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固固相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材料,烷基,纤维素,层状,丙烯腈,方程组,共聚物。
固固相变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华[1](2018)在《一类由构形力驱动的固固相变模型弱解的定性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固固相变是描述金属合金的重要内容.由模型界面厚度的不同,相变模型可以分为两类:锐界面模型和相场模型.相场模型是建立在相场法理论基础上,描述系统微观结构演化的模型.相场法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是模拟各种物质的微观结构演化的有力工具.相场模型主要分为序参数守恒模型和序参数不守恒模型.相场模型的研究对材料科学的发展有巨大的推进作用,不仅在理论上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实际中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是在Alber-Zhu序参数不守恒模型的基础上,忽略该模型的弹性效应,只研究其固固相变效应.研究在一维情形下,这个由构形力驱动的具有Neumann边界条件的固固相变模型弱解的性质.这个模型的应用在于描述智能材料如形状记忆合金中的马氏体相变.本文主要是用Galerkin近似的思想来证明弱解的存在性.其次,研究了该一维固固相变模型弱解的长时间渐近行为,即在L∞(Ω)中,当时间趋于无穷时,在弱意义下,S-S → 0,其中Ω=(a,d,S为S在Ω上的平均值.(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8-05-01)
刘燕华,樊浩瑜,邵自强[2](2017)在《叁元体系增强固固相变膜的制备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乙二醇(PEG)是一种普遍的相变材料,但因相变时形态变化而制约其应用,以PEG为相变介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为载体基质,用纳米纤维素(CNFs)为增强材料,通过共混的方式制备叁元体系固-固相变膜材料(PEG/HPMC/CNFs相变膜),对其进行力学性能、TG、DSC测试,讨论了CNFs含量对膜的热、力学等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NFs能使固固相变膜中PEG含量提高5%;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提高了151%和141%;TG表明CNFs的加入并未影响PEG-HPMC间的相容性;DSC表明叁元体系相变膜的相变性能因CNFs的加入,其相变温度及吸放热焓值有较小程度的下降。(本文来源于《2017第一届天然材料研究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11-10)
卢松佳[3](2017)在《壳聚糖-g-脂肪酸聚合物结构对其固—固相变性能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化学接枝的方法将具有固-液相变性能的脂肪酸碳链接枝到壳聚糖大分子链上,得到了一种具有固-固相变性能的新型高分子材料。首先以硬脂酸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反应物摩尔质量比、反应时间、相变促进剂纳米Ti02等因素对接枝产物相变性能的影响情况,并选出最佳工艺条件。然后,制备了壳聚糖-g-硬脂酸、壳聚糖-g-肉豆蔻酸和壳聚糖-g-癸酸叁种固-固相变材料,并对接枝产物进行红外谱图(FTIR)、扫描电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X射线衍射(XRD)、偏光热台显微镜(POM)和热重(TG)分析,研究了壳聚糖-g-脂肪酸的化学结构和相变性能,并研究脂肪酸碳链长度对接枝产物相变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反应物质量比为1:25,反应时间为3.5h,加入纳米Ti02的反应体系中能够得到较高接枝增重率的壳聚糖-g-硬脂酸接枝产物,增重率为246.3%;壳聚糖预处理前后,其化学结构和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预处理后的壳聚糖表面呈多孔的网状结构,有利于脂肪酸分子链进入孔洞中与壳聚糖充分接触反应,形成表面光滑、结构致密的产物;壳聚糖-g-硬脂酸、壳聚糖-g-肉豆蔻酸和壳聚糖-g-癸酸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在红外谱图中出现了属于酰胺键1545.2cm-1的新的吸收峰,说明接枝产物是通过壳聚糖上的-NH2和脂肪酸链上的-COOH结合形成的酰胺键结合;壳聚糖-g-硬脂酸和壳聚糖-g-肉豆蔻酸产物都具有一定的熔融温度和相变热焓值,分别为61.11℃,56.82℃和70.49J/g,70.09J/g,而壳聚糖-g-癸酸的峰值温度为29.56℃,热焓值较低为4.51 J/g;接枝产物的相变温度比对应接枝侧链脂肪酸的相变温度低,其相变热焓值也远低于脂肪酸的相变焓值;对于同一接枝产物,其相变热焓值随壳聚糖-g-脂肪酸产物增重率的增加而增大;对于不同侧链的接枝产物,其相变温度随脂肪酸碳链长度的增大而增大;壳聚糖-g-脂肪酸接枝产物与接枝原料脂肪酸具有相似的结晶结构,相变促进剂纳米Ti02能够提高接枝产物的相变热焓值;实验制备得到的壳聚糖-g-肉豆蔻酸和壳聚糖-g-硬脂酸接枝产物,在发生相变过程中能保持结构的稳定性,表现出典型的固-固相变材料的特性;壳聚糖-g-硬脂酸和壳聚糖-g-肉豆蔻酸的热稳定性比原料壳聚糖和脂肪酸的热稳定性有所降低,但其在相变温度范围内无明显的热失重现象。