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合肥230022)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科护士在工作中经常遇见的职业性危害因素及相对应的防护处理。方法:选取46名女性在2014年1—12月期间在我院急诊科工作的护理人员,调查分析其遇到的职业性危害以及针对性的的防护措施。结果:急诊科护理人员受到的职业危害主要是物理和社会心理两大方面,所占比例分别为58.70%,17.39%。其次是生物方面和化学方面所占比例分别为13.04%、19.57%。结论:分析急诊科内产生的职业性危害因素并做出针对性的防御处理,能更好的提高急诊的工作安全质量。
【关键词】急诊科;职业危害因素;职业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5-0290-02
随着我国医疗紧急救援体系的日益完善、社会突发事件的增多,急诊科在医院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为抢救病人的一线单位,急诊科往往担负着在现场进行抢救和运送到院内抢救的两项艰巨任务,这也是急诊科内接受救治的患者人数多、情况复杂复杂,医护人员工作范围广,工作量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接收的患者病情均呈具有病情危机、严重突发不稳定的特点。在如此危险紧急繁忙的工作环境下急诊科的工作人员经常忽略保障自己职业的安全性和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安全保护,从而使其自己面临着各种没有意识到的危害因素,因此,本文分别分析了急诊科工作人员可能面临的职业危害因素以及对这些因素可以进行的防护措施,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46名女性在2014年1—12月期间在我院急诊科工作的护理人员,平均(28.71±2.82)岁,平均工作(3.86±1.12)年;其中有4名主管护师,13名护师,29名护士;这些人中有5名学历是中专,15名是大专,26名是本科及以上学历。
1.2方法
对46名护理人员进行填写问卷的方式调查常见的急诊科职业危害因素,并对分析其中的职业损伤类型及因素,找出针对性有效的防护处理措施。
2.结果
因物理因素产生的伤害占58.70%(27/46),相关社会心理因素产生的伤害占17.39%(8/46),因化学因素产生的伤害占10.87%(5/46),因生物因素产生的伤害占13.04%(6/46)。主要的职业性危害因素是物理及心理因素,具体情况详见表1。
3.讨论
3.1急诊科职业性危害因素分析
3.1.1物理因素在急诊手术过程中或结束后工作人员随意丢放针头和刀片,不但容易受到感染还可能被割伤。根据有关调查,一年内护士在急诊进行照看处理发生因针刺受伤的概率为86.5%。因针头的使用对象不同,可能会引起的感染不同。在搬运急救患者时,护士因各种原因有发生急性、关节损伤的情况。此外急诊医护人员长时间的不同程度地接触到各种放射线增加了得癌症的概率。
3.1.2社会环境及心理因素在急诊室有时候会接受一些情绪不稳定、紧张的患者当医护人员没有及时进行抢救或处理措施不和他们的意愿,他们就会谩骂甚至会动手打人。因为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急诊的工作人员经常需要长久时间的站立,其导致他们患下肢静脉曲张的情况远远高于平常人。急诊科中会出现患者的呻吟声、电话的铃声、监护仪的报警声等,环境较其他科室更嘈杂,这种工作环境更易使急诊人员产生焦虑情绪。此外急诊室患者的病情极不稳定,使急诊的医护人员承担的责任比较重大,会导致他们的精神可能一直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使自己的身体紧张疲劳增大患病的几率。
3.1.3生物因素到急诊室救助的大多数情况下患有危机的病情更甚至带有传染性。有时候护理人员无法及时得到患者病症的全面信息就进行了救助,徒手接触患者的伤口、体液、分泌物等使得医护人员极易发生被感染的情况。
3.1.4化学因素急诊室中,护理人员的工作经常触及到对皮肤、神经和呼吸系统有不同程度危害的消毒剂以及化学药物其中对人体细胞有毒性的即使只触碰了一小部分对人体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当影响越积越多的时候后果不堪设想。比如会减少护士体内的白细胞数量、导致孕前护士流产等情况。此外护理人员经常忽视经常在医院出现但不被注意的毒性物质如水银。
3.2防护措施
3.2.1对物理因素的防护手段加强急诊科工作人员在使用各种锐器工具时的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各环节操作的注意事项。护士应充分意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征得患者同意后再进行针刺,针头用过后及时处理,丢入专用的容器内,避免将其遗留在治疗台、床旁桌上出现意外。一旦皮肤被刺伤,立即将血液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并用流水清洗伤口,用安尔碘进行消毒,再用无菌贴膜包裹伤口。医护工作人员应当穿上铅衣陪护患者做CT和MRI检查,预防x线对自己造成身体伤害。
3.2.2对化学因素的防护手段加强护理人员对各种消毒剂知识的了解,正确掌握使用他们的方法,减少因它们的毒性造成的危害;小心配置、输液化疗药,必要时戴防护镜、穿隔离衣;医护工作人员在配制、使用消毒液时加强保护意识,尽量避免化学试剂对皮肤的刺激。用流水反复冲洗粘取了药物的皮肤,降低受到的危害程度。
3.2.3对生物因素的防护手段在没有确认患者疾病是否有传染性的时候护理人员一定要戴上手套接触患者,防止因患者的血液、呕吐物等带有传染病原体而使自身受到感染。接触患者后一定要清洁洗手,加强自身安全意识。同时建立互相监督的机制,通过同岗位人的提醒,帮助减少感染疾病的发生。
3.2.4改善职业环境及提高心理素质及时发现无法排解内心压力的工作人员,并帮助进行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医院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关心每一个急诊医护人员,合理安排工作,确保都得到休息,创造条理有序、密切配合的和谐工作氛围。价值观,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降低职业性危害疾病发生率。选择会与患者积极沟通的工作人员负责接诊、分诊,当有过激言行发生时可以及时制止,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加强安全保卫工作,设置监视器,便于及时发现治安异常事件。
综上所述从本次试验结果可知,急诊科护理人员受到的职业危害主要是物理和社会心理两大方面,其次是生物方面和化学方面。由此想要避免急诊科职业危害应当分析以上因素出现的原因,并根据原因做出针对性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防止职业性感染危害,保证自身职业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颜慧玲.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防护措施[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08:155-156.
[2]庞玉娇,吴明花,高海燕.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防护措施[J].海军医学杂志,2009,03:246-248.
[3]许丽丽.急诊科常见的职业性危害因素及职业防护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