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湿地土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湿地,含量,芦苇,鄱阳湖,沼泽,辽河。
湿地土壤论文文献综述
于芳芳,李法云,贾庆宇[1](2019)在《温度和水分对辽河保护区典型湿地土壤氮矿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辽河保护区湿地土壤的氮矿化特征,以采自辽河保护区盘锦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滨海湿地)、石佛寺七星湿地公园(库塘湿地)、福德店东西辽河交汇口(河口湿地)的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温度和水分因子对不同类型湿地土壤氮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湿地类型对土壤氨化速率和硝化速率影响极显着(P<0.01),叁种类型湿地土壤的氨化速率均随温度的升高先上升后下降,而水分、温度和水分的交互作用影响不显着(P>0.05)。温度对土壤氮矿化量和净氮矿化速率的影响均极显着相关(P<0.01),温度影响表现为:10℃<20℃<30℃。土壤含水率为60%—90%时,水分对辽河保护区湿地土壤氨化、硝化和氮矿化的影响并不显着(P>0.05)。30℃时,土壤硝化速率随水分的增加而呈减少的趋势。湿地类型对土壤硝化速率、氮矿化量和净氮矿化速率的影响为:盘锦滨海湿地>福德店河口湿地>七星库塘湿地。试验表明在60%—90%水分范围内,温度升高将明显促进辽河保护区不同类型湿地土壤中氮的矿化过程。(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张倩,刘冰洁,余璐,王瑞瑞,郑浩[2](2019)在《生物炭对滨海湿地盐碱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滨海湿地盐碱土壤在全球碳氮循环及调节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环境友好型土壤改良剂生物炭(Biochar,BC)在缓解气候变化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前景巨大。然而,现有研究多关注BC对滨海湿地盐碱土壤中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氮素流失的影响,缺乏其对滨海湿地盐碱土壤碳氮循环的深入研究和系统总结。本文综合分析了施用BC对滨海湿地盐碱土壤植被碳库、有机碳库、有机碳矿化及生物固氮、硝化、反硝化、矿化、氨损失等碳氮循环过程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指出未来应关注长期野外研究,利用宏基因组等现代分子生物技术,阐明BC对土壤碳氮循环影响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以期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与功能保育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白军红,叶晓飞,胡星云,王伟,张玲[3](2019)在《黄河口典型芦苇湿地土壤磷的吸附动力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河口不同淹水条件的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潮汐淹水湿地、淡水恢复湿地和季节性淹水湿地),通过吸附模拟实验探讨了不同类型湿地表层土壤对磷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评估了不同淹水条件下湿地土壤对磷的吸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具有不同水盐条件的芦苇湿地土壤对上覆水体中磷的吸附表现为淡水恢复湿地>潮汐淹水湿地>季节性淹水湿地,淡水恢复湿地土壤对磷的吸附量最大;叁类湿地土壤对磷的吸附过程均表现为初期(0~3 h)最快、中期(3~24 h)逐渐减慢、后期(24 h以后)慢而平衡的状态,但淡水恢复湿地土壤对磷的吸附速率最快,季节性淹水湿地土壤对磷的吸附速率最慢且存在着时间上的延迟性;叁类湿地土壤的水盐条件和理化性质差异(如pH、盐度、土壤质地、Al0、Fe0和Ca0)是导致叁类湿地土壤对磷的吸附量和吸附速率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Simple Elovich模型和Power Function模型更适合模拟黄河口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土壤对磷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在黄河口退化芦苇湿地实施淡水恢复工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湿地土壤对磷的吸附,进而降低湿地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风险。(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张丹,宫超,宋长春,张加双[4](2019)在《无机氮添加对湿地土壤CO_2和N_2O排放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碳氮是陆地生态系统最为重要的两大元素,具有高度耦合性,通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影响全球环境。湿地是重要的陆地碳汇,特殊环境特点导致土壤有机碳大量积累,大气氮沉降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壤氮可利用性增加将严重影响湿地碳氮循环过程。然而,不同形态比例的无机氮添加对湿地土壤CO_2和N_2O排放变化影响还不清楚。本研究以叁江平原小叶章季节性积水沼泽湿地和水稻田0~10 cm、10~20 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比例NH_4~+-N/NO_3~--N添加(1∶0、3∶1、1∶1、1∶3和0∶1,即T1、T2、T3、T4和T5)对CO_2和N_2O排放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添加氮相比,不同比例NH4+-N/NO3--N添加后CO_2排放明显降低,其中小叶章湿地和水稻田0~10 cm土层CO_2排放分别降低了25. 6%(T1)~51. 0%(T5)、21. 2%(T3)~42. 6%(T4),10~20 cm土层则降低了4. 39%(T3)~34. 5%(T5)、20. 4%(T1)~33. 2%(T4),CO_2排放随NO3--N的增加而减少; NH_4~+-N/NO_3~--N添加后小叶章湿地不同土层N_2O排放变化没有明显规律,但水稻土N_2O排放显着增加(T5处理除外)。培养结束后,小叶章湿地和水稻土壤微生物量碳在不同无机氮添加处理、不同土层间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点。通过合理管理农业生产活动中无机氮肥种类搭配的使用可以促进湿地土壤碳固定,减缓N_2O排放,进而减缓全球变暖进程。(本文来源于《土壤与作物》期刊2019年04期)