(本文来源于《大连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王秀芳[4](2017)在《纤维素酯基固—固相变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纤维素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可再生资源,无毒无害、来源丰富、可生物降解、廉价、生物相容性好。但因为分子内和分子间的氢键作用,纤维素的分解温度低于熔融温度,不能实现熔融加工,且不溶于常用有机溶剂。本论文首先以微晶纤维素为原料,在1-烯丙基-3-甲基咪唑氯盐([Amim]Cl)离子液体或1-乙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Emim]Ac)/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体系中溶解纤维素并接枝苯甲酰氯(BC),运用了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TG)、热台显微镜(POM)以及溶解性等测试仪器和表征方法,探究了在一定反应时间内不同含量的BC、不同反应温度下制备的纤维素苯甲酸酯(CB)的性能。以CB为反应单体,以二乙二醇正十六烷基醚(E2C16)为功能物质制备纤维素苯甲酸酯-g-二乙二醇正十六烷基醚(CB-g-E2C16)固-固相变材料。探究了不同反应温度(70℃-110℃)、不同投料比(E2C16:AGU=2:1-8:1 mol%)等反应参数对产物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当CB(DS=0.12)的取代度较低时,CB不具有热塑性,随着取代度增加,CB开始出现玻璃化转变温度(143.2℃-182.1℃);并且DS越大,玻璃化转变温度越低。相比较于微晶纤维素,取代度较低的CB(DS=0.13-1.05)的热稳定性有所下降,取代度较高(DS=2.80)时,CB的热力学稳定性比纤维素高。所制备的CB(DS=0.13-2.98)均能溶解于DMSO和DMF等极性溶剂,具有较高取代度的CB(DS=2.80-2.98)可溶解于DMSO和DMF等极性溶剂的同时也能溶解于丙酮;在热台显微镜下,取代度达到一定值的CB(DS=1.05)具有熔融的迹象。DS为0.68-1.24的CB-g-E2C16固-固相变材料具有7 J/g-24 J/g的相变焓,热稳定性优良,起始分解温度为280℃-300℃,峰值分解温度为320℃-340℃,且均能溶解于DMSO和DMF等极性溶剂。在热台显微镜下,70℃-110℃的反应温度下制备的CB-g-E2C16共聚物在30℃-250℃没有熔融,表现为固-固相变。(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7-02-25)
李其峰[5](2016)在《硅胶和多孔玻璃对固—固相变储能材料四氯合锌酸十四烷基铵储热性能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变储能材料是通过物质相态转化来储存或释放能量的功能材料,目前被广泛的应用于军事、建筑、医药、航空航天等领域,大幅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但目前相变材料存在的相变温度适用范围小、储能密度低、过冷度大等问题限制了其适用范围,性能优良的相变材料并不能完全满足各种工作环境要求。四氯合锌酸十四烷基铵[(C_(14)H29NH3)2Zn Cl4,C_(14)Zn]是一种层状类钙钛矿型固-固相变储能材料,在外观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分子内部为有机-无机杂化层,具有稳定的晶体结构。在热力学性能方面,储热密度高,相变焓值大,过冷度相对较小,相变过程无液相、气相生成,化学性能稳定且环境友好。硅胶(SG)和多孔玻璃(CPG)是孔径大小固定,内部孔道分布均匀的常见多孔材料,在本实验中,利用硅胶和多孔玻璃特有的孔道小尺寸效应、孔道壁表面与界面效应和多孔材料内部的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对相变材料的热力学性能进行调控。本研究基于液相反应法制备了相变材料四氯合锌酸十四烷基铵(C_(14)H29NH3)2Zn Cl4,利用溶液浸渍法制备C_(14)Zn/SG(d=15-200nm)和C_(14)Zn/CPG(d=11.5-300 nm)复合相变储能材料。通过DSC、SEM、XRD等手段表征了上述材料的热力学性能和结构特征,探究了不同种类以及不同孔径的多孔材料对相变材料四氯合锌酸十四烷基铵储热性能的调控。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液相反应法,制备四氯合锌酸十四烷基铵(C_(14)H29NH3)2Zn Cl4,并用SEM、XRD、DSC等手段表征产物的结构和热力学性能。