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蒂大网膜移植治疗肝包虫病并发症(论文文献综述)
王磊超,张灵强,李家俊,袁加琪,冯义康,樊海宁,侯立朝[1](2021)在《腹腔镜辅助超声定位治疗复杂肝包虫病2例》文中研究说明病例1,男,68岁,以"间断性右上腹隐痛1年,伴发热10 d入院"为主诉入院,患者入院8年前体检发现肝包虫,发病期间无特殊不适未行治疗,10 d前患者突发高热,体温最高达39℃,入院查体:腹部触及肌紧张、压痛呈阳性、无反跳痛,腹部未触及肿物,肝区叩击痛呈阳性,肝浊音界存在,脾助下未触及,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约5次/min,未闻及气过水声及血管杂音。急查腹部CT示:肝左叶占位性病变,考虑囊性包虫并感染,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3.8×109/L,中性粒细胞86.5%,淋巴细胞8.7%,单核细胞4.4%,包虫IgG抗体阳性,排除手术禁忌证后行急诊行手术治疗。
苟平,王志鑫,胡陈亮,付世强,樊海宁,王海久[2](2019)在《中国西部地区泡型、囊型包虫病手术治疗方式与术后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中国西部地区泡型、囊型包虫病患者手术治疗方式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1997—2017年中国西部地区各中心有关手术治疗肝包虫病的相关病例报道。结果纳入1997—2017年中国西部地区32家中心的手术治疗肝包虫病相关报道共38篇(去除重复报道、重要信息不全者后余34篇),包含泡型(AE)349例与囊型(CE) 3 658例。泡型、囊型包虫病术后胆漏、出血、黄疸、原位复发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E组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胆漏、出血、感染、黄疸、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组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胆漏、出血、感染、黄疸、过敏、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降低肝包虫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建议选用根治性肝切除术治疗AE,而CE的治疗术式则可灵活选用。
游绍敏[3](2016)在《273例肝囊型包虫病外科手术治疗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肝囊型包虫病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自2011年12月20日到2015年10月10日期间收治的273例肝囊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内囊摘除术、内囊摘除+外囊次全切除术、外囊完整剥除术、肝部分切除术、腹腔镜肝囊型包虫病摘除术)的不同分为五组。临床观察指标为性别、年龄、职业、住址、术前检查、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日、术后带管时间、术后残腔并发症(胆瘘、感染、积液)、术后肝功能损害及术后贫血情况等。结果:内囊摘除术组(A组)及腹腔镜肝囊型包虫病摘除术(E组)的带管天数及残腔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天数明显高于内囊摘除+外囊次全切除术(B组)、外囊完整剥除术(C组)、肝部分切除术(D组);内囊摘除术组(A组)及腹腔镜肝囊型包虫病摘除术(E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其它3组,肝叶部分切除术组(D组)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内囊摘除+外囊次全切除术(B组)、外囊完整剥除术(C组)、肝部分切除术(D组)。结论:五种手术方式各有优缺点,术式的选择关键取决于包虫所在部位、大小、术者经验、手术设备及对合并胆瘘的术中处理。内囊摘除+外囊次全切除术,外囊完整剥除术,肝部分切除手术后均不易出现胆瘘而长期带管、残腔积液及感染,是目前手术治疗囊性肝包虫病的较优方式,其中肝囊型包虫外囊完整剥除术的优势更为明显。
冉博[4](2016)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小儿肝囊型包虫病包虫囊肿特点并对不同术式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中的应用疗效进行评价,通过对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术后并发症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寻找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通过影像学及血清学诊断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中的应用,探索术前正确诊断小儿单囊型肝包虫病的最佳方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细粒棘球蚴抗原B1重组蛋白(rEgAgB1),探讨其对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血清学诊断价值,并将表达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寻找影响rEgAgB1在小儿囊型包虫病血清中表达相关因素。方法:1回顾性分析总结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191例14岁以下(包含14岁)肝囊型包虫病患儿,对患者性别、就诊时年龄、症状、囊肿特征(位置、大小、数量)、手术方案、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治疗方案包括:改良内囊摘除组、外囊次全切除术与外囊完整剥离术。