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苏维埃俄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苏俄,苏维埃,俄国,布鲁,列宁,计划经济,贫困。
苏维埃俄国论文文献综述
翟高源[1](2017)在《论述1918年春苏维埃俄国转变工作重心的必要性和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曾先后四次提出了要转变工作重心的任务,四次阐述了转变工作重心的思想,这四次工作重心的转变主要集中于1918年春至1921年10月之间,这四次工作重心的转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都是针对当时俄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需要所展开的工作重心的转变,虽然在转变的力度上有所不同,但对于刚刚建立的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7年24期)
华正学[2](2014)在《试论列宁为消除苏维埃俄国贫困问题而制定的迂回赶超战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当无产阶级率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面对更加突出、紧迫的消除贫困难题,如何去破解这个斯芬克斯之谜,列宁基于对俄国国情的科学分析,为苏维埃俄国制定了一个以赶超为目标、以迂回曲折为主要实现方式的发展战略。并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进行了社会主义国家消除贫困的伟大实践,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教训。本文对迂回赶超战略的主要内容、形成原因、具体特点和历史启迪进行了研究探讨。(本文来源于《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华正学[3](2014)在《列宁艰辛探索消除苏维埃俄国贫困问题的精神动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开始消除贫困的伟大实践,这是一项艰巨繁重的伟大事业,列宁之所以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取得巨大的成就,与列宁有着强大而持久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俄国化的精神动力直接相关。我们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准则,敢于发展创新的理论追求,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高度关切,是列宁艰辛探索消除苏维埃俄国贫困问题的精神动力。(本文来源于《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鲍·布鲁兹库斯,李宏,王建民[4](2014)在《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续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刊2012年第3期刊载了20世纪上半期俄罗斯着名经济学家鲍里斯·布鲁兹库斯(Boris D.Brutzkus)的《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上卷1—6章,2013年第1期刊出该书上卷第7—10章及下卷第1—2章,2014年第1期刊出了下卷第3章1—3节。本期刊出该书下卷第3章第4—6节及第四章。至此,全书连载完毕。鲍里斯·布鲁兹库斯,1874年10月生于立陶宛,1908年在彼得堡农学院任教,1918年任彼得堡农业研究所教授,作为俄罗斯一流的农业问题权威,1922年任农业人民委员部彼得格勒省农业计划委员会主席。还在苏俄处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1920年,他不断发表演讲批评苏俄的共产主义试验。1921年底将演讲内容整理成文,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民经济问题》为题,在俄国技术协会第十一部(工业经济部)创办的《经济学家》杂志上连载。杂志的立场和观点受到列宁、季诺维也夫等布尔什维克领导人激烈指责,杂志被查封,布鲁兹库斯和杂志编辑部其他大部分成员被捕并被驱逐出境。布鲁兹库斯被驱逐后去了德国,任柏林俄语学院教授。他和一些被驱逐的俄国学者一道创办了"俄罗斯科学研究所",继续从事苏维埃俄国经济问题研究。德国纳粹上台后,"俄罗斯科学研究所"宣告解散,布鲁兹库斯谢绝英国伯明翰大学的邀请,前往耶路撒冷的希伯莱大学任教。大战爆发前患肺癌去世。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布鲁兹库斯的《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第一次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亲身体验系统地批评了计划经济体制,论证了市场经济必然性与合理性。冯·哈耶克把布鲁兹库斯与冯·米瑟斯和马克斯·韦伯并列为20世纪早期确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核心问题的开拓者,认为他们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批评显示了非凡的预见。种种原因,中文读者对布鲁兹库斯了解甚少。本刊1997年第1期发表的俄罗斯经济史专家列·希罗格罗德的文章《论布鲁兹库斯及其专着〈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民经济问题〉》,中央编译局张文成教授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2期上的文章《计划经济体制命运的预言者?——布鲁兹库斯及其〈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可能是对布鲁兹库斯作系统介绍的仅有的两篇中文文献。刊发《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望能有助于学界对这位思想家的研究。本译文根据George Routledge&Sons,Ltd.1935年版译出。(本文来源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期刊2014年02期)
华正学[5](2014)在《列宁探索并解决苏维埃俄国贫困问题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列宁开启了在新制度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消除贫困的伟大实践。在领导苏维埃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六年多时间里,列宁初步回答了像俄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为什么存在贫困、如何消除贫困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初步找到了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消除贫困的道路,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鲍·布鲁兹库斯,李宏,王建民[6](2014)在《苏维埃俄国的计划经济(续)》一文中研究指出第叁章五年计划下的经济发展与经济政策①第一节苏维埃经济彻底社会主义化的历程起初,国外并没有把五年计划当回事,仅将其当作一种宣传,意在激励人们工作。这种怀疑论走得太远了;当计划的内容在苏维埃俄国大多得以落实时,怀疑让位于震惊,在某些圈子里,及至痴迷。然而,彻底的怀疑与过度的痴迷一样,都是非理性的。但是,怀疑论者有一点是对的:一眼就能看出,计划的巨额投资并没有带来一般生活水准的同步改善。同时,不要忘记,掌控所有资源、以(本文来源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期刊2014年01期)