(2)利用SEM、XRD、DSC表征硅胶SG和多孔玻璃CPG的结构和热力学性能,探究硅胶和多孔玻璃的净化。(3)基于溶液浸渍法,利用多孔材料对溶液的吸附性能,将(C_(14)H29NH3)2Zn Cl4(C_(14)Zn)吸附进不同孔径的硅胶SG和多孔玻璃CPG内,加热并真空抽滤、除尽无水乙醇,制备C_(14)Zn/SG(d=15-200nm)和C_(14)Zn/CPG(d=11.5-300 nm)复合材料。并用SEM、XRD、DSC等手段表征其结构和热力学参数,研究不同种类以及不同孔径的多孔材料对四氯合锌酸十四烷基铵储热性能的调控。(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5)
牟思阳[6](2016)在《以丙烯腈为共聚主链的侧链接枝型固固相变材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缓和日益紧张的能源需求及逐渐恶化环境污染,探索绿色、无污染新能源,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已成当前最紧迫的课题。相变储存技术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保护环境的有效手段,因而相变材料的研究一直是储能材料领域的中心课题之一。本课题从分子结构设计出发,构建了基于丙烯腈共聚物的“活性”骨架,然后通过接枝共聚、交联等方法将相变单元如脂肪酸、聚乙二醇(或其衍生物)引入“活性”骨架,制备了四种基于丙烯腈共聚物的固-固相变材料,表征了固-固相变材料的分子结构、相变性能、热性能、微观结构等,发现制备的固-固相变材料拥有适宜的相变温度,相变焓随相变单元含量增加而增加,相变焓值较高,热稳定性优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棕榈酸(PA)为相变单元,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SAN)为主链骨架,合成一系列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接枝棕榈酸(SAN-g-PA)固-固相变材料。结果发现,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在23.9~48.1℃,相变焓值最高可达24.4 J/g。在此基础上,以SAN-g-PA为增容剂,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SAN/SAN-g-PA/月桂酸(LA)复合相变材料和复合纳米纤维。2.以聚乙二醇(PEG)为相变单元,草酰氯为“桥基”制备SAN-g-PEG固-固相变材料。结果发现,SAN-g-PEG固-固相变材料具有高相变焓及适当的相变温度,相变焓最高可达124.6J/g。此外,SAN-g-PEG固-固相变材料蓄热耐久性良好,热稳定性能优异,分解温度达344℃。断面微观形态观察发现PEG与SAN骨架相容性较好,整体呈连续相,无“海岛”结构。3.以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作为共聚单体,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和PEG作为相变单元,制备P(AN-co-HEMA)-g-MPEG(PEG)接枝共聚物作为固-固相变材料(AHPCMs)。通过红外检测了MDI与MPEG的反应程度,确定了AHPCMs的结构。研究发现AHPCMs具有良好的固-固相变特性和优异的储能性和蓄热耐久性,其中P(AN-co-HEMA)-g-MPEG4000的相变焓值高达115.1 J/g。4.本论文更进一步研究制备了马来酸酐单聚乙二醇单甲醚酯(MAMPEG1000)作为相变大单体,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方法制备了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可控的丙烯腈马来酸酐单聚乙二醇单甲醚酯共聚物(P(AN-co-MAMPEG))。结果表明,采用ATRP法合成P(AN-co-MAMPEG)反应可控性较好,具有分子量分布窄的优点,大单体质量含量达38%,且具有相变储能功能,该方法进一步拓展可控聚合在相变材料领域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大连工业大学》期刊2016-06-01)
王元明[7](2016)在《基于太阳能通风装置固—固相变蓄热材料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能源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蓄能技术是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有效手段,而蓄能材料是蓄能技术的基础,其蓄能密度约比显热高出一个数量级,且放热阶段温度恒定。近年来,相变蓄能材料(PCM)一直是蓄能领域的研究热点,尤其是固-固相变蓄热材料,由于其具有固-液相变材料所不具备的独特优点,已经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蓄热材料。