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奉化区锦屏中学浙江宁波315500
摘要:情境教学可以避免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疲劳感;可以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思维。课堂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平台,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创设对比情境可以为学生学习做好必要的铺垫,设置强烈的认知冲突,提出有思维性的问题,找到科学结论形成的依据。
关键词:对比情境情境教学科学教学
传统的课堂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如何让学生爱学、乐学、轻负担地学?方法很多,其中创设好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发现的乐趣。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等要素出发,利用对比合理的创设情境,让学生顺利完成知识建构。
一、创设对比,布置冲突
认知冲突是个体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结构与现实实践中出现的实际情况相悖时,在内心立即产生的矛盾心理,同时激起内心的学习需求。当现有知识结构无法解释或难以解释某一现象时,学生学习的欲望会马上产生。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原有认知基础之上的建构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分析学生情况,包括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或前知识);或者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设置相应情境来唤醒原有的认知,再设置另一情境从表象上试图打破原有的认知。情境一对比,冲突即形成。教师在学生的激情消退之前,要紧紧抓住求知心理,帮助学生一起进行更深层次的科学探究。
探究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时,为了研究物体浮沉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教师设置这样的情境:准备两块大小相等的橡皮泥,让其中一块沉于水中,另一块捏成空心球(或船形)浮于水上。面对这样的有强烈对比的情境,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希望能用科学来解开这个迷。“橡皮泥沉于水中”易于接受,“橡皮泥浮于水上”难以接受,冲突马上出现。但既然事实已经存在,那么就要把冲突消除,研究橡皮泥浮于水上的原因。新知识就这样不知不觉建构起来,让认知结构逐步趋向完善。
二、创设对比,形成问题
问题是学习的源泉,没有问题的教学类似于教师做报告、学生听讲座;没有问题的课堂对学生来说就是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学习活动。教师创设情境产生问题,特别是对比创设情境使产生的问题更具冲击力,更具思考价值。
杠杆一节课的常规导课是用起子打开一个罐子的盖(盖子很紧),然后将起子抽象为杠杆模型,得出杠杆这个概念的定义;并出示其它工具在使用时的特点,然后分析杠杆的五要素。课堂看似一路顺畅,但缺少点什么呢?其实缺少的是学生的参与、学生的质疑、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思维真正参与进来这就需要教师设置情景、提出问题。教师将一只盖紧盖子的罐子让一位班级中公认的“大力士”徒手来打开,但结果是失败;而教师再让一位小女孩用起子试图来打开同样的紧盖的罐子,结果成功了。两大情境设置后,形成问题。
师:通过两位同学开盖子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大力士”都打不开的盖子居然让××同学用了一个工具(展示起子)轻松地把盖子打开了,这工具有这么神奇吗?是不是所有类似于起子的工具都有这个功效?生1:应该有吧(疑惑)生2:但这根棒应该要坚硬一点吧!师:好的,我们用一根和起子差不多细的胶棒来试试。
继续设置对比情境,用软胶棒来开罐子,结果不成功。随着教师的引导,已板书了“硬”字。
杠杆这一概念的形成不同于一般的实物概念,它是一个模型概念,但凡是概念都有它的本质属性。本节课中的引课到得到的是杠杆是根“硬棒”。不完全是通过概念的正例或反例归纳出这一模型,而是通过设置对比情境,形成一系列问题,提炼出杠杆的各种本质属性,并形成概念的规则。这样的设计,一能形成真正的、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二使学生能够自主对创设的情境进行对比,从对比中建构知识。
三、创设对比,形成证据
在“压缩空气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大”的教学中,教师以空气压缩仪引入,让学生观察现象:浸过乙醚的棉花燃烧。有了“猛烈的火花”这一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推动活塞,活塞对封闭空气做功,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引燃乙醚。进而可得出结论——压缩空气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大。
这并不意味着做了实验科学课就能亮丽地完成教学任务。以上述为例,我们不难看出,虽然成功呈现实验、完善产生现象、顺利得出结论,但对学生来说是否有疑点、是否真正发生了学习、是否真正习得了“压缩空气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大”之证据?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进行重构课堂。重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排除疑点、如何让学生信服空气内能增大是压缩做功形成的。
“压缩空气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大”教学片断:师:根据打气筒打气的经验,在打气过程中气筒常常会发热,这是克服摩擦做功而使物体内能增加吗?生:对的。师:打气筒的活塞和筒壁摩擦很大吗?(学生好像懂得了什么)师(继续引导):所以气筒温度升高,内能增大不仅仅是靠克服摩擦做功,肯定有其它更重要的原因。现在就把它转化为科学问题来研究。(教师出示两个压缩引火仪,其中一个底部穿孔(漏气),两个引火仪中都放入浸有少许乙醚的棉花,并将这些事实包括乙醚的低着火点都告诉学生,然后请学生来观察演示实验)师:我现在快速推动活塞,请大家仔细观察筒内发生的现象。(教师用同样的速度快速推动活塞,漏气的筒内不见火花,另一个见到火花)师:同学们,两个压缩引火仪进行了同样的压缩操作,放了同样的乙醚,可是一个能看到明显的火花,另一个却看不到火花,能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吗?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但最终希望学生能够从两个压缩仪的现象对比中得到本质的区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适当的进行引导。有对比才有区别,有区别才有思考,有思考才会建构,不知不觉在对比学习中得到了知识的巩固,让“推动活塞,并不全是克服摩擦做功,而是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的事实印刻在脑海中。这比通过单一的实验直接给出“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的结论更有效。
利用对比创设情境,旨在使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比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得到思维的过程,从各种对比情境中建构知识。情境创设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总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忌为情境而情境;创设情境为了解决某个点的教学,对比要有一定的冲击力;创设情境要有真实性,能让大部分学生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