房焕英,肖胜生,潘萍,欧阳勋志,熊永[5](2019)在《湿地松林土壤生化特性和酶活性对模拟硫沉降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亚热带湿地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3种水平(对照CK:pH 6.5;低硫LS:pH 4.5;高硫HS:pH 2.5)的模拟硫沉降控制试验,分析土壤生化特性及酶活性对硫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1)硫输入促进了土壤酸化,0—5 cm土层土壤pH在HS处理下显着降低,5—10 cm土层土壤pH在LS和HS处理下显着降低(P<0.05);(2)硫输入对土壤有机碳库存在一定影响,土壤总有机碳(TOC)对硫输入无显着响应,但土层间的差异性显着增加(P<0.05),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受影响有限,5—10 cm土层微生物量碳(MBC)LS显着降低(P<0.05);(3)硫输入对土壤有效氮库影响存在差异,土壤可溶性有机氮(DON)、铵态氮(NH_4~+—N)尚未表现出显着变化,土壤硝态氮(NO_3~-—N)、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均在HS处理下显着降低,且硫输入加剧土层间的差异性(P<0.05);(4)硫输入抑制了酶活性,土壤脲酶活性在HS处理下显着降低(P<0.05),土壤蔗糖酶活性无显着变化,但硫输入均弱化了土层间酶活性的差异性。综合分析所有处理下的土壤生化性质和酶活性等指标发现,对硫添加响应敏感的是土壤pH和酶,土层是另外一个主要影响因子,硫添加和土层的交互作用则影响有限。采用Pearson分析得出,硫输入改变了土壤生化特性、酶活性等指标间的相关性程度。可见,酸雨对土壤酸化的影响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外源性硫添加对土壤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这可为硫沉降环境胁迫下森林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硕[6](2019)在《泉州湾湿地木麻黄林分土壤物理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山林主要树种为木麻黄、台湾相思等。通过研究沿海湿地木麻黄林分的土壤物理性质,采用国家标准测定方法测定了土壤含水率、容重、总孔隙度,来分析其土壤物理性质。结果表明: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木麻黄林分中土壤含水率较低、土壤较贫瘠、土壤紧实度较低,在人工促进自然更新时,应注意选择适宜树种,并遵照适地适树原则。(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22期)
史妍,朱源山,郭长城,尚云涛,陈清[7](2019)在《天津北大港沼泽湿地土壤团聚体碳组分对长期开垦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滨海湿地消亡与退化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碳组分的变化情况,选取天津北大港盐渍化芦苇沼泽湿地和对应长期开垦的农田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表层(0~15 cm)和亚表层(15~30 cm)的土壤,利用湿筛法得到大团聚体(>2.000 mm)、中团聚体(0.250~2.000 mm)、微团聚体(0.053~0.250 mm)和矿质颗粒组分(<0.053 mm)共4个土壤团聚体粒级组分,并利用元素分析仪对其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①湿地开垦后,表层土壤大团聚体比例显着下降了82%,微团聚体和矿质颗粒组分比例分别显着增加了181%和57%,亚表层土壤中团聚体和微团聚体比例分别显着增加了40%和113%,矿质颗粒组分比例显着下降了61%.②开垦后,除了亚表层土壤的矿质颗粒组分外,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均显着降低(-35%~206%),其中,中团聚体SOC含量对开垦响应最敏感.③开垦显着增加了土壤无机碳(soilinorganiccarbon,SIC)的含量,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增幅分别为25%和137%,可见无机碳多富集在下层土壤中;但大团聚体组分的无机碳含量下降,占比下降了41%.④湿地开垦后,表层全土及各组分总碳(total carbon,TC)含量均显着降低了26%~50%,亚表层全土TC含量增加了16%,其中矿质颗粒组分TC含量的增加(65%)弥补了大团聚体和中团聚体TC的减少.综上,长期开垦改变了湿地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和土壤结构,显着降低了有机碳和表层土壤的总碳含量,从而削弱了滨海湿地的碳汇和肥力等重要功能;但开垦增加了无机碳含量(68%),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碳库的流失,因此今后在滨海盐渍化湿地地区应进一步关注无机碳的动态变化.(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李媛媛,朱源山,郭长城,尚云涛,陈清[8](2019)在《津冀3个盐渍化沼泽湿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盐渍化沼泽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区域分布特征对湿地土壤碳循环的影响,选取津冀地区3个咸化沼泽湿地(北大港、七里海和白洋淀)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表层(0~15 cm)和亚表层(15~30 cm)土壤样品,基于湿筛法得到4个不同粒级的土壤团聚体,通过酸化法去除无机碳后,对其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①北大港湿地土壤表层总SOC含量显着高于七里海和白洋淀,七里海湿地亚表层总SOC含量显着高于白洋淀,但与北大港湿地无显着差异;②北大港、七里海和白洋淀湿地表层均以粒径> 0.250 mm的大团聚体为主;七里海湿地亚表层以粒径> 0.250 mm的大团聚体为主,而北大港湿地和白洋淀湿地亚表层则以粒径为0.250~2.000 mm的中间团聚体、粒径为0.053~0.250 mm的微团聚体和矿质颗粒组分为主;③北大港湿地表层土壤各粒级团聚体和矿质颗粒SOC含量显着高于七里海和白洋淀;在亚表层土壤中,北大港湿地大团聚体(> 0.250 mm)的SOC含量显着高于七里海和白洋淀大团聚体SOC的含量,而七里海微团聚体(0.053~0.250 mm)和矿质颗粒组分的SOC含量显着高于北大港和白洋淀湿地的.