题的深入讨论,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自己的设想。主要结论如下:1、辅导员已经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在帮助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发挥了作用,但在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心理辅导、专业学习指导方面发挥的作用还非常欠缺。因此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力偏低,而学生对辅导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高。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学生、辅导员、管理人员叁个人群对辅导员劳动表示尊重,另一方面却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度较低。2、影响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因素表现为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辅导员在高校发展计划中的定位存在偏差、辅导员自我认识存在偏差、大学生对辅导员认识存在偏差等。3、不同专业、不同院校的学生对辅导员的角色需求倾向比较一致,都对辅导员作为心理辅导者和职业规划指导者的要求最为强烈,倾向度明显高于其他角色选择。而且在大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辅导员角色定位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本文将辅导员定位为“促进大学生人生转变的引路人”,并通过以下角色具体完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学生事务的管理者与服务者(学习引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者、心理咨询师、科技文化及社团活动的指导者)、大学生进行社会化转变的促进者。辅导员应明确角色责任,履行角色行为,努力达成理想角色和学校指定角色的统一。本文认为,目前,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对策是:对辅导员工作“减负”是起点,提高辅导员育人能力是根本,领导重视是前提,加快形成辅导员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科研机制、横向流动机制是保障,而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建立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加快专业化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培养则是长久发展之计。

彭剑勇[4]2006年在《高校辅导员威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集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务管理等于一身的专门人才。高校辅导员威信,是指辅导员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形成的威望和信誉,是指辅导员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辅导员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它对于做好辅导员的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它能增强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它能提高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的效率。然而,当前高校辅导员威信并不高,导致学生在情感上抗拒辅导员、在管理上惧怕辅导员、在学术上轻视上辅导员、在生活上忽视辅导员。究其原因,我们发现除了学生的因素外,辅导员自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辅导员威信意识淡薄、辅导员威信存在误区、辅导员外部环境的复杂性、辅导员工作性质的特殊性、辅导员自身素质的局限性等等造成了高校辅导员威信不高甚至于没有威信的境地。因此,树立和提高辅导员威信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完善个人素质是树立和提高辅导员威信的决定性因素;党组织重视、关心和肯定辅导员的工作是树立和提高辅导员威信的前提条件;加强辅导员工作队伍建设,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是树立和提高辅导员威信的组织保证;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合力树立团体威信是树立和提高辅导员威信的外在方式;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是树立和提高辅导员威信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趋势。

何利萍[5]2008年在《高校学生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大学生施加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大学生能动接受教育影响的过程。学生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辅导员要确实起到这一作用,就必须具有并充分发挥其影响力。学生辅导员的影响力是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影响和改变大学生心理与行为的能力,包括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两个方面。辅导员的非权力影响力是由辅导员的品质、作风、知识、能力、情感等因素所产生的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它具有自然性、差异性、神秘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其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品德因素、知识因素、才能因素和情感因素等。辅导员的非权力影响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的基础,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是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的要求。长期以来,广大辅导员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注意发挥非权力影响力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实事求是地看,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还不够强,在发挥非权力影响力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有:辅导员自身素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社会环境消极因素的影响,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等。提高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包括高度重视辅导员工作,为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发挥营造良好氛围;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为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提高创设制度条件;辅导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自身的非权力影响力等。

孙娟娟[6]2012年在《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现代教育理念加速传播,国际国内形势正经历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高校辅导员仅依靠其职务、地位等权力性影响力开展工作是不够的,要想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必须加强其非权力性影响力。因此,对辅导员的非权力性影响力进行深入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对这一课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除导论外,全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内涵及特点。本文认为,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其本人的品德、才能、知识、情感等素质和行为对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力;其构成要素包括:坚定的政治立场、良好的品德素养、广博的知识、较强的工作能力、科学的艺术方法、健康的身心素质;其突出的特征有:自然性、内在性、长效性、发展性等。第二部分,论述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作用。本文认为,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发挥得好,有助于发挥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第叁部分,分析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发挥欠佳的表现和原因。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发挥欠佳主要表现在:部分辅导员敬业意识淡薄,运用非权力性影响力的自觉性不够;威信不高,非权力性影响力发挥不够;工作热情不高,致使其非权力性影响力下降;示范作用欠佳,教育效能偏低。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部分辅导员对自身职业角色认识模糊;部分辅导员自身素质不高;辅导员队伍建设不力;复杂的社会环境制约了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发挥。第四部分,提出提高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对策。这些对策主要有:辅导员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自身角色定位;加强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大力优化社会环境。

