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西方现代景观艺术促进中国景观多元化发展的研究

借鉴西方现代景观艺术促进中国景观多元化发展的研究

于雷[1]2004年在《借鉴西方现代景观艺术促进中国景观多元化发展的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具有五千年传统历史的文明古国,景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百年国内发生了巨变,由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进入现代的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文化及人们的思想意识也随之发生了转变。传统景观文化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它的多元化需求,当今社会为中国景观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中国景观艺术需要继承发扬古老的传统,探索和开拓更多的景观艺术风格。 由于在近几十年西方景观艺术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在20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下,跨越性地向前发展,并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而演变,派生出许多流派,对世界景观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横向借鉴,发展创新,学习西方现代景观艺术,取长补短,也就成了中国景观艺术界的共识。但是由于没有对西方现代景观艺术进行深入的研究,有的出现了盲目照搬照抄现象,结果适得其反。甚至有人认为西方现代景观艺术不适合中国国情而拒之门外。 本文阐述了国内对西方现代景观艺术借鉴的必要性,并根据西方现代景观艺术的本质特征提出了合理借鉴的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提取适合我国国情的部分,笔者认为现代艺术、当代科技、生态设计以及创新思想是促使西方现代景观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西方现代景观艺术当中我们应该借鉴的部分。本文就是从这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对西方现代景观艺术的合理借鉴。

张纵[2]2005年在《中国园林对西方现代景观艺术的借鉴》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从全球化文化语境背景下中西话语对话的视角展开,以西方现代美学理论、景观生态理论、娱乐休闲学说叁种对西方景观产生直接影响的理论体系为支点,以西方当代艺术与设计思潮此起彼伏的更迭发展作为西方景观艺术的主线,针对我国园林建设盲目引进西方模式的现状,试图探讨我国园林应如何借鉴西方当代景观艺术这一敏感而又亟待重视的课题,藉助城市公园、居住区绿地、城市广场与主题乐园四个方面的大量实证图像,进行综合评价与利弊分析。同时,本文还结合如何继承和拓展中国传统园林的形式意蕴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探究,就我国今后城市园林的视觉质量、艺术含量、综合品质提升等提出具有一些创见性的认识,以期为建立适合于国情且以现代化建设为目标的我国当代园林景观审美理论机制给出一些初步的论据。

刘岚[3]2008年在《城市废置地区生态景观再造补偿性设计探讨》文中提出伴随着环境矛盾的严重和经济发展的浪潮,都市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多方面的体会和感受。人们在享受快捷便利、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的同时,也承受着一些不和谐的色调。新城楼宇林立,旧城衰败破落,新工业园招商引资,旧工业厂区无人问津,垃圾场处行人远避,老河滩前臭气熏天…这种新旧城貌的交织是我国大多数城市的现状。其实旧城也可以是充满人情味和繁荣气息的,被废弃的土地一样也富有价值的,它们的地理位置可以使其得天独厚地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中心,场地中所凝练的丰富人文底蕴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岁月的积淀、精神的丰厚。所以不论是从经济、社会的角度还是从人文、城市景观风貌角度来考虑,对城市中这些被人们遗弃或正在衰败的地区进行生态的景观改造,都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关键是如何去改造,改造成什么,改造的效果好不好。本文就是从城市废置地区生态景观再造的角度入手,综合考虑了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等因素的潜在要求,提出补偿性设计的思路,进行规划和改造。通过景观设计的手法对已被破坏了的自然生态进行补偿,对缺失的人文脉络连接延续,给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目前对城市废置地区进行生态景观改造的项目逐渐增多,但是不论在理论上还是设计实践上都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所以本文对废置地区生态景观再造进行研究,期待能总结出一套较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理论上,首先明确废置地区生态景观补偿性设计的内涵目标,指出其与常规设计的不同之处,其次对国内外废置地区的改造实践进行介绍分析,总结出改造的类型模式,归纳出补偿性设计的重要原则。在实践体系探索中,首先提出“反设计”的设计思路,并把补偿性设计程序概括为七项步骤,随后对具体的补偿性设计手法和技术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最后提出,要建立对生态景观补偿性设计的进行评估和引导的机制,在设计之始直至设计施工完成都能对方案设计进行评估和指导,使得阶段评估成为方案设计的一个重要的过程。引导机制旨在不仅引导设计师、设计方向走向生态和谐,更期待于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引导以及广大市民树立起健康的生态价值观,对生态景观、生态设计向往之,实践之…