鲍·布鲁斯库兹,李宏,王建民[7](2013)在《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续)》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刊2012年第3期刊载了20世纪上半期俄罗斯着名经济学家鲍里斯.布鲁兹库斯(Boris D.Brutzkus)的《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上卷的1—6章。本期刊出的是该书上卷第7—10章及下卷第1—2章。布鲁兹库斯,1874年10月生于立陶宛,1908年在彼得堡农学院任教,1918年任彼得堡农业研究所教授,作为俄罗斯一流的农业问题权威,1922年任农业人民委员部彼得格勒省农业计划委员会主席。还在苏俄处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1920年,他不断发表演讲批评苏俄的共产主义试验。1921年底将演讲内容整理成文,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民经济问题》为题,在俄国技术协会第十一部(工业经济部)创办的《经济学家》杂志上连载。杂志的立场和观点受到列宁、季诺维也夫等布尔什维克领导人激烈指责,杂志被查封,布鲁兹库斯和杂志编辑部其他大部分成员被捕并被驱逐出境。布鲁兹库斯被驱逐后去了德国,任柏林俄语学院教授。他和一些被驱逐的俄国学者一道创办了"俄罗斯科学研究所",继续从事苏维埃俄国经济问题研究。纳粹上台后,"俄罗斯科学研究所"宣告解散,布鲁兹库斯谢绝英国伯明翰大学的邀请,前往耶路撒冷的希伯莱大学任教。大战爆发前患肺癌去世。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布鲁兹库斯的《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第一次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经验系统地批评了计划经济体制,论证了市场经济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冯.哈耶克把布鲁兹库斯与冯.米瑟斯和马克斯.韦伯并列为20世纪早期确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核心问题的学者,认为他们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批评显示了非凡的预见。种种原因,中文读者对布鲁兹库斯了解甚少。本刊1997年第1期发表的俄罗斯经济史专家希罗格罗德的文章《论布鲁兹库斯及其专着〈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民经济问题〉》,中央编译局张文成教授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2期上的文章《计划经济体制命运的预言者?——布鲁兹库斯及其〈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可能是对布鲁兹库斯作系统介绍的仅有的两篇中文文献。刊发《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望能有助于学界对这位思想家的研究。本译文根据年版译出,除特别注明外,注释均为原文。(本文来源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期刊2013年01期)
鲍·布鲁斯库斯,李宏,王建民[8](2012)在《苏维埃俄国的计划经济》一文中研究指出译者前言:这里刊载的译文选自20世纪上半期俄罗斯着名经济学家鲍里斯·布鲁兹库斯(Boris D.Brutzkus)的《苏维埃俄国的计划经济》一书。布鲁兹库斯,1874年10月生于立陶宛,1908年在彼得堡农学院任教,1918年任彼得堡农业研究所教授,作为俄罗斯一流的农业问题权威,1922年任农业人民委员部彼得格勒省农业计划委员会主席。还在苏俄处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1920年,他不断发表演讲批评苏俄的共产主义试验。年底将演讲内容整理成文,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民经济问题》为题,在俄国技术协会(本文来源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期刊2012年03期)
白虹[9](2011)在《试析苏维埃俄国在社会主义初创时期处理宗教问题的历史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着宗教传统特别深厚、东正教势力非常强大这样一个基本国情,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确立过程中十分重视宗教工作,这一阶段所形成的充分尊重信仰自由、坚决实施政教分离、宗教工作服从政权建设大局以及积极开展无神论教育等宗教工作原则,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宗教问题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这一阶段苏维埃国家处理宗教问题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在宗教工作中加强和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期刊2011年00期)
张丹[10](2011)在《苏维埃俄国重新分配住房问题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重新分配住房是苏维埃俄国在1917—1921年为解决城市住房危机,实现共产主义的居住形式而采取的措施。十月革命胜利后,新政权把私有住房收归国有后,摒弃市场原则,按照人均面积标准对城市住房进行平均分配。该措施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浓郁的理想色彩和强制性特征。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是迅速解决住房危机的唯一举措,具有合理性。经过重新分配住房,部分劳动群众的居住水平有所改善,但住房危机没有根本解决。由于住户缺乏对房屋的主人翁意识,还引发了对住房的进一步破坏。采用纯粹行政命令的手段重新分配住房仅是适用于特定历史时期解决住房困难的应急措施,不利于恢复和发展住房事业。(本文来源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期刊2011年02期)
苏维埃俄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无产阶级率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面对更加突出、紧迫的消除贫困难题,如何去破解这个斯芬克斯之谜,列宁基于对俄国国情的科学分析,为苏维埃俄国制定了一个以赶超为目标、以迂回曲折为主要实现方式的发展战略。并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进行了社会主义国家消除贫困的伟大实践,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教训。本文对迂回赶超战略的主要内容、形成原因、具体特点和历史启迪进行了研究探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苏维埃俄国论文参考文献
[1].翟高源.论述1918年春苏维埃俄国转变工作重心的必要性和意义[J].长江丛刊.2017
[2].华正学.试论列宁为消除苏维埃俄国贫困问题而制定的迂回赶超战略[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
[3].华正学.列宁艰辛探索消除苏维埃俄国贫困问题的精神动力[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
[4].鲍·布鲁兹库斯,李宏,王建民.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续完)[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4
[5].华正学.列宁探索并解决苏维埃俄国贫困问题的理论与实践[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
[6].鲍·布鲁兹库斯,李宏,王建民.苏维埃俄国的计划经济(续)[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4
[7].鲍·布鲁斯库兹,李宏,王建民.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续)[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3
[8].鲍·布鲁斯库斯,李宏,王建民.苏维埃俄国的计划经济[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2
[9].白虹.试析苏维埃俄国在社会主义初创时期处理宗教问题的历史经验[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1
[10].张丹.苏维埃俄国重新分配住房问题初探[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