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平(河南省西平县人民医院感染科463900)
【中图分类号】R51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7-0231-01
【摘要】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和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RNA)荧光定量检测在丙型肝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96例丙型肝炎患者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丙型肝炎抗体(抗-HCV),应用实时荧光定量法(FQ-PCR)检测HCV-RNA。结果FQ-PCR检测阳性率为73.96%(71/96),漏检率为26.04%。ELISA法检测阳性率为75.0%(72/96),漏检率为25%。两种方法联合检测敏感性为92.71%(89/96),漏检率为7.29%(7/96)。结论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可实现优势互补,降低丙型肝炎病毒的漏检率,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有利于“窗口期”感染的筛选并提高输血安全。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荧光定量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经皮和黏膜途径传播等,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且呈继续增加趋势,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由于丙型肝炎尚无有效疫苗,也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感染后容易慢性化,因此,早期正确诊断显得尤为必要[1]。单独检测HCV抗体或HCVRNA均有一定的缺陷,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丙型肝炎的检出准确率。我院对96例丙型肝炎患者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丙型肝炎抗体(抗-HCV),应用实时荧光定量法(FQ-PCR)检测HCV-RNA,大大提高了诊断率,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96例丙型肝炎患者均为我院2009年7与月-2011年6月门诊或住院病人。其中,男性61例,女性35例。年龄12-73岁,平均41岁。诊断标准严格参照《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并排除其他型肝炎(甲乙丙丁等)的重合感染及有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的病例。
1.2方法
对96例患者早晨空腹时抽取静脉血5ml,加入抗凝剂,分离血清立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抗-HCV。HCV-RNA含量采用荧光定量(FQ-PCR)检测,HCV-RNA含量<1.0*103copy/ml为阴性,高于<1.0*103copy/ml为阳性。
1.3试剂
抗-HCV试剂购自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HCV-RNA试剂盒选自深圳市匹基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2结果
FQ-PCR检测为阳性有71例,检出率为73.96%,漏检率为26.04%。ELISA法检测为阳性有72例,检出率为75.0%(72/96),漏检率为25%。两种方法联合检测敏感性为92.71%(89/96),漏检率为7.29%(7/96)。
3结论
本研究中HCV-RNA阳性率为73.96%,漏检率为26.04%。18例HCV-RNA阴性,而抗-HCV阳性。可能与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体内病毒含量很小,HCV-RNA含量呈阶段性变化或病毒株发生变异等有关。抗-HCV阳性率为75.0%,漏检率为25%。17例抗-HCV阴性,而HCV-RNA阳性,均为早期感染患者。可能与此其患者机体未产生抗体、或抗体过少,或者是病毒株发生了变异等有关。抗-HCV产生是病毒感染的间接证据,现在多采用第三代抗-HCVELISA试剂,它包被的抗原为HCV抗原、NS3、NS4和NS5抗原,特异性达到99.0%,不过无法区分现症感染或病毒已被清除,不能作为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抗-HCV“窗口期”较长,而血清中RNA“窗口期”仅为1周左右[2]。HCV-RNA能反映病毒复制和肝炎进程,确诊率高,并可用于抗病毒治疗疗效的评估[3],通过荧光PCR的方法直接检测HCV-RNA,HCV感染的检测准确性明显提高,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平均缩短“窗口期”约为60d,有利于对“窗口期”感染的筛选和提高输血安全。检测血清HCV–RNA已成为诊断HCV病毒血症的“金标准”。本院应用两种方法联合检测漏检率为7.29%,大大降低了丙型肝炎病毒的漏检率。
综上,应用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和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RNA)荧光定量检测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大大提高了丙型肝炎病毒的检出率,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可以及时对患者诊断及治疗。
参考文献
[1]叶惠英.63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CV与HCV-RNA检测结果分析.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9,17(5):533.
[2]叶剑荣,袁利群.丙型肝炎患者HCVRNA与转氨酶的关系.当代医学,2010,16(12):79-80.
[3]杨东亮.丙型肝炎病毒学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J].中华肝病杂志,2004,12(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