周觅[4]2017年在《中国“实验性景观”及其对当代景观发展的启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当代景观目前正处于多元化快速发展期。然而挑战与机遇共存,在其发展中凸显了一些本土与外来文化冲突、传统与现代语境不合、景观同质化等问题,造成城市风貌特色缺失、文化传承失落断裂等现象,削弱了当代景观发展的内生推力,已阻碍了景观学科进步以及和谐人居环境的创造。“实验性景观”受“实验性建筑”概念影响而借用演变而来,本质上是建立在当代情境下的景观“改良运动”,是对具有实验性的一类本质相通的、对解决当前学科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困境有益的、可推动学科发展和人居环境提升的理论与实践的统称,是具有本土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探索;其中“实验性”为以批判性为本质特征且包含先进性、先锋性、开放性、不确定性等多重含义的品质。近年来,实验性景观已成为具有一定学界、社会影响力的现象,具有相对完整的内涵和蓬勃的生命力。关注实验性景观现象,对理论及作品具有实验性特征的典型设计师进行阐述分析,以形成对该现象较为全面辩证的探讨。对实验性景观的认知并非研究的全部价值,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在实验性视角下尝试对当代景观学科理论、行业实践、教育观念与模式的多方面提出启发与建议,促进学科产生立足本土的批判讨论和反思自省,以最终促进学科发展进步。基于上述背景,按照“实践—理论—实践”的研究策略,由实践中总结问题,经过理论支持下的策略生成再融合运用到下一步的实践之中,这也是实验性景观辩证批判发展进程的叁个阶段。从对当代景观发展现状问题的批判性反思入手,归纳学科与行业内亟待改进的问题,以典型问题对应的关注方向为引导,又对实验性景观按由现象到本质的顺序进行探究,讨论其背景和评价标准,归纳其特征与精神,分析其代表理论与实践,理解其现实局限和问题,在得出对实验性景观较为立体客观认识的基础上论述该现象与当代景观发展进程的内在联系,寻求对当代景观发展有启发价值的思维方式和具体应对策略。对实验性景观的研究只是途径而非最终目的,在肯定了实验性景观对当代景观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的基础上,于探索问题改善策略和学科教育两大方面分别提出了启发性建议,对以何种心态应对挑战、如何将实验性理念运用到实践之中等问题予以思考,同时实验性景观中始终强调的批判性与先进性将从深层和宏观方面促进与推动更多科学、前瞻观点的产生和成长,有助于人居环境的提升,符合景观学科与行业发展进步的长远利益。

高杨[5]2012年在《西方园林艺术对近现代杭州公园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西方园林艺术对杭州公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其影响,有助于我们吸收和借鉴西方园林艺术精华,促进杭州公园的发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西方园林艺术对近现代杭州公园的影响历程、影响因素,以及设计理念、造园风格、造园手法等方面的影响。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从理论上分析了西方园林艺术对近现代杭州公园的影响历程、影响因素。(2)选取重要园林工作者和园林设计公司,结合他们的优秀作品,研究了西方园林艺术对近现代杭州公园的影响。(3)从设计理念、造园风格、总体布局、造园手法入手,研究了西方园林艺术对近现代杭州公园的影响。其中对于造园手法的研究,分为植物造景、建筑营造、水体处理、山石营造四个方面。(4)通过分析研究,对杭州公园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论文希望通过调查研究西方园林艺术对近现代杭州公园的影响,为今后杭州公园的发展提供些许参考,促进公园设计向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

