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聚羧酸系减水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羧酸,减水剂,分散性,敏感性,性能,管片,糊精。
聚羧酸系减水剂论文文献综述
李祥河,邱岳涛,郭鑫祺[1](2019)在《酯醚共聚型聚羧酸减水剂敏感性及工程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对比了酯醚共聚型聚羧酸减水剂与其他类型减水剂的敏感性及工程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此类减水剂可降低对混凝土掺量、用水量、温度和含泥量的敏感性,且和易性好,稳泡效果佳,可提高高强度等级混凝土的柔软度,在低温环境下,释放均匀、分散性较好,不滞后泌水,可保证冬季混凝土的施工性能。该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箱梁、T梁、无砟轨道、自密实混凝土、地铁管片等工程。(本文来源于《新型建筑材料》期刊2019年11期)
温庆如[2](2019)在《低敏感型聚羧酸减水剂的研制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4-羟丁基乙烯基聚氧乙烯醚(VPEG)与丙烯酸等不饱和单体,通过氧化还原引发体系进行溶液自由基聚合制得低敏感型聚羧酸减水剂。通过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该合成方法制备得到的聚羧酸减水剂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较低的掺量敏感性和温度敏感性,用水量敏感性相当。(本文来源于《新型建筑材料》期刊2019年11期)
邵幼哲,赖华珍,方云辉[3](2019)在《VPEG型聚羧酸减水剂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4-羟丁基乙烯基聚氧乙烯醚(VPEG)为大单体,以双氧水(H_2O_2)/新型还原剂(F)为氧化还原体系,硫代乙醇酸为链转移剂合成了VPEG型聚羧酸减水剂PCE-1,探讨了合成温度及原材料配比对聚羧酸减水剂分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CE-1的最佳制备工艺为:n(AA)∶n(VPEG-4000)=4.6∶1时,H_2O_2、新型还原剂、硫代乙醇酸用量分别为大单体VPEG质量的0.75%、0.2%、0.4%,合成温度15℃,滴加时间1.0 h。经测试验证,PCE-1的混凝土分散性和保坍性优于市售的VPEG型聚羧酸减水剂PCE-A和HPEG型聚羧酸减水剂PCE-B。(本文来源于《新型建筑材料》期刊2019年11期)
焦宝龙,裴斐,濮熊熊,邱建华,蔡振亚[4](2019)在《均相合成固体聚羧酸减水剂及其应用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优化引发方式进行本体均相聚合,采用烯丙基聚氧乙烯醚(HPEG)、丙烯酸(AA)、封端酰胺膦酸酯(TA)作共聚单体,在链转移剂的共同作用下合成固体聚羧酸减水剂PCE-S1。通过GPC分析了本体均相聚合引发方式对聚合物分子量及分子多分散性(PDI)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IR)和热重分析(TG-DSC)表征PCE-S1聚合产物分子结构中特征官能团和储存稳定性。通过改变引发方式控制反应活性的研究表明:PCE-S1的转化率为93.31%,PDI为1.707,40℃温度下储存稳定性良好,混凝土应用技术指标与常规溶液聚合减水剂(40%固含)的性能一致,结构特征峰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19年11期)
[5](2019)在《山西耀樟年产5万吨聚羧酸减水剂及5万吨液体速凝剂生产线建设项目》一文中研究指出该项目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皇甫工业园区,由山西耀樟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建成后年产5万吨聚羧酸减水剂及5万吨液体速凝剂。项目占地19980平方米。新建主体办公楼一座,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储藏库1个,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生产车间2个,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新(本文来源于《乙醛醋酸化工》期刊2019年11期)
王方刚,陆加越,舒鑫,曹攀攀,张胜辉[6](2019)在《地铁管片混凝土快分散型聚羧酸减水剂的开发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净浆流动度、流变性能、PCE的吸附性能对开发的减水剂进行分散性能评价,优选出快分散型聚羧酸减水剂。结果表明:随时间延长,PCE8流动度降低速率逐渐变缓,PCE6-2的流动度在20 min后加速损失;同掺量和低剪切速率下PCE6-1、PCE6-2的黏度总是高于PCE8,高剪切速率下PCE6-2的黏度低于PCE6-1、PCE8,在实际管片生产中,高频振动时PCE6-2的黏度迅速降低,有利于气泡排出;初始同流动度前30 min时PCE6-1、PCE6-2的黏度始终低于PCE8,30 min后PCE6-2黏度迅速上升,到60 min时PCE6-2的黏度高于PCE8、PCE6-1;PCE8的吸附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PCE6-1在10~20 min内迅速达到较高的吸附量,随后吸附量缓慢的增长,PCE6-2在前20 min内快速吸附达到最高峰,之后缓慢减少。采用快分散型聚羧酸减水剂在北京房山成都管片厂工程进行了成功的应用。(本文来源于《混凝土》期刊2019年10期)