④土壤总有机碳和各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与湿地植物生物量(地上、根)呈负相关关系,但与土壤盐度呈正相关关系,表明该区盐渍化梯度尽管抑制了植物生长,但增加了有机碳含量,这可能是因为该盐度梯度抑制了微生物对有机质的矿化分解,从而有利于湿地土壤有机碳的累积,说明盐渍化影响津冀地区咸化湿地土壤有机碳库分异的过程机理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王鹏,余小芳,熊小英,刘君政,张华[9](2019)在《干化-干湿转化对鄱阳湖湿地土壤氮矿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集鄱阳湖湿地3种典型植被(虉草、苔草、芦苇)土壤,在室内分别设置30%WHC(最大持水量)、50%WHC和80%WHC 3种水分条件培养1个月,分别模拟重度干旱、轻度干旱和适宜水分环境,然后添加水分到200%WHC模拟干湿转化过程;基于~(15)N同位素稀释法计算干化-干湿转化过程中湿地土壤的总氨化速率和总硝化速率.土壤干化过程中,芦苇带土壤总氨化速率最高,虉草带土壤总硝化速率最高;土壤总氨化速率和总硝化速率都随干旱程度增强而降低,轻度干旱条件下总硝化速率的降低比总氨化速率更明显;除水分条件外,总氨化速率主要受土壤碳含量影响,总硝化速率主要受pH值影响.土壤湿化过程中,苔草带和芦苇带土壤氮总氨化速率在1 d内变化较小,1~5 d不断下降;虉草带重度干旱土壤氮总氨化速率在湿化后呈上升趋势,轻度干旱土壤只在湿化后1 d内明显增大;3种植被土壤总硝化速率都在1 d内明显下降,此后维持较低水平.干化过程中,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丰度对土壤总硝化速率的影响相近,湿化过程中AOB丰度的影响相对增大.(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刘超,赵光影,宋艳宇,董星丰[10](2019)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湿地土壤酶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深入了解和合理评价气候变化背景下湿地土壤碳、氮等物质循环过程的动态变化。本研究通过对土壤酶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归纳总结,探讨温度升高、降水变化、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以及湿地氮营养环境变化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通过总结,认为土壤酶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而复杂的作用,气候变化显着影响了其活性,进一步影响湿地土壤碳、氮等循环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3期)
湿地土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滨海湿地盐碱土壤在全球碳氮循环及调节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环境友好型土壤改良剂生物炭(Biochar,BC)在缓解气候变化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前景巨大。然而,现有研究多关注BC对滨海湿地盐碱土壤中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氮素流失的影响,缺乏其对滨海湿地盐碱土壤碳氮循环的深入研究和系统总结。本文综合分析了施用BC对滨海湿地盐碱土壤植被碳库、有机碳库、有机碳矿化及生物固氮、硝化、反硝化、矿化、氨损失等碳氮循环过程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指出未来应关注长期野外研究,利用宏基因组等现代分子生物技术,阐明BC对土壤碳氮循环影响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以期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与功能保育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湿地土壤论文参考文献
[1].于芳芳,李法云,贾庆宇.温度和水分对辽河保护区典型湿地土壤氮矿化的影响[J].生态科学.2019
[2].张倩,刘冰洁,余璐,王瑞瑞,郑浩.生物炭对滨海湿地盐碱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9
[3].白军红,叶晓飞,胡星云,王伟,张玲.黄河口典型芦苇湿地土壤磷的吸附动力学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19
[4].张丹,宫超,宋长春,张加双.无机氮添加对湿地土壤CO_2和N_2O排放影响[J].土壤与作物.2019
[5].房焕英,肖胜生,潘萍,欧阳勋志,熊永.湿地松林土壤生化特性和酶活性对模拟硫沉降的响应[J].水土保持学报.2019
[6].王硕.泉州湾湿地木麻黄林分土壤物理性质研究[J].绿色科技.2019
[7].史妍,朱源山,郭长城,尚云涛,陈清.天津北大港沼泽湿地土壤团聚体碳组分对长期开垦的响应[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李媛媛,朱源山,郭长城,尚云涛,陈清.津冀3个盐渍化沼泽湿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分布特征[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王鹏,余小芳,熊小英,刘君政,张华.干化-干湿转化对鄱阳湖湿地土壤氮矿化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9
[10].刘超,赵光影,宋艳宇,董星丰.气候变化背景下湿地土壤酶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