黄宁峰[7]2014年在《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研究》文中提出作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力量,高校辅导员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组织学生活动的过程中,高校辅导员发挥着组织、指导、实施的作用。近年来,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高校辅导员一方面要发挥多角色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在人事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使得每个辅导员的工作量大幅上升,辅导员所要管理的学生人数经常超过规定标准,而高校不断扩招的趋势,使得学生数量不断呈现上升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辅导员工作量激增的问题短期内无法缓解,而当前高校新生多以独生子女为主的现实情况,也使得辅导员的工作难度大大加大。独生子女大学生相对而言具有更强的独立意识,而开放的舆论氛围,也让大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新兴事物、新兴思潮,高校辅导员要真正做好大学生辅导工作,仅仅依靠原有的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法是远远不够的。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高校辅导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及业务能力,更深入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更多的从思想层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而不是依靠自身权力去压制学生、管束学生。面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高校教育现状,高校辅导员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每个高校辅导员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所进行的研究,就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实践操作的方法,以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质量。大学生作为我们祖国的未来,在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且必要,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无论是行为举止还是思想作风都直接对大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而高校辅导员这一职务更是赋予了高校辅导员从思想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职责。本文通过对高校辅导员的非权力性影响力进行研究,然后对影响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作用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找到更好的发挥高校辅导员影响力的途径。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有效应用是建设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要求的需要。高校辅导员的非权力性影响力要得到有效发挥依赖于辅导员职务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只有岗位素质与要求的提高,才能有效提高辅导员的个人素质,从而更好的做好学生工作,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服务。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有效应用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工作,只有辅导员的非权力性影响力能够有效的发挥,才能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更为深刻与持久的影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效性。当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效性之后,大学生就能在辅导员的引导下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健康的成长。

李思雨[8]2018年在《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进入高校所接触的第一人,肩负着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的重要职责,加之当前社会发展对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无疑进一步拓展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作为兼具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的高校辅导员,其价值追求、能力素质、工作成效等都事关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主要是衡量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整体状况,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重要环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将承担新时代的新使命。对高校辅导员这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进行工作成效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深刻领会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对系统科学理论的理解,运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多学科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宏观、微观相结合为思考视角,以实现效果最优化为价值取向,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的科学内涵、影响因素、体系构成、评估运用以及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的创新发展等核心问题进行了重大探讨。全文由导论、主体论述五章和结论叁大板块构成。导论:阐述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研究一文的选题缘由。之所以开展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研究既是回应社会对又红又专的思想政治工作引路人的时代需求,也是解决高校人才培养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关键问题需要,同时更是为了满足高校辅导员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通过分析当前国内外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研究的现状,进一步明确研究的思路和方法,重点从理论层面建立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体系,通过实践成效来证明该体系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重要性。突破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体系指标设置和权重确定的难度,建立多维度、多层次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评估体系。同时,创新地解答了“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研究需要达到什么目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体系包含哪些内容以及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采用何种策略进行优化”等根本问题。第一章: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的理论阐释。本章主要从高校辅导员工作之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性出发,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的科学内涵进行理论阐释。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研究的指导意义,并论证了高等教育学和管理学等学科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研究的知识借鉴价值。第二章: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影响因素分析。本章主要探讨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造成消极影响的因素。基于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实践调研和理论研究的梳理,从高校辅导员工作本质属性、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以及高校辅导员工作特殊性叁个维度,将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的消极影响因素分为基本因素、主要因素和特殊因素叁个方面,并从工作主体、客体和环境等方面阐释了造成这些消极影响因素的主要原因。第叁章: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的构成。本章重点讨论了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的理论体系结构,按照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的影响受众将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分为直接成效、间接成效和溢出成效叁个部分,并论证了叁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联,阐述了叁种成效的具体形态和特性。第四章: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的评估。本章基于上一章所构建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理论体系,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的评估展开实践操作。文章从评估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的原则入手,通过分析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的构成要素、制定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程序、以及确定指标和权重来构建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的评估指标体系,使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理论体系与评估体系进行实践融合。第五章: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提升的“叁因”取向发展。本章主要解决如何在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使其取得创新发展的问题。根据“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研究其运用于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的科学内涵,从叁个方面提出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的创新发展取向、实践要求以及前进趋势,即通过提升职业能力、优化育人方法、健全工作制度等方面促进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直接成效,通过促进工作体系建设、角色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代接轨等方式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间接成效,通过实现观念意识和工作成效展示的创新发展,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溢出成效。结论:对全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明确后续深入研究的问题方向。