李申桐,杨勇,陈露,刘欢,冉千平[7](2019)在《支化型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环氧丙醇作为支化单体,制备了一系列支化度不同的支化型聚羧酸减水剂,通过凝胶渗透色谱表征和溶液黏度分析证实了合成聚羧酸分子的支化结构。通过净浆流动度、净浆流速、砂浆流动度、砂浆V漏斗流出时间、砂浆黏度和混凝土试验研究了支化型聚羧酸对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只要控制支化型聚羧酸的支化度在一定范围内,不仅不会降低聚羧酸的分散性,还能赋予它降低水泥基材料表观黏度的能力。(本文来源于《新型建筑材料》期刊2019年10期)
何易,舒鑫,王秀梅,杨勇,刘加平[8](2019)在《磷酸基团改性聚羧酸减水剂对硫酸盐适应性改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系统探究磷酸基团改性聚羧酸减水剂对硫酸盐适应性的改善效果及作用规律,合成了一系列不同取代方式及取代比例的磷酸基团改性聚合物,通过结构表征、吸附量及流动度测试、屈服应力拟合,研究其在硫酸盐环境下的吸附-分散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具有较多负电荷和较强Ca~(2+)络合作用的磷酸基团能有效降低SO_4~(2-)的竞争吸附,改善聚羧酸减水剂的硫酸盐适应性问题,其中以等物质的量取代的磷酸基团改性聚合物的硫酸盐适应性为最优。(本文来源于《新型建筑材料》期刊2019年10期)
钟世云,李丹[9](2019)在《聚羧酸减水剂的物理结构对其分散性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羧酸减水剂其常见的作用机理已经相对成熟,有静电斥力、空间位阻、水膜润滑作用等,而关于减水剂分子构象方面的研究较少,通过测试合成的3种侧链密度不同的减水剂的粒径对其分散性的影响,以及Zeta电位在水泥水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来探究减水剂在水泥中的作用情况。(本文来源于《新型建筑材料》期刊2019年10期)
王文平,苏亚林,李若兰[10](2019)在《功能型聚羧酸减水剂的制备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麦芽糊精合成出新单体麦芽糊精丙烯酸酯(ADE),然后通过自由基聚合将其接枝到减水剂分子上合成改性聚羧酸减水剂,并利用红外光谱表征了ADE和改性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同时探究了聚羧酸减水剂的最佳合成条件。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滴加时间)为2.5 h、引发剂质量分数为1.4%、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TPEG)和丙烯酸(AA)与ADE的物质的量比为1∶3∶1.2时,合成出的改性聚羧酸减水剂对水泥的分散和保持性能最好。同时通过与市售减水剂的性能对比,发现麦芽糊精改性聚羧酸减水剂对水泥的的分散和保持性能良好,后期也可以显着提高混凝土的强度。(本文来源于《弹性体》期刊2019年05期)
聚羧酸系减水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4-羟丁基乙烯基聚氧乙烯醚(VPEG)与丙烯酸等不饱和单体,通过氧化还原引发体系进行溶液自由基聚合制得低敏感型聚羧酸减水剂。通过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该合成方法制备得到的聚羧酸减水剂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较低的掺量敏感性和温度敏感性,用水量敏感性相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羧酸系减水剂论文参考文献
[1].李祥河,邱岳涛,郭鑫祺.酯醚共聚型聚羧酸减水剂敏感性及工程应用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9
[2].温庆如.低敏感型聚羧酸减水剂的研制与评价[J].新型建筑材料.2019
[3].邵幼哲,赖华珍,方云辉.VPEG型聚羧酸减水剂的研制[J].新型建筑材料.2019
[4].焦宝龙,裴斐,濮熊熊,邱建华,蔡振亚.均相合成固体聚羧酸减水剂及其应用性能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9
[5]..山西耀樟年产5万吨聚羧酸减水剂及5万吨液体速凝剂生产线建设项目[J].乙醛醋酸化工.2019
[6].王方刚,陆加越,舒鑫,曹攀攀,张胜辉.地铁管片混凝土快分散型聚羧酸减水剂的开发与应用[J].混凝土.2019
[7].李申桐,杨勇,陈露,刘欢,冉千平.支化型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9
[8].何易,舒鑫,王秀梅,杨勇,刘加平.磷酸基团改性聚羧酸减水剂对硫酸盐适应性改善效果[J].新型建筑材料.2019
[9].钟世云,李丹.聚羧酸减水剂的物理结构对其分散性影响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9
[10].王文平,苏亚林,李若兰.功能型聚羧酸减水剂的制备与性能[J].弹性体.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