廖秋林[6]2005年在《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设计理论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库恩的范式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景观设计范式、景观设计理论的概念,重新界定了后现代主义景观的概念和分类体系,并以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了文化批评方法、价值批评方法和符号学批评方法等对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形成的文化、社会基础和主要影响因素、主要设计类型、景观本体论、景观价值论、设计手法进行了分析论证。 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极端发展带来了战争、科技异化、人的异化以及环境能源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产生了社会、信仰和文化危机,以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为核心的现代主义价值体系遭到了人们的质疑并开始失效。在景观领域,以现代主义的价值体系为核心、机械世界观为基础、人本主义为中心、空间为主角、功能决定形式为原则、讲究科学性、经济性、效率性、反历史风格和装饰的现代主义景观同样受到了质疑。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西方的现代景观走向了后现代主义。根据价值体系的不同,后现代主义景观又可划分为解构性后现代主义景观、重构性后现代主义景观和建构性后现代主义景观。 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是重构性后现代主义景观的分支之一。在哲学解释学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通过批判,扬弃的吸收了现代主义景观的价值体系,形成了反理性主义、反主客二元论、多元意义的表达与观赏者中心论、反人的异化和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恢复景观的人文尺度并走向了继承与延续传统历史文化等价值取向。 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在符号学的世界观的影响下,重新追问了景观的本质,树立了“景观作为符号”的景观观,同时又形成了:①景观作为表意的符号;②景观作为叙述自然和历史文化故事的符号;③景观作为表达历史文化的符号;④景观作为表现地方文化的符号;⑤景观作为表达大众文化的符号等景观观,它们都在努力把景观的理解活动作为人的基本生存方式来对待,努力恢复被现代主义割断的历史文脉和景观的人文尺度。 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是以符号学作为设计方法论的。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的符号类型分为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等主要叁种类型。根据设计风格、符号来源和功能等因素的不同,图像符号又可分为历史性图像符号、地方文

陈慧[7]2006年在《传统园林对现代城市景观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城市景观发展了一百多年,在功能和形式上发生了多次变革,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文化特色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更是业内人士关心的焦点。当前,中国的城市景观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却还未形成具有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景观文化,还在一种模仿他国做法的状态之中摸索。本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挖掘传统园林及其文化的精髓,使之可应用于现代城市景观之中,并试图通过他国的关于历史与现代的传承的成功经验,找到我们可以借鉴的方法。本文首先对传统园林的发展及其特点做了简要的概述,包括中国、日本和欧洲叁个区域,从分析中得出传统园林之精髓,随之分析其特点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渊源,找出其中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本文再对现代城市景观的发展做出简述,阐明城市景观的特点,随之分析欧洲现代城市景观的现代与当代的发展状况,讨论各种传统及现代因素的影响。最后论述本文的重点,即对传统园林如何影响现代景观的思考和探究,本章分别论述了中国、日本和欧洲叁个区域中传统园林在现代城市景观中的影响和表现方式,以形式表达和文化传承两个方面加以阐述,加上前文分析的中国现代城市景观的现状,最后得出一些观点和想法,即在自然观、功能定位、总体规划布局和造园要素四个方面详述如何在现代城市景观中融入传统园林的精髓,使中国现代城市景观的未来发展更具有个性和科学性。历史对于现代的影响是深刻的,而且是本质的影响,然而这种影响又是隐性的,找到了这种影响的根源,对新思路的发展将有巨大的帮助。