针对太阳能烟囱蓄热单元的应用需求,本文选用具有优异的相变特性和良好储能效果的聚乙二醇作为相变单元,结合二异氰酸酯制备固-固相变蓄热材料并向其中添加碳纳米管,通过两步法制备出碳纳米管质量分数分别为0.5%、1%、2%、3%、5%的复合固-固相变材料,并对其热物性和循环稳定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碳纳米管的添加可以有效的提高复合相变材料的热导率和相变过程的传热速率,当碳纳米管质量分数为5%时,样品的热导率为0.65W/m?K,比纯PUPCM提高了103%,蓄/放热速率分别提高了42.8%和44.2%;碳纳米管的添加降低了相变材料的相变潜热,当碳纳米管质量分数为5%时,其相变潜热为107J/g,为纯PUPCM的71.8%;通过TG和FT-IR分析,制备的复合相变材料热稳定好且没有新的物质生成,碳纳米管与PUPCM发生的只是简单的物理复合,且升温过程中相变材料没有失重现象,热稳定性较好;多次循环测试后,复合相变材料的热导率和蓄热能力没有发生显着衰减,复合相变材料具有很好的热循环稳定性。本文构建了复合相变材料结合太阳能通风构件,研究构件中的温度场、速度场和自然通风量。在太阳能通风系统中复合相变材料最高温度57.1℃,达到了复合材料的峰值温度;在10:00~21:00通道内平均温度与室外温度差在5~13.7℃之间,出风口处风速为0.4~0.74m/s,通风量为55.0~103.9m3/h,完全达到了新风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6-06-01)
王光武,方兴,张隽[8](2016)在《一种新的固固相变模型的弱解的存在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一个新的基于构型力的序参数不守恒的相变模型.这个模型由两个线性方程和一个非线性的抛物方程组成.给出了其初边值问题的弱解的一种定义,并在一维情形下证明了弱解的存在性.(本文来源于《数学进展》期刊2016年03期)
李志南[9](2016)在《纤维素基固—固相变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纤维素(cellulose)是世界上储量最丰富的可再生天然聚合物,具有无毒无污染、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较好和热力学稳定性较好等优点。纤维素的结构特殊,其大分子由D-葡萄糖单元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存在大量的活性羟基,极易形成强烈的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作用,致使其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且加热过程中未熔融就已分解,对其衍生化和加工带来一定困难。本文以1-烯丙基-3-甲基咪唑氯盐(AmimCl)为溶剂,以纤维素为骨架材料,二乙二醇正十六烷基醚(E2C16)为相变材料,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为偶联剂,通过化学接枝法制备新型纤维素基固-固相变材料。详细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投料比以及不同长度的脂肪族酸酐对纤维素基固-固相变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制备预聚物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75 min。对接枝反应的影响因素进行正交实验,发现对取代度(DS)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最佳接枝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90℃、催化剂用量0.1wt.%、反应时间6 h;改变E2C16的投料量,制备了不同取代度的纤维素基固-固相变材料。研究发现,当E2C16/葡萄糖单元(AGU)的投料比逐渐增大时,E2C16的DS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其投料比为4:1时,E2C16的DS达到最大值1.01,此时固-固相变材料的焓值达到最大值,熔融焓和结晶焓分别为33 J/g和30 J/g,熔融峰值温度和结晶峰值温度分别为28.6℃和14.9℃;固定E2C16/AGU的投料比,采用短链脂肪酸酐(乙酸酐、丙酸酐和丁酸酐)对纤维素酯化,随后通过TDI与E2C16进行接枝反应。研究发现,随着酸酐/AGU比例的增加,E2C16的DS同样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共聚物的相变温度和相变焓皆随E2C16取代度的增加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随着酸酐长度的增加,E2C16的DS逐渐增大,共聚物的相变温度和相变焓也逐渐增大。当丁酸酐/葡萄糖单元的比例为1.5:1时,E2C16的DS最高为1.02,此时共聚物的的相变焓也达到最大值,熔融焓和结晶焓分别为32 J/g和30 J/g。纤维素基固-固相变材料耐热温度皆在270℃以上。E2C16经接枝后,结晶度有所降低,但晶型没有发生改变,仍为六方晶型。(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6-01-01)