分别对患者性别、体征、有无胆漏、肝包虫囊肿个数、肝包虫囊肿破裂、有无合并其他脏器包虫、包虫大小、术式与术后并发症相关性进行探讨;2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小儿肝囊型包虫及肝囊肿的肝脏病变共100例,其中单囊型肝包虫50例,单纯性肝囊肿50例,分别进行影像学超声、CT检查及实验室包虫四项检查,计算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将超声与包虫试验、CT与包虫试验相结合,评估联合诊断价值;3将构建的rEgAgB1原核表达质粒(pET28a-EgAgB1)转化至E coli中,经亲和层析纯化获得高纯度rEgAgB1,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及HCF分别对25例小儿包虫病血清及25例正常儿童血清进行ELISA和Immunoblotting方法检测,并回顾性分析25例小儿肝囊型包虫病临床资料,探讨患者年龄、族别、症状、分型、有无合并其他脏器、包虫数量、包虫大小与rEgAgB1在血清中表达关系。结果:1)共有191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行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63例,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89例,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39例。通过对三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①手术时间,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占时显着低于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而与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无显着性差异;②术中出血量,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术中出血量显着低于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而与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无显着性差异;③术后带管时间,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术后带管时间显着长于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和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④住院天数,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住院天数显着长于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和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⑤术后残腔并发症(残腔积液、残腔感染、残腔胆漏),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显着低于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而与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无显着性差异;术后共有26例患儿发生并发症。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术后发生并发症与腹痛、包虫囊肿与胆道相通、术前包虫囊肿破裂相关,P<0.05;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行单因素分析时未控制其他因素干扰,将P小于0.1的变量纳入到多因素回归模型,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腹痛、包虫囊肿与胆道相通、包虫囊肿破裂变量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是危险因素。2超声在诊断单囊型肝包虫病中灵敏度为96.00%,特异度为98.00%,CT在诊断单囊型肝包虫病的灵敏度为80.00%,特异度为62.00%,包虫四项诊断单囊型肝包虫病灵敏度为86.00%,其检测特异度为72.00%。超声与包虫试验联合诊断灵敏度为82%,特异度为100%。CT与包虫试验联合诊断灵敏度为70%,特异度为82%。3用rEgAgB1为抗原对25例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患者血清进行IgG1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显示19例为阳性,血清诊断阳性率为76%。对25例正常小儿血清检测,血清诊断无阳性结果,检测特异度为100%;用rEgAgB1为抗原对25例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患者血清进行IgG4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显示9例为阳性,血清诊断阳性率为36%,对25例正常小儿血清检测,血清诊断无阳性结果,检测特异度为100%。分析25例小儿包虫囊肿病人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得出:年龄、族别、症状、包虫大小与rEgAgB1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患者中表达阳性无相关性(P>0.05)。肝内多发及有无合并其他脏器这两个因素与rEgAgB1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患者中表达阳性有相关性(P<0.05)。结论:⑴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相比成人,其包虫囊肿具有独特的特点。其生长速度快,包虫囊壁薄,合并其他脏器包虫囊肿发生率高,而且包虫囊肿中CE1型居多,包虫囊肿张力大,较成人易破裂,包虫囊肿合并胆漏发生率小。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相结合可明确术前诊断。外囊次全切除术为首选术式,如病灶大部分位于肝脏实质内,可行改良的内囊摘除术,如术中包虫残腔合并胆瘘,术中胆道造影可有效降低术后残腔并发症。腹痛、术中包虫囊肿与胆道相通和包虫术前破裂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发生率显着高于其他患者,可能为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⑵在鉴别诊断小儿肝囊型包虫病与单纯性肝囊肿中,超声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应为首选。如仅为诊断,CT因其放射性不应作为常规检查,但如需手术,可行CT明确囊肿大小位置与血管胆道关系,为手术入路提供佐证。免疫学检查是对影像学检查的重要补充,尤其在鉴别诊断囊性占位有困难时,可提高诊断品质;⑶rEgAgB1在小儿包虫血清学诊断中具有高特异性表达,能够有效提高特异度,但灵敏度较低,IgG1亚型抗体的检测显着高于IgG4亚型抗体,其临床诊断和随访价值有待今后大样本验证。