王煜[8]2006年在《火与美的辩证》文中提出战争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深刻的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战争通常是社会学和军事学所研究的对象,作为影响人类社会的历史事物,对战争的研究很少涉及文化艺术的领域,而目前园林的理论研究还主要集中在传统的领域内,这与战争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不相符合。 当代园林的研究正发生着变革,园林研究与多学科领域交叉,更多的借鉴社会学科的研究方法,从多样化的角度出发,与广阔的社会、政治、文化、科学背景相结合。本文从战争这一独特视角中,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对园林艺术发展,战争题材园林的创作,园林的修复、重建和保护问题进行了研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讨。 园林作为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不可避免的受到战争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本文首先从哲学和社会学的方面入手,分析了战争的本质特点,以及战争与社会、经济及园林的本质关系,建立起研究的理论平台。通过对古代、近代和现代战争和园林的跨文化研究,得出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园林的发展和传播的结论。 战争除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影响外,还影响了包括园林在内的艺术领域。战争一直是文艺创作的主题之一,大量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既有纪念性也有批判性的,甚至还包括歌颂的。园林艺术中也能发现战争的影子,随着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和战争相关的景观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对这类景观作品进行了分类,从产生的内在因素、创造过程到作品的评价,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战争的破坏和人类的建设性活动是相矛盾的,本文以中国园林为例,通过案例分析和对战争破坏作用内在特点的归纳,研究了战争对园林的破坏现象、破坏的正反意义。中华文明在近代以前一直是相对独立于其他文明,战争同样推动了中国社会和园林的发展。战争的破坏带来了园林的修复与重建问题,战争对旧有事物的摧毁为园林和城市的更新提供了契机。本文借鉴战后西方国家的重建经验和遗产保护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战后的园林,特别是着名的历史园林的修复与重建问题;分析了当代和正在进行的战争对园林的破坏和国际社会采取的对策;对战争中园林的保护问题进行了探讨。

冯阳[9]2016年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初期,经历了“图案”教育、“工艺美术”教育等历史阶段,于上世纪的8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向艺术设计转型。到1998年我国本科专业目录的出台,学科发展完成了有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蜕变,进入综合型艺术设计时代。2012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以后,艺术设计的学科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与艺术设计转型并行的是我国轰轰烈烈的学分制改革浪潮。我国高等教育与学分制渊源颇深。在民国时期曾有过近叁十年的全面的践行活动,新中国建立以后转为实行计划性较强的学时制;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高等教育领域逐步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学分制教学改革,旨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宜的新的教学制度。在学分制改革中,关于学分制的内涵认知分歧较大。其中关于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的认知造了一定程度的视听混淆,从而产生了成众的多徒有学分制之表却无选修之质的学分制教学模式,是我国学分制改革陷入一个难以自拔的怪圈。学分制的核心内容是选修机制、开放的课程体系、目标性的学分管理方式等。基此,得以产生多样性的人才。选修机制、学分管理须以开放的课程体系为载体,通观学分制发展历程可见,学分制改革均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先行。基于学分制模式的大学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的缺失,是我国学分制改革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课程是教学活动的载体,艺术设计学科的转型是基于课程改革逐步展开与实现的。在此历程中,与学分制改革同行共舞,由此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完全学分制、不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学分学年制、分段式学分制(“1+3”制、工作室制等)、计划型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开放型学分制等。从课程体系的角度分析,学分学年制是一种基于传统教学的改良型学年制教学模式。其主要形式是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选修课程。选修课程主要分布于二个领域,一是通识教育部分,一是专业教学部分。前者,综合类院校基于学校平台搭建文理兼顾、包含学校特色课程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艺术类院校则侧重于丰富基础理论教学和艺术常识的普及;后者,主要采取设置二、叁年级集中选修时段,或增设平行课程等形式植入选修元素。这类教学模式践行群体众多,既有老牌艺术类院校如西安美术学院等,也有历史不足二十年的新建院校,因此,出于办学历史、以及局限于教学资源与能力等原因,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分段式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有二类形式,一是“1+3”制,一是工作室制。前者施行一年的不分专业的共同基础教学。此举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专业藩篱,在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配合下,建立“大设计”概念,一改传统的狭隘的专业本位思想,以及工艺美术教育阶段美术型基础教育的面貌。后者在引进他国经验的基础上,强调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性、综合性,打破了传统的递进式、积累型的课程式教学模式,为艺术设计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多元化教学的格局。分段式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方面,在学分制改革方面主要是顺应改革趋势,建立了学分制教学形制。充分发挥学分制优势的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完全学分制改革实践。南艺的学分制改革是艺术设计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它基于“突出课程、淡化专业”的革新思路,通过课程平行化和自由选修的方式,形成了“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张课程表”的完全学分制教学范式。虽然南艺的完全学分制实践止于2009年,但是,基于学分制实践的课程改革成果,以及锐意革新的精神成为南艺艺术设计教学的宝贵财富。叁十年的学分制改革实践,形成了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多元化局面,促进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此期间,随着上世纪末的大学扩招,艺术设计专业历经了一段爆发式的发展过程,整体教学规模发展过速。虽然教学规模的扩大满足了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但同时也埋下了根基薄弱、简单复制等隐患,整个学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虚胖现象。尤其是课程体系设计方面,拼缀现象严重,致使整体的教学质量下滑。此外,由于课程体系建设不到位,在学分制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比较普遍的各种形式的学分制虚假介入现象。基此,建议从明确培养目标,做好预设、铺陈,加强基础教学建议,打造精悍核心课程,开放终端课程,以及增加操作性能考量等方面入手,加强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设,为深化学分制改革、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做好基础性工作。