李晓娟[9]2012年在《高校辅导员工作学基本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辅导员工作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工作,是有其应该认识和遵循的客观规律的。研究高校辅导员工作规律的科学就是高校辅导员工作学。深入研究高校辅导员工作学,对于深化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理论研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开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选题从学科学的视角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推动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的建构和发展。论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借鉴学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从理论和实践出发,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静态与动态相统一、抽象到具体等方法,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的基本问题,即逻辑前提、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基本范畴与研究方法、理论体系等进行探讨。导论:主要论述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分析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的相关研究现状,力求把握现有研究的基础与不足,阐明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等。第一章:高校辅导员工作学建构的前提分析。本章在界定“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的基础上,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等方面,分析建构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说明高校辅导员工作学建构的合理性。第二章: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本章从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研究对象的内涵、确立依据及内容等方面,论证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的内因、本质和依据,同时从主体、对象、实践和环境四个方面确证了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研究的内容与边界。第叁章: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借鉴。本章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和自由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中国共产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的指导意义,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人才学等学科的知识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的借鉴意义,以期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的建立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知识借鉴。第四章: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的基本范畴与研究方法。本章从高校辅导员工作学基本范畴的内涵、特征、建构遵循、逻辑结构等方面探讨了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的基本范畴体系,并从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具体方法叁个层面探讨了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的研究方法,以期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学建构规范化、系统化的范畴体系和研究方法。第五章: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的理论体系。本章在分析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理论体系的内涵、特征的基础上,从基本理论、方法理论、历史理论等方面探讨了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的理论体系,力图建构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的理性发展框架。结论

李姝[10]2009年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立足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实然状况和应然状况间差距,提出了对于高等学校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化环境中直接引导受教育者思想行为的特殊职业,“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中存在着哪些方式方法,这些方式又能够归纳为哪些路径?这些路径间的区别和联系何在?这些路径间应如何选择和组合?”的问题。在界定了辅导员、专业与专业化、路径与路径依赖等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综合分析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实践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相关理论研究,确立了以路径理论视角分析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可能方式的研究思路。在对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可行路径研究中,将其专业化道路归纳为四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首先,提高认识是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前提,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必要的思想准备。提高对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认识,包括认清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目标;认清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现状;认清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意义和处理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几对关系。其次,资源投入是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基础。资源投入包括对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中的人力资源投入、财力资源投入、物力资源和环境资源投入。资源投入不仅是在量上强化高校辅导员队伍,更重要的是围绕着专业化这一核心,通过有计划、有选择、有导向性地投入,拉动辅导员队伍内部专业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的变化,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再次,制度构建是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关键。制度建设包括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准入制度与聘任制度建设、考核制度建设、职级制度、晋升制度建设和培训制度建设。最后,文化建设是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灵魂。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和角色塑造是辅导员文化建设的核心,高校辅导员的相关学科建设是辅导员文化建设的支撑,而高校辅导员的情感养成和伦理规范是辅导员文化建设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高校学生辅导员品德结构研究[J]. 李红革. 邵阳学院学报. 2006

[2]. 高校学生辅导员的品德结构研究[D]. 李红革.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3]. 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及队伍建设研究[D]. 郁军态. 厦门大学. 2007

[4]. 高校辅导员威信研究[D]. 彭剑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5]. 高校学生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研究[D]. 何利萍.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6]. 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研究[D]. 孙娟娟. 华中师范大学. 2012

[7]. 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研究[D]. 黄宁峰. 福建师范大学. 2014

[8]. 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研究[D]. 李思雨. 西南大学. 2018

[9]. 高校辅导员工作学基本问题研究[D]. 李晓娟. 西南大学. 2012

[10].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路径研究[D]. 李姝. 辽宁师范大学. 2009

标签:;  ;  ;  ;  ;  ;  

高校学生辅导员的品德结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