陈长义,陈耀堂,李慧明,田希兰,张志红,时煜山[5](2014)在《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后胆漏再手术治疗9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后长期带管患者再行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固原市人民医院2011-01/2013-10收治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后长期带肝包残腔引流管且引流管口反复感染患者9例,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严重心肺疾病者,均可再次手术.9例患者均行择期手术,其中3例残腔璧钙化明显,位于肝右叶及左外叶,行肝包残腔外囊完整剥除+肝下引流术.另外6例因囊肿残腔靠近第一、二肝门,行残腔囊外完整剥除风险大,采用直视下残腔内胆漏口缝闭+残腔大网膜填塞+残腔引流+胆总管T管引流术.结果:本组9例患者再手术后有2例前3 d每日残腔引流管引流量约10-50 mL,到第5天降至每日5-10 mL,至第7天无引流物拔除.其余7例术后1-3 d引流量每日约5-10 mL,呈每日递减,一般均在5 d内拔除.9例患者出院后月均行彩超复查,肝包术区术后改变,无积液.电话随访6 mo-3年,除2例死于其他疾病外,其余7例工作生活正常,恢复良好.结论:肝包虫术后残腔胆漏长期带管患者,再次手术解决胆漏并去除引流管效果较好.
高蕤[6](2013)在《肝囊型包虫病不同手术方式疗效的对比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肝囊型包虫病的几种不同手术方式、适应症及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寻找最佳手术方式。方法:对我院自2009年9月1日至2012年3月30日间收治的219例肝囊型包虫病患者手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4种术式(改良式内囊切除术、外囊完整剥除术、外囊次全切除术、肝切除术)根据是否保留外囊、切除外囊的不同入路方式被分为四组。临床观察指标为手术耗时、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日、术后带管天数、术后并发症(残腔感染、胆漏、积液)、膈下感染、胸腔积液、术后肝功能损害、死亡率、原位复发,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不保留外囊术组(B组)组除手术时长、出血量、术后肝功能损害外均优于保留外囊术组(A组),术后并发症、原位复发率明显低于保留外囊术组(A组)(P<0.05);②外囊完整切除术组(B1组)在手术耗时、出血量、术后肝功能损害均低于以肝切除术组(B3组)(P<0.05);③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2组)在手术耗时、出血量与外囊完整剥除术组(B1组)相近,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带管天数、术后肝功能损害均低于外囊完整剥除术组(B1组)(P<0.05),胆漏率明显增高。结论:①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术具有低创伤、残腔并发症发生率低、原位复发率低成为肝包虫手术最有要的根治性手术;②对于邻近大血管、重要脏器组织或周围解剖层次不清的肝包虫,外囊次全切除术可在有效消灭残腔的同时,减少了手术难度及外囊剥除术所致手术风险;③术中局部灭活剂的使用需规范化,避免因局部灭活剂的不规范使用造成严重并发症。
王洪波,储芳,曹君贵,杜富波,郑建伟[7](2012)在《西藏地区273例肝包虫病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肝包虫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提高手术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西藏地区273例经手术确诊为肝包虫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总结手术治疗经验。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死亡。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0例,胆瘘23例(8.4%),包虫复发41例。平均住院日23.0±8.0 d。结论肝包虫病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方式由病情决定,原则为彻底消灭外囊残腔,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亢斌,陈耀堂[8](2011)在《包虫内囊摘除、残腔带蒂大网膜填塞+残腔引流术临床应用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包虫内囊摘除、残腔带蒂大网膜填塞+残腔引流术进行分析。方法对肝囊性包虫病手术47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73例中行单纯包虫内囊摘除术65例,并发残腔积液6例,残腔感染2例。内囊摘除+残腔引流术108例,并发残腔积液23例,残腔感染5例,平均带管时间87d。内囊摘除、残腔带蒂大网膜填塞+残腔引流术287例,并发残腔积液19例,无残腔感染,平均带管时间21d。肝切除术13例,术后胆漏2例,出血1例。结论包虫内囊摘除、残腔带蒂大网膜填塞+残腔引流术是一操作简单实用、适用类型广、效果可靠、并发症少、经济安全的方法,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