吴军基[10]2012年在《九十年代以后的中国风景园林发展和特征分析》文中提出中国园林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由我们常常谈及的古典园林慢慢地嬗变为符合时代的现代风景园林,特别在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不断创新和进步,以及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使中国风景园林事业也进入一个转型时期。本文首先对中国近现代园林的发展进行了概述,并参考史学断代的相关依据将从1840年至今这段时期的中国园林分为近代(1840-1911年)、现代(1912-至今))两个时期,并将现代园林为五个阶段:生成期(1912-1948年)、发展期(1949-1966年)、停滞期(1966-1976年)、探索期(1978-1990年)、再次发展期(1990-至今)。其次,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是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这段时期的中国现代园林。通过对90年代后中国风景园林的现状、重要人物、设计理论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总结出90年代以后中国风景园林的相关特征:1、拓展了文化的范畴,强调文化景观这一类型。2、扩大了自然的含义,导出中国风景园林的原型为第一自然。3、提出了生态基础设施(EI)概念并应用于实践。4、将生态理论落实到实践作品中,提炼出一套生态设计方法。5、风景园林行业实践范畴从传统园林局限范围扩至国土领域范围。6、以地域文化特征和地域景观特征为主的场所精神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7、传承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哲学——符合时代需求的设计。最后,归纳总结出90年代后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趋势:1、风景园林设计思想、形式的多样化、多元化2、风景园林与社会、文化、技术、艺术、自然的综合3、风景园林与生态的融合4、风景园林、城乡规划和建筑学叁方面融合5、风景园林的社会性、艺术性、生态性的平衡。6、对传统园林的思辨,西方园林的借鉴的基础上整合。7、基于本土文化特征的重构。8、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世界更加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景观设计中“国际式”风格的日益衰落,中国风景园林以丰富多彩的思想流派和美学倾向进入一个多元化新时期。“当代”风景园林正处于旧体系解体向新体系过渡的整合重构阶段。本文希望通过对90年代以后中国风景园林的研究能让读者对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和认识获得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借鉴西方现代景观艺术促进中国景观多元化发展的研究[D]. 于雷. 东北农业大学. 2004

[2]. 中国园林对西方现代景观艺术的借鉴[D]. 张纵. 南京艺术学院. 2005

[3]. 城市废置地区生态景观再造补偿性设计探讨[D]. 刘岚. 湖北工业大学. 2008

[4]. 中国“实验性景观”及其对当代景观发展的启示研究[D]. 周觅. 山东建筑大学. 2017

[5]. 西方园林艺术对近现代杭州公园的影响[D]. 高杨. 浙江农林大学. 2012

[6]. 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设计理论研究[D]. 廖秋林. 中南林学院. 2005

[7]. 传统园林对现代城市景观的影响研究[D]. 陈慧. 同济大学. 2006

[8]. 火与美的辩证[D]. 王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6

[9]. 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D]. 冯阳. 南京艺术学院. 2016

[10]. 九十年代以后的中国风景园林发展和特征分析[D]. 吴军基. 河南农业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借鉴西方现代景观艺术促进中国景观多元化发展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