陈亚亮[10](2015)在《纤维素醚基固—固相变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世界石油资源的紧缺、能源危机日渐加深、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友好的相变储能材料受到了广泛关注。聚乙二醇(PEG)作为最常用的相变材料,其具有结构简单,容易结晶,相转变潜热高,热滞后效应低等优点,但其属于固-液相转变材料,限制了其在相变材料中的应用,经过处理改性后,PEG可以转变为固-固相转变材料。本文利用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的纤维素醚类作为基体和骨架,通过与PEG大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利用物理共混法制备了纤维素醚基固-固相变膜,并对不同共混比的相变膜进行了测试分析。同时通过添加纤维素纳米纤维(CNFs)对相变膜进行改性,优化相变膜性能。首先以离子型纤维素醚——羧甲基纤维素(CMC)为基体材料,制备了PEG-CMC固-固相变膜。研究发现:CMC通过氢键对PEG的束缚作用不是十分理想,在该相变膜中PEG最高添加量为30%,随着PEG添加量增大,相变膜的热稳定性未受显着影响,透光率下降,相变焓增大,断裂强度降低,断裂伸长率升高。在此基础上,论文以非离子型纤维素醚——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作为基体材料,制备了PEG-HPMC固-固相变膜。研究发现:HPMC通过氢键对PEG的束缚作用有所提高,在该相变膜中PEG最高添加量达到40%,随着PEG添加量的增大,相变膜的热稳定性、相变焓均有所增强,断裂强度逐渐降低,断裂伸长率先升高后降低,但其透光率受到了显着影响,PEG添加量在20%及以上时,相变膜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透光率为0%。为了提高固-固相变膜的整体性能,论文又以CNFs作为改性填料,添加至PEG-HPMC固-固相变膜中,制备了PEG-HPMC-CNFs固-固相变膜。研究发现:CNFs的添加对相变膜的热稳定性及相变焓影响不大,但其有效改善了相变膜的透光率,当CNFs添加量为2%~4%时,相变膜的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的透光率为80%,同时断裂强度及断裂伸长率在CNFs添加量为3%时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5-12-01)
固固相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聚乙二醇(PEG)是一种普遍的相变材料,但因相变时形态变化而制约其应用,以PEG为相变介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为载体基质,用纳米纤维素(CNFs)为增强材料,通过共混的方式制备叁元体系固-固相变膜材料(PEG/HPMC/CNFs相变膜),对其进行力学性能、TG、DSC测试,讨论了CNFs含量对膜的热、力学等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NFs能使固固相变膜中PEG含量提高5%;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提高了151%和141%;TG表明CNFs的加入并未影响PEG-HPMC间的相容性;DSC表明叁元体系相变膜的相变性能因CNFs的加入,其相变温度及吸放热焓值有较小程度的下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固固相变论文参考文献
[1].王文华.一类由构形力驱动的固固相变模型弱解的定性性质研究[D].上海大学.2018
[2].刘燕华,樊浩瑜,邵自强.叁元体系增强固固相变膜的制备及表征[C].2017第一届天然材料研究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2017
[3].卢松佳.壳聚糖-g-脂肪酸聚合物结构对其固—固相变性能影响的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7
[4].王秀芳.纤维素酯基固—固相变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7
[5].李其峰.硅胶和多孔玻璃对固—固相变储能材料四氯合锌酸十四烷基铵储热性能调控[D].山东农业大学.2016
[6].牟思阳.以丙烯腈为共聚主链的侧链接枝型固固相变材料的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6
[7].王元明.基于太阳能通风装置固—固相变蓄热材料的性能研究[D].广州大学.2016
[8].王光武,方兴,张隽.一种新的固固相变模型的弱解的存在性(英文)[J].数学进展.2016
[9].李志南.纤维素基固—固相变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
[10].陈亚亮.纤维素醚基固—固相变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