崔军[9](2011)在《肝囊型包虫病与胆囊并发症相关性因素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探讨初次手术治疗肝囊型包虫病患者胆囊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来我院消化血管外科就诊的420例初次手术治疗肝囊型包虫病患者胆囊并发症的临床资料,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再对胆囊并发症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行卡方检验,进一步分析相关因素在各类肝囊型包虫病中胆囊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有手术指征的胆囊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8.1%(244/420)。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肝内包虫病灶最大单径直径(P=0.02)、病灶总径(P=0.000229)、病灶位于肝内位(P=0.00000726)及肝内病灶数目(P=0.05)是初次手术肝囊型包虫病患者具有胆囊切除指征的并发症发生的重要相关因素(P<0.05),而患者的性别、年龄、胆囊炎及胆囊结石临床症状、包虫病灶分型及腹腔粘连状况与患者胆囊并发症发生相关程度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z2检验显示:单发病灶,直径≥6cm时,包虫囊肿所在的肝段位置;总径小于11cm包虫病灶,单发或多发包虫病灶对胆囊并发症的发生影响有差别(P<0.05);结论:肝内包虫病灶单径越大、数目越多、病灶总径越大及位于肝脏Ⅰ段、Ⅳ段、Ⅴ段,Ⅷ段,患者胆囊并发症的发病率会增高;同时单发包虫病灶,直径≧6cm时,位于肝脏Ⅰ段、Ⅳ段、Ⅴ段,Ⅷ段时胆囊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大于病灶位于肝脏Ⅱ段、Ⅲ段、Ⅵ段、Ⅶ段;总径小于11cm的多发包虫其胆囊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大较单发包虫高。
克依木·居来提[10](2011)在《190例肝囊型包虫病术后并发症临床分析和处理》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肝囊型包虫病内囊摘除术后并发症的类型、原因、处理及预防方法,探索新的手术方式,优化治疗理念,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最大限度的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对出现的并发症及时有效地诊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对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来自疆内外因肝囊型包虫病术后出现并发症来我院诊治1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囊型包虫病内囊摘除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复发,残腔和胆道并发症。1)原位复发和腹腔种植是肝囊型包虫病内囊摘除术后最主要的两大并发症,占本研究190例因术后并发症患者的68.42%(130/190),均实施再次手术治疗,其中50例患者行内囊摘除+残腔引流术,经随访术后复发4例;65例行外囊剥离术、13例行外囊次全切除术、2例行肝叶切除术,术后随访均治愈无一例复发;2)残腔并发症36例有残腔感染25例(13.16%),残腔顽固性胆汁瘘6例(3.16%),残腔积液2例(1.05%),残腔钙化不闭合2例(1.05%)以及残腔消化道瘘1例(0.53%)。均经脓壁切除术+引流术、胆道减压术,B超引导下穿刺、肝叶切除术等治疗后均得到临床治愈;3)术后胆道并发症28例中有胆道梗阻合并化脓性胆管炎19例(10.00%),术后胆管狭窄9例(4.74%)。经给予胆道减压,胆肠吻合术等治疗后得到治愈。结论:190例肝囊型包虫病手术并发症患者均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治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1)肝囊型包虫病传统内囊摘除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简便、易掌握等优点,目前仍然是广大基层医疗机构广泛使用的手术方法,但术后存在原位复发、播散种植、胆屡或残腔感染等并发症相对较高,严重影响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2)熟练掌握肝囊型包虫病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类型、原因有助于防治上述并发症;3)出现有关并发症时,及时、准确地诊治至关重要,本组对肝囊型包虫病内囊摘除术后原位复发患者把实施肝包虫囊完整剥除术治疗作为首选术式效果显着,可消除以往传统的内囊摘除术导致残腔复发和胆汁漏等问题;4)对于邻近大血管、重要脏器组织.或周围解剖层次不清的复杂肝包虫,实施外囊次全切除术可有效消灭残腔,减少了手术后难度及过度外囊切除术可能带来的风险,同时也降低了术后原位复发率;5)胆道减压,胆肠吻合术治疗胆道并发症,脓壁切除术+引流术、胆肠吻合术、B超引导下穿刺等治疗残腔并发症亦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而可以认为各级医院根据具体条件可考虑首选根治性术式,若手术中周边关系复杂准根性术式可作为次选。改良内囊摘除可作为基本术式推广使用可有效地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痛苦治愈疾病。
二、带蒂大网膜移植治疗肝包虫病并发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带蒂大网膜移植治疗肝包虫病并发症(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西部地区泡型、囊型包虫病手术治疗方式与术后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分析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273例肝囊型包虫病外科手术治疗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诊断标准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术前常规准备 |
2.2.2 手术方式 |
2.2.3 分组 |
2.2.4 观察指标 |
2.2.5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人口统计学数据 |
3.1.1 性别分布 |
3.1.2 职业分布 |
3.1.3 年龄分布 |
3.1.4 地区分布 |
3.2 临床资料 |
3.2.1 首发症状 |
3.2.2 并发症 |
3.2.3 术前检查 |
3.3 包虫囊肿特点 |
3.3.1 包虫囊肿的位置 |
3.3.2 类型及大小分布 |
3.4 不同手术方式的对比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不同术式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应用评价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手术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 |
1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患者临床资料 |
1.3 研究内容 |
1.4 相关因素及其赋值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影像学与包虫免疫学检测对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诊断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B1的研制及其对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血清学诊断价值初步评价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细粒棘球蚴病诊断抗原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5)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后胆漏再手术治疗9例(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背景资料 |
同行评议者 |
研发前沿 |
同行评价 |
(6)肝囊型包虫病不同手术方式疗效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并发症 |
1.4 术前检查 |
1.5 术中发现 |
1.6 随访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手术方法 |
2.2 分组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处理 |
2.5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7)西藏地区273例肝包虫病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 讨论 |
(9)肝囊型包虫病与胆囊并发症相关性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资料来源 |
1.2 分组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内容 |
2.1 资料来源 |
2.2 观察指标 |
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10)190例肝囊型包虫病术后并发症临床分析和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术前影像学检查及术中发现 |
1.4 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2 并发症的分类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四、带蒂大网膜移植治疗肝包虫病并发症(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辅助超声定位治疗复杂肝包虫病2例[J]. 王磊超,张灵强,李家俊,袁加琪,冯义康,樊海宁,侯立朝. 肝脏, 2021
- [2]中国西部地区泡型、囊型包虫病手术治疗方式与术后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J]. 苟平,王志鑫,胡陈亮,付世强,樊海宁,王海久.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03)
- [3]273例肝囊型包虫病外科手术治疗的回顾性分析[D]. 游绍敏. 青海大学, 2016(08)
- [4]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D]. 冉博.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8)
- [5]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后胆漏再手术治疗9例[J]. 陈长义,陈耀堂,李慧明,田希兰,张志红,时煜山.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4(09)
- [6]肝囊型包虫病不同手术方式疗效的对比分析[D]. 高蕤.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7]西藏地区273例肝包虫病临床分析[J]. 王洪波,储芳,曹君贵,杜富波,郑建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05)
- [8]包虫内囊摘除、残腔带蒂大网膜填塞+残腔引流术临床应用体会[J]. 亢斌,陈耀堂. 宁夏医学杂志, 2011(05)
- [9]肝囊型包虫病与胆囊并发症相关性因素的分析[D]. 崔军.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1)
- [10]190例肝囊型包虫病术后并发症临床分析和处理[D]. 克依木·居来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